03.05 贛州為什麼叫贛州?

航拍九江市


贛州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地級城市,也是江西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江西被稱為“贛”。因為有一條強大的贛江有關係,贛州是以這條河命名的。

贛江是章江和貢江交匯形成了真正的贛江,因而“贛”字是左章右貢。而“贛”字上面有個反文旁,是因為“贑”字是章和貢拼湊而成的字,在公文裡出現的時候,為了表明這是一個字,為了防止出現歧義,“文”字就被當做上標放在“贑”字旁邊,時間長了就成了“贛”字。

贛州全為客家人,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在此設立贛縣,隸屬於今南昌。隋唐時期,贛州的名字是虔州。宋朝時期,贛州山高林密,地形複雜,是農民起義最多的地區之一。統治者認為虔字帶著虎頭,有凶煞之氣。所以一致決定去掉虎頭,只留下文字,再取章和貢二字和文組合成了贛字,把虔州改名為贛州。


李藝泓


咱們去宋城玩吧!

你聽到這句話時,第一反應可能是很多歷史名城,但你應該不會想到江西贛州。贛州也有宋城?不但有,還有一項全國紀錄。

作為江西最南部的地級市贛州,看似名氣不大,但整個江西都要天天接觸這個“贛”字。無他,江西省簡稱就是“贛”,車牌第一個字就是“贛”。江西省簡稱“贛”,因為一條浩蕩的贛江,從南至北,縱貫江西省。而贛州就因臨江而得名,贛江三條支流就在贛州會合,形成真正的贛江。贛州是贛江源頭第一座大城市,也被稱為千里贛江第一城。

贛州最早設置行政區劃,是在漢高祖劉邦六年,公元前201年,朝廷設贛縣,隸屬豫章郡(今南昌)。當時西漢與割據嶺南的南越國對峙,而贛州是西漢威脅到南越國的軍事重鎮,而沒得到贛州,導致南越國在與西漢的對峙上非常被動。

贛縣在東漢末年由隸屬豫章郡改隸廬陵郡(今吉安),東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朝廷把公元281年設立的南康郡治所,遷到了贛縣。從此,贛州第一次成為地級。

隋文帝滅陳的公元589年,南康郡廢,設虔州,贛州古代簡稱也叫“虔”。大家看這個“虔”像哪個字?老虎的“虎”啊,上半部是一樣的。贛州由此還有一個特別萌的簡稱——虎頭城。你會不會聯想到廟會上賣的虎頭鞋,虎頭虎腦多可愛。

唐朝時的虔州面積很大,和現在的贛州轄區差不多大。到了晚唐軍閥混亂,虔州出了一個對贛州影響非常大的人物——盧光稠。

生於公元840年的盧光稠祖籍幽州,生於虔州。盧光稠身材偉岸,力氣非常大。九曲晚唐大亂,盧光稠在南康縣發動起義,佔領了虔州,自稱虔州刺史。盧光稠不滿足於只佔一州,又佔領韶州(今韶關)和潮州。盧光稠的地盤正好卡在嶺南南漢國、湖南楚國、福建閩國、和楊吳的中間,戰略意義重大。尤其是楊吳和中原五代為死敵,而吳越和福建被楊吳隔開,走海路不安全,就經常南下進入贛州,經贛州進入湖南,再入中原。

盧光稠在虔州愛護百姓,發展民生,威望非常高,人稱盧王。尤其是在客家人心中,盧光稠的地位非常高。唐末正是客家民系開始形成的關健時期,虔州被稱為客家先民最早的發祥地。鑑於盧光稠對客家文化的重要性,盧光稠被尊稱為客家賢傑。

進入宋朝,虔州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從州境割出了南安軍(上猶、南康、大餘三縣)。南宋有了變化,但是在州名上進行變動。以前叫虔州,俗稱虎頭城。宋高宗時有個大臣認為虎頭城不好聽,應該改名。宋高宗趙構根據贛水流經,改名為贛州,時間是公元1153年,南宋紹興二十三年。

之後就進入了元朝,設贛州路總管府。明朝設贛州府,明亡之後,南明在贛州組織了規模浩大的贛州府保衛戰,史稱“餓死載道,人無叛心”。抵抗最終失敗了,但贛州城的英勇不屈,贏得了一個稱號——忠誠府。

經過千百來的發展,贛州是南方著名大城。有個荷蘭人名叫尼霍夫,他在清初訪華後,寫了一本《初訪中國記》,書中提到贛州是中國最有名的城市之一,可見當時贛州規模之大。

歷史滄桑鉅變,很多城牆都被歷史淹沒。幸運的是,贛州的宋城牆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這在全國是保存最完好的宋城,被譽為宋城博物館。歷經刀光劍影,宋朝的贛州城牆保存到現在的,依然有3664米,氣勢宏大,確實有老虎之威。

宋朝時的街頭巷尾都如過去的模樣,還有排水設施,以及重要的軍防工事。當年什麼樣,現在基本什麼樣。

有很多宋朝名人來過贛州,說一個人。辛棄疾,南宋詞雄,他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詞雲: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鬱孤臺,就在贛州城西北角。換言之,千古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誕生於贛州。

百年後,文天祥欲救宋而不得,被俘後寫下感動千古的《過零丁洋》。文天祥感嘆自己救宋失敗,自問無愧社稷。而文天祥組織抗元軍隊,就是在贛州,因為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贛州知府。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贛州的地名故事自然要從這千里贛江說起,滾滾贛江宛如一條銀鏈貫穿江西,像一位母親撫育著贛鄱兒女,江西也因贛江簡稱“贛”,千百年前,贛州人就在這千里贛江的源頭壘土築城,與“贛”結下不解之緣。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江西境內有一條叫“虔化水”的河流,今稱“貢江”,古人取“虔”為名,故稱為“虔城”。因為虔字有“虎字頭”,又號“虎頭城”。

在宋朝時期贛州發生了一場離奇的兵變,由於上司隨意頻繁調動官兵,心存不滿的虔城駐軍糾集下屬官兵七千多人,起兵攻入虔州府城,殺死上司。消息傳到京城,宋高宗大為震怒,立即派兵鎮壓,參與叛亂的官兵全部處死。但統治者心有餘悸,他們的迷信心態認為虔州的“虔”有虎字頭,不吉利。將“虔”字的虎頭去掉,獨留“文”字並融合城下章貢兩江的名稱,取名“贛”,兩江合水為“贛江”,由水及州,贛州也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有關學者人員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贛字的反“文”是指贛巨人。在史前,江西就流傳著“贛巨人”的傳說。據《山海經》記載,“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曉,唇蔽其目,因可逃也”。但此處出現的贛字寫作“章貢”,“貢”上加的“文”,在文學學裡指反足,也是指贛巨人的特徵反踵。但這究竟是不是贛字加反“文”的原因 ,如今還未得到具體考證。所以前一個故事還是流傳更廣的贛州地名緣起的故事,這就是贛州名字的由來。


贛州旅遊推薦


江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江西省最南部,贛南因位處贛江上游,江西南部,並於清康熙年間和民國初先後置分巡贛南道和贛南道,故俗稱贛南;因宋代分設南安、虔(贛)州兩個行政區,故簡稱南贛;因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康郡為虔州,故又稱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贛州名始於此。又有人說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名。“章貢”二字加上一個人文的“文”字就是“贛”字。


439197631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涉及歷史地理,詳細的請移步前面作答的諸位,寫得再詳細不過,我簡單點回答就是贛州是由有章江和貢江匯流而成,組合起來就成了“贛”,就叫贛州了。


贛南臍橙小boss


大致說來,贛州這一名稱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大致包涵了因人名縣、因縣名水和因水名州三個歷史演變過程。

據《山海經》記載早期生活著贛巨人,漢代因贛巨人而名贛縣。六朝時期,因贛縣而名贛水、章水和貢水。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因水名州,改虔州為贛州。

歡迎關注“人文章貢”,詳情請看《引經據典,“贛州”名稱由來的權威解釋》這篇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724597571106374156/)。


人文章貢


贛州為什麼叫贛州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換個問題其實也可以,那就是江西為什麼簡稱贛。


中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說起來有時候挺好玩,黑龍江省因為有條黑龍江,簡稱黑;

遼寧省地處遼河流域,簡稱遼;湖南省因為湘江縱貫全省,簡稱湘;

江西省和上述省份類似,因為贛江縱貫全省,所以就簡稱贛了。



就如同黃河長江和中國一般,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的贛江可謂是江西的母親河,贛江有13條主要支流,贛江干流的終點就是贛州,是章水和貢水會合的地方。




贛州原稱為虔州,南宋時期校書郎董德元認為“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不是一個好名字,后皇帝下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從此贛州這個名字就流傳了下來。


上書皇帝改名的董德元是恩榜狀元,老家在樂安縣流坑。如今的流坑也是一個相當有名的古村落。


駑馬小卒


虔城是江西省贛州的別名,贛州城始建於秦漢時期,南北朝曾稱南康郡,南宋之前叫虔州,泉州之前叫虎城,但是因為嫌這個虎字帶凶,便換了一個更文氣的“虔”字,虔州的歷史從隋代開皇九年,一直到南宋宋高宗時期,也就是紹興23年,這中間大概有500到600年的歷史,虔州到後面改成贛州以後,這個名字到現在繼續沿用,就是說人們把它當成贛州的別名,很習慣的把贛州叫做虔州、虔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