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童言無忌”很可怕嗎?你有見過哪些?

日常拖更君


我理解的“童言無忌”是童真。在兒童純真質樸的心裡,TA對世界的理解是直接的,純淨的,不像成人那樣,說話做事顧忌太多,說出來的話很難看到真心。

說的是兒童的真,兒童不會掩飾,不會顧及他人感受,雖然無心,但是說出來的話有時候也是會傷人的。

有一天親戚來家裡做客,是老舅媽。兒子是熱情奔放的人,很熱情地招待她,也是滿心歡喜。

親戚在家裡陪奶奶聊天,我帶兒子出去玩。玩到十一點多,回來吃午餐。

按了門鈴,開門的是那個親戚,兒子衝口而出:你還在這裡啊,還沒走。

我心裡笑噴了。孩子的話很正常,因為他很少看到親戚坐到午間還沒走的,他理解的是客人來了坐一會就走,中午留飯的比較少經歷。

但是舅媽會有少少的難堪,而且這個還經不得大人多解釋,越解釋越尷尬。

我哈哈大笑,說我們歡迎老舅媽在家吃午飯啊。

然後笑著跟舅媽說,孩子說話就這樣,沒想那麼多呢。

成人應該能理解,孩子說不出圓滑的話,話外的意思,她得從成人高度,選擇性地理解。如果太過敏感,偏要過不去,那麼她的包容心就是有問題的。

這種小難堪,其實很容易過去的,只要她有一顆善於理解別人的心,理解了,還能看到孩子的可愛。

從孩子的沒有小心機裡,我們也看到成人世界的累,各種小心機,算計得比較累。孩子們也會慢慢長大,希望他們擁有坦蕩和純真,遇到美好,心懷美好,用他們熱情純真的的方式,去熱愛生活。


微酸玫瑰茄


第一個童言無忌

女兒一直吃母乳到兩歲,我愛人奶水特別多,餵奶的時,當寶寶吸一側奶水,另一側的奶水往往也會滴出來,有時候我會幫忙吸一吸,浪費了挺可惜的,再說還能省一塊溢乳墊呀。

一天幾個朋友來家裡玩兒,都有孩子了,這幾家的孩子還比我家的小些,她們的孩子早已斷奶,看到女兒又要吃奶奶,大家就逗她,你都這麼大了,還吃奶奶羞不羞呀?小弟弟和小妹妹人家都不吃奶奶了?女兒頓了一下,用小手指著我說,不羞呀,我爸爸還和我一起吃奶奶吶。一屋子人呆了一下,然後哄黨大笑,我也一下滿臉通紅不知怎麼辦了。

第二個童言無忌

這個講給多少人聽,都笑的前仰後合。有段時間女兒在家特別喜歡喝米粥吃白米飯,我家沒吃過黑米。那段時間我們正好給她講白雪公主的故事,對吃毒蘋果那段她非常感興趣,我也會和她逗著玩兒,她拿一個東西給我吃,我吃後就假裝暈倒,然後她吻我一下,我再醒來。

女兒上寶寶班,一天媽媽去接她,三個老師圍著媽媽說,今天我們幼兒園給小朋友喝黑米粥,你家女兒捧著碗,大喊一聲,“這粥有毒”,一個班級小寶寶都給嚇哭了,今天大家幾乎都沒喝米粥。


巧爸張五哥


童言雖說無忌,但確實是很可怕。有時候冷不丁的能把你雷的外焦裡嫩,讓你窘迫到面紅耳赤、不知所措、言語結巴的地步。

有一次過年的時候,帶著兒子去他的外婆家過年。小姨子和他們家的閨女也來了。還有一大家子很多人,好不熱鬧。小姨子家的女兒比我們家的孩子大一歲,也剛剛上幼兒園大班。她最近迷上了研究人體結構,拿著一本《人體百科》的書愛不釋手,兒子跟在她後面一起看。看封面已經有些褶皺,估計她在家就看了很多遍了。

一家人有說有笑的看著電視。突然,這丫頭跑到她爸爸、媽媽跟前,大聲的說到,“媽媽,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她媽媽微笑的說,“是什麼問題啊?”她一臉疑惑的說到,“書上說小孩子是由精子和卵子結合產生,但是,精子是在爸爸的肚子裡,卵子是在媽媽的肚子裡,它們是怎麼跑到一起的呢?”這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了,空氣瞬間凝固,她媽媽原本微笑的臉僵住了,和她爸爸面面相覷,不知如何解答。我也是憋到內傷,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個貌似很“淺顯易懂”的問題。這個時候,兒子突然開口說話了,“這還不簡單嗎?精子是自己游過去的啊!”看來,小了一歲,腦回路確實簡單了許多,呵呵。但是呢,她聽了弟弟的解釋,感覺到了明顯的漏洞,繼續不依不饒的說,“不對啊,精子藏的那麼深,是怎麼游出來的呢?”她媽媽終於忍不住爆發了,“就是游過去的,弟弟說的對,不要再問了,去洗手,準備吃飯了!”


花雨微風


昨天,我看到了一個笑話。

說是他哥帶著他侄子,去澡堂洗澡,出來的時候,他哥把他侄子給暴打了一頓,完後,小孩回家,他嫂子看到小孩身上的傷,就問兒子,你身上的傷是怎麼弄的?兒子說,是爸爸打的。他嫂子又問,你爸爸為什麼打你?兒子說,我在澡堂裡,和爸爸說,你的為什麼比別人的小。然後爸爸就打我了。他嫂子聽過後,也是笑得合不攏嘴。

哈哈,故事就是這樣,也算是童言無忌吧,畢竟小孩啥也不懂,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但挨一頓打過後,可能以後就會長記性了,等他長大以後,說不定,他就知道他爸爸為什麼打他了。



小幸福的萌萌雷


提到“童言無忌”,我就想起來一件事情:那是一年過年的時候,因為家裡兄弟姐妹很多大家很多年沒有回家聚聚了,於是約在一起回孃家看看老父母。聚在一起,於是各自帶上自己家的小人聚在一起。這是小傢伙們第一次聚在一起玩。

大姐就問:“”小杰,你想外公外婆和姨媽嗎?“”

兒子的答:“不想!”然後大家鬨堂大笑起來,兒子被笑懵了。兒子一定覺得這些人第一次見面,又不認識他們,為什麼我要說“想"呢?

後來我就教兒子說,以後如果別人問你這個問題你一定要回答“想!”因為這是對人的尊重。小孩子的童言無忌在這時候似乎有一點傷人了。

回到酒店問起對姨媽們的印象,有沒有覺得姨媽們很好啊,外婆外公很好啊之類的,對話如下:

媽媽:“兒子,有沒有覺得姨媽他們很特別啊,感覺他們跟別人比是不是很特別呢?”

本來我的目的是引導他說出對姨媽們的讚美之情的,因為姨媽們帶他去玩,還買了很多零食給他吃,他可開心了。哪知兒子回答笑噴了我!

兒子:"是很特別,她們特別胖!"

我暈死~

這就是天真的童言帶給我們的樂趣,如果我們依然保留著童心,這個世界就有更多的樂趣。

我是子歸媽媽,八零後寶媽一枚,歡迎大家關注我,每天分享歡樂及有意思的育兒故事育兒給大家,成長的路上,我們不孤單!


子歸


“童言無忌”,有時折射出一個家庭中暗藏的難堪和不和諧。

有位姐妹跟我說,有一段時間2歲的孩子不肯和自己睡覺,只要奶奶。孩子大聲說:“不跟媽媽睡,媽媽花肚皮!醜死了!!”

這位姐妹肚皮上妊娠紋比較深,本來她自己就挺為這個事情自卑的,但第一次被自己兒子這麼直白的嫌棄是第一次,偏偏全家人聽見了,不但不說孩子,反倒哈哈大笑起來。

孩子媽媽頓時惱羞成怒,狠狠地呵斥一番,弄得孩子哇哇大哭。婆婆過來對孩子又拍又哄,埋怨媳婦對孩子太兇。

孩子媽更加火冒三丈,兩人吵了起來,然後孩子爸爸也加入了護娃的隊伍:“吵什麼吵,童言無忌,你跟孩子計較什麼?!”

這個事情我知道後很是無語,孩子雖然不懂事,但大人有責任幫助他釐清是非。做大人的要告訴孩子:媽媽肚皮上的妊娠紋是不好看,但是那是為了生你才留下的印痕啊!而不是以童言無忌為理由,公開地嘲笑、貶低孩子的媽媽。

短短一句話和家人的反應,也可見這位媽媽在家庭中的處境和地位堪憂!

婆婆向她爭奪撫養孩子的主動權,丈夫在家庭發生矛盾時不站在她一邊,她身上不是缺陷的缺陷被拿來全家人嘲笑……真的要好好地跟家人溝通一下,為自己爭口氣才是!


媽媽開心點


對於孩子的童言無忌,我是又愛又恨,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跟我一樣。說說我孩子童言無忌的尷尬經歷:


尷尬事件一

30幾個月大的女兒,一個人跑到廁所裡去玩,在那裡翻箱倒櫃,一會兒拿涑口杯,一會兒拿牙刷。而此時,我在客廳招呼客人,給客人泡茶喝,家裡的客人是我朋友夫妻倆,我女兒拿著廁所裡的衛生巾跑到我面前說:“媽媽,你怎麼跟我一樣要用尿不溼的啊”。當時的我抱著我女兒就往廁所裡跑,那個尷尬,臉都被她整紅了。看著她那麼認真的問我,幼稚又可愛,我是又愛又恨啊。


尷尬事件二

還有一次,在她爺爺奶奶家,大概上午八點半的樣子,我們在吃早飯,我抱著女兒在廚房裡,讓她爸爸把她的粥也盛起來,女兒說:“爸爸,你把粥全部盛到我的碗裡來。”她爸爸剛好把電飯煲裡的最後一點粥盛完了。此時,姑奶奶到家裡來做客,孩子奶奶說:“在我們這喝完熱粥吧。”“奶奶,粥都沒有了,你怎麼還叫姑奶奶喝粥啊”女兒奶聲奶氣的。她奶奶被她說得無語了。幸好他爸反應快:”你的嘴巴大,粥都跑你嘴裡去了,家裡還有面條,姑奶奶可以吃麵條呀”。這才化解了奶奶的尷尬。她的奶聲奶氣,她的實在,讓我覺得她可愛,但是太過實在,讓她奶奶很無奈。


我和孩子是朋友


我爺爺最近和我嬸嬸鬧翻了,導火索就是所謂的“童言無忌”。

爺爺住在叔叔家兩個月了,這兩個月間,爺爺和嬸嬸之間積攢了不少矛盾,但兩人也沒發生過正面衝突,直到前幾天我堂妹的一句話,終於惹惱了爺爺。

那天,叔叔去上班了,只剩下爺爺、嬸嬸和四歲的堂妹在家裡。堂妹一邊玩玩具一邊唱歌,剛開始她唱的是“我有一個好媽媽”,後來,唱著唱著就變成了“我有一個壞爺爺”。

爺爺聽到了,就過去問她,“爺爺怎麼壞啦?爺爺不是天天給你買好吃的嘛!”

“爺爺買的都是壞東西!”

爺爺問,“我買的東西壞,那你還吃的那麼高興呀?”

“媽媽說以後不能吃,媽媽說壞爺爺買壞東西!”

爺爺聽了很生氣,當時就找嬸嬸來當面對質。我嬸嬸也是一個脾氣很爆的人,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後來,叔叔打電話給我爸,我爸就開車去把爺爺接來我家住了。

來到我家,爺爺給我們講了來龍去脈,我們這才瞭解到,嬸嬸對他有多惡劣。

嬸嬸中午不回家吃飯,她就把家裡的天然氣關掉,還不給爺爺說,爺爺自己一個人在家,不知道哪個是天然氣閥門,也沒辦法自己做飯,他們居住的小區,樓下又沒有什麼飯館,爺爺只好在家啃涼饅頭就鹹菜。

爺爺洗臉的盆,嬸嬸嫌髒,連招呼都沒給爺爺打,就直接扔掉了。爺爺找不到洗臉盆,只好去廚房拿了一個洗菜的盆子用來洗臉,嬸嬸知道後,連這個盆子也不讓爺爺用,也是直接扔掉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雖然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積壓到一起,也足夠讓一個人崩潰。

堂妹的話,嬸嬸說是“童言無忌”,但卻深深傷害到了爺爺。這童言無忌的背後,是一個更加不尊重老人的嬸嬸。

“童言無忌” 可不可怕,要看這句“童言”到底有沒有傷害到別人。如果孩子的話傷害到了別人,那麼,你首先應該替孩子道歉(或讓孩子自己道歉),然後反思一下原因,而不是用“童言無忌”來掩蓋孩子缺乏教養的事實。

當然,如果孩子只是說了一句玩笑話,而沒有傷害到別人,這樣的童言無忌也還是很可愛的啦!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 ,專注兒童教養與自我提升。關注我,讓我們在育兒之路上攜手並進。


蕪裡霧


【真人真事】

我家熊孩子的親身經歷

  • 有一次孩子奶奶帶著他去一個地方,路過一片墳地,突然間孩子說:“奶奶,你看這些小房子挺漂亮的,咱們什麼時候能住進去呢?”我媽聽了以後瞬間嚇了一身冷汗,趕緊心理默唸道童言無忌。

  • 一次趕集會上,爺爺帶著孩子在街上遇到了熟人,熟人就問孩子你奶奶呢?孩子直接回答道:“我奶奶上天了”,瞬間場面尬尷了。

  • 過年的時候我帶著孩子去姥爺家,姥爺抱著孩子和周邊的鄰居聊天,剛好有一個論據正在吃飯,而且是端著碗在門口吃飯,看到孩子後很高興的問孩子吃不吃飯,孩子搖了搖頭,可是那個熱心的鄰居非要給孩子喂兩口飯,鄰居也是出於一片好心,結果熊孩子呸一口吐到碗裡,還說了句:“你的飯和我的便便一樣”,順面瞬間尷尬,孩子那時才2週歲多,說話才利索了,真是童言無忌。

孩子有時候說話不會思考太多,心裡的想法直接就表達出來了,可是當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之後,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意思,所以,有時候我們還是要多多和孩子溝通,教教他們真的是話不能亂說啊!


大家好,我是多媽,每天分享育兒常識,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點贊、轉發、評論。


多媽輔食分享


所謂童言無忌,指的是小孩在說話時沒有任何顧忌:

不分場合;不管身邊有什麼人;不管別人接不接受得了。


但因為是小孩,你還無法指責他(她),輕則只能“尬笑”;重則自行吐血療傷;嚴重則引發戰爭。


去年暑假帶女兒去新疆旅遊時,女兒的“童言無忌”曾讓我尷尬,也讓我捏把冷汗。


1):在旅遊大巴上,碰到前座阿姨熱心跟我聊天,當她問我在烏魯木齊”大巴扎“買過什麼好東西時,我實在想結束聊天,隨口回答:我沒買任何東西哦。

”我媽媽買了手鍊,還有綿羊油!媽媽手上帶的紅色手鍊就是!“

旁邊傳來女兒歡快的聲音。

我直接石化,老臉發燙得厲害。只聽到自己乾巴巴的”嘿嘿嘿,嘿嘿“聲。

我能說啥?我還能說啥?!

此次以後,以後只要有女兒在場,我說話必須是大實話——要麼不說。


2):在喀什古城遊玩時,我們在廣場那裡碰到幾個維族小孩,女兒跟他們玩著,不知為啥爭論起來:

這是我們的地方,你們滾回家!有小男孩對女兒叫。

這是我們的中國,你才滾回去!女兒毫不示弱,理直氣壯的聲音響徹四周。

我和悠爸趕緊拉她走了——實在怕引起什麼minzhu糾紛。

本來的童言無忌,在這樣的場合,是真的不太合適,讓我著實冒冷汗。


3):今年初夏,我準備去開家長會,自認為自己捯飭得很美,正走在路上,後面傳來女兒認真的評論:

媽媽,你穿這件連衣裙,顯得屁股好大。

是嗎?無所謂啊,只要腰不顯得粗就行了。我還是充滿信心。

可是,媽媽,你的腰也顯得很粗.......還有肚子.......女兒的聲音又響起。

打住——謝謝你的點評,我覺得自己很美哈。你就別說了,謝謝!

我截住女兒的話,不讓她再說下去。

嗨,瞎說什麼大實話。我腰粗我不知道?我肚子肉多還不是因為有了你!

我在心裡吶喊,表面一派淡定,必須要經受得起這樣的打擊,都習慣了。


4):今年暑假最熱的天裡,女兒腳趾感染了甲溝炎,每天帶她上醫院門診換藥,也因此碰到很多割包皮的小男孩。

她就成了好奇寶寶+十萬個為什麼。


一天帶她坐的士,車裡只有一個壯年男司機,開著空調,封閉的車內,響起了女兒毫無徵兆的問話聲:

媽媽,那些男孩為什麼要割包皮?她一臉認真,我必須認真作答(專家說了:不可含糊回答,不可不答,不可迴避問題)。

狹小的車內空氣停止流通,我的老臉開始啟動發燒模式,還必須得正面回答啊。


——我,好難一女的。


你看,我們家養的烏龜吧,它脖子上的皮如果比較長,它的頭就無法伸出來,就無法吃東西,也會發炎,所以要將多餘的皮切除。

我用幾乎耳語的聲音告訴她,可是車裡不該聽到的人還是聽得到。


那爸爸的皮長不長?

女兒接著的問話,我怎麼感覺像一聲驚雷炸響,把我哄得外焦裡嫩。

感覺車內時間都靜止了。


額的神啊,誰能告訴我該怎麼回答?

停了好久,我艱難地,蚊子般地回了句:這個我就不知道咧,你得回家問你爸去。


沒到目的地,我就趕緊叫司機停車了,誰知道她還能問出什麼來?

站在8月正午的驕陽下,我才緩過氣來,竟然能透口仙氣了。


我想做個正能量媽媽,我想做個民主的媽媽,我容易嗎我。


親愛的家長們,你家熊孩子,有過哪些童言無忌?

@悠媽旅行記,我們一起陪娃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