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老話“小時孃親媽好,長大堂客胯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大家好,我是趣談風水中國。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有些兒子其實對母親也挺好的,只不過結婚後陪在媳婦身邊的時間多了,母親心裡很不舒服,覺得兒子沒有結婚前對自己好了,而產生了一種類似於“嫉妒”的情緒,這也是婆媳關係總是處不好的根源。

其次在這個層面上講就沒有誰對誰錯了,兒子結婚後肯定是要跟媳婦呆在一起的時間更多,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孩子,本身每天的時間就不夠用,陪伴母親的機會就更少了,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母親的嘮叨與抱怨,這都是人之常情。

最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大家都多一份理解,兒子理解母親把自己哺養大,希望自己多陪在身邊的願望;母親也要理解兒子長大成人後有自己的家庭與事業,很難有太多的時間陪在自己身邊。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文化領域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趣談風水中國


此言雖為俗語,但確為現實。

記得95年寒冬的一個晚上,上高三夜自習回家的兒子,推門就問;“媽,睡了嗎?”

我躲在被窩裡說;“太冷,睡不著。”

兒子把書包一放,雙腿膝蓋跪在我的拖鞋上,對自己的雙手哈了一大口氣搓了搓手說;“媽,我來捂熱你的腳。”

我說;“腳多少有點臭又涼,別捂了。”

兒子卻說;“媽腳不臭,捂熱了我就去學習。”

這件事使我心裡暗自流下幸福的淚水,好長,好長直至今曰難忘……

事態鋒轉。2015年自兒子結婚後,基本沒有“兒子”這一概念詞了,不僅事事護媳,句句責我,我即使為帶薪保姆,起早貪黑地勞累,那也只能見到冬天上空“兩片烏雲”臉!

更為絕情涼心的事;那天,當我和媳婦爭吵生氣離家出走,他視而不見。

那可是零下十六七度,大雪紛飛白茫茫的異國他鄉啊!孤獨的我想想都是淚!那個心寒、那個心傷,那個絕望,豈是一個“痛”字了得?!

經常想到生他時得產後風,我是死裡逃生又逃生;教養他我付出二十年的心血;牽掛他直至我到天國閉眼……

天下的母親啊,是否和我一樣?

歡樂在他幼年時,

疼他在母骨子裡。

盼望成才兩眼穿,

絕望落淚在天上?


玲鈴970


這句“小時孃親媽好,長大堂客跨好”,是屬於俗語。

據記載這句話是出自中國湖北省黃岡市的浠水縣,農村有很多有意思的俗語,是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它的特色是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言語簡潔、通俗易懂,有的俗語說的很露骨,但都是話糙理不糙。




1.小時孃親媽好

  這句話很好理解,誰都知道世上只有媽媽好,《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都已經詮釋出媽媽的重要性。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對他來說就是全世界,尤其是餓了困了的時候,首先找的就是媽媽,連爸爸也得靠邊站!我每次回家都會問“爸,我媽呢?”,我相信這句話幾乎所有人在家都說過。


2、長大堂客跨好

我們先說說什麼叫堂客,堂客即是妻子、夫人、老婆、婆娘、屋頭的、娃兒的媽,講堂客的除了重慶,有湖南,還有湖北武漢、黃陂、咸寧稱之堂客。

《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到明日,拿四樣首飾來,仍舊叫我家堂客送與他,擇個日子就招人便了。”

這是很獨特的俚語。那麼,為啥要把妻子稱“堂客”呢?

學問頗深沉——這涉及中國傳統家庭的建築形式,民居建築學。在以前,從“堂客”這個稱呼來看,湖南的老婆們與其它地方的老婆們比起來,家庭地位要高一些。“堂客”是“堂屋裡的客”,而堂屋是供祖先牌位的,最神聖的地方,也是家裡議事做決定的地方,最要緊的去處,這就證明夫家不把娶進來的老婆當外人,直接就請到堂屋來。因為畢竟是外姓,不共祖先,於是給了一個“客”的稱號,叫“堂客”,不然的話就要叫“堂主”了,可見夫家給的待遇和地位還是蠻高的。

當男人從小男孩長大成為一個成熟而健康的男人的時候,人生走向另一個階段,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來說,都需要另一個“女人”的陪伴。馬斯洛經濟理論就已說明人的第一層需求,就是生理需求,這不但包括基本的吃穿住行,還有人的“生理需求”。一個健康的男人,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來說,對女人都有著天然的興趣、渴望。伴隨著心理與生理的需要,也只有女人才能給男人,給予心理、精神以及身體的多重需求的撫慰。而且一個家庭組成時,女的不但要承擔起生兒育女的責任還要把家裡的所有瑣事處理的井井有條。

湖北省這種類似的俗語還很多,類似有:女人是根繩,捆住一家人;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 小來媽頭親,長大夫人親;穿衣還是家機布,過夜還是親夫婦;爹是天,娘是地,婆娘老公心肝系.............等等。


十三小姐


農村老話說“小時候孃親媽好,長大堂客胯好”這話什麼意思?

第一句不用解釋,大家也都知道什麼意思,每個人小的時候都離不開母親,長大了就不一樣了,自己有了翅膀,可以天南海北的任鳥飛,媽就不如堂客了。先說說什麼是“堂客”,堂客的意思就是堂上客人,通常也就是指女客,這裡的堂客應該是指老婆。


不管誰家孩子,小時候一定是跟媽媽最親了,幾乎是不能離開半步,離開了媽媽的疼愛呵護,孩子就缺失了童年。任何一個母親,孩子小的時候都盼著他長大,而真的等孩子長大後卻離自己更遠了,心裡難免會有一種失落感。女孩子還好一些,男孩子從找女朋友的那一刻開始,咱不能說媽媽在兒子心裡已經成了過客,但所有的心思差不多都偏離了原來的航道。

記得我有個親戚曾經跟我說過,說她兒子認識了女朋友不到兩個月,對女朋友的感情,直接低過了二十多年的母子情。說了很簡單的一件小事:全家人一起吃甘蔗,兒子把甘蔗砍開了幾節,最細和最短的骨節給了媽媽,中間的骨節給了女朋友。其實也不算什麼大事,只是媽媽心裡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媽媽可以理解兒子的心情,可總歸會有點兒失落感。為了不讓婆媳之間產生敵對情緒,我想做兒子的應該多少顧忌一下。



自古農村人就說“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這也是一代一代的傳承吧。畢竟以後的路還要和媳婦相濡以沫,陪伴最長久的也是媳婦而不是母親。母親只能撫養兒子長大,卻沒有能力陪兒子走的更遠,只能放手讓另一個女人去幫助他關愛他。作為媽媽也應該理解,兒子對另一個女人的愛也是人之常情,但無論多愛也不能取代他對母親的牽掛,這就足矣。


一品小十六


“小時孃親媽好,長大常客胯好”是湖北地區的諺語,說的非常簡單粗暴,意思是說小時候媽媽的乳汁最好最甜,長大後老婆最好。這裡的“胯”有些粗俗,直指關鍵所在。不過也由此可以分析出這句話肯定是由媽媽創造出來的。

類似的諺語還有很多,譬如“小來媽頭親,長大婦人親”;“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等。

中國人重孝道,大多數人還是很孝順父母的,但為什麼還有出現這些類似的諺語呢?無外乎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些做兒子的真的不孝順。

兒子不孝順,特別是娶的媳婦也不孝順時,那他的父母就肯定要受罪了,輕則缺衣短食,重則趕出家門。前幾年不是還有一個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事件發生在現代的上海,警察發現一個80多歲的老婦人生活在上海市一座立交橋的橋洞裡,每天在各個垃圾桶裡撿垃圾為食,生活過得慘不忍睹。本來以為是個孤寡老人,無依無靠才會淪落至此,卻沒想到這個老人竟然有好幾個兒女,並且這幾個兒女在上海都有房產,生活條件也是非常富足。看到這條新聞不得不感慨這些兒女們的狼心狗肺。

二是有些兒子其實挺孝順的。

有些兒子其實對母親也挺好的,只不過結婚後陪在媳婦身邊的時間多了,母親心裡很不舒服,覺得兒子沒有結婚前對自己好了,而產生了一種類似於“嫉妒”的情緒,這也是婆媳關係總是處不好的根源。

在這個層面上講就沒有誰對誰錯了,兒子結婚後肯定是要跟媳婦呆在一起的時間更多,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孩子,本身每天的時間就不夠用,陪伴母親的機會就更少了,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母親的嘮叨與抱怨,這都是人之常情。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大家都多一份理解,兒子理解母親把自己哺養大,希望自己多陪在身邊的願望;母親也要理解兒子長大成人後有自己的家庭與事業,很難有太多的時間陪在自己身邊。

只要雙方能多一點理解與包容,家庭就肯定會和諧與幸福的。


播種火焰的青牛


小時孃親媽好,長大堂客胯好。這話很俗,也有點糙,但話俗語糙理不糙,可以說是話醜理正意深厚。

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小時母懷,大後妻胯。人小時誰不需要父母?特別是母愛媽懷娘奶,所以,小時誰都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但一旦長大成人,出翼高飛之後就不同,不必依賴孃親母愛,隨之而來的是那迫切的生理需求,異性相吸引,要有性愛的溫柔滋潤了,所以就有長大堂客胯好之說。不少為母的都在埋怨:養大孩兒忘了娘,只親老婆不愛娘。也有老話說,山喜鵲尾巴長長,娶了媳婦棄了娘。堂客,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如湘楚渝一帶,就是指愛人,妻子,老婆,婆娘的意思。那“胯”就不必多說了,誰不知道是指那個意思,還用點破明說?

男人,一個好男人,小不離母,大不離妻,老不離女。母親,妻子,女兒,應成為男人最愛,兒大不親母,只愛溺美妻是不對。好男兒當親母愛妻又寵女才對。做人要會感恩,感父母生養之思,感夫妻相愛建家之恩,感親人間互助互愛,有孝敬之恩。


樹德漢碩


這句話,看似粗俚。確反映了人世間的一種普遍現象。這樣做才是正常的,年輕時和媽媽感情最深。學會的苐一句話是媽媽,睡的是媽媽溫暖的懷抱。餓了找媽媽,渴了找媽媽,受了委屈還找媽媽!在孩子的心目中,媽媽是天,媽媽是最親最近的人。當別的小朋友喊著:麻皮野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自己心裡還很不理解,怎麼能忘了娘呢?

然而慢慢長大了,娶了妻生了子。自己有了自己的一片專屬新天地。慢慢地不知什麼時候光覺著媽媽的話嘮叨了,媽媽的話不如小時候親切了。

而媳婦變成比媽媽還關心和愛護自己的人了。雖然有時和媳婦也吵架,但很快就互相願諒了。

上面這種現象,很是普遍。也覺正常。

反觀也有兩種不正常的:

一種是不管媽媽說什麼,是對還是錯,總聽媽媽的話,結果使自己的小家庭無法正常運轉。

一種是不管媽媽對錯,一切都是媽的錯,甚至不孝敬老人。

出現這種現象,沒見專家們怎麼總結。感覺好象是男人的正常需求吧!

小時候離不了媽媽!娶了媳婦對媳婦的需求更多點。

但是不管怎樣,一定要善待身邊的這兩個人,母愛如天,妻子伺候你一輩子。善待自己身邊的一切人。


朱增林呀


呵呵,看到題主此問,不禁有些啞然失笑,進而又是會意一笑。乍一看本不想作答,但再細一瞅,看見標籤上有“文化”二字,這應該屬於文化領域的範疇,作為文化領域創作者,當然應該答。

覺得還是有必要先解釋一下“小時候孃親的媽好,長大後堂客的胯好”這句話的準確意思。這句話既對仗、工整,又風趣、俏皮。“孃親”,是指母親、媽媽;而後面的“媽”字是個重點,在這個語言環境裡應該念兒化音,指母親的乳房或奶水,在我們鄂西北一帶農村,母親給孩子餵奶就叫“喂媽”或“吃媽”(“媽”念兒化音);“堂客”就是指妻子、老婆;至於“胯”,這裡就不必解釋了。

這雖是一句簡短的鄉野俚語,但所蘊含的學問與知識含量卻很大,涉及到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更涉及到男性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價值取向問題。

眾所周知,世上絕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是捧著母親的乳房、吸著母親的乳頭、吃著母親的乳汁長大的。母乳,不僅是嬰兒維持生命和發育成長的“口糧”,而且也是嬰兒自我安全潛意識的需要。嬰兒對母親的依賴與依戀,對乳汁的渴望與嚮往是無與倫比的,由此而產生了一種對乳房的異乎尋常的佔有慾與獨佔欲。人類在嬰兒時期,會做的除了哭也就是吃了,而哭在很多時候恰恰是需要吃。因此,對於嬰兒來說,母親的乳房(乳汁)就是世上最好的東西,也就是“孃親的媽好”。

一個成熟而健康的男人,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來說,對女人都有著天然的興趣與渴望。心理與生理的衝動與需要,強烈地驅使著男人去追求女人。君不見,這世上有許多男人因為女人而丟掉工作、中斷事業、毀掉名聲甚至喪失性命;當然,更有著無數男人因為女人而努力工作、打拼事業、追求財富與權勢、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因為,在這世上,只有女人,才能給男人以最踏實又最溫馨的莫大慰藉;只有女人,才能給男人以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撫慰。所以,男人當然認為"堂客的胯好”。

個人認為,在一定意義上說,男人的性意識與性本能其實是母親賦予的。乳房,既是母親哺育子代的器官,又是女人的第二性徵。因此,作為人類不需要後天學習就會做的兩大本能的食和性,都與母親有著天然的聯繫。而這與長大成熟後女人的性由男人開發就形成了異曲同功的對應關係。

所以,最後我想說,這世上每一個男人,都應該尊重女人、善待女人、愛護女人,因為,這是在呵護男人在這個世界生存與生活的希望與動力。





清風朗月zgh


中國民間有很多的俗語,看似簡單粗俗,說起來類似順口溜,但是其中隱含了很多道理,就像題主說的“小時孃親媽好,長大堂客胯好”,其實我們用另外一句更簡單的話說就是“有了媳婦忘了娘”。這其實關乎一個如何協調婆媳關係和孝道的問題。

如何理解這句話

“小時孃親媽好,長大堂客胯好”,這句話裡有個詞“堂客”,這其實是湖南方言裡妻子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小的時候,從你呱呱落地開始,你所有的衣食起居,生活瑣事都是你的母親在管,你有事基本也找母親,當然覺得孃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人,最離不開的人。

長大成人後,娶了媳婦,對媳婦有了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媳婦成了你朝夕相處的人,與孃親相處的時間就少了,當然覺得媳婦更親一點。

如何處理婆媳關係

很多婆媳關係緊張,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話裡隱含的意思。母親覺得兒子對自己疏遠了是因為媳婦的原因,久而久之就對媳婦有了意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講究孝道,作為男人,應該有協調婆媳之間關係的能,其實只要平時多帶著媳婦回家看看母親,多聊天天,多創造一些婆媳之間獨處的時間就行了。畢竟來人最怕的是寂寞,長時間的陪伴會紓解老人很多的孤獨感。


財經雜雜雜談


天,這話說得好醜!

可是,話醜理端,就是這個理。

小時候,父天母地。而且,母親更是要親近些。

餓了,喊媽;痛了,喊媽;委屈了,還是喊媽;一路走得跌跌撞撞,摔倒了,第一時間呼喊出來的,還是“我的媽呀”!

可是,隨著成長,我們與父母、特別是母親的鏈接逐漸斷開。我甚至覺得,一個女人的成熟,與她斷開跟父親的密切的情感鏈接、一個男人的成熟,與他斷開與母親的密切的情感鏈接,是緊密相關的。(歡迎專業心理諮詢人員拍磚~~)

所以,一個男人,從對母親的依戀,轉向對妻子或伴侶的依戀,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

要是一個成年男人,時時刻刻把母親撇起(帶在身邊),時時刻刻都是母親第一,我並不認同他是個孝子,而只是認為他還是個巨嬰。而他的母親,也不單純是個母親,而是有極端控制慾的“母神”。

再說,一個成年男人,在外摸爬滾打,叢林求生,難免受挫、受傷。回到家,伴侶就是他的溫柔鄉。一個成熟的、優秀的妻子,甚至可能身兼母親(憐惜他)、妻子(與他水乳交融)、女兒(讓他寵愛)的角色,滿足這個男人不同的情感需求。

你說,他的母親能做到嗎?能給予嗎?

當然是妻子、伴侶更親咯。

連我的婆婆,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老太太都清楚得很。因為她老愛說嘛:

爹親孃親不如老婆親。

一日無糧,父母不親;三日無糧,夫妻不親。

所以,如果為人父母,面對自己成年的子女,還是盡力剋制自己對他們的愛吧,把時間和空間,就留給他們和他們的伴侶。

若非他們必要。

遠遠地,用愛觀望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