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人口紅利:七百萬人返鄉創業

人口紅利:七百萬人返鄉創業

有奔頭 隨著鄉村的振興,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也將完成從“身份”到“職業”的轉變,成為令人羨慕的有奔頭的職業。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鄂璠 “現在的城裡人已經離不開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現在農村也歡迎下鄉創業的城裡人。”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列舉出兩個鮮活的數據:2.8億農民工進城打工;全國現在超過700萬人到農村創業、創新,並且人數還在快速增加。

今年4月初,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轉型中的農民與農村”分論壇上,韓長賦介紹,這些到農村創業創新者,“主要是搞的新產業新業態,從事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產品初加工、電商、網購,等等。”韓長賦認為這一“逆城市化現象”是個好現象,雙向的流動給城市和農村都帶來了活力,當前我國小農國情還會長期存在,所以要使返鄉下鄉的農民和小農戶結合起來,“歡迎下鄉,支持返鄉,要帶動老鄉,不是代替老鄉,實現雙贏”。

3年前,同樣是在海南博鰲,當來自各個國家的首腦、世界500強企業的CEO、國際頂級智庫的專家們在討論世界經濟進程、亞洲發展前景時,一場名為“返鄉故事會”的草根論壇在距主會場不遠的地方舉行。前媒體人陳統奎就是其中一員,他也是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的發起者之一。從2012年開始,每屆論壇都吸引數百名有志返鄉的大學生參與。

彼時,陳統奎就發現,在海南、福建、江西、四川、雲南、上海、北京、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市,“返鄉創業”漸成浪潮。

從青年及農民工返鄉到“萬眾返鄉”

自“返鄉故事會”誕生的2012年開始,做了十多年農村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團明顯感受到,一些早已跳出“農門”的知識青年以及在城市謀生多年的農民工,正帶著新的見識、資金和夢想踏上返鄉路,成為中國的“新農人”。

為了分析解讀返鄉青年的心路歷程和返鄉創業模式,2013年11月,楊團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農禾之家諮詢服務中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鄉建中心等機構專門主辦了一次“返鄉青年匯北京站活動”。在活動中,楊團表示,如今這個以知識青年和農民工為主的群體引領的返鄉潮,是一場新的社會運動和創新過程。而這一返鄉潮將在今後5至10年達到新高潮。

實際上,回顧中國歷史,不難發現,整整一個多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中國青年可以說是“前仆後繼”走向民間奔赴農村。如今的知識青年返鄉創業,被學術界稱之為“百年來第六波返鄉創業潮”,是伴隨我國城鎮化歷史進程出現的,由城而鄉,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是一種歷史趨勢。

3年前,《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尋找中國小康故事”,為公眾講述了一群城市裡的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故事。李勇冠、卓齊輝、謝佳宏、陳聰、辜迅翔、陳統奎……這些沒種過地但卻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才俊回到鄉村,將最傳統的農業生產和最現代的觀念技術結合起來,為改變自己的故鄉、留住我們的鄉愁而奮鬥,闖出了一條“創業和創新”的反哺桑梓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工創業創新作為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部署,在培育創新人才、解決農村“三空”難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形成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為發展現代農業至關重要的動力來源。2016年年底,在支持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工作視頻會上,韓長賦發表講話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萬,其中農民工480萬。

就在這次視頻會召開的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簡化市場準入、改善金融服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用地用電支持措施、開展創業培訓、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強化信息技術支撐、創建創業園區(基地)等政策措施。這是促進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份重要指導性政策性文件,也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的一項重要舉措。

時隔一年多之後,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網站發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7年)》。報告指出,不斷拓展的農牧結合、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網購電商、鄉村養生養老等領域,成為農民就業創業的巨大平臺和重要載體,大批賦閒農民、返鄉人員、退伍轉業軍人甚至農村殘疾人員等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了就業創業。

人口紅利:七百萬人返鄉創業

2017年,全國返鄉創業人員已超過740萬,其中返鄉農民工佔72.5%。越來越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學歷背景、不同職業經驗的人加入到返鄉創業的大潮中。全國從事休閒農業的人員達到900萬,帶動了700萬戶農民從中受益;返鄉下鄉創業人員中82%以上創辦的都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類項目,廣泛涵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

“是一支龐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紅利”

1983年出生的李勇冠是海南省臨高縣人,2002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2006年畢業後先是留校工作,任華中科技大學資助中心主任助理,之後在武漢大學任MBA聯合辦學培訓部主任。在異鄉打拼的李勇冠頗為成功,他不僅有了一份令人羨慕、受人尊敬的“體制內”高校教師工作,還在武漢開了十幾家快遞門店。

2013年10月份的一次回家探親經歷,徹底改變了李勇冠原有的生活軌跡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他第一次前往多文鎮頭神村,發現那裡的老百姓“守著金山過窮日子”,當地的多文空心菜名聲在外,卻沒有相對成熟的商業化運作,經營不成規模,也缺少品牌溢價能力。作為一個知名農產品品牌,多文空心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菜進入滯銷減產的惡性循環,消費者吃到正宗多文空心菜的難度越來越大。更讓李勇冠感到氣憤的是,市場上打著“多文”名頭的空心菜魚龍混雜。

探親假結束後,李勇冠做出了“瘋狂”的舉動,他辭去高校教師的工作,一口氣賣掉十幾家快遞門店,然後不顧家人的反對,離開武漢,“返鄉”做起了“農夫”。

李勇冠與謝佳宏、陳聰等幾位返鄉大學生為重塑多文空心菜品牌奔忙的時候,在海南島東南部沿海的萬寧市,也同樣有5名返鄉大學生,他們在專心致志地養殖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萬寧市一帶的海中,在小海邊長大的萬寧小夥子卓齊輝對和樂蟹有著特殊的情感。但從十幾年前開始,小海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樂蟹沒有了棲息地,數量一下子就少了很多。和樂蟹原本是海南的四大名菜,可是在2011年出臺的“瓊菜名菜標準”中,只見文昌雞、嘉積鴨、東山羊的身影,而和樂蟹卻被臨高乳豬取代了。

卓齊輝在2009年就注意到了這個事實,當時他就讀於北京培黎職業學院,一次同學聚會,聊起海南美食,卓齊輝自豪地炫耀起家鄉那金黃肥滿、十指留香的和樂蟹蟹黃,講得大家“唇唇欲動”,他隨即託家人寄幾隻和樂蟹給同學們嚐嚐鮮,結果卻得知正宗的和樂蟹不僅價格高昂,而且產量稀少。

學習市場營銷專業的卓齊輝較起了真。此後,他開始對和樂蟹的產業現狀和生產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和樂蟹產業假蟹氾濫、真蟹少;和樂蟹的產地萬寧小海因環境惡化導致野生和樂蟹產量銳減,而和樂蟹的養殖產量又因農民養殖技術低下而一直上不去。

卓齊輝和高中同學辜迅翔一起查找了大量的和樂蟹養殖資料,爭取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東南亞水產技術部門、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等機構的幫扶指導,還成立了團隊準備立項籌備和樂蟹保育中心,他們夢想著能在畢業後回家“大幹一場”,但卻遭到了家人的反對。

為了“阻止”孩子“下鄉”務農,卓齊輝的父母把他“安排”到了國外,在南美洲從事貿易工作。辜迅翔也因為父母的反對而進入海口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但身在異鄉的他們,竟都放不下對家鄉小海日益惡化的環境的擔憂。2012年底,他們各自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另外3個同樣已經在城市裡有了穩定工作的高中同學一起,回到烏場村,來到小海邊,自主創業當起了養殖和樂蟹的“農民”。

曾經,返鄉創業的李勇冠要想各種各樣的辦法與村民們不信任、觀望的態度進行“周旋”,卓齊輝要面對村民們的不理解甚至“嘲笑”。但現在,他們都在各自的故鄉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這與農村“雙創”熱潮湧動的大環境不無關係。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稱各類返鄉下鄉人員“是一支龐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紅利”。農村“雙創”的主題人員中,既有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人員,也有具有城鎮戶籍的科技人員、有意願有能力的城鎮居民、龍頭企業管理人員等下鄉人員,還有農村能人和農村青年等本鄉人員。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宣傳推介第二批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的通知印發,北京綠山谷芽菜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桂琴、天津市蘊華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於士國、山西省臨縣磧口李家山麒麟山莊旅遊文化生態有限公司董事長成貴生、江蘇一號農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方俊、山東綠鑫春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臧永芝等100位優秀帶頭人入選。他們當中,有的人將小小芽苗菜做成了大產業,有的正在探索“稻魚共生”的致富路,有的是帶人致富的新鄉賢,有的從海外歸來致力於發展有機農業並取得豐碩成果,還有的通過發掘鄉村生態休閒功能讓家鄉的熱土絢麗綻放。

李勇冠也發現,在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多的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開始返鄉了,而家鄉也將他們視作技術人才、農業經紀人,非常重視、尊重他們。

鄉村就業創業還須大力促進

李勇冠現在有了兩個“總經理”的身份——海南春暢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南臨高方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臨高規劃建設了500畝空心菜示範基地,覆蓋到兩個自然村,引導更多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前年,李勇冠將多文空心菜遠銷到了外省,空心菜地頭平均收購價格從原來的每斤1塊多提高到了4塊5角錢左右,年產量大約在25萬到30萬斤左右,村民信心大增。2017年年初,農業部公佈當年的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公告,多文空心菜榜上有名,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李勇冠一直很重視引導更多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標準化首先是要培養一批職業農民、新型農民”。

讓多文空心菜“走出海南”的同時,李勇冠也在思考,農民的就業怎樣才能與當地產業發展相結合。為了幫助更多沒有產業的農民增收,也為了打造當地新業態,李勇冠思忖之後,做起了菊花系列產品,現在,菊花也是臨高縣發展起來的20多個產業扶貧項目中的重要項目之一。

卓齊輝創辦的克萊布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是唯一一家被核准使用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用標誌“和樂蟹”的企業。去年,公司在政府貼息貸款的支持下新增了300畝和樂蟹生態產業園一期示範區。“政府出臺印發了一份扶持方案,專門支持生態池塘改造和種植紅樹修復生態,目前已經完成了園區的部分建設。”卓齊輝介紹道,實際上,最近這三年公司的養殖規模一直在擴大,同時公司也在生態養殖上不斷地去嘗試新的方法,“去年在萬寧市政府的扶持下我們成立了‘萬寧和樂蟹研究所’,今年年初成立了‘萬寧水產學會’,這些機構的成立都是想先從科研學術上更深入更全面地服務於生態養殖,尋找生態和生計之間的矛盾點,努力打造環境友好型養殖生產模式”。

卓齊輝和他的小夥伴們一直堅持用自然農法來有機飼育,杜絕任何藥物成分進入池塘,現在,他們還在池塘裡種植了紅樹,使螃蟹從“半野生”養殖恢復到原來的野生環境養殖,用紅樹林錯綜複雜的根系為好鬥的和樂蟹提供獨立的棲息場所,進行紅樹林生態系統改造後的效果大大超出了預期,各項常規檢測的水質指標都處於良好狀態。在做生態養殖方面推廣的同時,他們還在制定“和樂蟹生態養殖”地方標準。

“返鄉創業需要有耐心。”卓齊輝告訴記者,這是返鄉創業6年來,自己最想說的,因為隨著時間和身邊資源的積累,開始面臨著很多選擇和誘惑,如何保持初心堅持做一件事還是很難的。

去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李勇冠覺得,鄉村振興其實也是鄉村人才的振興,因為從思想到行動都離不開人,另外農村也必須要有產業,因為農民最直觀的感受是收入增加了多少、生活質量提高了多少。卓齊輝也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人返鄉創業,帶動農村科學發展,“戰略提出後我們返鄉創業者逐漸被村民認可了”。

令李勇冠、卓齊輝感到開心的是,當年一起返鄉創業的小夥伴們現在基本上也都還在團隊當中,但李勇冠也坦承壓力很大。不過,他們這些返鄉青年們在互相交流時一般都不吐苦水,大家都以聊產業為主;卓齊輝觀察到的現實情況是返鄉創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能夠堅持做並且做得好的並不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在嘗試返鄉創業。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於大力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的通知,要求大力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通知指出,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對於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未來,中國還將建立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服務體系,鄉村就業創業規模水平也將得到明顯提升。到2020年,將培訓農村創業創新人才40萬人,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1萬名,宣傳推介優秀帶頭人典型300個;培育100名國家級、1000名省級和1萬名市縣級農村創業創新導師;建設300個國家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100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人員培訓基地。

農民,正在成為令人羨慕的有奔頭的職業。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8年5月下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