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深夜急診室】揚州兒科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怕上廁所不敢喝水

來源 揚州發佈

記者 陳一馨 方澹寧

【深夜急診室】揚州兒科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怕上廁所不敢喝水

【深夜急診室】揚州兒科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怕上廁所不敢喝水

深夜急診室 醫護人員在“奔跑”

夜幕降臨,當城市逐漸平靜下來時,位於古運河畔的揚大附院東區醫院的急診樓內,卻依舊人來人往。深夜裡,有哭鬧的孩童,痛苦的患者,焦慮的家人,也有忙碌“奔跑”著的醫務工作者。

【深夜急診室】揚州兒科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怕上廁所不敢喝水

兒科急診忙不停 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反應迅速、小跑、不停地說話。夜班兒科急診,可以用這幾個詞來概括。記者在急診室看到,每一位兒科急診的醫生都被裡三層外三層地包圍著,家長你一句我一句都非常焦急。

目前,東區醫院急診有醫護人員近20人,其中兒科醫生只有4人。兒科也被稱為“啞科”,因為患兒的語言能力所限,常常表達不清哪兒不舒服,而且還有比例不小的患兒不會說話,大多是家長表述病情,給醫生的診斷帶來很大困難。因此,要求兒科醫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有很強的耐心和責任心。

平均每晚接診30餘位患兒,每個患兒有兩至三位甚至更多家長陪伴,這些兒科急診醫生一晚就要和近百人對話;口說幹了,嗓子說啞了,時常連廁所也顧不得上。儘管疲憊不堪,但對每位患兒、每個環節都絲毫不能懈怠。水杯中倒好的熱水擺涼了都顧不上喝上一口。“哪有時間喝水嘛,都是一刻不停地接待患者,而且水喝多了還得上廁所,怕耽誤事情。”醫生笑答。

注射、救護、分診一把抓 全能護士在“奔跑”

“小寶寶、乖寶寶,不哭了,病好了就不用再打針了。”皮試注射室內,許秀娟護士一邊摸著孩子的頭,一邊安慰。這邊剛止住淚,那邊又有個小姑娘因為害怕打針,哭了起來。“只要有一個孩子哭,其他孩子也會跟著哭,一晚上沒有幾個孩子是笑著來的,”許秀娟說,對待兒科小患者,可不比大人好伺候,稍有不是,孩子就會哭聲不斷,待孩子可得耐心……

除了皮試注射外,許秀娟還要負責分診、量體溫、輔助搶救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巨大。詢問病情,快速進行分診,看似簡單的工作卻考驗著醫護人員的應變能力。“事情多了,同時處理很繁雜,病人家屬都很著急,經常對我們發脾氣,有時候心裡委屈卻無處訴說。我也特能理解患者家屬,也希望大家也能理解我們的工作。”正說著,一輛救護車停在急症大廳門口,許秀娟立馬奔跑起來,幫助急救人員救助患者。

白班接夜班,夜班連白班。他們,不在意鮮花和掌聲。每當看到人們康復之後又活蹦亂跳的樣子,那就是最大的安慰!

【深夜急診室】揚州兒科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怕上廁所不敢喝水

孤寡老人腰疼難忍獨自就醫

晚上8點,一輛救護車停在了蘇北人民醫院急診中心大門口,65歲的孫大爺躺在擔架床上不停地呻吟。“哎喲喂,輕點抬,哎喲,疼。”

疼到無法站立的孫大爺掏出懷裡的醫保卡和錢,拜託急診中心保安幫自己掛號繳費。“我是孤寡老人,沒有老伴和子女。”孫大爺告訴記者,“打電話告訴親戚了,但大晚上的也不知道能不能來。”

【深夜急診室】揚州兒科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怕上廁所不敢喝水

孫大爺說,自己是多年的風溼腰,以前腰疼睡一覺,去澡堂子裡泡一下,也就好了。可這次,忍了一天了,越睡越疼,無奈,只能撥打120求救。

【深夜急診室】揚州兒科醫生一晚對話百人 怕上廁所不敢喝水

7歲男童得了“成人病”媽媽焦慮不已

“阿姨我臉疼。”

“在學校有沒有打架或者撞過呀?”

“沒有。”

“吃東西疼不疼啊?”

“就是臉頰這邊骨頭疼。”

“家長帶去掛口腔科!”

急診中心的前臺護士站,值班護士迅速作出判斷。

男孩今年7歲了,正上一年級。男孩媽媽說,晚上孩子寫作業時突然喊臉上骨頭疼,放心不下的她立刻帶著孩子來到了醫院檢查。

口腔科醫生一邊敲打男孩的牙齒,一邊耐心詢問,“這兒疼不疼?這兒呢?”可是,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案。

“不會吧?難道是咬合肌拉傷?”醫生嘀咕道,“可這是成人常見口腔問題啊,小孩還真少見。”

男孩媽媽著急了,問醫生,這個該怎麼治呢?醫生說,這個病如果發生在成人身上,都沒法治。醫生叮囑男孩,今後不要吃太硬的食物,不要大張口啃蘋果等,並告訴家長,每天幫孩子做做臉部熱敷、按摩,小孩骨頭髮育還未完全,或許一段時間後能自己好。

男孩媽媽牽著男孩的手,心事重重地離開診室,邊走邊跟男孩唸叨,“等你爸爸有空,我們帶你去省口腔醫院再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