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國歷史還有一個上古,上古是在另一個星球麼?

京東李達康


那是地球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時期,此時的人類發自內心的崇拜自然,那是人類距離自然最近的一個時期。我們不難發現,上古時期的歷史和傳說都是現實與神話相互摻雜在一起的,很多事件和人物,真假難辨。

先不看官方對於上古的定義,在這裡我說說個人的一些看法。

我覺得,秦朝至清,算是一個時間段的劃分;夏一直到秦朝統一算是一個歷史階段;夏之前,一直追溯到人類文明之初算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就是上古時期。

為什麼從夏朝開始算上古呢?因為在這個時期文字很少,人們主要用於記載的方式是繪畫,這個階段是沒有文字的,而且這個時間段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神化,而且這個時期的神話故事和人物很多都是祖先根據事實,再加以加工、想象、誇張而來,所以,我們會在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中發現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和地點,本來“無稽之談”竟然變成了“有據可查”,那上古時期的盤古、女媧、三皇五帝等等上古大神的存在豈不是真實的了嗎?這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思想教育不一樣啊,世上真的有神仙、鬼怪的存在啊?!

其實不然,前面我們也說過了,上古時期,是一個沒有文字但是已經存在文明的時期,上古祖先用畫筆和口口相傳留下他們的故事和傳說,那並非是另一個時代和另一個文明,就如同我們無法想象一棵幾千年的古樹最初的模樣,又是怎麼樣歷經風雨繁茂至今!很多故事是經過後人的加工潤色的,每經歷一個時代,就增加一個時代的痕跡,我們今天所聞所見,其實都已經失去本來的色彩,甚至很多東西已經改變了最初的模樣,這一點從《山海經》中就會有深刻的體會。我們現在所看的版本,都不知道經過多少譯註、翻譯、改寫等等,每一次改版就註定一些新內容的加入和就內容的改變和刪減,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推崇“原著”。《山海經》是我認為最接近上古時期的一本著作,從中我們可以揣測部分古人的生活狀態和社會狀況,這並不僅僅是一部志怪繪本。

原著最接近本來的真相,原始也最為接近自然,而現在的我們已經距離真相和自然越來越遠了,更甚至分不清傳說和歷史,分不清故事和真相,不無可悲。


古代哲學思考


地球有好幾個文明時代,我們所處的是第四文明,有前文明傳承的,只有華夏民族,從三皇五帝,伏羲女媧,那時候的人類是第三文明末日存活下來的智者,享有長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仙,我們只是不承認神話,其實非常合理,例如中國的山,醫,命,相,卜,都是他們傳承下來的,所以科學解釋不了中醫,武術,等等,因為是超宇宙科學,例如八卦,可以從裡面推演出預測學,醫學,武術功法,等等,在下是針灸師,根據八卦,子午時令,河圖洛書,總結出的治療方法,可以說是奇效,一點不誇張,只是現代科學矇蔽了我們。

所以推背圖,瑪雅預言,基督教啟示錄,這些宗教傳承都是前人對我們的告誡,我們不遵守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就會在文明更替時被取代。

高科技不一定是好東西,讓我們生活變得舒適,但是汙染了環境,讓人變得依賴機器,大腦不去覺悟思考,最後退化,眾人所生,究竟有何意義,難道是滿足慾望,解決生理需求嗎,佛家說覺悟,道家說修道,其實在於自身的思想提升,看到更高的世界,跟走出大山看城市是一個道理,進入塵世(城市),再去哪裡?去的是自己的內心。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 修的正是心。


足球與功夫


“上古”定義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明確的是:上古史就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不存在什麼另一個星球!“上古”一詞最早的是出處是《易·繫辭》:“伏羲為上古, 文王為中古, 孔子為下古。”《繫辭》大約寫成於戰國時代,所以這個上古、中古、下古是以當時的距離遠近作為劃分的,套用到今天當然不適用。今天史學界一般只有上古、中古的說法,而沒有下古。那麼上古、中古的分界線到底在哪裡呢?

按照西方的標準,上古史結束就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開始,但是古史分期在中國爭議很大,甚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是否適應中國都是個問題。還有一種說法是,上古史就是先秦史,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之前的中國歷史,這種說法是白壽彝版《中國通史》主張的,目前臺灣主流也是這個觀點。當然又有人以上古史為原始社會史,也就是夏朝以前的歷史,這種說法是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主張的。

總之,因為“上古”一詞不確定,所以對應的“上古時代”也是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上古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不存在什麼外國外星。


林屋公子


遠古:從距今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原始社會。

上古:較早的古代,在我國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漢(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這個時期。

中古:較晚的古代,在我國曆史分期上多指魏晉南北朝隋唐(220——684)這個時期。近古:指武則天當政(684)到鴉片戰爭之前(1840)者一段時期。

近代:是指中英鴉片戰爭開始(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這中間的一段時期。現代:新中國成立(1949)以來都叫現代。

當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革命,1946)到現在被稱為當代。


說一下個人感受吧,感覺目前我們學到的歷史雖然有一部分是通過歷朝歷代史官或者其他文化工作者的著述、勘察或其他手段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上得到的信息,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遺蹟、考古等方式發掘出來的信息進行逆向還原,逆向推理完善形成的信息

我不是專業人員,可能還有其他信息來源,我並不知道。

我認為包括考古、史書等方式形成的信息,向上追溯到隋唐、秦漢時期還算比較靠譜,先秦時期的信息就都不完善了,夏商周時代我們現在基本可以認為是神話時代,這是因為東周以後諸子百家著書立說,文化傳承信息增多,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瞭解更為理性,更為深入,所以在歷代的小說家、史學家筆下,神話時代似乎到了西周就結束了。

因為確實是人們對上古時代的認知太過稀少,所以更多人發揮了自己對上古時代的想象,這些民間傳說相互融合完善,加上現代電視媒體藝術的頻繁宣傳,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上古時代是一個封神神話時代。

我們對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形成了民族認同感,因為這裡邊融合了許多民間認同的中華民族優秀品德,如同西方的寓言、神話故事,都是一種文化的創作和發展。

退一萬步來說,歷史的傳承是要看他留下的意義的,不是用來和外國比較誰更早從猴子變成人,我們不斷的發展上古時代的文化創作,所謂的不過就是為後人留下一面做人做事的鏡子。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謝謝


夜隱諸白


首先,我們要給上古一個定義,百度了一下

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

我們的歷史有考古證據證明的只到商,在商之前對夏的記載只存在於文獻中,或者我們找到了也不一定能確認那就是夏,更有可能的事在古代已經被古代的學者考古過了,然後東西遺失在了各種戰火之中。

對上古的歷史往往只存在於我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中,比如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火神祝融水神共工等等。因為時代的久遠這些人物的具體事蹟往往就帶上了神話色彩。

至於是不是在這個星球發生的,我想說是的,是不是地球人那就不好說啦。我們生活的地球畢竟有46億年,寒武大爆發也就5億多年,在此之前的時間裡是不是有另一個文明的存在,不好說。人類的考古歷史也就到4、5百萬年前,人類現在有的傳說時代大概僅僅1萬年前吧。在一萬年以前是不是有更高層次的人類文明曾經出現過,這個很難說的清了,畢竟現在有發現使用過的核廢料,礦層中發現手錶等等。個人覺得這些就是上古存在的證據!

另外,世界各大文明都有大洪水的傳說,這應該也算上古遺留下來的信息吧。說不準我們的史前祖先騎恐龍打群架


侃侃而談論古今


常常聽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而之前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是上古時期。以目前的考古情況來看,大約是在夏商之前。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臺古城遺址,在這裡發現了標誌文明的青銅和文字。考古工作者在陝西也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這些考古發現充分說明,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五千年以上。


夏商之後,中華歷史基本有了文字記載,大致的線索都是清楚的。而上古時期,沒有文字,後人要搞清那段歷史,主要靠考古和口頭傳說。


依靠考古,應該是一種比較準確的搞清歷史的方法。但是,由於上古時期歷史久遠,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遷。許多歷史遺蹟蕩然無存,依靠這種方法能夠收集的上古信息非常有限。


目前上古這一段歷史,主要還是口頭傳說。主要的傳說有:盤古開天僻地,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神農氏發明農業和醫藥事業,黃帝戰蚩尤,堯舜讓位,大禹治水,神射手后羿等。



盤古開天僻地。傳說宇宙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

有巢氏構木為巢。傳說有巢氏看到鳥兒在樹上作窩,野獸爬不上去,不能傷害他們。於是,就學鳥兒,在樹上造一座小屋。人們把這叫做構木為巢。


燧人氏鑽木取火。傳說燧人氏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他還把燧石敲敲打打,也敲出火來。這就是人工取火。


神農氏發明農業和嘗百草。傳說神農氏有一次把一把野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面上長出苗來,一到秋天,又長成了更多穀子。於是他就大量的栽種起來。他用木頭製造了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穫量很大。傳說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不斷髮現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藥材。


黃帝戰蚩尤。傳說黃帝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了一場大決戰。黃帝在打仗的時候,把平時馴養的熊、羆、貔、貅、貙、虎六種野獸都放出來助戰。蚩尤的士兵雖然兇猛,但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虎兇手,也抵敵不住,紛紛敗逃。傳說皇帝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室、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服等。皇帝的妻子嫘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皇帝的史官倉頡造字。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因此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堯舜讓位。傳說黃帝之後,先後出了三個很有名的部落首領名叫堯舜禹。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大家都一致推薦舜。堯考察後認為,舜是一個能幹的人,就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作禪讓。舜接位後,又勤快又簡樸,受到了大家的信任。舜派禹去治水,禹採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因為禹治水有功,舜死後,禹就成了部落聯盟首領。


大禹治水。傳說大禹一心治水,每天到處奔波,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導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后羿射日。傳說后羿是一個著名的弓箭手,他射箭百發百中。古時候天空本來有10個太陽,地面上像烤焦了似的,給莊稼帶來了嚴重的災害。 后羿拈弓搭箭,把天空裡的九個太陽射了下來,只留下了一個太陽。


堯、舜、禹、皋陶,傳說是上古“四聖”,他們的成就主要如下。



堯為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在位70年,開創“禪讓制”先河。他定24節氣,一年365天,釆用閏月來調整四季偏差。


舜受禪於堯,繼承帝位。他劃分12個州,選賢用能,四方來朝。


禹治理黃河,受禪於舜,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定夏曆,劃分天下為九州,制九鼎,為九州之主。


皋陶為舜、禹的大臣,掌管刑罰、監獄和司法,創“五刑”,興“五教”,制《獄典》,被後世尊為“司法鼻祖”。


雖然史書上記載了這些神話傳說,但是這一段歷史卻顯得非常迷濛,模糊不清。既使是專業的歷史學家,對這一段歷史也不甚清楚,因此就難免會有人認為,上古屬於外星球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研究的深入,迷霧將會散去,歷史終會大白於天下。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上古”只是一個大體的說法,而不是一個精確表示時間的概念。我們研究歷史的的時候,為了表示時間的先後,一般用古代,近代和現代的概念來區分。我們上學的時候,鴉片戰爭之前,是古代史,之後,是近代。大概建國之後,就是現代史了。而古代史的部分,也隨著時間的遠近,分為上古、中古、近古。這些概念都沒有確切的時間上的劃分,是歷史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情況大體的分類。

上古之意,就是最久遠的古代,時間上是模糊的。與之相似的稱呼,還有“遠古”“太古”等。關於上古,我們先來看幾個古人的定義。

《易·繫辭》:“‘《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 文王為中古, 孔子為下古。”《繫辭》是後世研究易學的心得體會。這個劃分不知是什麼朝代的人。但這個劃分,明顯是根據《易傳》中的,人更四聖,時歷三古做出的。

《禮記·禮運》“始諸飲食” 孔穎達 疏:“ 伏羲為上古, 神農為中古, 五帝為下古。”孔穎達是唐代人,他的這個劃分,與上面有所不同,五帝之後,才進入三代夏商周,在孔穎達看來,三代之前,才是古代,其後都不能算是古代了。

元代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五:“前人論三古各別者,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農至堯、舜,為上古;三代之世,為中古;自戰國至於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這個劃分,也是以三代之前為上古,三代為中古,三代之後,皆為近古。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有個上古史,道理很簡單。中國歷史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有連續記載的文明史。歷史的記載是人類文明的結果,主要是靠文字來完成的,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只能靠人們的口口相傳。在時間上,就比較模糊不準確了。於是,這些歷史就顯出真假相間,現實與神話相結合的特點。其原因也很簡單,遠古的傳說,後世用文字記載的時候,總要加上一些主觀想象的因素。這種主觀想象,是與當時的認識水平相聯繫的。

上古歷史是不是在另一個星球上?這樣的追問,代表著現代文明水平和思維方式。古代人不瞭解宇宙的真象,不會認為人類文明是來自於其它星球。但他們會認為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之外還有其它的世界,比如陰間。這樣的認識,大概幾千年前就有了。人類發展到今天,既不能證明陰間的不存在,也不能證明他的存在。但幾千年間,人類文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做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個體來說,我們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可以提出自己好奇的問題,但有些問題是註定不會輕易得到答案的,獲得答案的過程可能要幾百年或者是幾千年。生命是否來自另一個星球,大概就是這樣的問題。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不只是有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史前史(遠古史)。

上古史---夏朝到秦朝建立以前,公元前21世紀到前221年。

中古史---秦朝到宋朝建立以前,前221年到公元960年。

近古史---公元960年宋朝到1840年以前。

近代史---1840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現代史:

由於世界史發展不平衡,各國發展進程不一樣,甚至有很大的跨越,所以,世界史的劃分只能是相對的去劃分。

世界古代史分為上古史和中古史兩個部分.上古史自人類文明誕生時開始至476年最後一個奴隸制大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止.中古史就是通常所說的“中世紀史”,指的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到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開闢為止。

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分界點應當是1500年左右的新航路的開闢.早先曾有很多人將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然而這種劃分是不科學的,因為英國並不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而新航路開闢之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這才為各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大前提。





歷史遺蹟


中華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盤古開天闢地起,盤古神話敘事見於《三五曆紀》、《五運歷年記》、《述異記》等。上古時代通常是指:現存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就是夏朝建立之前的時代。由於這個神秘而遙遠的時代存在於文字誕生以前,所以口口相傳的歷史被添加了更多神話的色彩,也因為口口相傳想必中國的上古應該是在地球的華夏大地上,歐洲,中東的上古有他們的神話,區域性明顯,至於倉頡是不是真的四隻眼睛,伏羲,女媧是不是真的人首蛇身,除了推測就是猜測,敢問有誰見過?!

對於上古時期的劃分,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農至堯、舜,為上古;三代之世,為中古;自戰國至於今日以前,皆下古也。由於我國對上古、中古的劃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劃分問題,即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到現在還沒有最後確定。

學術界普遍認為神話產生於野蠻期的低級階段,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如地震、洪水,還有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等,人會產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感情,從而相信世界上存在著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並對之加以膜拜,神話也就由此產生。如果想要了解學術派的觀點,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可以一讀。

至於懷疑上古時期是否於地球,想必是因為盤古開天闢地後,大能女媧造人,炎帝生火,人類有光明後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鳳凰麒麟等神獸多見於《山海經》《搜神記》等書中,又有共工撞倒不周山,女媧補天所煉五色補天石掉落一小塊於花果山,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揹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揹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是神話還是歷史交錯複雜。

總而言之,千萬年前這片華夏大地上的故事遙遠而神秘,至今華夏民族依然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想來他們真的存在過,但上古大神和上古神獸究竟是何方神聖,或許是人類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某一次文明,或許是外星殖民者的某一次到訪,也或許是被神話了的悠遠歷史,也許會慢慢隨著人類的探索而拉近時間的距離。


卟哩卟哩星人


先感受一下上古的陣勢!這是一個可以任意展開想象的漫長時代。

1

傳說黃帝的真實身份是一位外星人(相關“考證”請看官自行在網絡搜索),其實不但黃帝,什麼伏羲、神農啊、燧人氏啊,等等“上古名人”,都有可能是外星來的“外援”,幫助落後的地球人類發展生產呢!地球人不懂得建房子,不懂得造車,不懂得農耕,不懂得醫藥,天還是漏的,地球人啥都不懂,整天光著屁股胡鬧(大概是還沒完成從猴子到人類的完全進化)。待到偉大的發明家們:伏羲女媧、神農氏、軒轅氏、燧人氏……坐著太空飛船來到地球,手把手的教給人類,人類才穿上衣服,開始農耕,學會了用火,造起了房屋……到黃帝時,始建國家,外星人黃帝成為中國的第一位開國帝王。

黃帝最後的故事是“鼎成昇天”。據《史記·封禪書》講:“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說是黃帝功德圓滿,就有一條龍從天上落下來,接黃帝到天上去了,隨黃帝一起走的,有70多人。這是一條什麼龍?可能是名為“龍”的外星飛船,而且是能夠垂直起落的大型飛船,裝得下七十多人……

這就是上古,可以任意解讀的上古。

事實上,我們關於上古的“記憶”,多半都是後人想象出來的(按照古史辨派大師顧頡剛先生的研究,上古歷史是“層累的造成的”,具體形式一如“積薪”)。那麼,今人再次想象,說上古歷史是外星人當霸道總裁的歷史,有何不可呢?

2

中國歷史分期上,有一個“上古”。上古就是太古,太久遠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全屬傳說、“集體記憶”,以及後人的不斷建構。

歷史上,我們將有文字的時期,稱為“歷史時期”,大致是商代晚期以後;而沒有文字記載的時期,則稱之為“傳說時期”。傳說時期的歷史,多半是不可信的,“歷史”具有神性。好比三皇的伏羲女媧,傳說中是人頭蛇身,而另一位炎帝神農氏,又是牛頭人身,他們還不具有完整的“人性”。到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已經具有了完整的人性,是完完全全的“人”了,但他們的故事裡,仍然充斥著神奇的、不可思議的內容,好比上面講的“鼎成”故事。

雖然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經常說到“夏商周”,稱之為“三代”。知道周之前為商,商之前為夏,這是一種集體記憶,然而夏商是什麼情況,則搞不清楚,這就是孔子說的“文獻不足徵”。即便是周代封的夏、商二代王族的後人杞國和宋國,也找不到關於他們祖先的實物和詳細的文獻。也就是說,離夏商兩代還算比較近(也有幾百年了)的孔子時代,他也只是知道商繼承夏,周繼承商,但它們是如何繼承的,夏商兩代的文物制度如何,孔子已是搞不清楚了。為此,孔子十分遺憾。

關於夏代的情況,後人所知仍不多,但對商代,尤其是商代末王紂王時期的情況,忽然非常豐富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隨著戰國諸子百家的興起,這些學派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說,紛紛拿古人說事,開始編造,或稱“重構”上古歷史(諸子們的寓言皆不可信)。商更近些,他們便把重點放在商身上,而更為久遠之前的夏代,就被忽略了。到了明清時期,小說開始發達,編出一部《封神演義》,大講“商周易代”故事,簡直不是事兒!

春秋以前的歷史,直如一團亂麻,真真假假,難以分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準確的紀年,已經遲至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厲王被驅逐的那一年,史稱“共和元年”。之前完全是濛昧不清的。相對於商代,人們對西周知道的總多一些;相對於夏代,人們對商代知道的又多一些,但後人很難弄清,哪些是信史,哪些只是傳說,神話與史學幾乎沒有邊界。

商代晚期的文字是甲骨文,然而在1898年之前,沒有任何人知道這種成熟文字的存在,古代的辭書、字書,沒有一部提到它,自然也不存在破譯甲骨。而商周彝鼎的研究,也是很晚近的事情了。現代人通過考古發掘,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對古史瞭解更多,然而那些新的知識,皆是古人無法知道的。

因此,在沒有文獻記錄的三皇五帝時代,以及夏商(西)週三代,皆被稱為上古。到春秋時期,文獻多起來,又有了孔子整理古典,中國的文明線索才開始明晰起來,不管是傳說還是歷史,原原本本記在書上,就容易傳承與辨析了。

此前,你要說三皇五帝都是外星人,還真不好跟你辯呢!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