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實體店的倒閉,真是電商衝擊導致嗎,請大家理性回答討論?

zxc258zxc


電商平臺的入場費……算起來一點都不比實體店便宜……只不過現在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在改……


綠野九勁


實體店以前還是現在,他們的利潤都不低,以前的網商沒有普及,每一行沒有專業去挖掘,所以實體店生意特別好,我們小縣城的門面都可以出租一年十幾二十萬,特別是冬天的羽絨服之類,不是名牌也是一兩千一件,貴的嚇人,實體店還有就是基本不會給你退貨,你去換貨,他們都不情願的,會說話不好聽,售後這一塊,根本不行,實際來說,現在還有很多實體店很不錯的,我知道有一家開了十幾年,東西還貴,人還多,主要是質量好,網商不一定都差,實體不一定都好,看各自經營吧!


齊齊llj


吃的,用的,穿的,所有電器,空調,電動車,都是某寶買的。好多年了,不去實體店買過東西了,也不是說懶了就網購,像我們這裡的小縣城,去實體店買東西,不是這樣沒有,就是那樣沒有,有的貨也不是很合心水,只要能想到的,某寶都有賣,還送貨到樓下,久而久之也就不去實體店買東西了。


皇北風


如果實體店現在的服務和電商一樣,哪怕東西少貴一點我也會去實體店,畢竟實體店能看到自己滿意的東西,而且可以看到實物,我性格又急想買的東西就希望馬上能買到,可是實體店不但是貴,只要拿出店結完賬很多都不會再管你了,態度馬上變個樣


紀委戰士加油


實體店倒閉和電商沒多大關係。現在是自媒體時代,上網能接觸到的信息量很大,很多人被一個個的“偽命題”所欺騙。例如:某人在十年前說電商最終將取代或淘汰實體店,當年連我這個業內人士都信以為真了。可現在了?遍地都是某人某某小店。什麼物聯網、智慧門店等等,藉助電商這港風層出不窮。

可我現在要告訴你一個,你聽過但從來沒仔細想過的理論。無論什麼時候,電商只是實體經濟的一種營銷手段。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無論什麼時代都不可能取代實體店。電商只是實體店業績拓展的一種方式。

不服來辯!!!

大多數外行看實體店倒閉有4種因素:

1、門面租金高、裝修成本高。

2、人工成本上升。

3、庫存需要大量現金流。

4、客戶群體小。

好!!來說說電商!!

1、一家某寶店或某喵店,同樣的營業額計算,電商一年的平臺運營成本是多少?我就不舉例了。但凡做過電商的玩家,會給你一大堆非常詳細的費用清單。這個費用遠大多數時候高於很多城市次核心地段的租金。不信自己百度!

2、有沒有同樣的人工成本?同樣要進貨,同樣要銷售,同樣有庫管。不但有,還比實體店多:多出了售前的客服、多出售後的客服、多出了打包發貨的人工。

3、庫存現金流。得益於物流業高速發展,單論實體店的進銷存,週期縮短了一倍不止。零庫存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有人說電商可以廠家直髮!好!我買一罐紅牛,來,你給我來個廠家發貨?廠家發貨,你得看賣什麼產品,但凡電商能做的廠家直髮,實體店哪個不能直髮?直髮的基礎是物流,不是電商平臺!!電商只是營銷手段而已。論庫存,電商各大節日前的備貨,庫存壓力少嗎?節日後賣不完,虧損和打折少嗎?

4、客戶群體。電商平臺的客戶群體咋來的?你買一雙襪子,一搜出來幾百家或者幾千家賣襪子的,憑什麼能在推薦攔看見你的店鋪?憑什麼能在第一頁或第二頁看見你的店鋪?這些都得靠錢買,一靠競價得排位,二靠開直通車,說白了廣告費!上首頁花錢、開直通車花錢、打折劵花錢、售前、售後客服、打包花錢、賣家後臺花錢,參加活動花錢,電商花錢的項目太多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平臺做不到的。不花錢,你連實體店中的路邊攤都不如,你連倒閉了都沒人知道。

很多人只看見實體店的蕭條,卻很難感受電商的度日如年,那只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而已。你根本看不見今天有多少電商倒閉。而實體店,你開車、走路、上班、下班、吃飯、逛街都能親身體會。某個平臺四百多萬電商賣家每年有將近10%倒閉,平臺不回告訴你的,只會說雙十一幾秒破億,看看上去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實著電商的榮辱欣衰跟實體經濟的關係更加密不可分。

我們且不說像什麼石油、通訊、這些資源壟斷型企業,請您記住世界500強排在第一名就是做實體店的,就是做零售的《沃-爾-瑪》。單就這一點,就有力的、狠狠的,給那些唱衰實體店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蠻荒之域


我親身經歷!我認為實體店的倒閉的根源是中國的特色房地產經濟! 我其實很不理解,總有人把電商和實體經濟放在對立面,電商的只是實體經濟宣傳以及物流以及銷售樣的一個多樣化平臺之一,對實體經濟有促進作用。說罪魁禍首應該是房地產經濟,資金流入房地產,致使工業機械或者自動半自動設備資金以及工業信用貸款資金縮減(同樣資歷我舅舅房地產公司能貸款8000多萬拿地,我卻無法貸款150萬來更新設備,畢竟賣地銀行收貸方和購房者雙利息,而且來錢塊穩賺不賠),導致工業發展緩慢,致使全國工業水平滯後,生產成本增加。隨著房地產高速發展,越來越高昂的鋪面租金、廠房租金讓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難以生存。電商在這個時候營運而生,也是這種環境促進了電商的高速發展,我自己一家手袋廠,300多人的工廠,廠租相比2012年前後在惠州博羅上南工業區的6萬一個月增加到現在東莞寮步鳧山63萬一個月(包括了一些鋪面),現在機械設備更新換代太慢,人工勞務成本也在增加,生產效率無法提高,成本大大的增加。而現在年輕人房貸車貸壓力大,消費指數降低,我們這個行業所有銷售業務這幾年消失殆盡。但是電商給我們帶來希望,多元化的銷售模式以及發達的物流,讓我們重生,亞馬遜北美站德國站日本站英國站,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這些已經讓我們擺脫高昂的店面租金,減輕了企業的管理成本和資金壓力。從我個人的狀況來看,在我們廠被技術、資金、租金壓的喘不過氣來,是電商給了我們企業一條更寬更直接的路徑。








xipuyou


實體倒閉的原因:

店面位置因素:

因為位置要求越繁華越中心越好,所以成本普遍比線上電商要高,同時因為位置訴求實體店貨物儲存與運輸成本,以及品種的豐富度都無法和線上比。

店面空置因素:

做不到彈性控制實體門面規模,可以算一下每個月每年的“空置率“,這個對線上而言不存在,因為沒有門面的硬性要求。

店員素質要求:

線上和線下要求不一樣。

所以,實體店經營方向和內容必須差異化線上,必須具備線上不可替代的功能,盈利模式必須得到消費者認可,並足可以攤平實體成本還有盈利才可以開。



思考筆錄


主要看行業,如果是標準化程度很高,又不需要專業安裝調試的,會衝擊很大,如果個性化程度高,需要專業人士幫忙才能搞定的,衝擊就沒那麼嚴重。

拿我自己舉例說明吧

我前幾年賣辦公用品,比如A4複印紙之類的,零售很少,主要對公銷售,但是網上價格越來越低,只得不停的下調價格,最後勉強度日,直到有一天,對公企業突然下發文件,要求標準化的辦公用品全部網購,並且要貨比三家,我的店一下子就死掉了。

然後轉行做小眾耗材,比如銀行捆鈔使用的捆鈔帶、扎鈔紙之類的,開始基本沒什麼競爭,因為大部分人不瞭解這一塊,慢慢的搞的人多起來,利潤越來越低,可以說是慘淡經營,這兩年出現重大變革,掃碼支付異軍突起,紙幣流通量大幅減少,我也只好關門大吉,有時候和朋友開玩笑,我是被微信和支付寶乾死的,沒什麼遺憾。

世界就是這樣,幹掉你,和你無關。

但是我的一個朋友則幾乎沒什麼受影響,他主要做古董收藏和鈞瓷銷售,這幾年反而生意越來越好,門庭若市。

所以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具體行業具體分析吧。


茅草驛站


肯定是電商衝擊的。電商和實體最大的區別是,電商太容易被壟斷了,現在電商有流量的基本都是京東,蘇寧,即便在淘寶天貓上也是極少數大商家,而投資額低於千萬的中小商家大都苟延殘喘。

如果沒有電商,那麼想進行壟斷是很難的。

壟斷以後基本上就是斷絕了年輕人的創業夢想了。

有些人會說商業模式早晚轉型,社會還是要向前發展我也認可。

但是從咱們小老百姓的角度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二十年前的商業環境,投點錢,用點心幹個小店能養全家,生活樂悠悠。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能力強,可以進大公司,賺得錢也多,但是天天朝八晚五週末還要加班,經常晚上開夜車,活得累。


龍蝦論道


我不站隊。公平的說。我支持國家扶持實體。沒有電商的時候,實體也在搞價格戰,優勝劣汰後也有實體倒閉這我承認。但我老百姓從大局觀出發認為,這是自然的優勝劣汰後的結果,至少任何產品我看的見摸得著。走實體店享受優質的服務,實體店貴點賺了中間差價錢但養活了眾多勞動者,當然老闆賺的更多。但我能夠理解並接受。我們普通人,正因為是普通人只能做平凡的事情。十幾億人的中國才能夠人人有工作有飯吃。電商不是不能有,這只是個最近幾年才出來的新鮮事物。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走動交流。宅在家裡吃喝拉撒的人最終必會被這社會所淘汰。通過這次疫情我深深體會到,外面的世界多美好!自由的呼吸多美好!幸福地活著比斤斤計較實體店賺走了多少中間價更美好。因此我堅決支持國家對實體大力扶持。有我這種想法的人億億萬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