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自有品牌調查:增勢迅猛但基數過低,三大痛點待解決

自有品牌調查:增勢迅猛但基數過低,三大痛點待解決

自有品牌創造的銷售增長,為沃爾瑪、大潤發、永輝等零售企業堅定其發力方向提供了數據支持。沃爾瑪近期公佈,2018年第一季度自有品牌銷售同比增長40%。大潤發此前也透露,其百貨類自有品牌Actuel同比增長88%,旅行用品品牌Airport及運動品牌Cup’s與更獲得翻倍增長。

雖然增勢迅猛,但實際上我國零售商自有品牌銷售佔比仍處於較低水平。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採購委員會曾於2016年調查發現,參與調研的27家企業,其自有品牌銷售佔比大多數在6%以下。儘管這兩年自有品牌有了較高發展,但《第三隻眼看零售》瞭解到,目前國內零售企業自有品牌銷售佔比不超過10%。而在歐洲市場中,自有品牌銷售佔比大多處於40%至50%左右。

這意味著零售企業在自有品牌方面擁有相對較大的增長空間,不少零售商逐步明確其佔比目標值。《第三隻眼看零售》瞭解到,沃爾瑪中國目標設定以歐美成熟市場為標杆,計劃超過20%佔有率,大潤發同樣將20%作為目標銷售佔比。而永輝、盒馬鮮生則希望將自有品牌銷售佔比做到50%以上。

但這些強化自有品牌的企業,也是國內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此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大多缺少可以直接借鑑的成功案例。例如自有品牌佔比是越多越好,還是以歐洲市場為參照,都需要企業逐漸摸索。其中企業發展階段、區域商業成熟度以及零供關係等因素,也會催生不同痛點。

上海市品牌授權經營企業協會暨自有品牌專業委員會會長曹健表示,“培養自有品牌成為業內共識,是基於快消品供應環節冗長等痛點倒逼後形成的大勢所趨。為此,零售企業開發自有品牌一定要換腦子,破除傳統採購思維。 ”

自有品牌現狀

增勢迅猛,但銷售佔比多數低於10%

雖然零售企業對於自有品牌銷售佔比的期望值大多在20%至50%之間,但盤點其當下銷售佔比,實際上多處於10%以下。這是可供發力的增長空間,同時也是一條新賽道。

為了在自有品牌開發上獲得先發優勢,以此培養忠實消費者,是零售巨頭對其傾斜大量資源的主要原因。例如沃爾瑪將自有品牌開發形容為“全員總動員”,是從CEO到一線員工,都明確並支持的重點工程。而永輝相關負責人則表示要“全渠道無條件支持自有品牌發展”。這也帶動著自有品牌開發成為國內零售商關注的重點工程,不少區域零售企業或通過廠商訂製生產、或是與企業結盟,在開發過程中獲取體量優勢。

依據企業體量、發展階段、戰略佈局等因素,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開發模式各有側重。例如沃爾瑪發力較早、是自有品牌商品開發最多的操盤者。它約有10個系列的自有品牌,其中“惠宜”有2000多款商品,覆蓋乾貨、快消、冷凍食品等品類。這就為沃爾瑪打下了體系化運作的基礎,併成為其核心優勢。

王彥人表示,沃爾瑪是在用經營品牌的方式做自有品牌,即產品沒有直接模仿的對象,擁有核心的技術創新,有獨特的包裝設計。它擁有包括KPI考核、選品依據、供應商資質、開發流程、推廣策略等一系列標準化流程,為其自有品牌開發提供基礎支持。

以零售商普遍重視的商品力來說,沃爾瑪在確定商品品類時,其一傾向選擇沒有絕對領導品牌,顧客忠誠度相對較低的品類,例如干貨雜糧、紙杯、紙品溼巾等產品。其二,民生類的日用商品,是沃爾瑪開發自有品牌的重點方向。它希望消費者形成高頻購買,從而有利於增加來客數,並提升連帶購買率。其三,在競爭性較強的民生商品中,尋找可待發掘的細分空間。

“比如說你問消費者,買紅棗會買哪一個領導品牌?可能大家講得都不一樣,這和他所生活的區域和背景有關係。這樣的品類,可能就是我們很大的機會點,因為顧客並不是非某個品牌買不可。”王彥人舉例稱。

每當研發新品,沃爾瑪要求其滿足質量保障、價格低於同品類領導品牌15%-30%,以及具有良好替代性三個標準。為此,沃爾瑪自有品牌開發團隊會在把控商品品質的前提下,專注於成品分析,通過拆解原材料成本、生產商生產成本、物流供應鏈成本,結合沃爾瑪供應鏈平臺的規模優勢與資源,探討在哪個環節可以進行成本管控。

上述成本拆解策略是盒馬鮮生與沃爾瑪為數不多的相似點,侯毅曾在解讀日日鮮牛奶時透露,“只要廠家告訴我原材料成本、生產成本,另加多少利潤,其他的事跟廠家沒關係。我不用廠家的品牌,更多是打盒馬的品牌。市場費用我們自己承擔,不用品牌承擔。”

但從整體上來看,盒馬鮮生、大潤發等企業在開發自有品牌時則傾向於從單一品類切入,做透之後再行擴大。例如大潤發近期在主推“鑽典”品牌,並以“代養”模式聯合供應商開發了協生質黑豬肉。大潤發新零售自有商品部總監陳凱炫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未來大潤發會從三個品類重點推動,其一是以米、面、肉等生鮮食材為主,其二涉及日用家居用品,其三則是服裝品類。”而盒馬鮮生則是切入快消品供應鏈,圍繞“吃”做文章,相繼開發出“盒馬味道”、“日日鮮牛奶”等自有品牌。

此外,強化供應鏈,通過營銷打造爆款則是永輝近期的重點工程,它希望構造一個從生產製造到零售終端,從民生保障到中產消費,從商品零售到整合金融、物流、商貿服務多項周邊業務的生態圈。以永輝開發的武夷山飲用水來說,它將產品定位為“泡茶水”,以此佔據細分市場。當該款泡茶水上市時,永輝與摩拜單車展開異業合作,使泡茶水共計曝光超過500萬次,迅速推拉昇新品銷售。

三大痛點

供應商實力、品牌難度與固有思維

零售企業開發自有品牌的決心毋庸置疑,但在過程中遇到的痛點同樣棘手。例如在新品研發過程中,零售企業如何尋找戰略協同、長期匹配的供應商,是其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當自有品牌商品進入市場,與同品類領導品牌爭奪消費者,將其推向市場是其主要難點。與此同時,曹健站在行業協會的角度上,將零售商如何破除傳統採購思維視作覆蓋面較大的痛點。

首先,在尋找合作供應商這一痛點上,沃爾瑪由於95%以上的自有商品是與廠商直接對接,其中部分新品需雙方聯合研發、獨家供應,因此在挑選供應商時標準更高,且需要不斷磨合。舉例來說,沃爾瑪即將上線一款與五芳齋合作生產的粽子禮盒。該禮盒含有五種口味,是沃爾瑪依據其門店客群的消費習慣,重新制定口味搭配方案,與五芳齋聯合推廣。

“我們首先會跟供應商的高管團隊開會,探討合作想法,告知沃爾瑪的品質需求。同時,沃爾瑪要完全瞭解供應商的產能、工廠資質以及研發能力。雙方達成合作共識後,我們甚至要進到生產線上,與對方的生產、研發、採購團隊直接對接。”王彥人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相對嚴苛的條件,使沃爾瑪的可選供應商範圍有所縮小,通常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專業代工廠,另一種則是大型品牌廠商。它們出於擴大市場份額、優化產能等目的,對沃爾瑪的合作報以積極態度。

但沃爾瑪在成本控制的操作,使得成為沃爾瑪自有品牌的供應商門檻提高。“如果供應商能夠成為惠宜產品的戰略伙伴,並希望長期與沃爾瑪合作,他們就會願意把節省下來的費用回饋給顧客。即便工廠的報價很高,收益很高,我們也會發現這個發展方式並不符合當下的消費和競爭區域,顧客是會用腳來投票的。”王彥人說。

區域零售企業則大多將推廣等問題視作重要痛點,例如某零售高管認為必須增加自有品牌在賣場中的曝光度,才有可能吸引消費者購買。他們幾乎將所有的自有品牌商品陳列在品類中最突出的位置,並附加以亮眼的色彩包裝,突出價格優勢和明顯的商品知識導向。

值得注意的是,賣場內的商品選品同樣要為自有品牌服務。該零售高管表示,自有品牌的競爭不是針對一線品牌,而是二、三線品牌,因此他們將門店中的一線品牌單品佔比控制在35%左右,保留50%的二線品牌,餘下的份額由金好來將近60%的自有品牌單品填充。而三線品牌則會被淘汰。

最後,小部分沿用傳統採購思維,對自有品牌商品的合作廠商提出賬期、進場費等要求,使它們難以獲得長期發展。一方面,這使得采購缺乏精準對標客群、買斷經營的魄力與能力,在商品力層面難以與友商競爭。另一方面,供應商也在選擇合作的零售企業,曹健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廈門一家供應海苔等商品的生產方,在接收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訂單時,便要求其必須現金買斷。

未來格局

誰能成為自有品牌開發龍頭

自有品牌發展至今,業界逐漸形成一套區分其所屬水平的衡量指標。比如說,直購廠商商品,貼牌生產是較為初級的自有品牌開發策略;藉助既有廠商資源,依據企業自身的自有品牌開發策略訂製生產,是目前絕大多數本土零售商的慣用做法;而最有可能孵化出成熟品牌的操作模式,是零售企業與廠商協同,研發生產對標企業客群、消費能力、商品結構以及品牌成長週期等要素的專供品牌。

上述第三種做法實際上正是沃爾瑪、大潤發目前強化的方向之一,這意味著,它們將有機會涉足生產源頭,以銷定採,根據消費者精準畫像生產適銷對路的自有品牌商品,也就是業界所說的“製造型零售商”。

一旦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銷售規模達到15%至20%左右,意味著它在國內市場上將獲取少數人掌握的核心競爭力。原阿霍德自有品牌副總裁埃德加(Edgar Elzerman)曾為《第三隻眼看零售》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在美國第五大道(名品服裝聚集地)的櫥窗裡會出現自有品牌的服裝,而它的製造商很可能是一家超市。這代表了什麼呢?

這說明自有品牌已經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它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45%甚至更多。做到這一階段的零售商已經擁有了駕馭品牌的能力,雖然不能說隨心所欲,但開發各種衍生服務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們可以在自有品牌的基礎品類上嫁接更多的項目。

在此基礎上,零售企業還可根據門店定位進行商品分級,使其自有品牌精準投放,並形成完整的品牌體系。“沃爾瑪自有品牌將不斷進行品質升級,未來不排除做品牌細分或區域細分,甚至根據不同區域、口味、消費喜好的差異推出對標商品。”但她同時說明,如果企業在開發自有品牌初期便開始細分,並不是一個打造品牌的正確方式。王彥人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