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富甲兩宋的江西后來為何衰落?

牛媽love牛牛


你提的這個問題,真的是每一個江西人都想搞清楚的一件事,真的很有意義的問題,雖然我不是江西人,但是我外婆是江西人,我也算半個江西人吧,出於此,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文字,今天剛好有機會,就說說我的見解吧。

說到江西的衰弱,就繞不開江西曾經的輝煌,江西以前有多輝煌呢?

江西的經濟發達,商品經濟非常活躍。

北宋時期,江西地區人口近500萬,位居全國之首,明朝時期江西的人口,經過“江西填湖廣”之後還是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浙江。

縱觀整個宋朝江西,納稅納糧為全國第一,當時的江西盛產糧食、茶葉、布匹、陶瓷。景德口賺外匯),其鎮陶瓷走向全球(出工藝水平長期領先於同時期國內其他地區。當時的九江是長江沿岸繁華的大港口,經濟繁華,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的垂涎。可見當時,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區是何等的繁華!

我曾經這樣想過,如果南宋沒有江浙為依靠,滅忙的速度應該會加快不少,還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說江西那時候是不是很牛?

江西的文化那時候非常鼎盛,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

明朝時期,有一句俗語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說,意思是說整個明朝江西籍狀元和進士數量都是位列全國三甲(僅次於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數不勝數(嚴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學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這麼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榮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

我們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個是江西人,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都是江西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清華北大復旦南開)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就位於江西廬山。

從現代經濟學看,文化的鼎盛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可見江西當時的地位就像現在的“北上廣深”。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江西的快速衰敗,與其人口的大量外遷有關。

江西的人口外遷有兩次比較大的規模。一次是兩宋之交,贛西、贛南、贛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發主動地從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會容納飽和的原籍,絡繹地遷往相對人口稀疏、地廣人稀、大有發展空間的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客籍進行開發。這是經濟發展規模決定的,不可改變,就像我們今天大量的勞動人口進入“北上廣深”一樣,促進了遷入地的經濟繁榮,破壞了遷出地的人口結構,慢慢的經濟就會蕭條。

還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陽湖四周乃至整個贛省全境的居民,大規模外遷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強迫民眾遷徙,規模宏大的一種做法。這一政策,導致大量的青壯年外遷,上百萬人口呢!這樣徹底的摧毀了江西的經濟基礎,江西因此衰敗了。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經濟就活躍了。古代江西的是華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經之路,由中原進入兩廣,由西南進入江浙都必須經過江西,曾經作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來東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廣州市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商貿中心,兩廣貿易與經濟起飛,成為了江西的硬傷。

特別是清朝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把江西經濟再一次推向了死衚衕。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江西的經濟和人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以後,西學逐漸傳入中國,而當時的江西至廣州的古商道已經沒落,粵漢鐵路的修建和通車使得由兩廣北上不需要再經過江西,由此使得當時的江西逐漸遠離改革和新學的中心——廣州。至此,江西開始全方位衰退,逐漸被臨省的湖南、湖北超越。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改革開放以後,江西因為處於內陸地區,沒有靠海,沒有經濟特區,沒有直轄市,沒有自貿區,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紅利,和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漸漸拉開了距離,加之歷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經商等經濟活動,本地經濟結構也不是那麼協調。

我經常往返於廣州和深圳之間工作,我身邊就有很多江西人,有時候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來廣東,他們說江西本地的經濟不是太好,廣東經濟發達,能夠賺的比較多,這就是現實!

至江西的衰弱還有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喜歡我的寫作,可以關注我,為我點個贊。謝謝。


大咖說歷史


江西的經濟地位在兩宋達到了巔峰,人口達到500萬,全國之首。即使在歷經明朝“江西填湖廣”,人口數量依然在全國第二,經濟人文依舊在全國前列。唐宋八大家有三個是江西人,明朝甚至出現了“朝士半江西”的說法。理學心學都在江西發現成熟,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也在江西,江西的書院數量歷朝歷代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可見古代江西文化昌盛。經濟上兩宋時候的江西納稅納糧全國第一,陶瓷、糧食和茶葉等遠銷全國,瓷器甚至走向了世界。而作為江西北部港口的九江是當時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是長江沿岸重要的港口。蘇杭一帶有“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的諺語,可見當時江西繁華的商貿。而景德鎮是天下瓷器的主產地,是四大古鎮之一。撫州臨川、吉安都是才子之鄉。從宋朝到清朝,在科舉考試中,僅臨川一地錄取舉人一千多人、進士七百多人。可以看出兩宋江西的經濟地位在全國都是領先的,為何卻在清朝到近現代這一段時間落後了呢?



人口大量遷移,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

江西在從兩宋到明朝之間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第一次是兩宋之交的時候,江西人口眾多,整個省份已經接近飽和。於是大量的人口開始遷移到附近的湖廣、福建以及兩廣地區,這是屬於社會發展的正常情況。而第二次可以說是對江西人口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江西人遷往受元末明初戰爭摧殘的湖廣等地。這次江西全省都有大量的勞動人口遷移到外地,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殘。這次遷移讓江西的人口嚴重喪失,人口跌至第二,而且大多不是勞動力。這對於古代以人力為主的農耕經濟是致命的,江西經濟開始從明朝衰弱。而到了清朝時候,太平天國運動主要在南方各省,這次戰亂導致了江西人口急劇減少,人口紅利至此遠離了江西。



農耕經濟的衰弱,工業時代到來

古代主要是以農耕經濟為主,江西的地位很重要。兩宋時候,經濟重心南移,江西發展順勢而起。江西的田地較多,人口眾多。兩宋江西的發展是必然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文化自然也跟上,宋明時期江西繁榮的文化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江西的農業經濟的傳統,導致到了近代,江西工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加上又不沿海,海運開始替代內陸河流運輸,九江等港口的地位也不再那麼重要。江西也沒能趕上工業時代發展的福利,經濟一落千丈,經濟如今已經處於全國中等偏下的地位了。



地理位置優勢喪失,鐵路的發展

江西兩宋時期發展的原因還有一個:地理位置很重要,處於宋朝中心,四通八達,離宋朝都城又近。而且宋朝主要的就是靠長江運輸,這對九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到了近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河流的作用已經沒有那麼重要。處於沿海的福建、廣東,江浙等省迅速發展。處於中部地區的江西沒有優良港口,經濟便逐漸落後。而路上的優勢也被湖南湖北搶走了,粵漢鐵路的開通,直接導致了從北到南不再需要通過江西,江西跟當時中國南大門的廣州的古商道漸漸被取代。這一次江西與西學發展地,經濟重地——廣州漸行漸遠。湖南湖北憑藉鐵路的發展迅速取代江西,江西一落千丈。即使在現代,我們也可以看出江西鐵路高鐵建設緩慢,遠不及隔壁湖南湖北。“要想富,先修路”,沒有道路的便利,經濟更難發展。



藤樹先生


我是個地道的江西人,深深的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江西不僅僅是兩宋富裕,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吧!古代的江西,人才輩出,名人就不一一列舉了,到明朝永樂年間,封侯拜相的江西人達到了鼎盛,當時有翰林皆吉水,滿朝半江西之說。以前就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現在很多地方都是江西人的後代。新中國成立之後,1955年首次授銜的時候,全軍一共有將官和元帥共1052名。此後斷斷續續有一些將領得到晉升和授銜的開國將軍,截止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一共有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有325名江西人,佔五分之一,全國最多。中國有句古話,朝中有人好辦事,朝中有人,自然會惦記自己的家鄉,會為自己家鄉建設添磚加瓦。自然當時的江西不會窮了。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19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吃不飽肚子,全國各地都有餓死人的情況,唯獨江西沒有,這個我沒法考證,但是當時周邊省份的人來江西要飯,這個是真事,說明當時江西真是塊寶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江西落後了,江西人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江西人的性格,凡是不會爭強好勝,頗有中國人的中庸之道,性格中缺少霸氣,大多數不會是成功的領導者,只能是優秀的跟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還是深入骨髓的。江西是內陸省份不沿海,山多、水多、地少,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說!所以想大規模的農業發展也是有侷限性的,所以農村人口迅速減少,都往大城市留流動。在加上江西人讀書還是很厲害的,本省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牛逼大學,沒一所985,只有一所211,所以選擇外省唸書的學生比較多,一般大城市畢業後就直接留在一線二線城市發展了,這樣就導致了人口外流非常嚴重,人才回不來,青壯年勞力留不住,我想我的家鄉江西這些年為什麼落伍了,總結後就是以上幾點原因吧!希望江西越來越好,回到以前的鼎盛時期,我們期待著!!


附上兩張美輪美奐的江西風景圖,祝願江西明天更美好!!


我要給生活加點料


江西省在南北兩宋時期,由於在南方數省裡是開發較早的,憑著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暖溼的氣候、豐沛的用水,鄱陽湖與長江、贛江等水運交通與富饒水產,農工商業全面發展,除了是“魚米之鄉”(全國一半糧食、漁業產自此地)以外,瓷器、建材、茶葉、美酒、水果等也是至少一半產自此地,作坊店鋪林立,城鎮村落繁華,人煙密集阜盛;又少受兵燹戰火、天災人禍之苦,北方百姓紛紛南遷而入;當地民眾推崇“耕讀傳家”,勤懇紮實,奮鬥積累,故而人才輩出,兩宋幾乎一半的狀元、宰相、文學家(自然還有富商、名匠、將領等)都是贛境人士,僅“唐宋八大家”,兩宋6位裡江西就有3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除了“三蘇”(蘇軾及其父弟),江西佔兩宋的一半,此外還有晏殊、文天祥、朱熹、黃庭堅、楊萬里、姜夔、洪邁、陸九淵等名臣文豪。所以說江西佔據兩宋半壁江山,全國幾乎一半的財富與人才出自贛省,一點也不為過。可是,到了元明清時期,直到今天,江西為什麼就衰敗了,一點也不景氣、出色、知名?不管是經濟還是文教,是事還是人,都很不優異,東邊不如江浙經濟文化大省,西邊不如兩湖特色鮮明、才俊如雲,南邊不如福建、廣東沿海發達地區,在中國整個東部南部地區算是個“落後區”、“低谷區”。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兩宋之交,以及明朝初年,前後一兩百年裡,江西的大量人口(包括財富、人才)都陸續外遷走了,而且遷走的都是青壯年男勞力、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殘孕幼,整個社會基礎被嚴重破壞,傷筋斷骨、抽調根本了,爾致社會零落、生產凋敝、人才稀缺,又怎麼不衰敗,怎麼還能再振作、發展起來?

江西人口的外遷有兩大類情況:一是從兩宋之交,贛西、贛南、贛西北地區的老百姓,自發主動地從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會容納飽和的原籍,絡繹地遷往相對人口稀疏、地廣人稀、大有發展空間的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客籍進行開發,或者一個大家族遷走數家,或者一家人兄弟姐妹裡離開幾個,或者整個家族傾巢而出,這種情況雖然一次性,或短時間內不是很大規模,但數年、數十年、數百年這麼長期地不斷遷徙,那也很可觀了。據估計,從兩宋到元明清時期,以這種情況從江西遷出的總有數百萬人。像我的祖先蕭一菊公,就是在兩宋之交的“靖康恥”時期(公元1127年前後),從江西吉安州的泰和縣,遷到湖南寶慶府的隆回縣的,如今一菊公這一支已遍佈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海外10多個國家,發展到170餘萬人,佔所有蕭(肖)姓人口(950萬左右)的將近20%。二是在明朝初年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將鄱陽湖四周乃至整個贛省全境的居民,大規模外遷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強迫民眾遷徙,規模宏大的一種做法。因為此前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進行大決戰,爭奪天下,剛開始人少糧缺、實力薄弱的朱重八,打不過陳友諒,後來正是靠了鄱陽當地人民的大力幫助,“借”給他大量糧食,又有許多將士、謀臣加盟,這才反敗為勝,消滅了陳友諒。可是,當上皇帝的朱洪武,卻要恩將仇報、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了。因為他想,江西的財富太多、人才太多,既然他們過去可以幫我打敗陳友諒,那他們以後也可以幫別的造反者打敗我的子孫,消滅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明朝,不成,我必須削弱江西的力量。再說,把他們遷到過去長年征戰、社會凋零的皖、鄂、豫等地,將其振作,豈不一舉兩得?於是,以鄱陽湖東,隸屬饒州的瓦屑壩碼頭為重要中轉點,將從江西各地集中到這裡的人丁,發配上船,經鄱湖、出長江,前往客籍。當時據說遷移的標準是“五抽一”、“七抽二”、“十抽三”,而且抽遷而走的都是家庭裡的青壯年男勞力。短短數年裡,從瓦屑壩碼頭離開贛省的多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為了不讓他們記得原籍,不讓他們逃回來,政府讓他們只說自己是“瓦屑壩人”。而今之“解手”、“老表”等詞彙,也是誕生於那個年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廣(包括後來或同期的‘湖廣填四川’)”大運動,是中國曆代人口遷徙的一個重要時期與路線;而瓦屑壩因為是一個重要的遷徙地點,而被人們稱為“南方的大槐樹”,中國兩大移民中心之一。


硅魚


我是江西人,我來答這題吧。

宋朝以後、近代以前,江西的經濟文化都是十分繁盛的,不說排名第一,起碼也是前三。

就階段而論,宋明時期的江西最為鼎盛,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而作為其中的表現,江西的稅賦、科舉和所出名人上,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別的不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韓愈與柳宗元外和北宋三蘇外,其他三人都是江西人,而著名的兩位宰相王安石與文天祥,都是江西人。



江西最鼎盛的時期還不在宋朝,而是在明初。尤其在科舉上,江西人(尤其廬陵即今吉安)表現極為優異。

如在建文二年、永樂二年等幾次科考中,江西人幾乎包攬前十名,而其中廬陵人又幾乎包攬前三甲。

在這幾次的科考中,江西進士幾乎佔到全國進士的20-30%,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為罕見的。

在整個明朝,江西所奪得的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為全國第一,進士佔比為10%。



江西之所以在宋明時期表現突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宋明時期經濟重心、政治重心南移,江西的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其次,江西適合農業耕作,加上當時北人南遷,耕作技術和土地開發正值高峰;

其三,江西人踏實勤懇,能吃苦,好讀書,一向以耕讀傳家。

由此,江西人在宋明時期表現卓越也就是不奇怪了。

不過,在明朝中後期後,江西雖然相對持平但開始走下坡路,其榜首位置逐漸被地理環境更優越的蘇南、浙東地區所超越。

但總體而言,江西在清朝前期和中期、近代以前仍舊保持前三的位置。



近代江西的急劇衰落,則與兩個因素相關:

一是五口通商之後,原貫通南北的贛江水道被廢棄,整個商業體系改由長江水道的東西向,江西的經濟大受影響;

二是綿延十餘年的長毛之亂,對江西(也包括安徽)造成了重創,長毛與清軍在江西反覆拉鋸,由此造成江西人口減半,歷經一百年都未能恢復。

此外,當時整個世界都朝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作為內陸省份和傳統農業省份,江西人相對保守閉塞,因此在這大潮流中沒能跟上,由此變得默默無聞矣。


坑爹史冊


江西一直以來都是南方的魚米之鄉,在古代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稱呼, 因唐玄宗時期設江南西道而得名,省內最大的河流為贛江。別看現在江西在經濟發展上落後於東部浙江、江蘇等省屬於欠發展地區,但在古代特別是南北朝和兩宋時期一直是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無論在人口、糧食和科舉方面在當時都是數一數二的重要省份,但在明朝及其以後一直到現在江西發展衰落下去,遠遠趕不上其他省份的發展。那麼我們來看一看其先前的繁榮和後期的衰落。

兩宋及其之前江西發展及繁榮

江西最早開發的應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是屬於吳國和楚國的邊界,因而會有“楚頭吳尾”之稱,但由於當時技術相對落後,南方大部分都處於沼澤和大湖的包圍之中,因而當時江西的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比較落後,人口也僅僅集中在幾個大的居住地。

到了西漢,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3年將九江郡改為淮南國,後來又在淮南國設置豫章郡,並將南昌、廬陵、鄱陽、柴桑、新淦、南城等18個縣都歸為豫章郡管轄,這時候江西的生產發展和經濟開始發展。

到了東漢時期,江西經濟人口繼續發展,根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豫章郡高帝置。雒陽南二千七百里。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這時期江西已經成為南方一帶人口最多的郡。《後漢書·郡國志四》注引《豫章記》:“江淮唯此縣(南昌縣)及吳、臨湘三縣是令。”那時候一個縣只有萬戶以上才能設置縣令,可見當時江西南昌縣人口及經濟的發展已經遠遠高於周邊地區。

到西晉時期,又新增南康郡,治所在於都,後遷贛州。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以江水之名置江州,治豫章。江西在南方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一躍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第三大經濟中心。

到南北朝時期,江西在經過兩晉的發展已經成為當時南方重要的水稻產地之一,由於其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降雨豐沛水稻已經成為當時主要農作物,當時江西不僅僅是魚米之鄉,更有紡織、製茶、釀酒、竹木器製造、造船、陶瓷、礦冶等也都發展起來。交通方面並憑藉當時的水陸交通樞紐便利,憑藉大運河一長江一鄱陽湖一贛江一大庾嶺一廣州大通道,南北各地的商業貿易齊集於此,經江西而轉運他方,促進了江西沿岸商填的發展,使江西形成了南昌、九江、樟樹、景德鎮、吳城、贛州、河口等工商市鎮。而隨著經濟發展隨之而形成當時江西商幫,他們主營木材、金融、鹽業、農業品等行業,成為與當時徽商和晉商並肩的三大商幫之一。

而經濟發展必然會促進文化的繁榮。到兩宋時期,江西文化方面發展最為鼎盛,這主要表現就是人才輩出,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韓愈與柳宗元外和北宋三蘇外,其他三人都是江西人,而著名的兩位宰相王安石與文天祥,都是江西人。在政治領域江西籍官員扮演著重要角色。北宋宰相佔到26%,王欽若 、晏殊 、陳執中、劉沆 、王安石 、曾布 ,南宋有陳康伯、洪适、周必大、趙汝愚、文天祥,此外還有晏殊、文天祥、朱熹、黃庭堅、楊萬里、姜夔、洪邁、陸九淵等名臣文豪,號稱“翰林多吉水(吉安),朝士半江西”, “一朝之中,首輔,少師,太宰,少傅,尚書等極位之人臣,皆是贛人”。可見當時江西人才之盛。

明中後期到現代衰落

在明朝中後期後,江西的發展速度開始減慢,逐漸被當時地理環境更優越的蘇南、浙東地區所超越,並且由於當時政治因素比如朱元璋時期“江西填胡廣”造成大量人口外流、及清末五口通商原本交通優勢不再、戰爭因素等等造成江西發展一再滯後,最終導致現在的衰落,造成江西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口大量外遷。在明初期由於元末農民起義的動盪和朱元璋和陳友諒交戰等因素造成當時南方像四川、胡廣等地區人口銳減,為了迅速使這些地區的回覆原有生產,當時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將江西的人口大規模遷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強迫民眾遷徙。於是,以鄱陽湖東,隸屬饒州的瓦屑壩碼頭為重要中轉點,將從江西各地集中到這裡的人丁,發配上船,經鄱湖、出長江,前往客籍。當時據說遷移的標準是“五抽一”、“七抽二”、“十抽三”,而且抽遷而走的都是家庭裡的青壯年男勞力。短短數年裡,從瓦屑壩碼頭離開贛省的多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是中國曆代人口遷徙的一個重要時期與路線;而瓦屑壩因為是一個重要的遷徙地點,而被人們稱為“南方的大槐樹”,中國兩大移民中心之一。

大量人口的遷出必然就造成了當時經濟發展不足,生產能力的減弱,這是造成江西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二、交通優勢不再。前面我們提到江西經濟發展繁榮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便捷的水陸交通,特別是水上的大運河一長江一鄱陽湖一贛江一大庾嶺一廣州大通道。但是在清末隨著鴉片戰爭強迫要求清政府開通五口通商口岸,以及後來的洋務運動西學東漸,使得原本的大運河一長江一鄱陽湖一贛江一大庾嶺一廣州大商道被廢棄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上海、廣州為代表的外貿口岸的崛起,貿易幹道也轉為長江航道。爾後,京廣線取道湖南,江西由交通便利之所而變為交通死角,整個區域環境日趨封閉,這對於近代江西的發展無疑是個沉重打擊。因此江西開始全方位的衰退,在現代工業化道路上進展緩慢,逐漸被臨省所超越。


三、太平天國運動戰爭因素影響。在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太平軍從廣西一路北上,從貴州、湖南經過江西最終定都在南京。在定都南京後,太平天國軍事重心一直在西面,也是現在的安徽江西一帶並試圖向湖南方面發展。因此江西也就不可避免成為太平軍和清軍爭奪的重點。當時的太平軍曾先後五次大規模進入江西,並在江西和清軍展開拉鋸戰,戰爭使得江西許多地方出現十室九空的現狀。據相關資料統計,到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江西人口從戰前的2428萬,銳減到1256萬,減少人口達1172萬之多,幾乎佔當時江西人口的一半。經此浩劫後,江西在近代發展就更加衰落下去。

雖然江西自明中後期到現代由於各方面的因素一直在衰落,但是勤勞肯吃苦又肯學的江西人在謀求江西的新發展,我相信隨著沿海產業轉移內地趨勢和華東地區經濟輻射、國家扶持,未來的江西肯定能趕上發展的機遇期。


山中茅店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自古以來,江西憑著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暖溼的氣候、豐沛的用水,加上鄱陽湖與長江、贛江等水運交通便利,以及富饒的水產,江西一直都是工農商業全面發展。

江西境內作坊店鋪林立,城鎮村落繁華,人煙密集阜盛。

古時候這裡又較別處較少戰亂與天災人禍之苦,北方的百姓紛紛南遷而入,江西人口日益繁盛。


北宋時,江西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

江西民眾推崇“耕讀傳家”,因此離開人才輩出。

兩宋幾乎一半的狀元、宰制、文學家都出自贛境。

唐宋八大家兩宋佔了六位,而江西又佔了三位。

說江西富甲兩宋,真的是名不虛傳。

明初,朱元璋發動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運動,這一運動導致了江西的人口大量分散流失。

這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天下,正是藉助了鄱陽民眾的大力幫助,奪得天下之後的朱元璋,既感謝這一方水土的人民,也忌憚這方的實力,加上出於全國戰略的考慮,作出了這項決定。

於是,以鄱陽湖東、隸屬饒州的瓦屑壩碼頭為重要中轉點,將從江西各地集中到此的人丁,發配上船,前往客籍。

政府為了不讓這些遷走的人丁記得原籍,讓他們只說自己是“瓦屑壩人”。

今天的“解手”、“老表”等詞彙,也是誕生於那個年代。

儘管如此,江西經濟在明代仍是全國第二大省。

最直接的破壞是在清代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在太平天國運動主要肆虐的五省範圍內,江西受到的破壞最為嚴重。安慶屠城、九江屠城等,江西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凋敝、經濟崩潰。


近代由於海運、鐵路的發展,江西全境沒有一個沿海港口,失去了商業優勢,發展相對於沿海各地,自然滯後緩慢許多。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在宋朝,江西因為贛江和長江的水路運輸樞紐地位而富甲天下。近代以來,因為鐵路和海運交通興起,京漢鐵路走了武漢,導致江西衰落。

1,宋朝時期江西因水運而興起。

宋朝時期,江西的大部稱為江南西路。

江西處於鄱陽湖平原和贛江平原之地,土地肥沃。唐宋經濟重心南移後,因大量移民到江西,江西得到了開發。

贛江是宋朝時期,溝通兩廣和長江的主要內河通道,當時遠遠超過湘江的運輸能力。

宋朝時期,還有兩件事,讓贛江成為財富之江。

一是景德鎮的瓷器;

二是韶州的銅礦。

景德鎮在宋朝屬於江南東路,韶州屬於廣南東路。但它們的向長江的運輸大部分都是要通過贛江中繼。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昌南鎮產青白瓷,極優良,以真宗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

宋朝時期景德鎮成為了中國的瓷都,和絲綢一起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兩個拳頭產品。

宋朝時期還在韶州發現了大型銅礦,在宋神宗年間年產量達到了萬噸以上。

北宋貨幣是銅本位。

韶州銅礦在廣東北部山區,向長江運輸時,通過贛江中轉。

在銅礦和瓷器的利好帶動下,江西成為宋朝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南宋末年,文天祥戰敗的逃走路線也是沿贛江一線南撤的。

2,清代以來的,因鐵路和海運的興起,導致江西衰落

2018年,江西省GDP在全國各省排名中佔13位,處於中游位置。

其實,從明朝末年開始,江西的地位就開始下降。

因為京杭大運河從浙江、江蘇、山東經過,而棉花革命的興起,主要在江浙一帶。

江西錯過了運河和棉花。

近代以來,特別是沿海開埠以來,江西地位一落千丈。因為贛江的水路運輸與海運相比,已不值一提。

清朝修建的京漢鐵路經過了武漢,鐵路不從江西走,直接導致了江西的衰落。

1898年底,京漢鐵路開工。1906年4月1日京漢鐵路全線竣工通車。京漢鐵路奠定了武漢東方芝加哥的地位。

1996年9月1日,貫通江西南北的京九鐵路全線開通,距離京漢鐵路已經過去90年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要想富,先修路。

古今都是如此。

如今,京廣線是南北交通大動脈。

但在兩宋時期,南北交通大動脈是贛江。

一直到近代京漢、粵漢鐵路出現之前,都是如此。

比如,王陽明從紹興出發,到廣西去平叛,他走的路線是沿錢塘江向西,進入“衢州-上饒”這個浙贛走廊,再入鄱陽湖,沿贛江南下。接著越過南嶺,進入廣東,再順北江而下,到廣州,然後去廣西。

在南宋時期,這條路線尤其重要,因為首都在杭州。

當時的江西,不僅是南北交通要衝,也是東西交通要衝,從臨安去湖廣、貴州,也都統統要經過江西。

繁盛的交通,帶來繁盛的交流,帶來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兩宋時期的江西,不僅是富庶之地,也是人才輩出的星光閃耀之地。

但到了近代,一方面,京廣鐵路的出現,使得江西失去了南北要衝的地位;另一方面,海洋時代的經濟結構,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大幅度移向海岸線一帶。

結果就是:在中部,鄭州、石家莊這樣的城市,由縣城、鄉鎮一躍而為現代都市。武漢、長沙這樣的歷史名城,也更加繁榮;在東部:大連、青島、上海、廈門等城市迅速崛起,成為現代中國經濟的領頭雁。如上海,甚至由一個縣城成為了遠東第一都市。

但江西,卻在這個交通、經濟的大變局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導致江西的城市,在當下,即便是省會南昌,也成了存在感很弱的城市。

高鐵時代到來,江西又落後一步,以至於有“環江西高鐵帶”之說。

興也交通,敗也交通。

當今江西要迎頭趕上,交通,仍為重中之重。


何書彬


江西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江西曾經的輝煌,曾經的江西,經濟相當的發達,而且這裡流通的商品還是全國最多的。而那個時期,就是在北宋時期。當時的江西,有著500萬的人口。可能現在人們看來,這個數量的人口並不算多。但要知道,古代的人口數量可沒有現在這麼龐大,一個地區能有500萬的人,算是非常繁榮的地方了。而且當時江西地方的人口數量就已經位居全國第一。而到了明朝,由於不少人從江西轉移到了湖廣,故而使得江西居住人數大大下跌,但那時還是能夠排在全國第二的位置。

當時的江西之所以能有這麼多人居住著,主要就是因為這裡繁榮,是無數人都向往來到的地方。當時的江西市場,有著糧食,陶器,布匹,茶葉等商品貿易。而且這些東西不僅是當地進行交易的物品,也是通往全國,甚至說通往全球的交易物。在那個社會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若是三天沒有糧船來往江西,那麼各地就要開始鬧糧荒了。由此可見,這裡的糧食產量多麼的豐厚。更何況古代本來就重視農業,所以像這樣一個農業發達的地方,就更加的繁榮。除了農業之外,這裡的商業也因為居住人口多,而變得昌盛起來。

但是江西不可能永遠這樣繁榮下去,隨著明朝局勢的變化,出於軍事方面,政治方面的考慮,朱元璋下達了大規模人口遷徙的命令。這樣一來,江西的人員大大的流失,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當地的繁榮程度。畢竟人減少了之後,貿易活動也就會跟著減少,當地的經濟收入就會降低。而之所朱元璋下令進行人口遷移,主要是因為他想要集中兵力去攻打雲貴地區。而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江西當時人口太多了,已經出現容納不下的情況。為了不出現暴亂,為了更好的治安,所以才做出了這個舉動。

不過江西會漸漸的消落下去,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人口的遷移,而是和戰爭有關係。因為清朝晚期爆發了太平運動,使得這一片地區變得動盪不堪,最後很多人為了保命,所以紛紛出逃江西。再加上之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得江西傳統的古商道文化受到了衝擊,故而也影響到了這裡的繁榮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