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八女投江”之巾幗英雄冷雲

“八女投江”之巾幗英雄冷雲

怒視敵圍重重,

彈盡槍空,此際該如何?

不陷縲紲遭凌辱,

攜手踏入清波。

忠烈兒女,毅然歸去,

浩淚傷同學,神凝長天一色。

這是抗聯老戰士、原黑龍江省長、曾與冷雲師範同窗的陳雷,為冷雲手書的悼詩《祭冷雲》。東北抗聯的“八女投江”與“狼牙山五壯士”一樣,是中華兒女與侵略者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的光輝典範。這八位女戰士的帶頭人,便是冷雲這個以化名傳世的巾幗英雄。

“八女投江”之巾幗英雄冷雲

冷雲原型

冷雲,原名鄭香芝,1916年出生於黑龍江樺川縣悅來鎮,家境較好。上師範學校時,她立志為國為民而改名鄭志民。秘密參加抗聯時,為避免牽連家人及掩護故鄉黨組織,才從自己喜歡的唐詩中的句子取了這個化名。

1931年,冷雲進入樺川縣立女子師範學校後,在關內受過革命教育的董仙橋老師成為她追求新思想的啟蒙人。1934年,她秘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佳木斯市委領導下從事秘密工作。1935年12月,這位當時名叫鄭志民的師範生畢業,被分配到南門裡小學(解放後改名冷雲小學)任教,家中便急著催促完婚。原來她上小學時,已由家中包辦與同學、同鎮的孫漢奇訂了婚,此時這個未婚夫當上了偽滿警察。冷雲在難以擺脫周圍壓力的情況下,產生了逃婚上山的念頭,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卻考慮到她在當地還擔負著重要工作,便希望完婚後再做策反工作。婚後,冷雲在隱瞞政治身份的同時曾幾度試探著勸丈夫走抗日道路,孫漢奇卻聽不進去,過了一年,組織上同意了她出走參加抗日聯軍。

“八女投江”之巾幗英雄冷雲

影視劇中的冷雲

據當年活動在牡丹江下游的抗聯第五軍老戰士回憶,1937年夏天的一天,省委秘書處的同志到叢林密營中來,領來個高個兒、容貌清俊且很文靜的二十來歲的婦女,向大家說:“今天給你們調來一個文化教員,叫冷雲。”

冷雲到抗聯第五軍中的一年多,生活在原始密林中,多數時間住的是地窩子。開始,她擔任文化教員,每天傍晚指戰員們在林間空地上集合起來,看著這位女教員用燒焦了的樹枝在白色的樺樹皮上寫字,耐心地教大家認。後來,組織上考慮到她政治上已比較成熟,且有組織領導能力,便派到婦女團擔任指導員。此時冷雲已懷孕,每天挺著大肚子艱難地隨軍在山林中奔走。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合偽蒙、偽滿軍對松花江下游展開“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四、第五軍為擺脫困境並開闢新的活動區而西征,剛分娩兩個月的冷雲也率領婦女團幾十人隨第五軍第一師出發。西征部隊遭圍追堵截損失了絕大部分人員,被迫回返。第一師只剩一百多人,躲入密林進行了27天粒米未進的飢餓行軍,全靠採野果、吃山蘑菇維持生命。冷雲硬撐著虛弱的身體,帶領著婦女團僅剩的八個人(其中有三個朝鮮族女同志),堅持走了下來。10月下旬,部隊行進到林口縣刁翎附近的烏斯渾河畔,又遭日寇熊谷部隊包圍。為掩護部隊突圍,冷雲率領女戰士們戰至彈藥用盡,趁敵人臥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寫下了“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隻有13歲。

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寫下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箇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