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人是居士,為什麼要持五戒?

燼意


瞭解為何佛道的在家信徒叫居士,可以幫我們瞭解傳統文化,還能幫我們瞭解佛道在中國的融合。居士在《禮記》之中曾出現為:“居士錦待。”經注中說這是有道藝的處士。

據吳曾《能改齋漫錄》中的考證,居士一號起於商、周之時。《韓非子》中有當時姜太公得封地齊國,東海上有居士猛。華士昆弟二人一起討論說:“我們不臣服於天子,不和諸侯打交道,我們自己種自己吃,喝水也是自己挖井。”可見居士一詞的確是起源於中華,非是外來。

後在元朝《輟耕錄》中就有:“今人多以居士自號。”那麼什麼是居士了?按《南史》記載阮孝緒曾宅在一個屋子中,家裡人都看不到他的面,親友因此叫他居士。按這種看法今天的宅男宅女也算是居士了。

但看漢語詞彙不能如此簡單,《梁書》之中有到洽(很少見的姓氏)能當官不當官,自己在山上蓋房子住,時人皆稱居士。《魏書》中也有盧景裕不當官,悠閒貞素自得其樂,當時人也叫他居士。到洽能當官不當官是為因見世道亂了,不忍為官,說白了不願同流合汙。盧景裕不當官自己悠閒自得也是有原因。依上文來看,居士者在世俗之中不染塵埃,於世俗之中有所堅持人號為居士。

但從唐時開始居士一詞就多了點意思,如青蓮居士李白,摩詰居士王維,但此時號稱居士者多是道家信徒,如禮拜的青蓮居士,白居易的香山居士,宋蘇軾的東坡居士,李清照的易安居士等。

在元朝之時居士一詞大熱無論佛道俗家多有自稱居士者,後世亦如是,有很多儒家的知識分子也稱居士,如近代的國學大家章太炎又號太炎居士。但在今天自稱居士的多是佛教信徒,畢竟道教信徒少。希望自稱居士的各位不要忘了,居士有在世俗之中不染塵埃有所堅持之意。


梁興揚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什麼人是居士》,凡是德才兼備又不願出仕為官隱居家中修行之人,我認為才是居士的本意,當然現在很多學佛在家眾都以居士自稱、也未嘗不可,畢竟居家學佛修行乃有大丈夫之志方可成功。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持五戒》,既然問為什麼,那首先就要明白什麼是五戒,只有對五戒的義理有所瞭解,才會選擇持與不持。



五戒第一條,《不殺生》,意思簡單講就是不害物命,不與眾生結怨仇,不冤冤相報、不忍傷害眾生,此戒能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腸,

第二條,《不偷盜》,意思就是凡是未經物主之人同意就拿走犯盜戒,此戒能斷貪慾之念。

第三條,《不邪淫》除合法夫妻外,任何不正當的兩性行為皆為邪淫,此戒能保人之岡常。

第四條,《不妄語》凡是以利益自已而欺騙隱滿眾生之言皆是妄語,此戒能護口業清淨。

第五條,《不飲酒》凡是能麻痺神經思維的一切物品皆為酒之意,此戒能護心念。

所以說了解五戒之含義,對一個學佛修行之人是何等重要,要知道持戒只是手段是助緣,幫助學佛之人精進修行才是目的。

希望我所言能幫到你,能真正瞭解居士與持戒的內涵。阿彌陀佛。


緣善


在家男女信眾,皈依過佛,法,僧三寶,受持三皈五皈,修十善業,通常被稱為居士。沒有皈依過的,只能稱為大德,居士不是隨便稱呼的。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傳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巳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佛弟子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閦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弟子,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應該是菩薩道的實行者,為度眾生,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脫,也必助人解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末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損害對方的事,不許去作。不造惡因,也沒有苦果。這是利人利己。

一,不殺生,凡是動物,皆有生命,若被殺害,皆有恐怖,皆有痛苦,應該發同情心,所以要戒。離殺生,行救生業。

二,不偷盜,明搶暗竊,固然是盜,就是對方未曾許可,自動檢取,也稱作盜。使他損失,又傷自己的廉潔,所以要戒。離偷盜,行佈施業。

三,不邪婬,正式夫婦同居以外,男女須要嚴分界限。邪的形為,最是無恥,又能擾亂社會,破壞風化,所以要戒。離邪行,梵行。

四,不妄語,有的說無,無的說有,皆是欺騙他人。正直人要說真實話,所以要戒。離妄語,說誠實語。離兩舌,說和淨語。離惡口,說愛軟語。離綺語,說質直語。

五,不飲酒,這件事好像不與對方相干。但是醉了以後,心性就會迷亂,便要妄作非為,所以要戒。離貪慾,不淨觀,離瞋恚,慈悲觀,離邪見,因緣觀。

五戒法者,為八關齋戒,優婆塞菩薩戒及沙彌,比丘,瑜伽,梵綱一切戒法之根本。依之漸次修學,三聚悉持,清淨無犯,乃得園滿成就屍羅波羅蜜。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故五戒亦為三無漏學之根本。而性,相,禪,淨,顯,密諸宗,一切佛法,無不須修戒定慧。故五戒實為修學一切佛法之根本。所以五戒法相經,以淨飯王為當機,請佛為說五戒法相,五戒法是一切佛法根本,諸佛之父,依之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尊遺教,咐囑,以戒為師,視戒為佛者。

五戒法,為人道倫常之規範,凡於五戒無論信受與否,其持犯順違,關係個人人品,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者,至重且要。

持了五戒的人,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煩惱與兇險,至少不再有因了主動的殺,盜,邪淫,妄語,酗酒而來的禍害。又據經中說,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法不唯能夠使人得到永久的安樂,也能予人以現世的安樂,受持五戒,便是求取這種安樂之寶的敲門磚。人間佛教的理想社會一一輪王政治,以十善為其準則,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學真真學


大家好,也沒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在頭條上看到了,也行談談我的理解,有不如法的地方,請多批評指正!

第一個問題!什麼人是居士?

(居士)一般來說呢,是信仰佛教而未經剃度的人,就是在家學佛的弟子

那麼再談一下為什麼要持五戒?首先了解一下有那五戒?

  1. 戒殺生:人人都愛護自己的生命,不願別人來傷害,所以也不應該去傷害別人。能吃殺戒者,長壽無病。犯戒者多病短命報。
  2. 戒偷盜:凡不屬自己所有,不應該侵佔,劫奪,偷取。能持戒者,得富欲幸福。犯戒者得貧窮,下賤報。
  3. 戒邪淫:除合法的夫妻以外,對別人的丈夫或妻子,不可非法的引誘他們犯邪淫。邪淫有非人非時,非器三種,使他們失去貞操,破壞社會道德和家庭的歡樂。能持戒者,夫妻和睦賢善,家庭平安。!犯戒者得妻女奸邪,橫事盈們報。
  4. 戒妄語:知就知,不知道就不知道,要誠實的說話。人與人之間的互諒互愛,就要我從不妄語做起。能持戒者得辯才和出言人信,犯戒者,得言無人信,不善言說報。
5,戒飲酒:酒能傷害身體的健康,影響精神的寧靜,使人墮落愚痴,偏激,因酒作惡該戒絕!能持戒者得大智慧,犯戒者,身長臭穢心神狂亂。

作為一個佛弟子,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無論大小,都有它的法則,一定要遵循法則,才能做到圓滿。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在家居士,不但要做到五戒,還要做到十善。因為五戒是做人的基礎,十善是成佛的正因!如能依教奉行,自求多福,不丹人,天福報可操勝券。就是生西成佛也是人人本分的事。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大丈夫,當如是矣。



末學也是一位在家佛弟子。也希望結交同參道友,共同進步!頂禮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歡迎點贊,關注,評論轉發。阿彌陀佛。


專弘淨土


仁清法師:受戒持戒的關係

對於這個持戒啊,我們一定要記住。持戒的前提是要受戒。受戒是要通過一定的儀軌,這個儀軌讓我們得戒體,然後持戒的過程是養護這個戒體的過程。明白嗎?假如我們沒有通過一定的儀軌,就得不到一定的戒體。沒有戒體,你就是有善行也不是在持戒。

比方說我們受了三皈五戒了,不殺生戒了。這一生當中沒有殺生。好了記住,你既有不殺生戒的戒體, 有受戒的功德,還有持戒的功德 。我就不殺生好了。有的人不知道,不明白,他也沒有去通過受三皈和受這個五戒的不殺生戒。他也不殺生,他那個不殺生是因為,他沒有接觸到殺生的因緣,或者是他害怕殺生。我一個親戚,從小很小膽,家裡來人了農村嘛,家裡來了人啦,待需要殺個雞啊。他就捂著耳朵,哆哆嗦嗦的跑到我們另外的親戚家,幫幫忙吧 我不敢殺雞,叫我那個朋友我那親戚去幫忙殺雞。他沒有殺,他是小膽不殺,和我們的持戒不殺,是不一回事的。知道這意思吧。


心是蓮花開


在佛教中,凡是受持三皈五戒的,統稱為居士。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通常在寺廟中舉行正規的皈依儀式,並頌發皈依證。受持三皈五戒後才能稱為居士。

那麼受持五戒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呢?首先,守戒等於保護自己的色身,使身心兩方面永遠是充實圓滿,沒有一點缺點、漏洞的。《大智度論》中比喻守戒猶如乘坐一個空氣袋渡海到彼岸。這個空氣袋不能有一點缺漏,若有一點點的破洞,水就會灌進來而沉沒下去,到不了彼岸,這個比喻十分恰當,同時點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佛法戒律有累積之義,積功累德,我們的功德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這如同我們做生意賺錢是一分一釐慢慢累積成很多錢,修行也是一點一滴累積善行,功德方能圓滿。佛學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是佛學的重點,也是中國文化的重點,其所涵蓋的意義非常重要。居士必須遵守五戒,而沙彌不單守五戒還要接受更加嚴格的“菩薩戒”光戒條就足有108項之多。


網絡時代BB哥


居士是指皈依了佛法僧三寶的在家人,也可以稱為三寶弟子。在佛的經典中,男居士稱為‘優婆塞’,女居士稱為‘優婆夷’。在家居士有一種責任義務就是要到寺廟去親近三寶,做一些必要的服務。四眾弟子的分工中,出家人是弘法,在家眾是護法。毫無疑義,在家居士要近事出家眾,使其放心弘法。如果佛法僧有一樣不親近,嚴格來說就不是三寶弟子,也就說算不上居士了。居士為什麼又要持五戒呢?因為有戒而能生定,有定而能生慧。五戒分別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四種清淨明晦》中提到: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不殺、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其實飲酒呢不算根本戒,有些人因為身體需要,適量喝點酒調理身體也沒事。就是因為飲酒多了會犯其他的戒,所以把飲酒也算一戒了。如果你持三皈五戒,來世就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很圓滿,你的人身就很圓滿;其中有差錯,你的人身就不圓滿。我們想想我們同為人道,為什麼有些人富貴、健康、長壽,有些人呢就貧窮、短命、多病?這就是因為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樣。

希望我這樣的回答讓你滿意!


覺悟的本心


在佛教,受戒是很重要的,想受戒的人,不要錯過機會,你持一戒也可以,兩戒、三戒、四戒、五戒,受八戒也可;但不能受十戒,在家人不能受十戒。

因為,受一戒叫“少份戒”兩份叫“半份戒”三份叫“多份戒”受五戒叫“全份戒”所以要受五份戒


gu妮


文人雅士

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阿袁(即陳忠遠)自稱藥愚居士,許世有自稱

指迷居士

等等。古代持五戒是必須的,現代就寬泛多嘍……!

中文名居士

釋 義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

古 代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仕的隱士

自 稱

文人雅士

的自稱


緣74235803


皈依佛門的人是居士。皈依佛門的基礎就是三皈五戒。不過現在能夠持五戒的居士是受菩薩戒的,一般來說,木有受菩薩戒的,五戒能夠守三戒我都要贊一個。我皈依佛門快18年了,只能守3戒。能夠守五戒那天,我就去向師父申請菩薩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