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说到印度,大家脑海中是不是浮现着阿三坐火车、坐摩托车等等开挂的的情景?毕竟没什么的印度人做不到的,开挂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印度这部教育片《起跑线》,先说说印度的电影,其实印度很多电影拍摄的都是相当不错的,在国内的评分都挺高,例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等,这些在国内的豆瓣评分都已经达到8.0以上,最高的到9.2,印度人拍电影的实力,确实不会输我们国内的导演。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关于《起跑线》这电影,是一部教育片,不过这部教育片,在印度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是到我们中国上映了,却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这部剧在豆瓣评分也到8.0了。

故事主要是情节是围绕了主人公拉吉与自己的太太米塔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费劲心思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名校,事情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和简单!

主人公虽然处于中产阶级,但是却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人,他不懂印度上流社会的礼仪以及所谓高大上的英语,他明明是月光集市的商业大佬,却甘愿住在嘈杂的出租房里,不愿意离开自己身边的朋友!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是太太米塔为了让孩子以后步入上流社会,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学习良好的英语教育,在印度,英语并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划分。

接下来他们为了孩子,搬到学区房,学习上流社会的生活,但是处于中产阶级的拉吉,以及习惯了在月光集市和邻居们的舞动,在高端人士的派对上,洋相频出。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第一次给自己孩子报名,大清早就去排队,发现原来已经有非常多人凌晨就在排队了,这个非常像中国的春运,真的是,为了孩子,父母什么都可以牺牲了!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是,做了这么多,却没有成功,因为好的学校,不仅仅是看孩子,更多的是面试父母,筛选父母,希望学校里留下的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孩子,于是拉吉和太太米塔去参加培训。PS:这一点有点像中国了,因为中国的教育已经有这种气息了,父母不够好,孩子无法进入好的学校!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拉吉和米塔听了培训师的建议,让孩子以贫困生的名义,去报名这所最好德里文法学院,于是搬到贫民窟,遇到了善良质朴的希亚姆,为了让拉吉的孩子上这所学校,也是费尽了心思,但是自己的孩子却没上,还故意去碰车,给为了是给拉吉凑学费,而拉吉隐瞒欺骗,希亚姆毫不知情,拉吉那时候,内心触动了!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窃取了他儿子的学位”,拉吉这么说到。

希亚姆准备去学校拆穿拉吉,但是在学校遇到了拉吉的女儿,不忍心,还是走了。但拉吉此时决定自己去坦白,曾经贫苦出生的德里文法学院的校长,却说:如果我把这个位置给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那么我怎么从中获利?这位贫苦出身的校长,早就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一切,而这25%的名额,大部分贫苦的学生,也是负担不起这学费的,校长的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人脉和赚取更多的利益。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影片的最后,拉吉勇敢站出来了,说出了这畸形的教育,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是一门生意。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当慷慨激昂的讲完之后,很多人内心是触动的,想鼓掌,却被身边的人拦下,仅有自己的妻子为他鼓掌,但是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拉吉带着自己带孩子转到自己捐助的公立学校,虽然没有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此时的他们,内心的平和和无愧的!

这部在印度没有引起反响的电影,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部剧的最后,折射出被制度化的人们,只能习惯性地做着制度内的事情,不敢跨出这种制度,穷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人只能跟着其中的大多数一样挤进高等学校,随波逐流,虽然可能会有着像拉吉那样的人敢于站出来,但始终是会像那个试图鼓掌、站起来的女人和男人一样被身旁的那一只手劝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