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趙多多

卡塔爾是一個君主立憲制酋長國,埃米爾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自19世紀中葉開始便由“阿勒薩尼家族”世襲。卡塔爾1916年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71年才完全獨立,直到20世紀80年代,卡塔爾都只是一個沙漠中的彈丸之地,即便是具有一定歷史的珍珠產業,也日漸沒落。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發現與開採,不僅取代了原有的採珠業成為卡塔爾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也使其迅速崛起,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謝赫·哈馬得·本·哈利法·阿勒薩尼及其妻

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有限,讓卡塔爾王室不得不積極思考經濟轉型的問題。同時,為了讓卡塔爾這個年輕的國家能夠在吸收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放眼世界,也為了培養新一代的文化藝術創作者以及帶動整個國民文化藝術修養的提高,自1995年,謝赫·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成為卡塔爾埃米爾以來,制定了一項讓卡塔爾成為世界文化中心的戰略,即希望藉助不可再生資源而獲得的財富能夠轉化為文化藝術的無形資產。近些年來,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極富藝術品收藏眼光的皇室支持,卡塔爾已經取得了在整個文化藝術產業中“一線國家”的地位。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阿勒薩尼家族中的謝赫·沙特·阿勒薩尼與瑪雅薩公主,不僅長期分管著卡塔爾文化部和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成為了整個卡塔爾文化藝術事業的建設者,更是卡塔爾王室於世界藝術市場上最為活躍的收藏者。他們二位對於藝術的認知與理解,對於國家文化建設的態度,影響和左右著整個卡塔爾的藝術品收藏格局與博物館發展道路。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謝赫·哈馬德·本·阿卜杜拉·阿勒薩尼不僅是地位顯赫的卡塔爾皇室成員,還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收藏家。其自身不凡的品味、雄厚的實力和執著的收藏精神都令其逐步建構起了屬於自己的收藏王國,而以其藏品為主體成立的阿勒薩尼收藏基金會,則是一個以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為使命的非營利性機構。

阿勒薩尼在收藏藝術品的時候,尤其關注古代近東地區、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珍貴藝術文物,以及非洲和美洲藝術、伊斯蘭手稿及裝飾藝術、歐洲宮廷藝術和皇家珠寶等,且因收藏有眾多頂級印度珠寶而廣為人知。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羽飾

這件壯觀的羽飾可能是第一件在現代珠寶底板上鑲嵌印度雕琢祖母綠的範例,為後來擁有它的卡地亞兄弟的未來創作提供了靈感。這件作品由羅伯特·林澤勒製作,設計者為20世紀早期巴黎的文化領軍人物保羅·伊里布,他將這件羽飾送給了自己的妻子,即女演員珍妮·德瑞斯。藍色和綠色的結合被視為當時歐洲珠寶界的激進創新。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頭巾配飾

頭巾配飾中的祖母綠鑲嵌於採用多面形明亮式切割的鑽石框架內,這種鑲嵌工藝既反映出這一時期歐洲首飾設計的風格,也表現出西方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配飾所用寶石既沒有襯箔,也沒有為典型的印度封閉式鑲嵌工藝所禁錮。這件裝飾品具有雙重功能:移去羽毛裝飾時可兼做臂飾之用。

此次,以阿勒薩尼收藏為主體的“銘心擷珍——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共設“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和“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兩大部分,分別呈現從莫臥兒王朝起至今的印度珠寶藝術,以及跨越人類5000年曆史的全球瑰寶。

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凱瑟琳大帝祖母綠胸針

從1762年起,凱薩琳大帝成為從波蘭延伸至西伯利亞的廣闊帝國的統治者,她開始使用珠寶來彰顯她的威嚴和權力,並且認為這樣人們就能一眼看出她是女皇。她堅信所有的皇室家庭成員都應該在公眾場合下以華麗的外表示人。在每次羅曼諾夫王朝的婚禮上,她都會贈予新娘她收藏的珠寶,以彰顯國家元首的恩賜。這枚莊嚴的胸針是女皇贈送給兒媳符騰堡的索菲·多蘿西婭公主的禮物。她於1776年與後來的保羅一世結婚,後來又將這枚胸針傳給女兒,瑪麗亞·帕夫洛芙娜大公夫人。這枚胸針別在女服的緊身上衣上,其華麗的六邊形輪廓和切割精緻的60克拉祖母綠交相輝映,內部的玫瑰形鑽石製作精良,其周圍的邊框熠熠生輝。它體現出凱薩琳大帝宮廷的顯赫與華麗。

從古至今,人類創造的輝煌文明此消彼長,碰撞交融,發展演變為當今世界的基本格局。那麼,人類文明從何時起?考古學家目前發現的最早文明遺蹟位於中東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其他如波斯文明、印度文明、華夏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中亞草原文明等,也都是世界上較早出現的成熟文明形態。隨著它們的覆滅或變遷,其中一些文明幾乎被遺忘。因此,文物的徵集、收藏、整理與研究對於重現歷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如同時間代碼,能夠為我們拼湊出支離破碎的歷史記憶,帶領我們領略蘊藏其中的觸動人心的力量。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皇室成員頭像

儘管這一精緻頭像的上半部分已經缺失,但其仍可稱得上是雕刻傑作。這件頭像使用一整塊單色紅碧玉雕琢而成,根據頭像的形狀可以推斷出它最初可能佩戴了一頂藍色彩陶皇冠,這證實了頭像的身份是皇室成員的形象。儘管已不可能對這一頭像的時代進行精確鑑定,但它作為保存完好且極具藝術價值的古埃及前阿瑪爾納時期複合雕像,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石碑

這件來自阿拉伯南部的高浮雕石碑刻畫了一個佩戴鑲石榴石鍍金珠寶的女性形象,它可能是一件典型的喪葬藝術品,代表著一位女祭司正在向太陽女神求情的場景。石碑上的這個人物身著短袖百褶衫,佩戴精緻的金項鍊,左手握著一捆象徵生育的鍍金小麥。

卡塔爾皇室成員謝赫·哈馬德·本·阿卜杜拉·阿勒薩尼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收藏家。他藏品中的埃及、希臘、羅馬、波斯、中國、非洲乃至美洲文物,往往隱含著眾多歷史細節,能夠為我們依稀呈現出一個微縮的古代世界,又能夠以小見大,展現出豐富的歷史信息,從而串聯出較為完整的世界文明史。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長袍

這件長袍上的銘文表明它曾為一位君主所擁有。這件長袍採用彩色絲綢編織而成,樸素的米色棉質襯裡,脖領和袖口處配有毛皮,還有一條紅白相間的捆紮帶。這件袍子的裝飾非常醒目,圓形圖案內成雙成對的鵝隔著小樹面對面呈現,四周是庫法體文字,“榮耀”“繁榮”“勝利”等重複出現。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水罐

這件小水罐是“屈塔希亞的亞伯拉罕”裝飾風格,以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一組伊茲尼克陶器命名,以後蒙古統治時期伊朗風行一時的中國風圖案為其特色,諸如中國雲頭和渦卷花飾,二者在這件作品裡都可以看到。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瓷盤施以鈷藍色釉下彩,繪有三串同株帶葉葡萄。中國的瓷器在伊斯蘭世界備受珍視,在宮廷中都是與最奢侈的金質器皿一同使用的。

此次,為了讓公眾得以更好地理解阿勒薩尼收藏的280餘件跨域5000年人類文明歷程的藝術文物珍品,及現代藝術佳作,展覽按編年時序排列的同時也注意按照地域區分展覽板塊,力圖讓觀眾清晰的瞭解數千年來藝術與設計發展演變的歷史。

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阿格拉鑽石

獨特且細膩的顏色配以它可觀的大小,使這款鑽石卓然耀目。雖然阿格拉鑽石的來源和歷史還無法完全證實,但它被認為是第一位莫臥兒君王巴布爾大帝於1526年攻佔阿格拉時獲得的,後於1857年被走私到英國。阿格拉鑽石的第一個可驗證的參考資料出現在1860年布朗斯維克公爵所擁有的珠寶圖錄中。鑽石隨著時間推移被多次再度切割,因此它的重量也隨之不斷減輕。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阿爾喬特

如其名字所示,這顆鑽石正是由阿爾喬特地方行政長官穆罕默德·阿里·瓦拉加(1749~1795年執政)獻給英王喬治三世妻子夏洛特王后的兩顆鑽石之一。在18世紀中期的英法戰爭中,這位統治者是英國的堅定盟友,最終還把自己的王宮搬到了馬德拉斯,他在那裡款待東印度公司官員時出手闊綽,因而名噪一時。夏洛特王后以酷愛鑽石而聞名,她因為接受印度統治者的奢侈禮物而受到當時新聞界的諷刺。儘管她將阿爾喬特珠寶遺贈給了自己的四個未婚女兒,但是在她死後卻盡歸她的兒子攝政王所有。攝政王於1821即位為喬治四世,他將這些寶石鑲嵌到了自己的王冠上。

從印度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到當代,南亞次大陸向來被視為擁有豐富珍稀寶石礦藏以及精細珠寶製作傳統的地區。產自這一地區的精品寶石不勝枚舉:戈爾康達礦區出產極品鑽石,巴達赫尚盛產帶有紅寶石色調的迷人尖晶石,克什米爾以絢爛的藍寶石而著稱,斯里蘭卡和緬甸擁有珍貴的紅寶石,波斯灣則出產珍珠。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筆盒和墨水瓶

這件富麗堂皇的藏品是現存的唯一鑲嵌寶石的御用金質筆盒和墨水瓶(davit-i daulat)。器表嵌滿寶石,小巧爪鑲和尖頭玫瑰花飾起著加固寶石的作用,鑲嵌式樣精巧別緻,特色十足。君王向最高級的朝臣頒賜綴滿珠寶的筆盒和墨水瓶,以此為最高殊榮的象徵,這是在奧朗則布皇帝統治時期頗為流行的做法。筆盒的形制以自16世紀初期的伊朗造型為藍本;此外,在本例中,墨水瓶的底面還以象徵求知的聖鳥桓娑(hamsa)為裝飾。桓娑還是印度教文學和詩歌女神薩拉斯瓦蒂(Sarasvati)的坐騎。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杯體內所刻中文銘文是由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所寫的一組詩篇中的一首。他在詩中盛讚了莫臥兒玉器,皇帝本人收集了大量此類玉器。這首詩在乾隆組詩中是第51首,在其它玉器上尚未發現。這個杯子與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沙·賈汗酒杯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那隻酒杯上面雕刻著一隻野山羊或北山羊頭,可追溯到沙·賈汗在位第三十一年,即1657年2月至10月(伊斯蘭曆1067年)。此杯上所刻動物頭顱也是野山羊或北山羊,它的犄角上以細膩的手法雕刻出了隆脊,這一點也與沙·賈汗酒杯一致。杯子底部已經損毀,蓮花狀底足已經無存,現鑲嵌以銀質支撐環。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吊墜

這件稀有的吊墜儘管是在印度製作的,其靈感來源卻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珠寶,即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用於製作身體或軀幹,往往用於刻畫神話中的人物。在這件印西合璧的作品中,一顆質地厚實、富有光澤的珍珠上使用典型的印度“昆丹”工藝鑲嵌上了寶石、黃金和玻璃。神像有著纏繞的長尾,有可能是蛇神(Nagadevata)。

對珠寶的崇拜滲透進了印度文明的方方面面,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諸尊神、佛、菩薩均華服瓔珞,無比莊嚴。梵語文獻中,古印度人將鑽石、珍珠、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鋯石、託帕石等9種珠寶比作9顆星球,認為正是這九種珍寶構成了宇宙空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玉石以豐富的寓意相似,印度人也同樣認為每一顆寶石都蘊含著強烈的宇宙能量,擁有庇護、祈福的聖神功能。隨著時代的更迭,這裡的珠寶逐步超越了階級和信仰的藩籬,成為人們日常穿戴的固有組成部分。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海得拉巴尼扎姆項鍊

這條項鍊堪稱印度王公首飾中的傑作,旨在炫耀宮廷朝會參加者的力量和財富。這8顆經過修飾的大鑽石採用了明亮式切割工藝,每顆重約10克拉至15克拉,代表著印度寶石琢面工藝所取得的進步。鑽石採用箔片襯背技術,並以傳統的印度風格進行封裝鑲嵌,但其所採用的透雕細工設計、寶石的對稱排列和中央吊墜等手法的運用都顯示出西方的影響。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頭巾配飾

這件頭巾配飾的主人是納瓦納加爾的王公拉吉特辛吉,是一位珍貴寶石和珠寶鑑賞的大行家。雖然這件頭巾配飾是在印度製作的,但其設計造型卻是不折不扣的西方風格,例如以白金為原料,以明亮式鑽石切割的鏤空式鑲嵌為工藝,而沒有采用傳統的黃金和封閉式寶石鑲嵌。上層鑽石的排布在最初時更為分散;在拉吉特辛吉的侄子兼親王王公繼承人統治期間進行過修改潤色,形制更顯緊湊。

卡塔爾王室珍藏閃耀紫禁之巔

虎眼頭巾配飾

這件富麗堂皇的頭巾配飾堪稱20世紀早期印度王公與歐洲珠寶商之間創造性交流的典範。頭巾配飾製作於1937年,是為納瓦納加爾王公迪維加辛吉設計的,選用了由納瓦納加爾前一任王公拉吉特辛吉於幾年前從卡地亞購得的一顆特殊的61.5克拉的金色鑽石。在配飾中選用了長方形切割式鑽石,將傳統的印度形制轉變為裝飾主義藝術風格設計的傑作。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頭巾配飾是為了多種用途而設計的:配飾的上部分可以移除,這樣就變成了胸針。

在整個印度珠寶的發展歷史中,莫臥兒帝國時期是最為重要的發展階段,巴布爾的繼任者胡馬雍酷愛波斯藝術,將大批工匠自喀布爾聘請至印度,為印度藝術注入了新的風格。而之後的阿克巴大帝和沙·賈汗則把莫臥兒帝國對珠寶的迷戀推到了頂峰,如今典型的印度珠寶風格便產生在莫臥兒帝國時期。莫臥兒帝國在1858年才真正宣告解體,而遠在此前,歐洲各國就已經通過殖民、通商等方式,將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風尚帶進了印度,我們可以在這些展品和收藏中清晰地看到這種風尚在印度王公和歐洲人生活中的雙向影響。1876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宣誓成為印度統治者後,印度珠寶則開始明顯地顯現出英倫風尚。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