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劉備求賢若渴?未必吧

劉備求賢若渴?未必吧

前言:名士司馬徽雲:伏龍鳳雛,兩者得一,可安天下!然而有一個人兩者兼得,並未安天下!是司馬徽看人不準?還是臥龍鳳雛才華不夠?還是時運不濟,天命不可違?在我看來,都不是的。

劉備乃是三國時期一代梟雄,白手起家創業,後來三足鼎立,萬世留名,成為英雄傳說。《三國演義》當中更是瘋狂推崇劉備仁義之名,愛才如命。

劉備求賢若渴?未必吧

但是我今天要說的是劉備最後的失敗是註定的,是自己的心口不一註定的。天下傳聞的愛才如命不過是表象,不過是劉備籠絡人心的小聰明。大家看到這裡如果有一縷,可以看下面幾個場景:

一,趙子龍跟隨劉備多年,單騎救主的時候劉備為了鼓勵趙子龍親手摔了一下自己的兒子,其實這不過是劉備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表揚趙子龍而做的樣子。

後來劉備伐吳,趙子龍勸阻。劉備說了兩句話暴露本性無疑:

1、他人豈知我兄弟之情(雖然這句話原話是張飛說的,但是他認同了,說明在他眼裡趙子龍一直都是一個外人)。2、再有人勸阻,立斬(多年的老革命也這麼不給面子,讓人心寒)

劉備求賢若渴?未必吧

二,龐統投奔劉備,劉備見他長的醜,心裡不高興,又怕壞了自己愛才的名聲,給了一個縣令。原著因為跟孫權直接趕走龐統做了對比,所以顯得劉備比孫權愛才,其實不然。孫權趕走龐統是因為龐統不尊重周瑜,孫權為了維護周瑜寧願不用龐統,而劉備本想趕走,又怕壞了自己的名聲。這樣一解釋就會發現,劉備是為了維護自己留下龐統,孫權是為了維護下屬趕走龐統,高下立判。

劉備求賢若渴?未必吧

三,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出山,後來才有所成就。其實劉備心裡是特別不甘心的,他覺得自己的成功完全跟自己沒關係,所以特別想證明自己。從荊州入川不帶諸葛亮,伐吳不帶諸葛亮,其實就是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沒有諸葛亮自己也行。但是現實一再打臉,沒有諸葛亮真不行。

劉備求賢若渴?未必吧

還有更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實當代管理也是如此,想要跟下屬真正的沒有任何隔閡,一定要做到真正發自內心的信任。沒有信任作為基礎,所有的動作都是騙不了人的。

後來的龐統被劉備用來作為制衡諸葛亮的棋子,還沒建功立業就隕落落鳳坡;

後來的趙子龍也不再勇做先鋒,討伐漢中的時候一直是新來的黃忠在不斷的打頭陣,立功定軍山,趙子龍之在最後一戰出手,沒有了原來的激情;

後來的諸葛亮,哎,他完全是騎虎難下,被自己的道德綁架。在劉備這裡他可以釋放自己所有的才華,可是劉備的不信任讓他還沒來得及完全施展就被陸遜一把火燒沒了。

劉備身負愛才之名,但是除了兩個兄弟,從來沒有真正的信任過任何人。所以說,劉備求賢若渴?我看未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