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四海”究竟指的是什麼

“四海之內皆兄弟”,語出《論語·顏淵》,司馬牛見別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沒有,很憂愁,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對他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四海之內都是你的兄弟,你又何必擔心沒兄弟呢?《禮記·祭義》中也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這就是成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由來。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四海”究竟指的是什麼

那麼這兩處所說的“四海”究竟是指什麼?“四海之內”又指的是什麼範圍呢? 辭典中對於:“四海之內”的“四海”解釋為:現今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這種解釋有些牽強。即使四海就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海,但此四海都分佈在中國的東南方向,而西北方向並無海,這只是一種半包圍的狀態,又如何體現出“內”字的涵意呢?而對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四海”則解釋為:古人認為中國的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全國為“四海”。這種說法只是字面上的一種猜測,並不可信。古人為什麼就一定認為國土四周有海環繞呢?這其實應該是後人替古人作的想象,而缺乏實際的根據。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四海”究竟指的是什麼

四海的“海”其實指的不是真的大海,而是古代疆域的範圍。我們來看一看《尚書·禹貢》中的一段話:“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生教論於四海。”這分明說的是生教影響的範圍;而《禮記·王制》中說得就更明白了:“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判斷“四海”實際上指的就是當時疆域的範圍,或者說四至,和真的大海沒有半點關係。 既然是疆域的四至,那麼又四至到哪裡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四海”究竟指的是什麼

《爾雅·釋地》中對“四海”作了完整地解釋:“東至泰遠,四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於祝慄,謂之四極;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由此可見,“四海”指的就是夷、狄、戎、蠻,或者說疆域四至到當時的夷、狄、戎、蠻四方。夷、狄、戎、蠻並不是專指古代的哪一個民族或部族,夷、狄、戎、蠻更多指的是一種方位,它是古人根據周邊異族的居住方位,對異族習慣上的一種泛稱,並不是專對哪一個種族的稱謂。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四海”究竟指的是什麼

四海指的既是夷、狄、戎、蠻,那麼“四海之內”就是夷、狄、戎、蠻四方異族所包圍的範圍,也就是古代中國統治的疆域範圍,亦即我們常說的九州島之地。《禮記·王制》中說:“凡四海之內九州島。”九州島是古代中國的自稱,一般是指《尚書·禹貢》中所謂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四海”的“海”字既有“遠”的含義,也有深、晦暗、不瞭解之意。古代交通不便,這大概也是古人稱其為“海”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