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媽媽的“千層底”

每次收拾鞋櫃,都會扔掉幾雙久放不穿的鞋,然而有兩雙鞋,跟著我從老家搬到大哥家,我結婚後,又從大哥家搬到我的家,換過好幾個櫃子了,卻始終被我當寶一樣珍藏。那便是多年前媽媽和小姨親手做的兩雙“千層底”布鞋。每當看到它們,我就想起老屋裡媽媽床頭櫃子上那個裝滿針線和布頭的古老的麻藍,就想起小時候看媽媽做鞋墊、納鞋底、做布鞋的情景。

媽媽的“千層底”

記憶裡,媽媽最多的手工就是針線活。無論春夏秋冬,除了上山幹農活的時候,好像她手裡隨時都拿著鞋墊或鞋底,在那個中國經濟還很蕭條的年代,我們全家人都有媽媽親手繡上精美圖案的鞋墊,都有媽媽一針一錢納的千層底鞋。

媽媽的“千層底”

媽媽是個巧手,她們姐妹四人個個都有一手好針線活。農忙時節一過,媽就把家裡人們穿了不能再穿的全棉衣褲拆開,一塊一塊抻平,撿淨線頭剪去須邊,用湯圓面和水攪一碗漿糊,一層一層粘在一起,攤在一塊大木板上,上面壓一塊厚重的木板,避免其脫殼或捲曲,再攤到太陽底下曬乾,稱之布殼,此布殼有厚有薄,最薄的粘四五層,用來做鞋面;中厚的大概粘八至十層,用來做鞋墊;最厚的得有二三十層,足有一釐米以上厚,用作鞋底,用這樣的布殼做鞋,才會有成型的鞋面、有力的鞋墊。而這最厚的鞋底布殼,想要它撐起一人重量、長久有型不軟塌,還需用到一種叫做“筍殼”的東西,媽媽曾帶著我們到鄰居家的大水竹林裡,去撿一些又大又完好無損的新竹筍殼,在火爐上面把黑麻麻的會咬手的細毛烤焦、擦乾淨,攤平,剪成鞋墊模樣,用細線將兩三層筍殼縫疊在一在,再用一層布包邊,然後在筍殼上下兩面各粘十幾層布,這鞋底布殼就打好了。也許因其是一層一層又一層粘起來的,人們便稱它為千層底。

媽媽的“千層底”

要做出一雙合適又漂亮的鞋墊及鞋子,離不開一個好的鞋墊、鞋底和鞋幫(面)樣板,媽媽便找來家裡的煙盒酒盒,拿起剪刀熟練地剪起來,不用筆畫,不用尺子,一會兒一雙雙大小不一的鞋墊和鞋底的樣板就出來了;鞋幫是要費勁些的,媽媽就憑著她豐富的經驗和想象,剪出不同的樣式:可愛的小涼鞋,有鞋帶的淺口鞋,適合夏天穿;沒鞋帶的深口鞋,適合春秋冬穿。大人孩子的各不相同,男式女式又各不一樣。但在媽媽的手裡,都像變魔法一樣一會兒剪出一雙,且乖巧精緻。

媽媽的“千層底”

一雙耐穿的鞋墊和鞋,不僅要布料較好,還要有好質量的線和精密的針腳。做鞋墊用的線,起初是一紮十根的純白棉線,不耐用,不耐磨,後來,媽媽見街上縫紉店裡有錐形大線團,耐用又耐磨,她就一大團一大團買來,或黑或白,用來做鞋墊和鞋面。但納鞋底用的線,就沒那麼容易買了。那線得自己搓。怎麼搓呢?我並不知我家從什麼時候起,就有一塊專門種麻的土地,待麻長成熟的時候,媽媽會帶著我們兄弟姐妹幾個,把一人多高的麻稈從根處割回家,葉子煮熟餵豬,剮下麻稈的外皮在水裡浸泡,再用麻刀(專門剮麻的小刀)蛻去外層綠皮,只剩一層又白又有韌勁的麻絲,曬乾後根據鞋子的大小或厚度將麻絲搓成無數根粗細不一的光滑的麻線,挽成一個個團,大鞋、較厚的鞋底用粗線,孩子穿的或較薄的鞋底就用細線,這麻線不僅耐磨,還防腐,所以成了納鞋底當之無愧的首選線!為了納鞋底時麻線不毛不斷,還要買來蜂巢熬成臘,揉成一團團一塊塊,因其色黃,稱為黃臘,納鞋底時將麻線從中勒過,使其裹上一層納,既避免麻線抽絲或磨斷,又能使抽線時更加順滑而省力一些。

媽媽的“千層底”

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媽媽會按樣板把布殼剪好,做鞋墊的要在上面粘一層新買的紅布,下面粘一層新買的白布;做鞋底的則上下兩面都各粘一層新買的白布;鞋幫面由各自喜歡什麼色就買什麼布粘外層,內裡仍是潔淨的白。待漿糊幹後,才真正開始用針用線。

媽媽的“千層底”

媽媽做鞋墊,總是憑直覺去鑲邊,兩條邊線勻稱且整齊地沿鞋墊邊緣排列,中間的圖案簡單大氣,最主要的是她的針腳,不像很多人做的:正面花紋好看,反面線條一團亂。媽媽的針腳,不僅細而密,還非常整齊,正面是十字繡,繡成各種不同的幾何圖案或花朵,甚至動物;背面是成列的線條平行排列,絕不允許有兩條線交叉,必須清清爽爽,毫不凌亂。後來姐姐和我學著做時她還時常強調:正反都要講究。因此造就我們對鞋墊的審美也要以正反都成花紋來定論!雖然手藝遠不如媽媽,但是仍然盡力追求媽媽的標準!

媽媽的“千層底”

至於鞋底,花紋沒那麼多講究,但必須一針一針橫成排、斜成隊地排列,線腳像集體排隊照相的人們一樣對空站,因鞋底厚,麻線粗,故而每納一針都是非常吃力的,想把每一針拉緊更是很不容易的,於是媽媽經常把麻線成圈狀挽在手背手掌間用力拉,手背常是一條一條深深的勒痕;手實在都受不了了,她就把膝蓋當滑輪,便於每針都能拉得更緊,因而膝蓋也常佈滿紅紅的線痕。但也因此,媽媽納的鞋底平整、密實,不咯腳,且耐磨耐穿。是寨子裡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

媽媽的“千層底”

鞋面不花多大功夫,只要把口邊包好就可,偏偏這又是個技術活,為防包邊的布滑紗,那就需挑選織得細密的上等布剪成兩釐米左寬的布條,但絕不能橫剪或豎剪,須斜著剪裁,且緊貼鞋面邊緣內捲包緊,用細線密密地縫上,不讓淺口鞋的轉角處常因漏空而須邊、裂開。媽媽自是做得非常完美,在寨子裡也小有名氣。儘管她也細緻耐心地教過我和姐姐,但我們始終不敢恭維自己,記得媽曾嚴肅地告誡我們:“女孩子要好好學點手藝,不然以後被人瞧不起。”那時我們就暗笑,要是不好好學學,怕長大嫁不出去?於是利用暑假跟著媽媽白天頂著悶熱、夜晚點著油燈為自己做鞋子,雖是做得能穿上腳去,但與媽媽那技術相比,永遠無法企及!

媽媽的“千層底”

鞋面鞋底都做好後,就只等把鞋面釘在鞋底上了。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卻也是最花力氣的一步,因為鞋底和鞋面疊在一起,用大針也很難將其扎穿,於是便要用到小錐子先鑽個小眼,才一針一針用麻線縫上去。鞋面和鞋底的頭部要剛好對正,有一絲歪斜都將影響整隻鞋子的舒適與美觀。媽媽做事一向極其認真,所以再難她也要密密地縫,一絲一毫都不容馬虎。因此,媽媽做的鞋,穿上大小肥瘦合腳,走起路來很穩當,還能避免小孩子養成走路不正的習慣!

媽媽的“千層底”

村裡的好多同齡的嬸嬸嫂嫂們,常來我家和媽媽切磋技藝,把媽媽剪的樣板比著剪一個回家,做好一切前期工作後,就三五成群地坐在屋簷下一起繡鞋墊、做鞋幫、納鞋底,說著笑著,那就是她們最快樂的時光!

媽媽是這樣認真地做鞋墊、做鞋子,也是這樣認真地做人做事的。如今的她,眼睛不如年輕時那般清澈明亮,手腳不如年輕時那般麻利有力。但是照看孩子們的間隙,她仍舊喜歡翻出多年前粘好未繡的鞋墊,坐在陽臺上,戴個老花鏡一針一線地繡,那股認真勁頭,不減當年,那鞋墊上整齊的針腳也絲毫不變!

媽媽的“千層底”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媽媽親手做的鞋墊,我墊壞好多好多,還有好多雙舊的新的,早已下崗,可都靜靜地生長在收納櫃裡,貌似要長出另一個春天!“無論走出多遠,也走不出媽媽的視線。”媽媽親手做的千層底鞋,我穿了一雙又一雙,儘管現在早已不再去穿,但它早已養成了我踏踏實實、穩穩當當、堂堂正正走路的習慣,今後,我們這一雙雙從大山裡走出的腳,無論穿上什麼樣的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路,更無論走到什麼樣的地方,想想媽媽做的千層底,就不會迷失方向,就不再懼怕遠方!

(2018.03.02)

媽媽的“千層底”

彭麗,筆名:若水,貴州畢節人,小學教師,貴州省普通話水平測評員,生在大山深處,質樸的文風如其質樸的人,簡單的文字編輯同樣簡單的人生。愛好旅遊、攝影、誦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