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塔院寺

來到五臺山,相信給大家留有深刻印象的便是五臺山大白塔,此塔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塔院寺”的標誌性建築,​ 塔院寺,寺以塔名,頗為得體。 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但鮮為人知的是這裡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後被“分家”後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故改名為塔院寺。

今天老豬實地探訪了這裡,老樣子大家跟著鏡頭來領略這佛教聖地,五臺山的標誌大白塔下,聽老豬講講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吧。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打卡點:山西,五臺山,臺懷鎮。

行腳系列之五臺山塔院寺。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緻,為明萬曆年間所築。上書“清涼勝景”。寺內主要建築相對獨特,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後,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設廊屋,東列禪院,佈局完整。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過了牌坊,大白塔既赫然於前,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分佈於大千世界中。中國有十九座,五臺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門前的石獅應為明代舊物,經過歲月洗禮,以斑駁不堪。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塔院寺天王殿處,內有四大天王雕塑,目測雕塑精美,應為舊物遺存後修復。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塔院寺匾額《敕建護國大塔院寺》,明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 明神宗萬曆(1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監範江和李友重建。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大白塔據考證,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因塔的形制為覆缽式的尼泊爾大白塔,俗稱大白塔,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臺山首屈一指。此塔其規制與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規模、規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幾倍,北海的白塔塔高只有15米左右,而五臺山的這座白塔塔高達50餘米,全為實心修築,不愧為文殊菩薩道場佛教聖地之首的標誌。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大白塔的下層是殿宇,俗稱塔殿,內有文殊、觀世音、普賢、地藏四菩薩和釋迎佛像,還有色調鮮豔的濟公和尚瓷像和雕工細膩、小巧玲瓏的劉海戲金蟾木雕。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寺內依舊有喇嘛護持,轉經是他們的日常之一。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藏經閣內木製轉輪藏共33層,各層放滿經書,現存經書兩萬多冊,是名副其實的藏經殿。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大藏經閣下方的匾額一個是康熙帝的御筆,一個是其孫乾隆帝的御筆。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此轉輪藏是萬曆九年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親自設計,並籌資建造的,八角十三層,高竟然達到十二米,上寬下窄。轉輪藏的底部的一個圓盤,象徵風輪,圓盤上雕刻著洶湧的海浪,象徵著浩瀚的香水海,而三十二曾經架則好比香水海中層層綻放的千葉蓮花,轉輪藏的前面供奉著華藏世界的教主,周圍圍繞著九佛八菩薩,轉輪藏樓下的部分又放置了一千尊小佛,他們都在聆聽毗盧遮那佛講經說法,而轉輪藏樓上的部分放置著經書,則象徵著毗盧那佛的言教。而這個巨大的轉輪藏是可以轉動的,每當有人推動轉輪藏得底層,巨大的轉輪藏就會像《華嚴經》中的千葉蓮花一樣旋轉起來,巧哉,妙哉。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又見五臺,探訪五臺聖境之塔院寺

​大白塔拔地而起,高聳雲天,在臺懷諸寺的簇擁下顯得巍峨壯觀,在任何一個角落幾乎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在大白塔的簷底端掛有風鍾。每每清風拂面,此鈴叮鐺作響。我想鈴音中定帶有那嫋嫋佛音,能把這福報越傳越遠。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下期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