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理解賈平凹所說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恆少Jacky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這句話出自賈平凹先生的散文《畫人記》,原話是:“慶仁那天取畫的時候,說他讀了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是賈平凹借文中人物之口說出的,後面還有一句:“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他說,你想想,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電影《白毛女》中也有一句類似的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更高級一點的說法應該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乍看之下,似乎言之鑿鑿,其實不然。富人中也有獨善其身,為富不仁者,而窮人中也有兼濟天下,心地光明的人。

殘忍和溫柔更為概括性的說法應該是人性的善與惡,清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意思是,有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有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然而善惡終究不像硬幣的兩面,可以簡單地區分開來,人性複雜,善惡往往是共存於一體而非對立,有存善為善,存善為惡者,也有存惡為惡,存惡為善者,無論存心是善是惡,只要到頭來能轉出善果,做出好事,便算是善行了。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也有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從孝行上看,貧家之中的子女無法供給父母像富家一樣優越的奉養,然而孝心常在,盡心侍奉,便算是盡孝了。而對於淫色,告子講“食色,性也”,孔夫子也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從心跡上去論一個人的善惡,恐怕世上少有完人。

所以評論一個人善惡,不應只從行為上看,還要從他的存心,動機上看。

《哈姆雷特》中說:“要想善良,就得殘忍”(I must be cruel, only to be kind.)胡林翼也曾為曾國藩寫過一付壽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有時候表面上看到的殘忍,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善良。就如佛教中的“獅子吼”,予以當頭棒喝,以做警世之行。

當然,賈平凹文中所說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謂的窮人與富人,指的並不只是經濟上的差異,還有事業上,精神上等許多方面的“貧富差異”。

有的人華屋三千,榮華袞袞,卻鬱鬱不樂;有的人臥榻三尺,孑然一身,卻怡然自得。就如孔子的學生顏回,雖然身在陋巷之中,卻能不改其樂,又如美國作家梭羅,雖然被捕入獄,身在斗室之內,但心卻在六合之外,能夠神遊四海,志馳八方。


可見,真的富足,並不只在於貧富貴賤或榮辱得失,而在於是否有一顆安然適足的心。有之,雖簞食瓢飲,也覺歡樂,無之,縱浮華一世,也感荒涼。


煮酒君


咱換種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樣的邏輯思維。

我覺得窮人和富人不應該是兩種群體,而更像是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曾經在某電影裡面的一句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這人窮志就短,你在這種境遇的時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損道德的奸計壞辦法,而當這個人逐漸富有起來的時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長了出來,往往會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可以這樣說,是環境影響了人,而並不是人影響了環境,人生而有個基本的需求,便是維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後代的性慾,只要食物完全保證了,人才會處於穩定狀態,而人有了配偶後,性慾也得到了滿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這兩種基本的生理滿足後,而又積累了部分財富的時候,成為富人狀態的時候,真的會在道德的定義中,越來越會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個色”的人,如果這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安居樂業,而這個人確是懶漢,想坐享其成,鋌而走險的去銀行偷盜,那顯然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用窮和富來衡量了,是個人的素質低劣的體現,他被繩之以法是罪有應得。

但如何提供一個能夠給窮人變成富人機會的社會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先聽一個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點是美國紐約的一個法庭,法官在審問一位被當場抓現行偷麵包的老太太,法官問你是否認罪的時候,老太太喃喃自語道,我真的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家裡那兩個可憐的餓了兩天肚子的孫子了。法官沒有聽她說完邊定下罪責裁定,我宣佈你有罪,兩種辦法一個是坐牢十天,一個是支付麵包費用和罰款十美元。老太太無奈的選擇了坐牢。但此時紐約市長正巧在旁聽,他聽完判決後起身從兜裡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場所有人說,現在大家每個人請繳納五十美分,這個錢是為我們冷漠的罰款,因為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城市,竟然需要一個老太太去偷麵包才能養活孫子,現場的人都無人說話默默的交了這五十美分,但此事並沒完結,這個市長隨後又將此事寫信給總統羅斯福,總統很快收到了市長的這份責難信,信中提及,你作為總統,你的國家出現了老太太偷麵包養孫子的案件,你難辭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權利保證此事今後不再發生。很快市長收到了總統的回信,信中說在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屬社會的共同責任,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並像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今後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於是在幾個月後,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體系法規和慈善的救助機構。

所以最後,我很想引用一段話。

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

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


老豬的碎碎念


我是一個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磚,靠自己的體力掙些辛苦錢養家餬口,因此我沒有時間去查看賈平凹老師是否說過“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

在此我想問一下讀者諸君,你們眼裡的窮人和富人都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樣的人算是窮人?什麼樣的人算是富人?你們所說的窮和富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窮富?今天在悟空問答回答這個問題的有多少人是窮人?又有多少人是富人?你們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你是容易殘忍的窮人還是常常溫柔的富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裡這樣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大管家管仲這樣說。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先生在滕王閣序裡這樣說。

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民以食為天,雖然我們那時候很飢餓但並沒有貪婪地連奶瓶都給吃掉,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滿足。

窮富善惡來自於後天的環境影響,也來自於自身的修為。

剛結婚時正值國家一窮二白的困難年代,那時候農閒,農村上有的人就去跑山學佛,有的人去教會聆聽主耶穌的福音,然後又餓著肚子回家生火煮飯。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在自家的小院子裡靜靜思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思索什麼。

父母回到家裡慌忙點香敬供灶神菩薩,祈盼鍋裡的玉米糊糊能變成大魚大肉。

年輕人要樂觀得多,妻子邊唱邊跳地走進小院,看到我坐在灶屋門口一臉苦逼相,就過來摸著我的腦袋唱上了,“我的恩主呀,你的愛心寬……”

我不是基督信徒,但這兩句歌詞至今都會唱,而且我只聽妻子唱過一次。記得當時我對妻子說我餓不想聽,我的恩主呀快點燒火煮飯吧。

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談什麼信仰豈不是笑話?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不對。

不知道我現身說法能不能改變讀者諸君對這句話的看法?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被老師汙陷寫反動標語,要不是年齡小早就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了。我老師因為破案有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縣教育局平步青雲,事隔多年我沒有去找他一起跳河。

我買房子遭遇中介陷阱,被中介和銀行作套每季要還六千多元的利息,我還是沒有去找他們算賬,靠自己辛苦搬磚一點一點還完了幾十萬房貸。

我為了還房貸找中介準備出國搬磚,臨出發時媽媽癌症晚期沒去成,經商議中介同意返還部分中介費兩萬多元,但後來一分都沒有退給我,我仍然沒有找中介開撕,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我都可以卸下一車皮的磚掙一大筆錢了。

如果按“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來理解,可能我就應該是一個窮兇極惡的刁民了!

但是生活中的我沒被困難擊倒也沒有被困境干擾,快樂陽光地活著,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無論在哪裡,我都保持著與身俱來的正直和善良,因為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在舉步維艱的生存環境裡,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窮過,只不過暫時困難,我沒有去偷去搶去騙去向你乞討,你怎麼會認為我窮呢?

不能以窮富籠統地看待人性,有失偏頗!

都知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倉廩不實呢?衣食不足呢?

如果窮人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何以談溫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從一無所有而發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養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過來的。人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一樣的。

而且窮人也有溫柔善良的,比如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竭盡所能捐資助學的愛心天使們。

為富不仁的富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豪門恩怨類電影電視裡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害人性命的富人們。

大家熟知的石崇鬥富草菅人命的故事,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富人們的溫柔?

在外國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吝嗇鬼的形象,他們都是有錢的地主或是上層階級,他們往往比窮人更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剝削勞動人民。比如潑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貢、葛朗臺等等等等。

真正的貧窮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貧窮,縱然你富可敵國!


今宵別夢寒


作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將自我的社會人生體驗與內心情緒變化用哲學的語言抒發並表達給我們讀,於是,我們在讀那直擊潛意識的文字時,往往就會看到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或現象。“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參透的既是特定時空場景中的人心,又是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的歷時變化。

1. 如果聚焦於特定的時空場景,窮富真的就是殘忍與溫柔的顯著相關變量嗎?究竟是情境對人們的道德善惡起到關鍵作用,還是貧富影響了善惡選擇?在一項研究中,Heiphetz,L. Young,L.L. (2016) 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孩子們的道德選擇:
\n· 基本道德問題(一個是好的行為,一個是不好的):你覺得是拽他人的頭髮好還是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好?
\n· 爭議性積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好的行為):你覺得為他人做蛋糕和邀請他人參加聚會哪個更好?
\n· 爭議性消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壞的行為): 你覺得踩他人的腳和擊打他人那個更壞?


\n· 爭議性道德問題(包含道德困境的問題,為了使情形變好而做一件壞事或者不做壞事,但情形會變糟):在買不起藥的情況下,你覺得應該為了給母親治病而偷藥還是不偷藥但母親的病情可能會加重?
這項研究結果證實,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區分這些有或者沒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答案的事情,並且傾向於認為前者只能有一方正確而後者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都可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即便是遇到道德兩難問題情境,貧窮也僅是兩難問題的一個情境起點,而並不能直接影響道德選擇。

2.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是一成不變的嗎? 又是如何轉變的? 貧富如何影響了人的善惡需求呢?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人均GDP達到2萬元人民幣以後,人的幸福指數就與人均GDP高低毫無關聯,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幸福拐點在GDP將近3000美金左右。這也與其他國家的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相吻合。因此,對於人均GDP小於2萬元人民幣的地區,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是很有必要的;而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超過幸福拐點時,就應該更多地關注人的心理建設、社會權利、環境、藝術等人類更高級的心理需求。"這或許符合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或群體道德選擇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點指數之下的窮人"容易殘忍”,而超過幸福拐點的富人“常常溫柔”。但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超過幸福拐點時,貧富與道德判斷的相關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為了尋求人生意義與幸福而對自我的善的主動的心理發展需求。我們正處於一個超過幸福拐點指數的社會階段,溫柔仁慈作為一種卓越的積極人格特質,符合每個人的人生氣質。願我們都能在歲月間溫柔相待。
\n
\n


ning靜的風


人類歷史的整個演變過程,從物質上講,就是整體由窮變富;從精神上講,就是由野蠻走向文明。這個在很長的時間上的尺度上的變化,但是在同一個社會,這種演變也在發生,就是“野蠻”和“文明”程度在社會空間內分佈,最終導致窮人的生活顯得“殘忍”,富人則“溫柔”。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殘忍”還是“溫柔”,跟道德都是沒有關係的。窮人做了盜匪,可以“殘忍”地去搶劫、殺人、放火,但是富人“溫柔”地作害的時候,可能對這個社會的破壞更大更強。窮人一次為害,可能只能害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但富人作害,卻可以讓一村人、一城人乃至於一國人都陷入危機,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並且,相關研究也發現,富人相對於窮人,更會靈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會關係、性格上更加反覆、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壞公認的道德準則——所以,要成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這個屬性離得遠點。

比如從歷史上看,奴隸貿易,就是開化的、文明的資本家(富人)對非洲窮人的剝削,整個殖民過程,讓非洲人口大減,路上死了數百萬人,這種破壞,就是富人之害;比如,從國際政治上講,美國打著各種好聽的旗號,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權,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嚴重阻礙了其本身的發展,這根美國背後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關係的。

另外就是,窮人的“殘忍”並非是普遍的,大多數人都是老實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溫柔地作害”,則是比較普遍的。現在很多很有名氣的中國企業家,你要是敢去揭個底……


羅文益


你可以反對他的說法,但你得接受他說的事實。有的卜文化、素質、見識、歷史知證根本就理解不了他的內在含義,只是膚淺地瞭解了一下話語的表象,卻又自以為聰敏絕頂的大放厥詞,真應了那句:無知才無畏才無忌。

他講的很含蓄,富與窮,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包含在政治上、精神上和事業上。若你理解成這樣也許就不會"忿慨"了。在事業功績達到同一"高端"層次時,出身“窮人容易殘忍,(出身)富人常常溫柔”。不說其他"螻蟻"(包括本人了)一般的人物,單單中國歷史上最高端的皇帝就是最好的仗證。出身下賤、低端、壓抑的秦始皇、劉邦、石勒、侯景、劉念奴、黃巢、朱溫、朱元璋、朱棣、嘉靖、朱由檢、洪秀全、貓新帝等等哪個不是殘忍嗜殺,瘋狂斬殺功臣勳將幹m官吏、哪個不是事實上殘酷盤剝百姓;而出身富貴、平和的劉秀、孫權、司馬x、司馬睿(兩晉的兩個始皇)、李世民、趙匡胤、趙構、康熙、孫中山,那個不是你們囗中的"婦人之仁"的仁和之人!

賢達是從浩瀚的歷史長卷中感悟而言,匹夫們卻是從自身的得益出發來謀取斬殺利器!

層次不同,結果也就迥然不同了!


用戶59073325134



說"窮人殘忍"便想到"窮山惡水出刁民"和"逼上梁山",所以物質上的窮人他們的殘忍很多時候是被杜撰詆譭或逼出來的,就算家財萬貫逼到這地步你紳士溫婉個試試,所以窮人殘忍不見得是大現象是個例表象。天下災荒的年歲,假設饑民暴走,司馬衷溫柔而滿懷無辜的一句"何不食肉糜……",你說誰比誰溫柔,誰逼誰殘忍……表象下有所謂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亦不排除有"陋習發洩"的頃軋,人有百種事無絕對。說到分人,司馬衷曾於華林遊玩,聽到蛤蟆叫聲,就對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可見貧富環境有時是摘不掉的鍋,難道窮兇極惡成了富貴"官蝦蟆"就不殘忍了,就是溫婉鳳凰了,你本質是啥就是啥。



那"窮人"只是物質窘迫一類人的代名詞麼,其實亦代指"精神心理層面上的匱乏",這也是詞條釋意之一。精神、心理上窮困潦倒的人才是窮了個底掉,最是冷血無情。我們說賈平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那其中自然不乏窮苦人,像《浮躁》裡的窮髒畫匠的兒子金狗從仙遊川,到兩岔鄉,到白石寨縣,乃至整個商州,靠著窮苦出身的鐵打不動和一身正氣,成為一名記者和田龔兩家侯門大戶鬥智鬥勇大快人心,為清苦草民發聲。故事裡金狗、小水、福運等都是窮根卻最是散發"人性美"的,還有"窮痞"蔡大空曾有情有義整治了"為富不仁""不中也不正"的富到流油的田中正,而被逼上梁山投機倒把後為了不連累鄉黨聲明"有福大家享、有禍自己扛",幾番變著法賙濟同鄉。可見"心窮"感情寡的人才殘忍(譬如田中正),而精神富足感情豐厚的人(譬如小水)才是溫柔的菩薩。再如賈平凹《高興》裡的拾荒者劉高興和嫖客富商韋達在同時面對按摩小姐孟夷純因賣淫罪鋃鐺入獄時,那截然相反的表現,一個是四處奔走一個是冷漠旁觀,高興人窮心不窮,裡面滿滿的情義,所以溫柔。韋達人富心窮,裡面空空如也,怎麼不殘忍……



而《平凡世界》中的窮小子少平和賈平凹筆下的金狗、高興在困苦生涯中最喜廣獵書報,亦便填補了精神層面的匱乏,有了精神食糧便易平和不像饕餮餓鬼,精神心理雙滿溢,你不溫柔誰溫柔……

人窮精神和心靈不窮,你就是富足而溫柔的,而你是殘忍還是溫柔,物質並不是那麼唯一而決定性因素。

慚愧淺嘗輒止,然感君一閱……


洛洛文化


謬論!異端!毫無根據的汙衊、簡直胡言亂語。窮與富,毫無定數,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與殘忍和溫柔毫不相干也。有道是最毒莫過於帝王家,有史以來兄弟相殘者、殺父弒母者、欺壓良善者、濫殺無辜者、為富不仁者、男盜女猖者,不都出於富人嗎?窮人無非是在無法忍受富人壓榨與剝削的情況下,揭竿而起,革封建王朝、官僚地主、資本家的命,爭取平等和自己應得權益而已,何來殘忍二字?故賈平凹所說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實屬臭屁亂放耳。



ao7ang


在緬甸,有一次從仰光來到了鄉村。

緬甸的農村應該是全亞洲上最貧窮的地方。那裡的人接近於無產。所有的家當只不過是一些鍋碗瓢盆,以及一個用竹子拼湊成的小屋子而已。所有的村落似乎都是如此。

人們在已經有的地方求經拜佛。每天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彷彿是那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

他們生處貧困國家之中,唯獨有的娛樂可能就是幾家幾戶有一臺電視,而他們在電視之中獲取娛樂,而其他的都是交給佛陀。他們不敢殺生,魚都要死了才能吃。所以在那裡面吃的魚都是臭臭的。他們也不敢作惡,因為他們生活在封閉的系統之中,一旦作惡,他們將會失去所有的身份,會被族群裡面所有的人閒憎。

先前去過美國,美國的社會,高昂的工資水準與低廉的物價水平。使得絕大多數勤快的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他們身處於社會洪流之中,不需要刻意努力,也缺少著勾心鬥角的必要。絕大多數人平和而又自我。

但在美國洛杉磯的機場附近住過則又是一番場景,一整個社群幾戶都是黑人。晚上大街上有搖頭晃腦的似乎吸過毒的人,有街頭爬行的流浪漢。當我遇到一個警察的時候,警察對我說夜間最好不要出來。因為這邊的治安特別差。

在菲律賓的馬尼拉。有一次去拜訪客戶。而客戶的倉庫則是在一個貧民窟的附近。客戶跟我講,幾年前,貧民窟周邊是整個社會治安最惡劣的地方。在這裡可以僱兇殺人,而殺人的成本只需要10000人民幣。在這裡晚上經常會有惡性事件產生。周邊的學校的女生會被莫名奇妙拖出去。有在路上的行人被飛車黨搶去錢包。

這些例子其實涵蓋了四個方面。

貧窮的緬甸農村。人們生活平和而自由。

富裕的美國都市。人們自我實現而善良。

富裕的美國也會存在街區。暴力與腐敗橫行。

貧窮的菲律賓。會有人為了金錢與資源作惡。

所以貧富未必是影響一個人行為的最主要的因素。秩序才是。

為什麼中國的都市,各種勾心鬥角的宮廷劇每天都發生?那是因為有限的上升渠道與過多的人口矛盾始終會發生。只有手段與計謀,才可以使一個人維繫自己的位置。

而在美國,大量的工作機會,以及相對公平的財富分配,使得美國人可以相對過上平靜富裕的生活。

而美國的一些區域,大多數都是貧民與流氓。人們通過拼命爭奪而搶奪資源。這一點與中國的縣城的狀態如出一轍。縣城裡面,往往是混子們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因為那些最掙錢,最暴利的,往往帶有灰色性質。例如按摩店,老虎機,網吧等等。他們通過爭奪去獲取這類場所的經營權。而絕大多數人,都只是通過上班維繫生活。

菲律賓的貧困地帶。那是幾代人積累出來的,他們生長於他們的環境。這裡沒有教育資源的傾斜,這裡沒有工作機會的土壤。而這裡與紙醉金迷,繁華非凡的馬尼拉一牆之隔。

這裡的一些人,年輕時身處暴凌狀態之中。身處極大貧富差距之中。這裡面不認命的一群人,就會自然而然選擇以暴制暴的方式。就會選擇恃強凌弱的生活方式。因為通向體面與富裕裡面幾乎沒有一扇大門向他們打開。他們的出於底層的暴力與殘忍被人們廣泛認知。

而一些中國人他們並不貧困,但他們在菲律賓開設在線賭博。通過類似於詐騙手段,讓許多中國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而他們在本地逍遙快活,買房買地,富甲一方。他們自私殘忍,但卻被掩蓋掉了。

另一些中國人他們喝著咖啡,學歷極高,談吐非凡。但他們做著P2P, OfO,做著P2P.攫取普通人的財富。那這些人殘忍麼?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壞人之中的林林總總又豈是貧富能一概而論?

而社會需要的是心懷慈悲,胸懷天下的精神。需要的是更多慈悲感懷的心靈。需要的是一個社會的道德感的提升。


半寐平生行吟世界


當然也不完全否定賈先生說的活,什麼樹上結什麼果,什麼種子開什麼花,什麼人都站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無不打算自己的階級絡印,古往今來,窮人為了翻身,為了幸福,他會盡力打拼,難免會做出一些極端或殘忍的事來,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為了尋求,向住美好要捷足登先去貪圖,至使走向絕路的也有,當然一個人富了,他成了富翁,心理素質又好,做點好事,發發慈悲,積點德善,求個好的名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當今的社會里,憑才幹取富,窮人也很知足,大都不會犯下殘忍和極端的事來,賈先生這句話也就過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