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棍棒底下出逆子:你打我,我就殺了你

「這臭小子,真是氣死我了,不打一頓真的是出不了氣」

一大早,同事怒氣衝衝的對我說起家裡“混世魔王”做的這些糟心事。幼兒園不願意去上,還發脾氣摔掉了同事剛買的SK-II 。

「要不是怕打壞他,我真的就下手了」

同事最終是沒捨得對孩子下手,但是又有多少父母在盛怒之下會捨不得對孩子下手呢?

出生在四川省大竹縣的13歲小袁就沒有那麼幸運,父母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小袁沒少捱過這些充滿“愛”的打罵,最終受不了過於嚴格的管教,小袁對母親痛下殺手。

棍棒底下出逆子:你打我,我就殺了你

剛開始看到這個新聞時,不可置信。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本該在學校開開心心的讀書寫字、和同學玩鬧,怎麼會變成如此殘忍的惡魔,揮刀砍向自己的媽媽?

或許,這一切早就有預兆

小袁的母親陳七眉二婚時嫁給了身體有殘疾的袁大海,生下小袁後,夫妻倆一起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小袁由爺爺奶奶一手帶大。卻並不向網傳那樣:從小被嬌生慣養,小學時愛偷盜,初中後慣於上網,還傳言在吸毒,多處欠錢,家長無法管教。

小袁從小就幫著爺爺奶奶挑水、餵雞,有時候也乾點農活。還在10歲那年,因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表現突出,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優秀班幹部榮譽稱號。

父親袁大海接受採訪時悔不當初,他認為孩子大逆不道全是因為自己的管教方法太極端。身為獨生子的小袁不但沒有受到過溺愛,夫妻倆對他過高的期望,全都轉換到了棍棒下——不聽話,打;成績下降,打;不做家務,打;貪玩,還是打。雖然每一次的打罵,都滿懷著希望孩子變好的初衷,但是一味的打,卻讓小袁生出了無限的恨意,最終釀成慘劇。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影響他的一生。從小缺失的父愛母愛讓小袁對原生家庭極度缺乏歸屬感,而棍棒下的教育更是讓他喪失對家庭的依賴感。

類似的慘劇還有很多

南昌的13歲少年何林寫作業到深夜睡著了,母親並沒有體諒兒子的辛苦,而是一邊罵著「爛泥扶不上牆」,一邊將何林打醒。

被吵醒的何林極度不滿,兩人爭執並動起手來,何林暴怒之下將母親推倒在地。脾氣暴躁的母親並沒有因此停止,而是繼續怒罵並說道:你居然敢動手打我,有本事就打死我,不然沒你好日子過。

也正是因為這一句話,何林上千掐住母親的比想讓她閉嘴不要再罵,卻沒想到不受控制將母親掐死。

盛怒之下的何林也感到一絲害怕,他殘忍的將母親的屍體拋進玉帶河,並打電話給父親謊稱媽媽失蹤了。

雖然案件最終告破,何林也因為未滿14歲被釋放,但是平日裡這個乖巧的初中生的人生必定不會再平靜。

無獨有偶,白銀市也發生過類似的案件。

2012年9月17日上午,在白銀一企業上班的宋女士被人勒死在家中。經過警方調查,嫌疑人竟是死者上初二的親生兒子,今年才13歲。

知情人透露,可能是因兒子經常上網受到宋女士責罵,導致兒子不滿,在熟睡中被兒子勒死。案發後,警方從網吧找到了嫌疑人。

同樣,因不夠法定年齡,嫌疑人被父親帶回了家中,但是後續他們家將會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

棍棒底下出逆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這些古訓,被中國家長奉為育兒的至理名言。只要孩子不聽話或是做錯事,不管事情因果甚至不分場合,一頓打罵是難免的。

可是你認為的對孩子好,其實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事實上,越是打罵,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嚴重。往往是根本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是給孩子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或者行為上的扭曲。

多少孩子越打越皮,叛逆與暴力傾向越來越明顯。又有幾個孩子被打罵後改正了錯誤?

全國未成年犯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未成年犯自述在犯罪前曾經被家人「經常打罵」的有16.1%,被「趕出家門」的有5.6%,當他們出現某些不良行為時,經常受到父母打罵。

越打越叛逆,教育要注重方法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並不能如預想那樣成才,反而會出現各種不良行為。性格扭曲、親子關係緊張、打架、鬥毆、偷盜、勒索等。

而越是打罵,孩子的攻擊性也更強。上述所列舉的實例中,這些孩子們在受到刺激的時候,他們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模仿父母的行為,學會了辱罵、打鬥,在遇到衝突或者矛盾時像父母一樣攻擊別人。

那麼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應該怎麼樣呢?

1、是平等的交流。

家長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等心情平復之後再和子溝通不讓他這樣做的原因。這樣的交流方式比直接命令、打罵來的更有效。

2、不打罵不意味著放任不理。

和孩子約定適當的懲罰很有必要,將體罰改成做家務,將怒罵變為讓孩子自我反省。同時,還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自己捅的簍子自己修補。跟孩子一起想辦法,積極彌補錯誤,承擔責任。

大家都在說,孩子是愛澆灌出來的,溫暖有愛的家庭,才更容易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教育孩子更要講究方法,也更考驗父母的自身修養。你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想孩子怎樣你必須先是怎樣,不要質疑孩子的模仿能力,不要讓自己的壞習慣教壞了你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