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當年大英帝國比現在的美國還強大,為何會突然衰落?

親愛無語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大英帝國的衰落並不是突然之間完成的,即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演變,也包含複雜的國內外因素。下面就簡單討論一下:

大英帝國真正的衰落應該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大英帝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2100萬西班牙銀元的賠款和香港島領土的割讓,使大英帝國染上了通過戰爭掠奪獲得鉅額財富的癮,而後大英帝國除了軍工相關產業和金融業,其他產業基本上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在大英帝國忙於通過掠奪獲取財富的過程中,德國異軍突起迅速實現統一併國力大增,挑戰了英國的生存底線。雖然英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成功將德國打倒,但兩次入不敷出的超級戰爭也耗空的英國的國力,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陷入了持續的衰退之中,讓位於美國和蘇聯。

英國的衰落既有其內部原因,也夾雜著外部因素,下面就簡要說一下我所掌握的關於英國衰落的原因。

內部原因:

第一,殖民體系過於龐大。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英帝國強大在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但大英帝國的衰落同樣是由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雖然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能夠給英國提供足夠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銷售市場,但龐大的殖民地也需要大英帝國消耗財力物力去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足夠的武裝力量去維護殖民地的統治和鎮壓叛亂,再加上漫長的海上補給和運輸線需要保護,為了壓制可能的海上對手而研發和製造數量龐大的軍艦。英國資本家滿足於既有的通過剝削殖民地獲取鉅額利潤的手段,不願意消耗資源提升產業技術,更新換代生產設備。這些都嚴重的消耗了英國有限的國力和人力資源,拖慢了科技的研發和進步。

第二,金融業發展異常龐大。由於蒸汽機革命爆發於英國,經過快速的增長是英國汙染日益嚴重,再加上戰爭收益引進的龐大資金使製造業在英國不再受到歡迎,金融業乾淨環保的致富方式逐漸成為主流,製造業向殖民地轉移。但去工業化的代價就是各種工業材料價格飛漲,工人薪酬也隨著國民收入整體提升,本土保留的軍工產業等相關產業製造成本相應增加,加大了英國國防投入的負擔,也限制了英國的戰爭潛力。

第三,頻繁的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資源。在品嚐到戰爭紅利帶來的巨大效益後,英國統治階級愛上了這種感覺,頻繁的發動各種對外戰爭,而19世紀那種排隊槍斃式的戰鬥方式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馬克沁機槍的驚豔亮相都造成大量英國青壯年的死亡,使英國人口素質下降,人口發展停滯。

國外原因:

德國統一挑戰英國生存底線。英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是大陸平衡政策,即歐洲大陸上不能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威脅英國國的生存。而普魯士在普法戰爭勝利後說是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對英國的生存底線造成了嚴酷的挑戰。德皇威廉二世繼位後,開始瘋狂的造艦運動,意欲挑戰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為了應對德國的挑戰,英國投入巨量資源與德國開始海軍軍備競賽。更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英國展開全面廝殺,大量英國青年葬身歐洲大陸,無數英國船隻被狼群般的德國潛艇送入海底,英國本土也被蝗蟲般的德國飛機瘋狂摧殘。殘酷的戰爭耗光了大英帝國幾百年積攢下的骯髒財富,雖然沒有能夠取而代之,卻成功的將大英帝國拉到馬下。

美國的崛起吸走了英國的血液。當美國的工業蓬勃發展之時,英國正在走向去工業化的道路,失去工作的產業工人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踏上前往美國的輪船,尋找生活的方向,吸引走英國大量的成熟人和年輕勞動力,使英國人口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更在戰爭爆發後大量吸引英國的資本逃亡到美國,通過破舊的即將淘汰的軍艦換取英國人手中的真金白銀,逼迫英國廉價出售手中的產業和土地。二戰爆發後,更是逼迫英國將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中處於戰略通道附近的200多個島嶼廉價出售給美國,美國對英國的敲詐簡直是穩準狠快毒辣至極。不但吸走了英國人身上大半的血液,還敲骨吸髓斷了英國人造血的能力,以至於二戰結束後英國不得不大範圍收縮,甚至用逼迫的手段讓殖民地獨立自治。

可以說,雖然英國從一戰開始至二戰結束完成了從世界霸主到二流國家的轉變,但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就已經註定英國的衰落不可避免。尤其是過度依賴殖民地的經濟體系,不但沒有成為英國前進的動力,反而拖住了英國的手腳。落後的產業體系加上其它歐洲強國的競爭,加速了英國衰落的過程。美國的巧取豪奪斷了英國人繼續依靠殖民地續命的退路,最終被迫放棄遍佈全球的殖民體系,退回到當初那個小島上等待著有一天可能的東山再起。


汪淳浩瀚


大英帝國衰弱是個長期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一、一時的疏忽,美國建國,立國。

法國作為世界萬年老二三,不同時期挑戰世界大佬英國。路易十四,拿破崙都失敗了。但它做了一件在當時看起來無所謂的事情,幫助美國建國立國。包括美國建國戰爭,第二次美英戰爭(英國打進了華盛頓,火燒了白宮,美國眼看要亡國了)。就好像冷戰時期,蘇聯幫助古巴建國,立國一樣,看起來無所謂。因為世界中心在亞歐大陸。當時世界的中心在歐洲,歐洲才是世界的霸權核心。美國一個蠻荒小國而已。這時美國總統還給中國皇帝寫了一封言辭謙卑的信,可見美國是多麼的不自信。

二、美國霸權美洲。

由於世界霸權在歐洲。美國企圖成為美洲霸主。前後打敗世界強國墨西哥。當時墨西哥真的很強,如同伊拉克打敗伊朗一樣,美國取到了美洲霸權,但美洲是什麼?荒蠻之地。這時候歐洲德國的崛起已經刻不容緩了,如果德國獲得歐洲霸權成功,英國立刻垮掉。所以歐洲都沒有在乎過美洲。

三、美國成為一等強國。

當美國通過戰爭拿下菲律賓時,表明美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他終於開始在邊緣地區挑戰曾經的強國西班牙,當然美國還是不敢挑戰英,法,德。但他已經踏入世界舞臺。

四、諸神的黃昏,歐洲血戰,美國崛起。

一戰是天下霸權的爭奪戰,誰擁有歐洲,誰擁有世界。英國在權衡利弊後,發現德國崛起,自己一定完蛋。美國崛起,自己還有機會,至少是表兄弟關係。而且似乎已經無法限制美國崛起了。於是容忍美國崛起,歐洲諸神的黃昏開始。最終,美國正式成為世界經濟第一。

但當美國企圖建立國聯來統治世界時,受到了英法的聯手打擊。世界經濟還是以英鎊為單位結算。美國不過是進入了世界霸權爭奪著的行列而已。

五、二戰起,天下移。

二戰,這個英國,法國都不想打的戰爭,最終在德國的冒險下,打起來了。現在看,英法不是想妥協,而是知道這戰不論輸贏,世界都不是他們的了。

二戰後,世界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美國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即使如此:英國在戰後也曾經掙扎過,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英國失敗而告終,英國徹底退出爭霸舞臺。冷戰時期的日本,蘇聯也給了美國連串打擊,直到冷戰結束,美國第一次感覺自己可以懷抱世界。

英國的衰弱是經歷了長達60年,不是你說的一夜之間。墨西哥覆沒,美國失去制衡。一戰美國成為經濟大國。二戰美國成為貨幣體系大國。這時,英國才失去霸權。


鬥天鬥地鬥自己


主要還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然戰敗,但是數以百萬計的英國人死亡,無法有效控制龐大的殖民地,而且戰爭使得英國債臺高築。最終使得世界的經濟金融中心有倫敦轉移為紐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德國的長期不間斷空襲,英國幾乎成為廢墟。

廢墟中重建,自然而然就會衰落下去了。

另外從科技革命上講。

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英國國也利用的很好,以蒸汽時代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電氣時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德國人西門子發明電動機為代表,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了內燃機,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不穩定。最終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多數被美國人善加利用起來,使得美國的生產力急劇膨脹。

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的戰艦一艘接一艘的下水,迅速鑄就了世界老大的地位。

英國,被德國人虐的很慘。德國,戰敗國也被虐得很慘,而且直接分裂為東德西德。

所以,世界的老大就剩下了美國和蘇聯。再後來,呵呵,大家就都知道了。


暖心人社


二戰後,美國正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雖然二戰後,實力大減的英國成為二流國家,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但作為第二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在二戰前就已經呈現衰敗之相。

一,雖然英國發跡於第一次工業革命,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英國發揮的作用不及美國和德國。

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原先的工業產業變得陳舊不堪,海外市場逐漸丟失。

三,英國嚴重的海外經濟依賴,在一二戰中遭受嚴重打擊。

四,教育體制的不足,尤其是在科技教育方面,嚴重不如德國和美國。

五,民族精神的不足,英國人在民族精神方面,嚴重不如德國和美國。為此,德國人曾說,如果我們能有一百年和平,那我們將置英國於死地。

因此,早在19世紀70年代,英國就逐漸喪失獨霸全球工業的地位。一戰前,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不及德國和美國。但英國作為老牌的工業化國家,還是非常富有的,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英國持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趕超英國。所以,一二次的世界大戰,雖然英國打贏了戰爭,卻失去世界霸主的寶座。


五味社


英國的衰落並不是毫無理由的,他在經歷了數百年的輝煌之後,被崛起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所打敗,其主要原因就是英國原有的社會經濟模式,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後,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社會生產關係的需要,其國際地位進而被新型國家所替代,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需求,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英國的衰落源自於本身國家制度的落後,這導致了後來的英國在各方面開始落後於歐洲新興資本主義國家。

我們今天在討論英國的衰落的時候,往往第一個念頭就想起英國因為戰爭才導致了國家的衰落,但實際上戰爭只不過是英國衰落的一個次要因素,而真正導致英國在二戰中無法與德國對抗的原因,則是其落後的經濟模式已經無法幫助英國追趕其他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步伐。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地,這場工業革命讓英國持續興盛了200多年,並且幫助英國在全世界獲得了廣袤的殖民地,並因此獲得“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但是就像日月盈虧一樣,英國既然有興盛自然就會有衰落,“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英國。在英國崛起的數百年的時間裡,雖然英國施行了資本主義制度,但是這種制度並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其中還有很多的制約在其中。

比如在英國至今還有王權的制約,英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國王的意志在英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意味著舊有的貴族勢力在英國仍有著非常高的市場。

同樣由於英國是依靠殖民起家,這就使得英國經濟發展始終無法擺脫對其殖民地的依賴,這種局面有好有壞,好處是英國本土可以依靠殖民地廉價的原材料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而壞處則是一旦英國失去了殖民地,就將會因為失去成本優勢而導致其經濟競爭力嚴重下降甚至崩潰,在歷史上英國就是因為在二戰結束後,相繼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控制,才導致了其經濟的一蹶不振,並最終淪為了二流國家。

所以英國在二戰中的失敗以及在戰後的衰落,實際上與其自身的經濟社會模式有著最直接的關係,事實上在19世紀中期的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英國就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對其他歐洲國家保持絕對的戰略優勢。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給了德、奧等國趕超的想法和動機。


英國的衰落也同樣來自於曾經的盟友的攻擊,使得英國在短短時間裡連續失去了幾乎全部殖民地,並最終導致了這個龐大的帝國解體。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一戰和二戰之所以會爆發,其主要原因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在崛起之後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和地位,而向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等國發起挑戰的結果。

而在這兩場戰爭中,美國則始終都和英國人站在了一起,當然了美國人選擇與英國聯盟,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與英國人同祖同宗,更多的原因則是因為當時的英國實力要弱於德國,選擇弱者,將會幫助美國在戰爭勝利之後獲得更大的利益,事實情況也確實如此。

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當美國選擇加入英法陣營之後,戰爭的天平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戰爭結束之後,英國獲得了勝利,而美國則獲得了利潤。

等到二戰爆發之後,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的美國已經不再滿足於對利潤的追求,轉而尋求獲得政治地位,即想要替代英國成為西方國家領頭羊的角色,美國這麼做即是本國政治的需要,也是本國資本擴張的需要。

因此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立即對英國發動了貿易戰,並且利用英國戰後急需重建資金的需求,在歐洲推動“馬歇爾計劃”,引誘強迫英國開放殖民地市場以及同意殖民地獨立。

最終英國在美國的經濟政治擠壓之下,英國不得不被迫同意向美國開放他們的殖民地市場,以及同意殖民地獨立。這就導致了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國紛紛獨立並被美國資本滲透,最終基本上全部倒向了美國人的懷抱之中。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分析英國衰落的這段歷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美國在英國衰落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因為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發動貿易戰,才最終“一刀反殺”擊垮了處於戰後恢復期的英國。而美國則踏著英國人的屍體,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落下m


四百年日不落大英帝國的衰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科學家,沒戰略家!信奉四處強取豪奪的騎士精神,而始終差一個舉措:遷都!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各個王朝,無論是進攻抗敵,還是後退逃跑,只要對自己有利,就遷都!

俄羅斯的崛起,也得益於遷都的舉措!

美國獨立戰之前,明顯各類條件對自己不利,卻沒有遷都到美國或加拿大,戰爭爆發,一敗塗地也在所難免!

美國獨立後,如果遷都澳大利亞或加拿大,也不會淪落到這般田地。可惜英國王室貴族思想保守,仍然沒有意識到英倫三島戰略空間狹小,沒有警惕到各地會像美國一樣紛紛獨立。

始終沒有遷都!

結果,12年後澳大利亞獨立!90年後,加拿大獨立!好多獨立出去的沃土遠比英倫三島遼闊!

歷史,沒有如果!貪圖享受的英國王室貴族,不願讀中國與俄羅斯的遷都史,致使太陽隕落!


碧水青山0


大英帝國並非突然衰落,而是有很清晰的過程,這個衰落過程跟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

大英帝國之所以叫大英帝國,是因為它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地體系,全球幾乎四分之三的土地都被囊括在這個體系之中。

英國的殖民地體系跟它前面的西班牙不太一樣,西班牙殖民地是純粹用來掠奪黃金白銀的,但是英國佔據殖民地則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擴張。英國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制度。這個時期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的擴張要求是輸出商品。因此,英國藉助航路,對殖民地進行商品傾銷和原料掠奪。英國本土就是一個巨型加工廠,原料被運回本土,然後加商品再運到殖民地銷售。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鉅額利潤。這個狀態一直維持到了德國和美國的崛起之前。

德國和美國的崛起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擴張形式有了變化,從原來的商品輸出,變成了資本輸出。這個時候,在資本主義相互競爭中,英國資本顯然競爭不過經過二次工業革命的美德資本。不過英國由於擁有龐大的殖民地,殖民地所收的貢稅也一時可以彌補資本的不足,數量一時蓋過了質量。

但是英國佔據的龐大殖民地,也限制了德國和美國資本無法對外輸出。此時美國有辦法,就是通過美西戰爭,將拉美變成了自己的後院。但是德國就很無奈,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因此德國只能通過戰爭的方式,想打敗英國,好為資本尋找出路。一戰和二戰的內在動機都是源於這個因素。戰爭的結果只能是消耗,德國雖然被打敗了,英國的實力卻也因戰爭而大大損耗。

二戰之後,美國控制了全球航運要道,美國資本在全球流通,擠壓了英國資本的生存空間,即使在殖民地,美國資本也是勢不可擋。在這種情況下,殖民地的獲益就會少很多。而且全球範圍的反殖民運動也開始發展,管理成本越來越高。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軍隊去鎮壓,另一方面,殖民地的戰爭破壞了市場,也就降低了資本的利潤。而原來的貢稅也不足以彌補高昂的管理成本,反而需要本土去補貼殖民地政府,用於維持統治。在這種情況下,殖民地反而成了負擔。

但是殖民地並不是想拋就能拋掉的,畢竟還有一些利益需要保護,只能選擇跟殖民地人民達成一些協議。龐大的殖民帝國解體後,大英帝國也就不復存在了。


江蝶夢


十八世紀中葉,英國首先進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取代了英國人傳統的工廠手工業,使得英國社會的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仰仗工業革命的成果,英國的經濟、軍力、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飛速的發展,將歐洲大陸國家甩在了身後,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步入近代工業化的國家。

同時期,英國與當時歐洲大陸最強的法國打了長達七年的持久戰,其結果就是法國國內經濟一片哀號,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也悉數被英國奪去。英國成為當時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和殖民霸主。

可惜英國人沒高興多久,就遭到了一記當頭棒喝。由於殖民政策問題,北美的十三塊殖民地說什麼也不跟英國完了,殖民地移民和英國政府大打一氣,其結果就是北美十三州獨立,後來組成了美國。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大英帝國衰落的根本原因可以歸咎於沒能控制好北美,導致美國獨立坐大,成為對英國威脅最大的一個對手。不過當時的北美還是一塊窮光蛋的聚集地,英國人並沒有放在眼裡。

進入十九世紀後,法國在拿破崙的領導下一躍為歐洲霸主。英國為了制約法國,扶持了普魯士這個小弟,這也給後來英國的衰落埋下了一個伏筆。不過好在當時的普魯士還不強,英國人最大的敵人還是拿破崙。在經歷萊比錫和滑鐵盧兩次戰役後,英國組織的反法同盟徹底擊垮法蘭西第一帝國,英國成為事實上的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十九世紀的英國純粹是表面強罷了。因為英國的強大,是建立在當時別的國家都還是農業國,它是唯一的工業國,也就是當時的世界工廠。它的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跟別國比,都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試想別的國家跟它都沒法比,那麼全世界的財富是不是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本土?手上有鈔票,英國的軍事力量也必然是最強大的。

但是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大陸和美國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這些國家也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後,英國的工業優勢一下子就沒有了。越來越多國家開始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並憑藉技術優勢迅速的趕超了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個結果就是英國的產品在世界上沒有競爭優勢,國際貿易市場陷入了萎縮。

其實英國當時是可以避免淪落的,但是由於英國人已經習慣了躺著賺錢,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不感興趣,因此錯過了這次機會。結果英國的工業優勢被趕超,落到了世界第三大工業國的位置。當時的英國人只能靠無形的商品出口(比如金融服務)和殖民地貿易(用行政手段逼迫殖民地買英國的高價低廉產品),才能維持英國整體上的貿易順差。

由此來看,英國的沒落並不是突然的。其實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英國在世界上就已經沒有工業優勢了。

既然沒有工業優勢了,英國又是靠什麼在世界上又蹦躂了半個世界的呢?這個就是英國人的一個強項了——會站隊!

網絡上有個段子,叫不要跟中國比命長,不要跟英國比站隊。這個段子就是說咱們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沒有斷過,而英國這個近代強國,自近代以來就沒有站錯過隊,一直都能屹立在世界強國之列。

英國當時的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雖然一降再降,產品在欠發達國家的市場上沒有優勢可言。但是英國人在世界上會站隊啊!其策略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英國只欺負惹得起的對手,比如咱們得大清,隔壁的印度阿三,近乎於原始社會的阿富汗。利用它的工業優勢逼迫這些落後的國家對它放開市場,靠著資本剝削為自己續命。其它但凡要摻和到和工業國打仗的時候,英國就拉著盟友一起幹,絕對不會自己一家單挑。比如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就是英國忠實的盟友,兩個落後的老牌工業國家報團取暖。


但是這個恃強凌弱的策略也有陰溝裡翻船的時候,這個事件就是二十世紀初的第二次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指得是英國和南非的布爾人之間的戰爭。布爾人是荷蘭、法國和德國白人形成的混合民族的稱呼。這些人在老家都是農民,因此按工業化程度來看,布爾人建立的政權屬於典型的落後國家。但是從戰鬥力來看,布爾人也是白種人,深諳近代化戰爭的那一套打法,並且還擅長游擊戰,背後有德國的支持,打的英國遠征軍叫苦不迭。

英國政府為了打贏戰爭,用關稅特惠制拉攏加拿大、澳洲等等殖民地,讓他們出兵幫忙。後來英國雖然打敗了布爾人,但是英國卻耗費了巨大軍費。因此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戰略收縮的辦法,將部分海外勢力範圍轉託給加拿大和澳、新等白人自治領,英國本身的戰略重點則轉回歐洲。這一變化,使英國殖民地在帝國體系內的經濟地位卻有明顯的提高,後來殖民地還從帝國內部爭取到了軍事自主的權利。為後來大英帝國的大崩盤又埋下了一個伏筆。

布爾戰爭之後,英國在十九世紀挖的一個大坑開始崛起。這個國家就是普魯士,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一躍為世界第二強國。德國的工業規模比英國和法國加起來還多。但是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規模連英、法的零頭都沒有,於是關於一場爭奪利益的戰爭爆發了,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聯合十幾個國家打贏了德國,並且還完成了它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海外擴張(奧斯曼帝國的海灣地區和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大多劃歸了英國的殖民體系範圍內)。但是英國在戰爭中的損失也同樣是巨大的,不僅有數百萬勞動力死在前線死亡,更是債臺高築、欠了美國一屁股的爛賬。而且由於英國在一戰期間為了拉攏殖民地參戰,承諾了很多它無法兌現的承諾,比如同意印度自治之類的承諾。後來英國翻臉不認人,搞得殖民地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各個殖民地對英國都是貌合神離。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政府簽署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了所有自治領取與英國擁有同等的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而這個法案對象不包括印度在內,又惹得印度人對英國非常不滿。後來二戰爆發後,印度人拒絕為英國賣命,逼得英國首相丘吉爾再次開出空頭支票,表示只要打贏了軸心國,就允許印度獨立。



然而二戰結束後,英國又翻臉不認人了,說好的給予印度人的自治權,結果又沒給。這就導致英國的印度僱傭兵發動了起義(印度皇家海軍起義),震撼了英國當局。英國當局在與美國溝通後,認為以二戰後英國的實力跟印度開戰,是非常不明智的。於是被迫同意了印度獨立的請求,揭開了大英帝國殖民地體系瓦解的大幕。

備註:印度在二戰期間的英屬印度軍隊的規模有二百多萬人,並且還擁有兩千多輛坦克裝甲車和近千架飛機。這些印度兵都是正規軍的裝備,而且是剛剛經受了二戰洗禮的老兵。英國本土的軍隊跟印度兵死磕,未必打的贏。

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脫離了英國的軍事體系,加入了美國為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只能有火往肚子裡咽了。

再之後,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尤其是美國的推動下,紛紛開始獨立運動,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只得默默的承認每一個殖民地獨立的事實。尤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英國人的頹勢表露的一覽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軍事幹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從此時開始,英國完全淪為美國的小弟。這樣可以確保英國免於側翼的威脅,同時保證能夠在整個大西洋的航行自由。最關鍵的是,緊跟著美國大哥的身後,還可以在世界各地中分一杯羹。(當年允許北美獨立挖的大坑,現在終於現世報了)



從大英帝國的崛起和沒落可以看出,實際上英國只是佔了工業革命的先機,讓它先於世界各國搶佔了貿易市場和殖民地。但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硬實力就不行了。缺乏了硬實力,英國就只能靠它們最擅長的外交手段維繫原有的殖民體系。然而這種靠嘴皮子維持秩序的方法只能說是一種取巧的辦法,取巧終究是取巧,世界霸主的地位終究還是要靠硬實力才行。

並且英國人太過於高傲,總是把殖民地人民當奴隸看待。丘吉爾私下裡曾經說過:不流乾殖民地人民最後一滴血,大英帝國絕不投降!就把英國人的傲慢顯露無疑。然而殖民地人民不是傻子!當美國崛起之後,澳、新等殖民地迅速抱美國大腿,把英國人甩到一邊。並且還言明,殖民地與英國沒有絕對的利益關係,希望英國不要再要求自治領地政府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大家都不傻,英國的沒落完全是自找的。

至於說當年的大英帝國比現在美國還強,我覺得這屬於無稽之談。

大英帝國在最鼎盛的時候也就殖民地多,實際上工業產值在方面和上世紀最鼎盛時期的美國根本沒法比。二戰剛結束的時候,美國的GDP佔世界的近一半,大英帝國任何時期都沒有如此鼎盛。甚至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有蘇聯競爭的前提下,美國的經濟仍然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現在中國加美國在世界上的GDP總量。大英帝國什麼時候達到過這種程度?

至於軍事方面,最鼎盛的大英帝國也沒法跟美國比。今天這個國際環境,即使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所有國家進攻美國,美國還是有足夠的能力把所有國家擋在外面。這種軍事力量,即便是最最鼎盛時期的英國也不敢誇下這種海口吧?要不是外交方面的成功,當年的拿破崙都能讓大英帝國喝一壺的。所以說,當年的大英帝國實際上跟現在的美國其實沒得比。


Mer86


英國的衰弱是一個蠻長的過程,美國取代英國前後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簡單的說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年。

這一階段是英法全球爭霸,工業和資本向美國快速轉移。在這一階段英國和法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基本劃分了除南美洲以外的絕大多數殖民地。可以說英法表面合作,私底下明爭暗鬥無數,後來的德國,日本,美國的強大都不同程度的得益於他們的平衡戰略。英國在歐洲大陸扶植普魯士對抗法國,並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重創法國。法國從18世紀末的時候就援助美國,幫助美國打贏獨立戰爭和第二次獨立戰爭。同時美國在率先開啟電氣時代,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在1886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就超過英國排名世界第二,1894年工業產值達到世界第一。而英國1899年在南非進行了一場殖民地戰爭――布爾戰爭。這場戰爭英國先後投入了40多萬軍隊,陣亡2.2萬人,耗資2億多英鎊(當時的英鎊非常值錢)。

這一階段英國在工業上已經落後於美國,美國巨大的內需讓歐州無比羨慕,但是英國依然有世界最強的海軍,同時是世界金融中心,擁有最廣袤的殖民地,掌握著世界的鑄幣權。危機在工業有空洞化跡象,商業收到美國的巨大沖擊,地緣政治收到德國的挑戰,這種狀態延續到一戰開始。

第二階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細分起來有兩個小階段。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一戰期間英法一直處於守式,絞肉機的一戰讓參戰國的經濟都嚴重受損,或崩潰(如沙俄,奧匈,奧斯曼等)或負債累累(如英法),德國在軍事上一直佔據優勢,但是隨著美國參戰,已經變得毫無希望,血將流乾。

一戰後戰敗國無力償還戰勝國的經濟損失,英磅體系開始瓦解。這時候世界經濟進入了貨幣雙軌制――英鎊加美元。同時英國貴族階級因為一戰中的大量死亡基本瓦解。但是1920-1929年的黃金十年,英國通過英國經濟高速發展,給了英國一記強行針。

1929年爆發在美國的經濟大蕭條迅速傳染給歐洲,英國首當其中。各國都開始貿易保護主義,英國迴光返照的經濟被打回原形。英國在1931年9月,英鎊貶值後,英國和其他繼續與英鎊保持平價,並在倫敦存有儲備的國家所組成的英鎊集團,希望通過英鎊集團抵禦美元侵蝕,並製造一個屬於英國的貿易區。

這一階段主要在於世界大戰對英國經濟的掏空和戰後美元英鎊爭霸,但是英國本土工業空洞化已經無力支撐住金融體系的貨幣戰爭。英國對於老大帝國最後榮光的努力。

第三階段是二次世界大戰到全球民族自覺活動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作為主要的參戰國對其自身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英國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和美國簽訂了租借法案,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打開了英鎊區的缺口,對英鎊進行了釜底抽薪。也為戰後美元徹底取代英鎊成為世界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二戰掏空了英國所有的儲備,同時讓英國欠了大量債務。

戰後世界各國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曾經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也隨著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獨立和美元取代英鎊徹底的留給了歷史。


月雨夜1977


第一,當年的大英帝國並不比現在的美國強大,她更像是冷戰時期的美國,因為有法國德國跟她唱對臺戲。第二,英國並不是“突然衰落”,而是有一個漫長的衰落過程。

不過美國不愧為英國的親兒子,他們倆維護霸權的武器完全相同——海軍、貨幣和攪屎棍。

現在的美國海軍強大嗎?

強大,強大到無與倫比,除美國以外的全世界加在一起都幹不過美國海軍,甚至全世界加到一起都幹不過一半的美國海軍。所以坊間一直有一個笑話:

“能打敗一半美國海軍的是什麼?”

“另一半的美國海軍”

但是現在的美國海軍跟當年的英國海軍比,還是差了點兒意思。

從1692年的“大同盟戰爭”到1942年二戰中期,英國海軍一直以世界第一的姿態出現在海洋上。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誰要說要跟英國海軍開戰,那他簡直是瘋了!


一戰中,英國海軍世界第一,德國海軍世界第二。這第一和第二之間曾經爆發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日德蘭大海戰。雙方超過三百艘重型戰艦在北海海面上用巨炮對轟。德國水兵們憑藉高超的戰術素養和巧妙的戰術佈置,重創英國海軍,打出了很漂亮的戰損比。

可是英國海軍的家底實在是太厚了,即使他們的損失遠大於德國人,可是他們仍然能以數倍的兵力把德國人死死的困在自己的海岸線上,終整個一戰,德國海軍再也沒有看見公海的海水,被譏笑為“存在艦隊”(意思是德國海軍的價值僅僅是存在著)。

到了二戰,當德國和英國宣戰以後,一位德國海軍上將對手下人說:“當德國和英國宣戰之後,德國海軍士兵能做的只有體面的赴死”。

不出所料,德國用了幾年時間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戰列艦“俾斯麥號”,寄予了希特勒殷切希望的俾斯麥號第一次出海,就遭遇了皇家海軍的圍毆,當場被擊沉,艦上一千餘人幾無倖存者。二戰中的德國海軍之所以使用潛艇戰術,是因為他們實在是沒法出海。

可是當太平洋戰爭打起來以後,美國開始如下餃子一般造軍艦,海上力量對比迅速失衡,英國海軍的霸權隨著二戰結束而消失。


彭德懷元帥曾經說,帝國主義靠著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英國的堅船利炮不再是世界第一的時候,她的殖民地也就該獨立了。現在的英國海軍,就水面力量而言,恐怕連中國南海艦隊都打不過。

美國不希望一個已經外強中乾的英國繼續坐在世界霸主的地位上。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共同支持英國的殖民地各自獨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印度等國紛紛獨立,英國勢力從此退回到了本土,只剩下一些海外的小島。

而英國退回到了自己的本土後,就註定了她只能做一個二流國家。

二十四萬平方公里,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六千萬人口跟湖北省差不多,這樣的國家稱霸全球?

所以在英國殖民地體系崩潰以後,美國順理成章的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兩次世界大戰耗盡了英國的財富,讓全世界的黃金儲備盡歸美國,美國於是把美元跟黃金掛鉤成為了世界硬通貨,英鎊作為硬通貨的歷史從此結束。

一個國家的霸權,說到底是貨幣的霸權,貨幣的霸權靠軍事霸權來維持。英國的軍事霸權不在了,又怎麼維持英鎊的地位呢?反觀今日的美國,到現在還是能靠印鈔票換來世界上的真金白銀。

在外交政策上,英國和美國是完全的繼承關係,美國完全繼承了英國那套攪屎棍外交政策。

英國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則就是——永遠不要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

法國稱霸就制裁法國,德國稱霸就制裁德國,反正無論誰要稱霸,英國就聯合歐洲大陸的老二制裁老大,永遠讓歐洲大陸陷入內鬥,她坐山觀虎鬥。

結果二戰結束,這套玩不轉了。

蘇聯太強大了,用英劇《你好,首相》裡的話說就是“蘇聯強過頭了”。別說聯合老二,就是把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一直到老一百八十加在一起,整個歐洲除了蘇聯以外所有的國家都捆在一起,都不可能跟蘇聯抗衡。

無奈之下,英國只能投靠美國。加入馬歇爾計劃,加入北約,給美國人當馬前卒。英國成功進行了從把人當棋子到被人當旗子的轉變。

不過現在美國的外交政策跟英國實在是太像了,原則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在東亞挑撥中日韓,在中東挑撥沙特伊朗以色列,在歐洲挑撥歐盟內鬥。無論哪邊鬧事,都得請他來當外援,讓美國人在其中漁利。

仔細研究一下英國曆史,你就會覺得美國跟英國實在是太像,絕對是英國的親兒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