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說到中國這些年來在航空技術領域的成就,與俄羅斯及其獨聯體國家的軍事合作項目總歸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

從建國初的156項目中的全力扶植,幫助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殲5(米格17)

到冷戰後,一度成為中國吸收先進航空技術的唯一來源再到如今兩國在國際航空市場上的明爭暗鬥,

俄羅斯航空技術,已經與我國本身的航空積累融於一起發展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空技術體系,

那麼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值得讓人深思的故事呢?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殲20

一 冷戰期間的蘇聯航空技術輸入

在整個冷戰過程中,除了50年代那段同志加兄弟的甜蜜期,中蘇其實都可以算是互為敵手的,

雖然在事後我們才發現,所謂的中蘇大戰都不過是麻桿打狼兩頭怕;

但整個冷戰期間,蘇聯的航空技術還是通過不同的渠道進入了我國:

1962年,蘇聯出乎意料的通知我國,願意提供最先進的米格21及相關技術給中國,

只是在我們拿到手之後才發現,我們寄予厚望的蘇聯空空導彈技術居然不過是當初我們犧牲了自己的海航飛行員獲取的美國響尾蛇導彈的山寨版,

或許也是從那刻起,我們才意識到強大的蘇聯航空技術其實是徒有虛表,

跟隨蘇聯體系只會一條道走到黑。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殲7(米格21)

不過,就算是雙方對峙得最嚴重的時刻,

我們還是通過一些第三國獲取了一些蘇聯獨到的航空技術,

比如米格23的進氣道就被吸收應用到了我們自己的殲8改型中,變後掠翼技術也準備用於強6攻擊機中;

只是,客觀的說,對於我國當時的航空技術的促進已經遠不及50年代那麼明顯了,

而我們也很快轉向了對於西方航空技術的吸收學習。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殲8B

二 冷戰後的俄羅斯航空技術輸入

蘇27的引進毫無疑問是中俄航空乃至軍事合作的標誌,

這款性能優良的三代機,成為了我國震懾90年代中旬臺海獨立勢力的唯一空中力量,

也是我國自建國以來,第一次在與美軍戰鬥機對峙驅逐戰中佔據技術優勢的戰鬥機;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殲11(蘇27)

而後續蘇30的引進,讓中國空軍第一次擁有了靠譜的中距離空戰利器,

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蘇30是我國唯一可以抗衡敵對航空力量的戰鬥機,

也是我國建立空中藍軍的物質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蘇30對於我國空軍的實際意義還遠大於蘇27的引進。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蘇30MKK

不僅如此,蘇27系列的發動機成為了驅動了我國自主的殲10乃至殲20的可靠動力來源,

如果不是當初蘇27的引進,很難說殲10會不會步它前輩的後塵,因為發動機的問題而下馬,

雖然AL31系列發動機在現在看來毛病纏身,

但至少加快了我們的殲20項目,為後續WS15的裝機贏得了時間。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99M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的轉折點應該就是殲10B項目了,

在改進殲10的計劃中,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一方面引進了全套的俄羅斯航電來改進,另外則自主開發我們最新的航電系統。

只是誰也沒想到,花大價錢買回來的大批俄羅斯航電最後測試性能還不及我們自己開發出來的航電,

而為了避免資源浪費,裝俄羅斯航電的就改成了殲10B,

而我們自己的航電改裝的就是殲10C型了!

中俄航空技術合作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殲10C

當我們不再要求蘇35進行漢化時,

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俄羅斯的航空技術對於我們而言,已經是形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可惜只是在於蘇35終於解決了長期困擾蘇27家族的軟骨病,

引進它,可以為國內改進蘇27提供一種真正有效的思路,說到底,更多的是為某些慎之又慎的企業買單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