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納粹德國為什麼要入侵蘇聯?

滴血微笑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納粹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希特勒還要一意孤行,發動對蘇戰爭,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首先,我們要談希特勒這個人。作為第三帝國的元首,希特勒獲得了無限的權力,無限權力對應著的是唯一責任,德國搞得好是希特勒的功勞,搞不好第一個倒黴的也是他,所以希特勒對蘇聯的態度非常重要。

在戰前,希特勒曾經講過他對蘇聯的真實看法。他認為,

未來世界將會有兩個國家崛起,一個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另一個就是東邊的鄰居蘇聯。當時貌似強大的大英帝國不在他的法眼裡,英國的殖民地分散在世界各地,要依靠強大的海軍才能維持,一旦英國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其帝國不攻自破。而美國和蘇聯不一樣,他們有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連在一起的廣袤國土,發展潛力不可估量。只要大英帝國一完蛋,美國和蘇聯勢力必將衝向全世界。德國地處中歐,四戰之地,美國和蘇聯力量交匯點極有可能在德國,到時德國將變成美蘇的僕從。為了防止悲劇發生,納粹德國必須防範於未然,擊敗他們。

隨便說一句,希特勒這一論斷在二戰後得到了充分論證,德國一分為二成為冷戰的前沿陣地。

其次,我們要談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既然已經把蘇聯作為假想敵,為什麼還要和蘇聯修好?我想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集體安全需要。20世紀初,國際外交的主題是追求集體安全。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都喜歡通過一系列條約把大家綁在一起,抱團取暖。納粹德國和蘇聯恰是被主流大國拋棄的兩個孤兒,以英法為代表的主流勢力走的是民主政治道路,周圍還有像波蘭、比利時等一批小兄弟。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慘遭國際社會封殺;德國走的是第三條道路,既不左也不右,是納粹獨裁政權,不被認同。兩顆孤獨的心也想保證自己的安全,主管德國外交的裡賓特洛甫又是個容克貴族出身的舊官僚,對於集體安全有著執著追求。兩顆孤獨的心一碰撞,得了,咱們兩籤個互不侵犯條約吧。

蘇德相互利用。德國知道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必須避免一戰兩線作戰的悲劇,要集中兵力攻破一方。當時,西線的英法因為要保護自己小弟波蘭的緣故,與德國天生具有不可調和矛盾;東線蘇聯成了德國唯一選擇。而蘇聯害怕西方所有國家聯合起來打自己,採取了一種分而治之策略,無論英法還是德國誰跟自己籤互不侵犯條約都可以,只要這哥三不是一條心就可以了。

希特勒的煙霧彈。希特勒早就把蘇聯列為假想敵,早點打晚點打都要打,為何不麻痺下蘇聯?營造出一種兩國友好的氣氛,等到時機成熟發動突然襲擊,成功希望豈不是更大?

最後,我們還要談一談1941年的戰局。1940年,德軍開始大規模空襲英國,妄圖利用空軍迫使英國降服。為什麼是空軍不是海軍呢?因為德國海軍實在不是英國對手,無法獲得制海權發動登陸作戰,只能依靠空軍死馬當活馬醫了。但是德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不列顛空戰持續了很久時間,英國毫無投降的跡象。在西線受挫情況下,希特勒只能將目光鎖定在東方,反正打蘇聯也用不著海軍,坦克開過去就可以了。

其實,之所以推遲攻打英國除了海軍實力不足的硬傷外,還含著希特勒個人想法。作為一名種族主義者,他認為,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優秀的種族,是日耳曼人的兄弟,有資格生存在地球上,只要英國屈服就可以了,沒必要趕盡殺絕。而蘇聯的斯拉夫人則不同,他們是低等民族,必須清除。這種想法在我們看來有點可笑,但希特勒就是這麼想的,他活在自己構建的世界裡,某種程度上已經失心瘋了。蘇軍在東線發動反攻後,希特勒還認為可以靠談判與英國兄弟議和,避免兩線作戰,原因很簡單:我們是種族兄弟。

這不是瘋了是什麼?


歷史風雲錄


要理解為什麼希特勒會有這麼“瘋狂”的舉動,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希特勒當時的情報和我們今天瞭解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希特勒他們是怎麼想的。

1. 蘇聯的工業化程度不高。二戰前確實如此,但德國人卻沒有意識到蘇聯在二戰過程中的蛻變。德國入侵蘇聯時,蘇聯擁有大約23000輛坦克,經濟現代化水平也較原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蘇聯軍隊領導層經驗不足、實習薄弱。這一點確實是真的。斯大林在1939年之前的肅反運動中殺害了大約30000名蘇聯士兵。大批優秀將領和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被迫下臺。1939年,蘇聯在人力物力均佔優的情況上甚至不敵芬蘭!

3. 這次入侵是蘇聯始料未及的。1939年8月蘇德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沒有做好與德國開戰的準備。

4. 德意志軍隊所向披靡。法國淪陷速度之快舉世震驚。人們認為馬其諾防線無比堅固,德國的進攻根本不值一提。但儘管法國擁有十分精良的軍隊和裝備,還是在德國的閃電戰攻勢下潰不成軍。

5. 德軍可以在幾個月內結束蘇聯戰場的戰爭。因此,完全不必擔心冬季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

6. 根據蘇軍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做法,他們不可能會撤退。蘇聯不會放棄波羅的海諸國、莫斯科、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的領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是蘇聯重要城市,烏克蘭農業潛力巨大。因此,蘇聯肯定會投入到這些地區的戰鬥中。

所以,我們不妨從希特勒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德意志軍隊剛在六週內打敗了歐洲大陸實力最為強勁的法國。而蘇聯軍隊經驗不足、士氣低落、對德軍入侵缺乏必要準備。蘇聯還只有列寧格勒一個港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非工業化內陸國家。此外,蘇聯的農業和基礎設計建設也很薄弱。再者,德國的目的並不是吞併整個蘇聯,而是從蘇聯這裡攫取烏克蘭的部分農業資源、石油資源和工業勞動力。如果德國能攻陷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他們就能利用這一籌碼與蘇聯進行和平投降談判,然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抗英國上。

這樣看來,德國入侵蘇聯的舉動似乎也不是那麼瘋狂了。當然,希特勒和德國人的算盤打錯了——幾次失利過後,蘇聯抵抗時間之長大大超乎德國預料。這就意味著,德國要開始考慮冬季寒冷的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也沒有淪陷,反而造成了德軍大量人員傷亡。不僅如此,第二戰場的開闢給德國惹來了大麻煩,他們為入侵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小鴿子看世界


現在很多人認為希特勒打蘇聯這一招棋走得太臭,完全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態度。站在當時希特勒的角度之上,打蘇聯是勢在必行的。戰爭失敗是因為希特勒對蘇聯的判斷失誤,無論是戰爭時長、氣候條件還是蘇聯人民的鬥志,都嚴重脫離了希特勒的預期,導致了德國的最終戰敗。

英國久攻不下,希特勒不想在英國方面再浪費時間和精力。英國海軍實力突出,還有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峽,希特勒想要像攻打法國那樣拿下英國是不可能的。“鷹計劃”失敗之後,希特勒也曾想過實行海獅計劃,這就需要陸軍付出極大的犧牲,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講,這種犧牲換來的價值並不可觀。

因為英國本土沒有石油,對德國的資源誘惑不大。希特勒僅僅依靠著羅馬尼亞的油田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加上英國人鬥志昂揚,希特勒耗不起時間,只能放棄英國去打蘇聯。巴庫的油田,烏克蘭的糧食等等資源都是希特勒想要竭力爭取的,在希特勒的計劃之中,只有攻打下蘇聯,才有力量和英國甚至美國打持久戰,繼續死磕下去。

此外,蘇聯一直是一個讓希特勒如芒在背的國家。蘇聯早早就對德國佈下防線,以守護西部邊界安全為目的,在東歐建立了戰略防線。希特勒看不起共產主義,也看不起蘇聯的工農紅軍,但是對蘇聯這個龐大的、佔有巨大資源的鄰國,他是很害怕他們在短時間之內發展起來的。所以希特勒選擇先下手為強。

最後希特勒對於蘇聯的錯誤判斷,讓他徹底輸了這場戰役。他對德軍的實力過於高估,盲目樂觀,曾計劃在兩月之內攻下蘇聯,所以壓根就沒有準備冬裝,更不用提考慮到嚴寒環境對裝備的影響了。那年的“好天氣”真是給了蘇聯最大的助攻,十月份就開始天降大雪,氣溫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幾度。

蘇聯的氣候不是德軍能夠輕易克服的,九月份連連陰雨,淤泥、沼澤讓德軍吃了很多苦。到了冬天沒有棉衣的士兵更是苦不堪言。希特勒臨時下令趕製棉衣,然運輸卻成了問題,後勤跟不上,德軍十幾萬人凍傷,5萬人凍死。而反觀蘇聯,因為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他們自備大棉襖,武器都套上了防寒套,槍上也抹上了潤滑油。

另外蘇聯人為了斬斷德軍所有的物資來源,破壞運輸道路,採用焦土抗戰,德軍還沒有到來,他們已經將附近所有的村莊燒燬。希特勒直到這一刻才發現,當初他以為蘇聯人只是被洗腦的窮苦農民和工人,沒有什麼戰鬥力是多麼狂妄。他還以為蘇聯只是踢一腳就會散架的破爛建築,這些想法都太過天真了,這場戰役也是為他的盲目自大買了單。


木劍溫不勝


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歷史根源

德國由於在一戰中戰敗,其民族自尊心受到重創。於是,在德意志人中瀰漫著強烈的復仇情緒。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意志人這種狂熱的民族主義情愫,從而得到了德意志人的狂熱擁戴。進而逼宮老態龍鍾的興登堡,坐上了德國元首的寶座。德國一九三五年拍攝的記錄片《意志的勝利》就記錄了德意志人狂熱擁戴希特勒的歷史盛況。

‘’生存空間‘’說:

希特勒吞併歐洲挑戰蘇聯的歷史成因

德國入侵蘇聯的野心冰凍三尺、由來已久:早在希特勒一九二六代出版的《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即可找到源頭:‘’優秀的日耳曼民族必須獲得廣闊的生存空間,必須把骯髒的斯拉夫人(即蘇俄)從地球上抹去,我們才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此書從頭至尾充斥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狂熱,以及對猶太人和對美英民主並蘇維埃國家的強烈仇恨。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德語)地區後,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為了獲得戰略緩衝地帶,從而與德國簽訂了旨在秘密瓜分波蘭的所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入侵波蘭西部一週後,蘇聯即佔領了波蘭東部。希特勒從此胃口大開:一九四零年突破法國馬奇諾防線,乃至在貢比涅森林與法國政府簽訂了巴黎的城下之盟。躊躇滿志的希特勒留影埃菲爾鐵塔後,遂佔領了法蘭西的鄰國比利時、挪威、丹麥。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希特勒則以大轟炸和V-1導彈空襲倫敦來營造其進攻英國的戰爭氣氛,即煞有介事的以所謂‘’海獅行動‘’來迷惑蘇聯。

一九四零年的‘’海獅行動‘’迷惑了蘇聯

其實德國在一九四零年六月佔領法國後,希特勒即於七月在巴黎的一次軍事會議上宣佈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爭取速戰速決,以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擊潰蘇聯。即先以閃電突襲的辦法殲滅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然後以坦克集群作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腹地推進:北方集團軍群佔領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佔領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佔領烏克蘭(基輔)。為了穩住蘇聯暨掩蓋“巴巴羅薩”行動,德國又開始大造輿論,試圖讓蘇聯相信德國要實施“海獅行動”。德國先是製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法國加萊海灘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船隻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並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故意製造德軍進攻英國的假象。而與此同時,大批德軍機械摩托化部隊卻在悄悄向德波邊境的奧得河畔集結。為了進一步迷惑忽悠蘇聯,德國取消了往常對蘇聯的意識形態攻擊,而把攻擊矛頭轉向了英國。由於“海獅行動”成功地騙過了蘇聯,從而掩蓋了德國進攻蘇聯的作戰意圖。希特勒狂熱的種族意識,以及拓展‘’生存空間‘’的侵略擴張思維,從而構成了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


東驤神駿


這是德國的既定國策,德國希望同意、日瓜分世界,德國要佔領從歐洲到西伯利亞的廣大的地區,同日本會師印度,必須進攻蘇聯。



德國在二戰之初就已經確定同英法,蘇聯開戰的方針,只是兩線作戰壓力比較大,德國先選擇同英法開戰,擊敗英法後,迅速進攻蘇聯。1,蘇聯也深知德國意圖,一直加緊備戰,只是沒想到,英法敗的那樣快,所以德國閃擊蘇聯,其實早晚都會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2,德國橫掃歐洲後,如果想繼續擴張,只能入侵蘇聯,歐洲西部已經是大海,只能向東方進攻。



納粹德國的核心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以日耳曼民族的大帝國。1,蘇聯的斯拉夫民族是要被征服的,猶太民族要被消滅的,所以必須擊敗蘇聯。2,歐洲一直存在反對共產主義的情緒,二戰後,歐美與蘇聯對抗,也存在這種因素。所以德國一開始就十分恐懼共產主義,這也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原因。



總之,納粹為了擴張領土、反對蘇聯制度、宣揚德國的民族優越感,必須進攻蘇聯。


風雲世界觀


德國進攻蘇聯只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賴賬!由於德國自己不產石油跟糧食,他們從1936年開始便向蘇聯進口這些物資,這些東西全部是賒賬的。也就是說,德國打西歐實際上是蘇聯提供的,假如德國不進攻蘇聯,那麼他就得把西歐分一半給蘇聯作為償還債務。

其次是獲取能源與糧食補給基地!德國國土小,資源相當貧瘠,在一戰中又失去了所有殖民地,糧油基本靠進口,而英法自成一派德國沒法從英法殖民地進口產品,在當時願意出口給德國的只有蘇聯,德國百分七十的糧油產自蘇聯烏克蘭!一旦蘇聯斷了給德國的糧油供給,德國就會陷入吃喝斷頓,飛機坦克歇菜。而作為戰爭狂人希特勒怎麼可能把命運交給別人呢!

另外要說的一點是,蘇聯捱揍並沒有那麼無辜!蘇聯人在過去二十年時間裡國土不斷向西擴張,佔領芬蘭,與德國瓜分波蘭等,且蘇聯擁有當時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戰機坦克。而當時,德國已經征服了除了英國跟蘇聯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這蘇聯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最後肯定也是衝著德國來的,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磨刀霍霍。希特勒先下手為強!


優己


德國為何入侵蘇聯?是掠奪資源嗎?不是;是怕蘇聯搶先進攻嗎?不是;難道是戰略選擇?也不是;莫非希特勒瘋了?都不是。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可能是源自德國的一場巨大陰謀,即蘇德曾商定聯合進攻英國。這場陰謀因丘吉爾的出現而發生轉變。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4月,德國曾和蘇聯進行了一次秘密會談。當時蘇聯的戰略目的是準備進攻伊朗和伊拉克,獲取領土和石油資源,但又擔心德軍的入侵。久久攻不下英國的希特勒提出與蘇聯結盟,讓德軍解決蘇聯的中東問題,然後聯合蘇軍憑藉強大的兩棲戰力去解決英國,這個荒唐的雙方互利行動由此產生。

1941年6月13日,塔斯社莫斯科電:英國盛傳謠言“蘇德即將開戰”謠言中稱德軍即將進攻蘇聯,而蘇聯也將對德作戰。塔斯社針對謠言聲明如下:第一,德國並未對蘇聯提出任何新協定,進攻蘇聯是無根據的;第二,至於將德軍由巴爾幹調赴德國東部與其他動機聯繫,不影響蘇德關係;第三,蘇聯願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故謠言目的是為製造挑撥;第四,紅軍後備軍之演習,除意在訓練後備軍而外,別無其他目標。


塔斯社被現實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塔斯社闢謠並痛斥英美后的第8天,德國對蘇軍的空襲全面開始。德軍兵力是蘇軍的1.8倍,德軍是殺氣騰騰,志在必得;而蘇軍則是毫無戒備,坐以待斃。開戰後的18天內,德軍往東推進了600公里。蘇軍有28個師全軍覆沒,72個師損失過半,半年內被俘人數即達490萬。

斯大林對於德軍陳兵邊境的反覆警告為何不屑一顧,置若罔聞?既然集結在邊境的蘇軍毫無準備,那他們集結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德軍戰機屢犯領空,卻不準擊落?塔斯社動搖軍心的聲明為何要發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何要6月22日撕毀?為什麼蘇軍一號令指示各部隊不得對因挑撥出現的攻擊予以還擊,而二號指示禁止蘇軍跨越國界?為什麼在6月22日凌晨,蘇軍邊防部隊沒有彈藥和燃料?為什麼蘇聯直到德軍進攻8小時後,蘇聯人民才得知消息?為什麼直至7月3日,蘇聯人民才聽到斯大林的講話?

據尼古拉·奧索金回憶說:“對於6月22日那樣的事情,誰也搞不清楚,怕是沒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了。”但他置身於二戰研究的兒子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希特勒知道無法戰勝英國,建議斯大林參與此事。蘇聯則擁有5個空降師、400架運輸機和大量貨輪,可輕而易舉地將兵力送到北海。蘇德於1940年底在柏林密商,斯大林需要德國幫助蘇軍途經波蘭和德國開赴北海之濱,同時德軍也應途經蘇聯開赴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斯大林認為,這樣避開邊境在歐洲西部參加二戰。因此,斯大林嚴蘇軍不得挑釁。

希特勒擔心蘇軍突然襲擊,於是決定讓蘇軍均應通過鐵路、河流和運河轉移,不得攜帶彈藥,軍事裝備須拆卸部分,裝備不得加滿油料等。1941年6月20日,蘇軍開始運往北海。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始將德軍運往中東。然而,6月22日凌晨,德國空軍卻向蘇聯境內乘坐火車的德軍及停放德軍飛機的蘇聯機場投放彈藥和油料。因此蘇聯後方出現了大批德國空降兵,空中也出現了德國飛機,但根據協議可暢通無阻。而開始轉移蘇聯邊境部隊因沒有彈藥和燃料,第一天就失去戰鬥力。

在運送行動的準備階段,蘇方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儘管如此,英國首相丘吉爾還是獲悉了德蘇密謀進攻英國的計劃,英國偵察機關立即將希特勒的副手魯道夫·赫斯誘騙到英國。在赫斯的協助下,丘吉爾成功的說服希特勒相信斯大林馬上襲擊德軍,並商定英德於6月22日凌晨聯手進攻蘇聯。然而戰爭打響後,丘吉爾宣佈全力支持蘇聯。於是蘇德戰爭就此爆發。這一說法看似離奇古怪,但卻可解釋斯大林種種怪異之處。

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平生首次親自前往車站擁抱送別日本外長松岡。最讓人驚奇的是,他摟住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的肩膀說:“我們要做朋友,你現在該全力以赴。”5月5日,斯大林在招待會上卻突然宣稱蘇聯不是要進行防衛性戰爭,而是進攻性戰爭。希特勒給斯大林的密信中說,準備從15日開始將部隊往蘇聯西部運送,密信說:如遇我軍之挑釁行為未能避免,務請保持克制,這樣才能達到我們商定的目標。朱可夫在1941年要求航空工業生產2000架水陸飛機,為對海作戰作準備。如此種種,都支持了上述結論的形成,如果此計劃成功,二戰的結局又會怎樣?遺憾的是希特勒沒有玩過丘吉爾,這就是丘吉爾的過人之處。


野史也是史


當時的德國和蘇聯這兩個強國遲早有一戰,就算德國不入侵蘇聯,隨著戰局的變化斯大林也遲早會對德國用兵;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看的很明白的,所以德國趁蘇聯未準備好先下手為強。

蘇德戰爭示意圖

蘇德開戰的背景

1、德國。1933年初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掌握了德國的權力中樞,納粹黨上臺。希特勒挽救了德國的經濟大蕭條,失業率下降,國內經濟明顯好轉;但是在國內實行獨裁統治,鎮壓反對者,對外試圖打破一戰時強加在德國頭上的凡爾賽枷鎖,要拓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希特勒的煽動點燃了德國民眾的熱情。

1938年德奧合併,並於英法簽訂了《慕尼黑條約》,德國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1939年德國又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後者強大的工業幫助了德國。接著從1939年到1941年德國先後進攻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並與蘇聯瓜分波蘭、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臘;並且在此之前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的就是避免兩線作戰。

蘇德瓜分波蘭後,兩國之間的天然緩衝區不存在了,使得德國可以直接攻入蘇聯。

蘇德瓜分波蘭示意圖

到1942年4月,在歐洲大陸除了英國,同盟國已基本被德國摧毀,清除了入侵蘇聯的基本障礙。隨後德國集結550萬大軍和大批的飛機坦克艦艇大炮,攜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等隨從國,兵分三路,突然襲擊蘇聯,發動蘇德戰爭。

希特勒在奧地利

2、蘇聯。前期蘇聯完成了2個“五年計劃”,國內的工業化有所成就。但是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喪失了大批的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元氣大傷,烏克蘭地區叛亂不斷,烏克蘭人普遍希望德國來“解救”自己。

1939年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也開始大肆入侵小國,參與瓜分波蘭,並製造了後來震驚世界的“卡廷慘案”,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入侵芬蘭、吞併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使得這些國家先後加入德國陣營,在這個時期蘇聯充當了德國的幫兇,從沙俄時期到蘇聯時代,俄羅斯一直有著異於別國的對國土版圖的擴張慾望。

遠東地區,1941年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把部署在遠東的兵力調往西線邊境。

看到德國在歐洲橫掃眾國,斯大林有點慌,他也明白和德國遲早一戰,所以在1941年初舉行莫斯科大閱兵,想以此來震撼德國晚一點發動戰爭,還邀請了德國駐蘇聯武館參加,沒想到希特勒以此為藉口說“蘇聯威脅了德國”突襲蘇聯,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但是斯大林萬萬沒想到希特勒會這麼早就發動了戰爭,大大出乎了意料。

參加1941年蘇聯閱兵的德國武館


小小羅羅蛛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的500多萬大軍對蘇聯發起了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取得優勢,蘇聯紅軍損失慘重。然而蘇聯最終還是支撐下來,而德軍卻從此逐步走向了滅亡。從事後的結果來看,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失誤。當時德國雖然在西線獲得了巨大的戰果,但是英國還在抵抗,海洋被英國海軍封鎖,空戰失利,海獅行動擱淺,地中海戰場的形勢也不樂觀。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依然發起了對蘇聯的進攻,並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其實結合當時的情形來看,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從希特勒的戰略考量以及當時德國的處境來分析。

一、奪取世界霸權

1871年普法戰爭,普魯士擊敗了法國,統一德國。德國從此成為歐洲新興強國,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從那一刻開始,德國就想稱霸世界。對德國來說,稱霸世界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發展海軍,奪取海外殖民地。這條路對於德國來說太過於艱難,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太好,波羅的海很容易被英法封鎖,後起的德國海軍很難挑戰英國。而且德國還面臨著來自法國和俄國兩大強國的陸地壓力。這種地緣上的劣勢迫使德國優先發展陸軍。

此外,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提出了大陸心臟說,認為誰控制東歐,誰就能控制亞歐大陸的心臟,誰統治亞歐大陸的心臟,誰就能主宰世界。希特勒及德國高層對這一學說非常認同。但是問題在於麥金德所提出的心臟具體是指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歐洲區域。除了波蘭,其他地方都在蘇聯控制之下。因此蘇聯是德國稱霸世界的頭號敵人,德國要想稱霸世界,就必須消滅蘇聯。

二、希特勒的種族主義理論

希特勒早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未來構想。他提出了所謂的大德意志計劃,要為德國人民爭取生存空間。而這個生存空間只能是東歐,因為西歐的英法等國是跟德意志民族一樣的“優秀種族”,而東歐的斯拉夫人則是“劣等民族”。東歐人必須為優秀種族騰出空間或者被優秀種族奴役。

基於這一理論,希特勒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規劃。第一步就是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吞併奧地利。這一步順利完成了。第二步是吞併波蘭,擊敗法國,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然後消滅蘇聯。第三步則是在消滅蘇聯之後,整合大陸的力量,發展海軍,跟英美爭霸。進攻蘇聯之前,德國已經擊敗了法國,英軍也已經被趕出了歐洲大陸,那麼接下來的目的自然是要消滅蘇聯。

三、希特勒的幻想

希特勒一開始覺得英國會求和,在法國失敗之後,德國曾經向英國發出和談邀請,結果遭到了英國的拒絕。此後,希特勒就希望通過其他方式逼迫英國屈服。比如不列顛空戰,海獅計劃等等,但是這些計劃都失敗了。計劃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德國的海軍力量不夠,既不能打破英國海軍的封鎖,也沒有能力實施渡海登陸作戰。

不過海軍倒是提出了另外一個戰略構想,就是所謂的地中海戰略。這個戰略是借道西班牙攻擊直布羅陀,然後封鎖地中海,逼迫英國退出地中海。但是這一戰略構想難度很高,德國必須將維希法國、西班牙以及意大利整合到一起,利用維希法國以及意大利的海軍力量跟英國海軍作戰。這個可行性非常低,法國雖然敗了,但卻不可能成為將海軍讓給意大利,逼急了的話,法國還可能退到非洲殖民地,堅持作戰。而西班牙經歷了幾年內戰,根本沒有力量參戰,而且西班牙很容易遭到英國海空軍的打擊,但是德國海空軍卻沒有實力去保護西班牙。因此,希特勒覺得如果擊敗蘇聯,英國就會求和。

此外,蘇聯紅軍看起來非常弱,雖然規模很龐大,但是大清洗、蘇芬戰爭以及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紅軍的虛弱和弱點暴露無遺。希特勒和德國高層都認為蘇聯是很容易就能打敗的。

四、資源匱乏的緊迫性

德國缺乏很多工業原料,尤其是石油。德國對西歐各國的佔領,解決了大部分其他物資的問題,比如鐵礦、鋅礦等等,但是這些國家也缺乏石油。德國的石油來源地是羅馬尼亞,但是蘇聯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之後,羅馬尼亞的油田遭到威脅。這對德國來說,非常危。後來羅馬尼亞倒向了德國,允許德軍駐紮在產油區。不過對於數量龐大的德軍來說,羅馬尼亞的油田是遠遠不夠的,希特勒深知戰爭必將長期化,只有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才能解決問題。

除了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德國還需要糧食。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戰敗,其中糧食問題就嚴重限制了德軍的戰鬥力。希特勒必須避免糧食短缺造成的危機,而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糧倉,德國如果佔領了烏克蘭,就可以解決糧食的問題,從長遠來說,也就可以跟英美長期征戰。

以上四點決定了納粹德國在沒能解決英國的時候就決定入侵蘇聯,從當時的形勢來說,這是必然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擋。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


江蝶夢


希特勒對蘇開戰的動機我就分為幾部分總體說下吧:

外因:

  1. 當時德國雖然佔領了法國,但是英國是打死不合德國議和,美國參戰其實只是時間問題。德國要如何才能保證自己已經獲得的既得利益,這是一個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大問題。基於這一點,希特勒根據一戰期間德國形成的“生存空間論”,認為有必要對蘇開戰,並且通過一系列手段改變歐洲的人口構成然後獲得和英美長期對抗的資本。
  2. 而當時的歐美國家實際上是看不起蘇聯的,他們眼裡蘇聯還和1941年的蘇聯和1921年沒有區別,就是個農業國家,根本不堪一戰。

當然根據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知道,德國人發動了一場幾乎沒有勝算的戰爭,他們大大的低估了蘇聯,即使是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能夠獲勝,蘇軍仍然將佔有兵力優勢,除非德國能夠比蘇聯更早的研發出原子彈否則蘇德大戰德國斷無勝算。

這就不得不說斯大林很牛逼了。歷史上的俄羅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大規模的饑荒基本是10-15年爆發一次。一戰結束後沙俄工業,經濟,農業各方面幾乎是完全崩潰的。然後斯大林上臺後推行五年計劃和集體農莊,在推行集體農莊這個時蘇聯發生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饑荒,而到1941年的時候,蘇聯國力提高了數倍。

接下來說說內因:

  1. 希特勒從上臺到1945年戰敗自殺,實際上一直都在跟試圖推翻他的人賽跑。希特勒的統治基礎實際上是非常薄弱的。在普魯士軍官團眼裡,希特勒連德共都不如,早在1932年國防軍就已經有非常嚴肅且完善的關於如何清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計劃。如果希特勒不能在外交上為德國謀取領土與資源,希特勒很快就會被國防軍趕下臺。這就是為什麼希特勒會搞流氓外交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因為希特勒破壞了原先魏瑪共和國的政治鬥爭規則,國防軍對於納粹黨的清洗幾乎絕對會採取很鐵血的手段,納粹黨高層先由人能生還。

實際上,當張伯倫為波蘭提供無條件軍事保護的時候,希特勒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終於可以把普魯士軍官團推向戰場,他終於不用始終被這群說不定那天會對他動手的人所環繞了。而關於開戰,普魯士軍官團自然是很樂意的,他們又可以為子孫爭奪“生存空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