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家鄉河北趙縣謝莊村,主產雪梨、鴨梨,兼種玉米和小麥。四十年前,村東口有一座木橋,從遠處眺望,橋面高高隆起。六根粗壯的松木柱子,算是橋墩,將橋面撐起。灰色的木欄杆既是橋上必須的裝飾,更重要的是保護著行人的安全。那時,路面和橋面都是土坯的,儘管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木橋,卻是與河東的安家莊、高家莊、大寺莊三個村來往的必經之路。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橋下有條小河,河堤平整,岸柳成行,就是在當地很有名氣的石津乾渠。這條河,更是我們幼年時的樂園,和我同年齡的玩伴,沒有不會戲水的。河水碧綠,清澈見底。河裡有魚,也有青蛙,還有一種在水面上蹦來蹦去的水生動物,我們叫它水蹦。

小橋、流水、岸柳、果園、莊稼構成了家鄉一幅美妙的風景畫。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當時,村裡有500來戶人家,每戶還合不住一輛自行車,運輸工具以木製的獨輪小推車為主。只有生產隊裡才有兩三輛馬車。大隊也僅有兩輛“鐵牛55”拖拉機。主要用於耕地、軋場、運送梨果到藁城上站。村口上這座不足4米寬的小橋,足足能夠承載交通需要。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謝莊村地處滹沱河故道,地勢平坦,為沙質土壤,適宜種植果樹,土地承包責任制之前,全村有果樹735畝,林糧兼作,上面收梨果,地下收糧食。從1984年開始,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人民發展傳統產業,建設梨果縣。當年,果樹面積劇增。到九十年代初,全村果樹面積達到3399畝。梨果價格最高時每斤可以賣到一塊二左右。每畝比種糧收入高出十倍。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為了方便管理,家家戶戶有了小型拖拉機,還有七八戶購置了大汽車,將村裡的梨果運往全國各地。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此時,村口這座小橋在眾多的大車小輛面前,既不堪重負又顯得窄小,它已經不能勝任了。無奈之下,村民將服務了20多年的小木橋拆除,改建成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便橋。這座橋為三孔橋,有兩個橋墩,橋面寬5米,兩側設有水泥護欄,極大地滿足了當時的交通需求。

日子在歲月的長河裡流淌,轉眼間又是10 年,梨園裡的梨樹,一天天長大,梨果產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多。家鄉漸漸發展成為梨果的集散地。村民因運輸需要,購買大型汽車的越來越多,形成了有相當規模的運輸專業群。同時,外地回頭車輛也紛至沓來,進村搞長途販運,而且多為大型載重汽車,有的車體總長達到10多米,一輛汽車可以裝走將近一個車皮的貨物。主要是將庫存的梨果銷往外地。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這樣一來,在橋頭兩端時有堵車現象,尤其在梨果收穫季節,家家戶戶的拖拉機,也穿梭在鄉間的小路和公路上,與運載梨果的載重車交織在一起,誰都無法行走,整個畫面就像電腦死機一般,疏散起來十分困難。每當這個時候,司機心急如焚,喇叭聲響成一片;村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指揮交通的交警累得汗流浹背,從白天忙到深夜;縣水利部門電話鈴聲不停,修橋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這種形勢下,縣水利部門在原有水泥橋的基礎上,投資將橋面向北拓寬了2米,交通擁堵暫時得到緩解。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2007年,連接東西兩條國道的回辛線全線貫通。謝莊橋是回辛線必經之路,車流量為之劇增。這座橋再一次不堪重負了,重修該橋成為必然。當年秋天,村口上的水泥橋被拆掉。數月後,一座又寬又大的高標準水泥大橋,宣告竣工。目前,一條貫通趙縣、晉州、辛集三縣市輻射全國的經濟通道暢通無阻。它在為梨區的經濟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家鄉村口那座橋,見證著河北趙縣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40年過去了。坐落在謝莊村口上的小木橋,已改建為水泥橋。它由小變大,由窄變寬,車流量越來越多,承載能力越來越強。它在默默無聞地為經濟發展做著貢獻,同時,也見證著一箇中國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