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

他好遊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鑑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幹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

代表作有《東萼吐華圖》、《空捍如灑圖》、《臘梅初綻圖》、《玉蝶清標圖》、《鐵軒疏花圖》、《菩薩妙相圖》、《瓊姿俟賞圖》等。著有《冬心詩集》、《冬心隨筆》、《冬心雜著》等。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金 農 《花果冊》,水墨紙本 冊頁(十二開)1755 年作,尺寸:24×30cm×12

金農十二開《花果冊》為誰而畫

十二開《花果冊》是金農晚年的一本冊頁精品,作於 1755 年,時年金農 69 歲。紙本,水墨,各縱 24 釐米 ,橫 30 釐米,繪各式花果,有草本木本、春花秋花,還有折枝纏枝、清供賞石。冊頁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每一幀都以清筆繪就,不以設色渲染,而是用墨色變化營造清雅氣氛。所繪畫濃字淡,即便漆書——那是他一直以油煙墨書寫的字體,而在此冊題識時卻是幹筆淡墨,對比關係處理得非常好。金農本色是一位詩人,他的詩寫得好,至少在他中年以前那是讓他感到最為驕傲的一件事,年輕時曾得到大學者、詩人毛奇齡、朱彝尊的盛讚。寫詩崇尚意境,《花果冊》的清雅氣息正是由此一脈而來。其實筆重筆輕,墨濃墨淡在落筆之前金農早已格局在先,詩意乃畫意,詩法即畫法,正所謂立意在先,手段在後,與作詩並無二致,無非材質、載體、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但是這本冊頁尤為突出,為什麼呢?

冊頁繪於 1755 年,至今已逾 250 年,先後經丁輔之、高邕之、蔣祖詒、張珩、徐平羽、唐雲等名家收藏和鑑賞,又於民國二十一年( 1932 ),經西泠印社珂羅版刊印,並在日本昭和十年( 1935 )收入興文社出版的《南畫大成》,可謂傳承有序,著錄清晰。但是《花果冊》作於何地、為何以及為誰而作,這麼多年下來卻沒有被人提及,而這恰恰對釐清並認識這本冊頁之所以繪得如此用心是關鍵所在。《花果冊》十二開,各開均有署款鈐印,其中第十二開所署最詳,款識如下:“乙亥六月雨中畫,獻德州先生使君有道之教,曲江外史金農。”印鈐白文“金吉金印”。冊頁作於何地因為此冊有明確作年,通過檢索金農行蹤即可得到答案。金農於乾隆十五年( 1750 )在他一生中最愛的兩個人女兒和妻子先後亡故之後(金農妻何時亡故沒有確切記載,大約在金農 62 至 65 歲之間)開始長期定居揚州,期間很偶然才回一次杭州,而繪此冊頁的 1755 年他正住在揚州的寺廟裡,所以這本冊頁作於揚州是可以肯定的。而“德州先生”是誰則讓人費解。《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歷史人名大辭典》、乃至《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等大型工具書均查無所獲。但是既為“使君”,冊頁又是作於 1755 年,“德州先生”應該與揚州有關係。“使君”舊時是對出使的人的尊稱,在漢代“刺史”就被人稱為“使君”,並且為歷代所延用。揚州乃歷史名城,古為州,元設路,明清時為府。府在清代設最高行政長官為知府,官階從四品,據嘉清 15 年《揚州府志》載,乾隆十九年( 1754 )揚州知府為正藍旗人兆麟。但是揚州自古繁華,至清代康乾時期仍是萬商雲集之地,是大碼頭,其商埠地位比之今日不是上海也是深圳,而且鹽運在此集散,所以朝廷又在揚州設兩淮鹽運使一職,官階從三品。若以“行政級別”論,兩淮鹽運使當為揚州級別最高的“幹部”,那麼 1755 年的兩淮鹽運使是誰呢?盧見曾。

盧見曾,字抱孫,號雅雨山人,康熙六十年二甲進士,山東德州人。他一生二任兩淮鹽運使,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年( 1737 ),後因鹽商誣陷,第二年即遭罷職。第二次是乾隆十八年( 1753 ),這一次任職十年。 1755 年正是他第二次任兩淮鹽運使的第三年,金農在《花果冊》中署獻“德州先生使君”與盧見曾任兩淮鹽運使在時間及身份上正好相符,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這本冊頁是金農繪贈盧見曾的。至於為什麼不以字或者號相稱,這是地望稱法。所謂地望稱是指對必須表示尊重的人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其出身、族望、為官的地名來相稱,這種稱謂法自古有之。比如,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出身湖北襄陽,於是人們就稱他孟襄陽,連他的詩集也叫《孟襄陽集》;宋代的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人稱王臨川,他的詩文集也以地望作書名,叫《王臨川集》;明代大書法家王鐸是河南孟津人,人稱王孟津 …… 盧見曾出身山東德州,稱“德州先生”十分自然。《清史列傳》等書記載,盧見曾少年時即負詩名,取得進士功名後,在為官從政的同時,繼續學問,並轉治經學,是一位有學問的官僚。金農與盧見曾關係相契,此前一年(乾隆十九年),他也曾繪有一本十二開《花卉冊》奉呈盧見曾。而盧見曾更是詩懷儒雅,任職兩淮鹽運使期間與當時在揚州謀生的諸多文士結誼交善,籌劃活動(雅集),比如乾隆二十年( 1755 )三月三日,盧雅雨(盧見曾的號)在揚州首次修禊紅橋,金農、鄭燮都參與其中。一個月後,盧雅雨又邀集名流二十餘人在紅橋觀芍藥賦詩,金農也在其中。那一天,金農在二十多人中還率先口占一首七言律詩:“看花都是白頭人,愛惜風光愛惜身。到此百杯須滿飲,果然四月有餘春。枝頭紅影初離雨,扇底狂香欲拂塵。知道使君詩第一,明珠清玉此精神。”在座諸位尤其是盧見曾聞詩大喜,讚不絕口,此事在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記載。不久金農就繪製了這本《花果冊》,將那份緣自詩情的美意藉助水墨延展到了宣紙上。這是《花果冊》為什麼如此富有詩意的淵藪。繪畫是心情的產物,心情不一樣,所繪自然也不一樣。

冊頁舊裱,作工精細,包邊勻挺,上下以楠木整板作夾板,唐雲先生題寫籤條。唐雲亦杭州人,與金農同裡,故以“鄉後學”署記。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揚州八怪之首,清 金農晚年精品《花果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