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中國大運河

中國大運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全長2700千米(含遺產河道1011千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蹟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中國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南水鄉上,自北向南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代表了工業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傑出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後,大運河地位衰落。

中國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併成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徵。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一般指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土司遺址

土司遺址(Tusi Sites):13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元、明、清朝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至今,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居民仍傳承著各自典型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瞭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花山岩畫地處廣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範圍包括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及江州區和扶綏縣境內),與其依存的山體、河流、臺地共同構成壯麗的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包含約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遺產區面積6621公頃,其中寧明縣為第一遺產區,龍州縣為第二遺產區,江州區和扶綏縣為第三遺產區。系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當地壯族先民駱越人群體祭祀遺留下來的遺蹟。巖畫繪製年代可追溯到戰國至東漢時期,已有2000多年曆史,其地點分佈之廣、作畫難度之大、畫面之雄偉壯觀,為國內外罕見,具有很強的藝術內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價值。

花山岩畫因其景觀、巖畫與中國南方壯族先民駱越人生動而豐富的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所顯示的獨特性。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與湖北神農架一起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9處和第50處世界遺產。花山岩畫申遺成功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遺項目的空白。


神農架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西部邊陲,東與保康縣接壤,西與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北倚房縣、竹山。相傳上古的神農氏在此搭架上山採藥而得名,神農架完好保存洪荒時代風光,以“野人”的發現最為著名。

神農架包括神農頂國家自然保護區、燕天景區、香溪源旅遊區和玉泉河旅遊區四大景區,是中國內陸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綠洲,擁有在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保持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區系成分古老且珍稀。冷杉、巖柏、梭羅、珙桐等遮天蔽日;金絲猴、白熊、蘇門羚、大鯢以及白鶴、金雕等出沒草叢林間。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這裡風景絕妙。神農頂雄踞“華中第一峰”,風景埡名躋“神農第一景”;紅坪峽谷、關門河峽谷、夾道河峽谷、野馬河峽谷雄偉壯觀;陰峪河、沿渡河、香溪河、大九湖風光綺麗;萬燕棲息的燕子洞、時冷時熱的冷熱洞、盛夏冰封的冰洞、一天三潮的潮水洞、雷響出魚的錢魚洞令人叫絕;泉飛瀑、雲海佛光皆為大觀。

這裡還有古老的傳說和古樸的民風民俗,人與自然共同構成中國內地的高山原始生態文化圈。神農氏嘗草採藥的傳說、“野人”之謎、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川鄂古鹽道、土家婚俗、山鄉情韻都具有令人神往的誘惑力。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包括西藏北部被稱為“羌塘草原”的部分、青海崑崙山以南地區和新疆的同西藏、青海毗鄰的地區;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面積4.5萬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可“可可西里(Hoh Xil)”蒙語意為“美麗的少女”。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也是目前中國建成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這裡又被稱為可可西里無人區,是中國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帶”。整個可可西里均在海拔5000m左右,氣候乾燥寒冷,嚴重缺氧和缺淡水,環境險惡,令人望而生畏。也因此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人類無法在那裡長期生存,只能依稀見到已適應了高寒氣候的野生動植物,然而正因為如此,給高原野生動物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里的驕傲,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時,一部電影《可可西里》讓藏羚羊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同時,也讓人們對這塊神秘的地方充滿了渴望與憧憬。


鼓浪嶼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輪渡5分鐘可達。 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

小島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各種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有中國傳統的飛簷翹角的廟宇,有小巧玲瓏的日本屋舍,也有19世紀歐陸風格的原西方國家的領事館,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 鼓浪嶼還是音樂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鼓浪嶼原為清靜小島,島上民風淳樸,所呈現的慢生活和小清新吸引中外遊客前往。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

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廈門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

鼓浪嶼是“音樂家搖籃”,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環境特別迷人。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鼓浪嶼是“建築博覽館”,許多建築有濃烈的歐陸風格,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臺、鉤欄、突拱窗。爭相鬥妍,異彩紛呈,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

鼓浪嶼的夜顯得清靜幽雅。尤其是夜景工程建設後,代表著自然景象的日光巖、代表著異國建築風格的八卦樓、代表著音樂島鋼琴造型的候船廳和矗立在覆鼎巖上的鄭成功雕像等,在各色燈光映照下透明通亮,熠熠發光。特別是有幾條激光射線跨越鷺江海空,變幻搖曳,令人眼花繚亂。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九)

隔江遠眺鼓浪嶼夜景,與廈門中山路的霓虹燈、高層建築的射燈和許多彩色聚光燈,交相輝映,閃耀奪目,使島上、海上、天上三維空間燦爛迷人。

現在島上的遊客越來越多,店鋪也越來越多,或許顯得有些吵雜和商業化。如果你有幸來到了鼓浪嶼請不要帶著太多的目的性,小島最適合的就是隨意轉轉,看看老房子,吃吃真正本土特色的小吃,漫步幽靜的小道,一切都是簡單而自然,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和裝飾。

真正的鼓浪嶼是一份心情,需要自己沉澱下來細細體味,希望來過鼓浪嶼的人能找到這份難得閒適情懷,並把它帶走。


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篇序列第31——35由於未知原因無法發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瞭解:

31.澳門歷史城區

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33.中國安陽殷墟

34.中國南方喀斯特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在此致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