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姐姐去銀行存款結果被銀行的人忽悠買了理財產品,該怎麼辦?

秋天是思念的顏色


猶豫期

對於保險有所瞭解的應該知道,保險裡有一個名詞,叫做猶豫期。

猶豫期:指的是投保人在收到保險合同後10天(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期限為15天)內,如不同意保險合同內容,可將合同退還保險人並申請撤消。在此期間,保險人必須要同意投保人的申請,撤消合同並退還已收全部保費。

這個猶豫期就是為了防止部分中老人由於不懂,被保險人員忽悠,盲目之下購買了保險,給予退還的一種保護措施,可以大幅度減少雙方的衝突。

因此,如果你姐姐購買的這個理財保險(其實就是分紅型保險)還在15天的猶豫期內,那麼是隨時都可以撤銷掉的,銀行人員無權利拒絕;

雙錄完整性

如果過了猶豫期,也沒事,看雙錄(錄像及錄音)是否完整,不完整可以要求銀行退保;現在的銀行風控體系極其完善,由於怕個別無良員工隨意忽悠客戶,比如把理財說為存款,導致與客戶的矛盾增加,降低客戶對銀行的信任感。因此現在銀行都要求員工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必須進行雙錄,雙錄的內容包括:給予客戶明示該產品的性質、風險、贖回等關鍵要素,缺一不可。如果銀行員工沒有給你姐姐進行雙錄,那麼就是違規行為,可以申請資金退回。


自願

如果銀行的銷售合法合規,當初是你姐姐自願購買的,且過了15天的猶豫期了,這時提前支取就要損失較大的金額了,特別時間越久損失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確實急需用到這筆錢,可以使用銀行的質押貸款。

在銀行的低風險貸款中,低風險的質押物就包括分紅型保單;一般來說分紅型保單的質押率為95%,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假設你的保單為1萬元,可以在銀行貸出9500元來,貸款利率為央行的基準利率。因此當你這張保單已經過了一定的期限了,使用質押貸款無疑會幫你減少損失。

舉例:假設你這張保單的收益率為4%,1萬元五年後本息合計:10000*4%*5+10000=12000元,比如你已經購買了4年了,如果此時取出來,只能獲得7000元,你還倒虧3000元,但假設你使用質押貸款,貸款9500元,期限一年,貸款的利率為基準利率4.35%,到期的貸款利息為:9500*4.35%=413.25元。1年後,你的保單已經到期了,你可以取出12000元出來,扣除413.25元的貸款利息後,還有11586.75元,比你提前支取獲得7000元的損失小多了。

總結

現在銀行的產品種類太多了,銀行的任務又多,導致不少基層人員違規銷售,因此去銀行辦理業務時,一定要自己多加小心及細心核對,以免多出不必要的麻煩來。


鯉行者


我60多歲的母親去年就發生過,她本想到銀行存錢卻被工作人員忽悠買了一份保險理財,銀行理財人員告訴她是保本型,不會虧錢,最低也是保本,和平時的存錢一樣到期利息高。事後兩天我知道找人退出來了。我認為銀行不應該這樣忽悠老年人,為了完成任務不顧老年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沒有正確告知老年人買保險理財的風險。



  那麼對於這類不懂理財知識,老年人,如何不被忽悠呢?

  一、投資理財產品,要對理財產品瞭解,要穩!

  二、在不懂的情況下,老年人投資不要輕易做決策,多問問自己的子女,也可以把理財合約、購買產品的說明拿回家中研究清楚再下手也不遲。



三、要看買理財產品合同是否有效的。如果你們退保,肯定會有很大的損失。損失多少,要看你們合同是如何約定的。

大家如有不同的看法,好的建議給我留言。


眼芒碎


恐怕被忽悠了吧,而且這個給你姐姐推銷保險的人,多半不是銀行的人,而是第三方保險公司,那他為什麼來銀行推銷保險,可能你明白的吧。但是另一個角度來說,沒有人強迫你姐姐,應被算作自願,合理合法,只能說你姐姐確實缺少金融知識,保險業務員成交慾望太強,不大厚道。

時間上,不過超過10-15天,就必須等一年後取出了。10-15天是猶豫期的最後期限,在這個期限內退保,只收取工本費,如果過了時間,就屬於正常退保,必須等一年,但是這個理財保險既有保險功能又實質是理財,就可以不用等一年,但是這種情況屬於違約行為,所以當然銀行告知其不能全額退款。

搞清楚了事情,沒超過猶豫期就好辦,一旦超過就應該理性分析

第一尋求工作人員操作破綻

早在2016年起,實行“雙錄”,即:錄音、錄像資料應能完整客觀、清晰可辨地記錄業務或產品介紹、相關風險和關鍵信息提示、客戶確認和反饋等重點環節,如果有誤可以申請退保。

第二向有關部門投訴:

2010年,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規定“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產品混淆銷售,不得將保險產品收益與上述產品簡單類比”、“應當向客戶說明保險產品的經營主體是保險公司”、“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

第三將此保險作為資產向銀行貸款或者轉讓

因為此類保險本質上來說還是屬於資產,對於銀行的作用,堪比現金。所以能轉讓更好,但是轉讓肯定會有一定的損失,另外可以找銀行貸出,彌補損失,如果保單時間不長,銀行欠款就用保單償還,反正挺複雜,自己考慮好,利息之類,以及直接違約的損失3000,看哪個損失小。

總結:

我曾經還看到過有保險公司業務員,在銀行給老太太買這種類似的理財保險,不厚道,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在各行各業壓力都很大,銀行保險公司都是一樣,保險業務員為了業績對客戶窮追猛打,惹得老百姓的反感,但是保險屬於經濟的支柱命脈,是長線的投資,卻無人問津。說這個就是想說老百姓沒有意識買保險,然而業務員為了生存又窮追猛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多學習信用財商,希望能幫助你渡過難關,關注+私詢,學習更多知識。


情感生活那些事兒


可以進行投訴,向你姐姐推薦理財產品的不一定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很有可能是派駐在銀行的第三方機構,一般銀行忽悠購買理財產品的都是針對農村人和老年人,一般這些人被銀行忽悠後,選擇了默認的態度,這是不可取的,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維護自己合法的利益。這種騙人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是欺詐行為,應該馬上退掉或者改為正常的存款。

第一我們在平時去銀行辦理存款業務時一定要看清楚上面的條款再進行簽字:

有些老年人眼神不好或者一些文化程度底的不認識字,一定要和家人一共前往去存款,讓家人幫忙其確認後在簽字。一些銀行人員多利用老年人對金融知識不瞭解,和老年儲戶套近乎等方式,讓你在業務單上簽字,所以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一定要問清楚銀行工作人員給你辦理的業務才能簽字。

第二銀行理財產品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辦理撤銷:

投資產品的起息前能否撤銷一般可以看業務單,一般來說的話,在產品認購期間,認購申請日儲戶可以在營業場所規定的業務辦理時間之內可以撤銷認購申請;超出認購申請日儲戶在營業場所規定的業務辦理時間後不得撤銷認購申請。銀行櫃檯銷售的投資產品都可以在銀行櫃檯撤銷認購,最壞的打算就是通過打官司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主權。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銀行這些理財產品購買了只有到期後才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其實,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並不比存款高,而且想用錢還不能提前用,限制非常多。所以為了安全還是建議直接存款比較好,既能有不錯的收益,而且著急用錢還可以提前支取。


經營觀察


家族財富密碼評論員錢小帥:


去存錢結果發現買了理財保險,這種事情確實時有發生

這到底是誰的錯誤呢,我們要分兩種情況來說

第一種,保險員向客戶說明了保險的具體情況,也讓客戶知道自己不是存款,而是買了理財保險,之後客戶在猶豫期(投保後14天內)過後,忽然反悔,要求銀行退款,這樣的話並不是保險人員的錯誤,而且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都無法將保費退還給投保人,大家也都懂這個道理

第二種,保險人員隱瞞保險事實,以存款名義騙客戶購買保險,或者隱瞞保險細節(例如定期時限)等,在這種情況下,是保險人員的失職,也違反了保險行業的規定,所以這時如果猶豫期沒過,那麼就可以直接申請退款,即便是猶豫期過了,也可以向監管機構投訴,調取銀行內部的錄像,確認保險人員有以上違規行為,便可以強制退款,並且處罰相應的保險推銷員

大家在銀行辦理業務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問清楚自己的錢到底去了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能取回來,風險有多大,簽名的時候一定看清楚項目名稱和抬頭,避免被一些不良推銷員忽悠。


家族財富密碼


銀行忽悠買保險的多數是農村人或者老年人,客戶遇到這種事情百分之八九十都選擇了默認,而不是從正規渠道維護自己的利益。存款變保險屬於銀行工作人員的欺騙行為,應該退保,變更為正常的存款業務。

首先,辦理存款業務時一定看清簽字的申請書內容。部分農村人可能不認字,或者眼花,看不清申請書上面的內容,可以讓其他客戶確認後再簽字。銀行工作人員為了完成中間業務的任務,不惜一切代價去忽悠客戶,特別專挑一些年齡較大的客戶和農村不識字的客戶,親熱交談,一口一個大姐就著當了。所以大堂經理再怎麼親切,自己必須保持頭腦清醒,不能讓你簽字看也不看,也沒弄明白籤的什麼業務,拿起筆就畫押。



其次,存款變保險這種情況出現後,要找銀行工作人員溝通協商,退保。保險辦理後都有十天左右的緩衝期,這十天可以無條件退保,可以去相關保險公司退出自己的錢。過了十天也無妨,找到銀行工作人員溝通,自己不知情地情況下莫名其妙上了保險,理應理直氣壯地找到銀行索賠損失。


最後,如果銀行不予解決,拒不承認,拿出當時辦理的簽字申請書來證明保險業務有效,可以去當地銀監局舉報、投訴該銀行有欺騙客戶的行為,請求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給予調查後明確答覆。


財富公元


你好,存款變保險理財,想退卻有可能被扣鉅額本金的問題,可以說許多朋友都遇到過!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本金損失!浪費相當的精力時間!甚至影響家庭和睦!

下面就根據一些不同情況,為您提供一些實戰性強的解決方案:

第一,堅決投 訴!如果相關的證 據,證 人,可以證明在存款時,相關的保險理財產品推銷人員,進行了不實的描述或隱瞞了相關的條款,非本人自願!可積極向管 理機 關投訴!投訴的級 別越高越好!

第二,如果當時確實是自願,過後後悔,可以考慮進行保單質押貸款等方法來減少損失。一般保險公司對於理財產品的保單,都可以進行質押貸款!

第三,轉讓。部分保險公司的投資理財產品,本身具有相當的現金價值,因此可以轉讓。賠小錢回大頭,相對可行!具體可以到相關公司諮詢。

第四,向相關銀行討說法!既然是在銀行中被 購買了理財產品,那麼無論是銀行代銷的,或者出租的場地,都與銀行有一定的牽聯!可以通過銀行與保險公司進行協商解決!

第五,暫停交費!如果購買產品後,臨時資金緊張,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暫停交費!部分保險公司的部分產品,允許暫停交費,具體依不同公司產品而定!可到相關公司瞭解。

存款儲蓄與商業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有許多巨大的不同,例如,理財產品無法提前支取,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國 家不提供保本保障,盈虧需要自己負擔,時間週期過長!等等。

因此,在儲蓄存款和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的閱讀相關條款,根據自己的資金情況和承受能力來,甄別購買!切不可偏聽偏信!一味貪求高收益!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存款變理財的經歷!歡迎朋友們將自己的經歷與處理辦法,觀點,留言和朋友們共同分享。也歡迎轉發,讓更多的朋友受益!


理財迦


經常聽到這樣的報道,存款變保險。身邊也有人遇到過。銀行人員說是保險型理財產品,有保險和儲蓄的功能。實際上,是銀行代銷的保險公司的產品。銀行只是代為銷售,非銀行自己的產品。網點人員會選擇存定期暫時不用錢的客戶進行營銷,更傾向於老年客戶。根據提問者的表述,家裡老人買的應該是需要分好多期交的產品。

那萬一買了這樣的產品怎麼辦了?首先,看買的時間,一般在兩週內是可以退的,這段時間叫猶豫期,超過這個時間就比較麻煩,因為銀行已將業務轉交保險公司,併入賬,確實退不出來,銀行也是沒有辦法。其次,資金是否安全。錢肯定是安全的,但是收益率肯定不會高,一般不會超過同期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再次,若老人確實是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購買的,可以向銀行要銷售過程的錄音錄像,看銀行是否有銷售違規的情形,若有可以向監管部門反映,因為這是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轉交監管部門處理,可能有機會退款。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UncleCai財經說。


甲骨文傳奇


在通常情況下,銀行網點最基本的業務就是存貸款業務。但作為金融服務機構,銀行還會有一些其他的中間業務,比如支付結算、銀行卡、基金託管、票據承兌、金融諮詢服務、代理其他金融機構產品銷售等等。理財保險產品作為一種金融產品由銀行代理銷售也是被允許的,而且銀行銷售理財保險產品的利潤還不少,所以銀行對銷售理財類保險產品是非常有積極性的。而且從本質上來講,理財保險產品也算是一種長期儲蓄,與銀行儲蓄很相似,所以對於一些不是太瞭解金融理財知識的投資者來說,就很容易混淆,所以出現很多“存單變保單”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銀行的功能角度來說,對於散戶而言,銀行只提供中短期的資金保管業務,並沒有長期資金管理業務。目前銀行最長的定期儲蓄是5年。而保險公司,尤其是人壽保險公司由於是經營長期風險的,其業務週期的長期性就衍生出了很多中長期的資金管理業務,壽險公司的理財類保險合同一般都是10年期以上的。所以說短期的儲蓄業務是屬於銀行的,中長期的儲蓄業務是屬於保險公司的。同樣都是做儲蓄業務,只是期限不同而已,這對於那些金融理財方面知識相對匱乏的人來說,就很難區分了。加之某些銀行業務人員為了一些個人利益,會更加模糊概念,把理財保險推銷給客戶。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很多客戶會被“忽悠”的主要原因了。

那麼我們再回到問題中來。首先買了理財保險產品,並不一定意味著是壞事,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被騙了”。理財保險也是投資理財的重要形式之一,大眾理財方式多種多樣,股票、基金、期貨、房地產、債券等等都已經深入人心,唯獨保險,作為資產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卻一直飽受非議。這可能也跟保險代理人參差不齊的素質和不專業的推銷方式有關,導致很多人對保險產生了並不清晰的認識。其實保險作為重要的資產配置手段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積澱了,在保障和分散風險的核心內涵外,還是家庭理財、資產保全、財產傳承等方面的重要實現方式,同時也是人生財務規劃的核心工具。善用保險理財產品,不僅可以為自己及家人提供安全保障,也可以成為財富保值增值的有效方式。

在購買理財保險產品之前,一定要正確的評估自身的風險偏好及風險承受能力,然後再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險理財產品。當我們可以正確的購買併發揮出理財保險的優勢時,便能夠理所應當的獲得投資回報了,也就自然不存在“被騙”一說了。


度小滿金融


第一,保險產品都有十天猶豫期,猶豫期內隨時可退保。

第二,如果想退保,確實有現金價值比較低的情況,也就是說管理和銷售成本比較高。但如果涉嫌忽悠,欺詐式推銷,是完全可以投訴的,一方面向銀行和保險公司投訴,另外一方面可以升級投訴,到銀保監和媒體,基本上是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當然自己也要注意多留證據。這種情況在七八年前好像還比較常見,而且有很多“拿老年人的養老錢買壽險”的過分案例。現在好些,這幾年嚴肅整治,對老年人的欺詐推銷基本絕跡。銀保渠道的投訴也基本都消停了。

第三,如果真的退不了,損失倒也不是很大,五年期分紅理財類險種,普遍還都是保本的,有幾年收益還挺高,下次注意就是了。還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在互聯網金融如此囂張的現在,沒有買錯理財產品,還有人兜底兌付,確實不算太大損失。利息上不能完全保證,但有不少保險公司的收益其實還蠻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