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地球走我也走


這個問題回答不少,但是靠譜的不多,對於大部分的回答者而言,彷彿白銀價格是固定的,其實歷朝歷代根本不一樣。

漢代銀價

以漢代官方銀價為例:

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千。(《漢書·食貨志》)

這是說,朱提銀的成色好,8漢兩為1流,價值漢五銖錢1580枚,其他的銀子8漢兩,價值1000漢五銖錢。

西漢1斤,從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重量可知,一枚等於一斤,稱量為247克到250克左右,漢代一斤為十六兩,則1兩=15.43克或15.625克。

朱提銀1兩=197.5五銖錢,它銀1兩=125五銖錢。

需要注意的是,漢代一直到唐和北宋,白銀一直不是流通貨幣,只是一種貴金屬,這種貴金屬的官定價格,實際上與實際流通計價的銅錢的“購買力”是直接掛鉤的,而銅錢的鑄造流通量,哪怕在一個王朝的幾百年內,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價進行約略折算,沒有任何可以貫穿2000年的一般等價物,而歷史記載的米價又和貨幣量、地區、豐欠、消費人口直接相關,最多就是個大致判斷。

比如,

漢文帝時,粟至十餘錢。(《史記·律書》)

今張掖以東,粟石百餘,芻藁粟數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錢。(《漢書·趙充國傳》,宣帝時事)元康四年,比歲豐,谷石五錢。(《漢書·宣帝紀》,宣帝時事)永光二年,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漢書·馮奉世傳》,元帝時事)

需要注意的是,漢文帝時行三銖錢,漢武帝后才行五銖錢,而五銖錢鑄造了一百多年才280億枚,在宣帝、元帝時代,五銖錢的貨幣供應量實在不多,邊地谷價便宜,很大成分上來自於“錢荒”,即“錢貴物輕”。

如果按照宣帝時面臨羌人戰爭時的標準,張掖以東的粟價,則1兩它銀也不過買1石粟罷了。

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為120斤,則漢代一石粟相當於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東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價格是6.8元。

也就是說,漢代1石粟=408元人民幣,當然,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稱量為原糧,還要削掉一定比例,此處先忽略了。

大體上,可知,西漢1兩白銀=408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25.5元人民幣。

同樣的算法,以宣帝豐收時糧價為準。

則1兩銀=125錢=25漢石=1500市斤小米,則為10200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661元人民幣。

要注意的是,上述價格等於差了25倍,這種數據的差距,在相關記載中毫不少見。

唐、五代銀價

唐代用銀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的銀餅、銀鋌不少,不過主要是皇室賞賜和折算“輕貨”(體積小、價值高,利於長途運輸的貨品)頂租庸調,使用時也往往是以重量計量,也因此成為一種財富儲備。

黃金一斤為餅,百餅為簉,至有百簉。銀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紀傳》)

這種熔金為餅的儲藏財富,這是漢晉南朝以來的傳統,只是考古所見的唐代銀餅要小得多,最大的約為唐代50兩,小的也有10兩規制的,可見並沒有形成固定形狀的銀幣,仍為“輕貨”用。

至於具體的與商品掛鉤的銀價,則記載更少,只能以唐之後五代十國的後蜀為例了:

偽蜀廣政中,凡銀一兩,直錢千七百。(《續資治通鑑長編》)

此時的後蜀也通行的是唐代開元通寶錢的規制,糧價如下:

孟昶廣政十三年,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米鬥三錢。(張唐英《蜀檮杌》)

10鬥1石,則蜀國1石米為30錢,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兩合37.30克。

1700錢可換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京東袋裝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4.8元,則總數為38960.41元人民幣。

即唐代、五代十國時1兩白銀約等於38960.41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1044.51元人民幣。

北宋、南宋銀價

鹹平中,銀兩八百,金兩五千。(《續資治通鑑長編》)
(景德四年)詔河東路所辭戍兵白金每兩直以一千為限。(同上)
(熙寧八年)蜀州。銀每兩官折二貫三百文足,市價一貫六百文,九年,銀每兩官折二貫二百文足,市價一貫四百文。
(政和六年)官中支錢此曹,每兩請官價錢一貫四百文足。

這是從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選取的幾個數據,基本上,銀價在不斷上漲,當然,北宋的貨幣投放量也不斷增加,仍面臨“錢荒”。

看看米價:

景德四年,諸路豐稔,淮、蔡間麥鬥十錢,粳米斛二百。

熙寧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為千……中等粳米鬥為錢八十五文,零糶與貧民。
政和五年,白米市價為百二十。

真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64元人民幣,1克白銀=92.1625元。

神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幣,1克白銀=49.7668元。

徽宗朝,1兩銀子夠買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幣,1克白銀=21.3619元。

南宋的折銀價相對穩定,紹定元年(1228年)前,銀1兩折錢多為三貫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銀每兩一十四貫二百八十五文,銀每兩價錢七貫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價: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糴米石,每石計官會三貫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麥每石三貫七百三十。

也就是說,南宋寧宗、理宗時代,銀1兩,折米1石左右(以紙幣會子計價,實際上,白銀比紙幣吃香),也就是說,1兩銀子夠買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幣,1克白銀=18.43元。

南宋末年,銀1兩,折麥3.8297石,548.55市斤,京東的小麥粉是3.7元/市斤,即2029.64元,1克白銀=54.4142元。


明清之後的計算不少,此處就不贅述了,要說明的是,上述計算,嚴格的學術意義上,純屬扯淡!純屬扯淡!純屬扯淡!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雖然三解已經儘量尋找時間貼近的對應物價數據,但是仍沒有考慮上述幾個時代糧食計量單位的“石”和重量計量單位的“石”的具體區別(因為太麻煩了),只是簡單計數,同時,沒有計量銅幣、紙幣幣值的具體不同,在操作上並不嚴謹。

當然,對於這樣一個問題來說,已經夠用了。

因為,在古代社會,哪怕一個年份,相隔不遠的不同地區,由於人口結構、水旱災害,甚至行政特色,都會帶來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們看起來應該大致均平的物價,在古代社會可能隔著一道山就天差地別,更重要的是,由於物流流通的發達程度,以及貨幣投放量的不同,也會產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結果,哪怕是離我們更近一些的明清社會,一樣如此。

所以,本質上講,這種古今對比,毫無意義。

對於普通人最有意義的就是,千萬不要把武俠小說和清宮戲裡看來的隨手二兩銀子當做古代生活的常態,還有什麼漢朝、唐朝甩出一把銀票來,這都屬於編劇無知,我們不能跟著犯蠢。


劉三解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歷史上物價都在瘋狂變動,一圍城或鬧災,米價騰湧。直接光拿米價來對比現代,是不行的,不能很直白地反應古代的現實。要拿就得拿正常情況下,普通百姓一月的工錢,以及五口之家正常的年消費比。

無論明代還是清代,普通小工的月錢就是一兩到二兩之間,非常穩定。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古代的一兩銀子在當時大概值多少錢,你就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紅樓夢》裡最好使,老太太最喜歡的襲人,撥出去的月錢是二兩。普通百姓家賺的,不比這個多。如清代景德鎮的小工,月錢一兩四錢,而在城市中當夥計,就會賺到二兩。而多數時候,他們發的是銅錢而不是碎銀子,也就約有一千個錢。

不穩定的是銅錢,清朝初年(順治年間)銀子貴,一兩銀子頂兩千個錢。二十兩銀子夠五口之家吃兩年的,後期就不行了,漸漸滑落,一兩銀子頂一千個錢。但這也與明代的基本情況相差不遠。我找到了某個有關古代的小說,其中一段話,很符合實際情況:

正掌櫃一名,月錢十兩;副掌櫃兩名,月錢六兩;前堂夥計六名,月錢二兩;粗使夥計十名,月錢一兩;灑掃僕婦四名,月錢一兩。

所以,從工資來看,一兩銀子大約就是現在的(以2016.12.31為準)一千五百塊,二兩銀子約是現在的三千塊。那些從米價和其他固定商品對比出來的“一兩=200”or“一兩=500”什麼的,都無法客觀反映現實。


好吧,有人說古代的農副產品便宜,肉十幾文一斤。這就是算術學得不好,現在兩千塊錢的工資,約等於那時候的一兩多一點。

但難道現在的農副產品相較於兩三千塊錢的工資,不便宜嗎?要知道城市裡什麼都貴,還真就是去農貿市場買東西不貴。以下是現在的農副產品大概的價格,論斤的話要除以二:

我們再反轉對比,看情況屬實不屬實。查閱筆記資料,明清民間,肉價一般是一分多一丁點(從高到低,單位分別是兩、錢、分、釐),也就是十幾到二十文。

你換算成我跟你說的兌率,一兩一千五百元,一錢一百五十元,一分十五元,每一斤的豬肉價格大約就是十五元,與現代相差不多。這證明用工資水平來算,是比較靠譜的。


總之,若要想古代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錢,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不要搞那麼複雜。




更多人生勵志小故事請直接關注我。


豆子人民藝術家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某位英雄在店裡一頓海喝,完了瀟灑的來一句,“小二,結賬。”

“好咧,客官,2兩銀子”。

那你知道,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嗎?

其實現在很多人對銀子是毫無概念的。


我國曆史上,各個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不相同,我們在計算的時候可以採取一個簡單的方法,等價物交換。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從古至今,一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所以我們可以用歷史上大米物價來估算銀子的價值。

據記載,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二石大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也就是377.6斤。

唐太宗貞觀年間

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石米(唐朝一石約為118斤)只賣50文錢,1兩白銀=1000文銅錢,算下來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5900元的購買力。

(以下比對全部用大米作為計價標準,按現在大米價格為2.5元/斤來計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

唐玄宗開元年間

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0文一石,也就是一兩銀子=2950元人民幣。

宋 朝

一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到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1320—2640元。

因為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宋朝以前銀兩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

明朝萬曆年間

一兩銀子大米二石(378斤),

大概算下來一兩銀子=人民幣945元。

清 初

銀兩購買價值稍低於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於大量外國銀兩湧入中國,下降到一兩銀子大概值300元人民幣。


沒想到一兩銀子在古代都能買部iPhone6了,而現在一兩銀子才175塊人民幣,這差距……


真想批發十幾斤銀子穿越回唐朝,安靜地做一個白富美,想想也是極好的。哎,可惜白日夢做得再好,終究要醒的,古代去不了,還是想想怎麼在現代賺錢吧。


全明星VIDEO


這個應該不能具體而論。

每個朝代,社會的發展程度,經濟發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說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也只是個大概數字,也就只能做個參考而已。

網上資料很多,我覺得這兩種說法容易理解一些

第一個: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 (或1000-1800元);
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第二個: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阿金大哥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銀元)一般26克多,純度在90%左右。

清朝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38克左右,純度在92%左右。

1918年,清華外教狄登邁調查了北京人的收入水平,當時一般底層北京人月收入在1.66銀元左右,好一些的可以拿到2個大洋,能賺3.4個銀元一個月的,就算中等收入了。

在清代中期,一般的僕人、雜工、服務人員、差役等等,月收入在八錢到一兩多,京城的要高一些,可以達到2兩,如果在大戶人家裡做事,比較得家主歡心的,也能拿到2兩甚至更多。

可以看到,從大清到民國初年,其實底層老百姓的收入沒怎麼增長。這基本上就是老百姓的最低收入水平了。

民國初期一個大洋的價值,到了1930年就得用8個大洋去實現了,這8個大洋又相當於1980年的15元人民幣,考慮到通脹水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

從收入水平來看,清代中後期的一兩銀子的價值可以約等於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

進而可以換算出來,那時的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的價值。

那時底層老百姓的月入也就平均一兩半多點銀子,差不多相當於現在3000不到的收入,比較貼近三四線城市、鄉鎮的一般老百姓收入水平。

當時的一兩銀子能買啥呢?

在康熙年間,一斤豬肉差不多相當於0.03兩白銀,換算成今天的錢差不多得40元左右,那時候的肉類生產沒我們現在這麼豐富,所以那時候的人一般也吃不起豬肉,哪怕到了民國也是。


雲中史記


這個問題要放在不同的朝代或者說時期才能比較客觀全面的認識。在不同朝代,依次是在清朝的中晚期相當於150元到220元左右,盛唐時期,相當於2000元到4000元 ,北宋中期600元到1000元左右,明朝中期則相當於600元到800元左右。

其實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的貨幣的價值的大小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影視文化或者藝術作品,但由於創作者的良莠不齊,這些東西傳遞出來的價值信號也會有很大的偏差和錯誤,比如,會出現一些比較看起來很荒謬的畫面,要知道,明朝在經過張居正改革後的國庫銀兩也才有500萬兩,所以,創作者更應該多一些學習和研究,切不可妄下定論,引導錯誤的價值。其實,古代的貨幣有可能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的,比如,唐玄宗時期,由於開元年間的通貨膨脹,米價極速上漲,最後導致了十文錢一斗,換算過來,也就是一兩銀子相當於二千六百五十塊人民幣,是的,就是這麼的有價值。

當然,貨幣的價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環境的影響下,貨幣價值也會不同的。清朝的相比較明朝而言,要更加的低一些,但是到了清朝的中期和晚期,國外的銀兩,由於一些政治原因,到了我國,鴉片戰爭前,世界銀兩的絕大部分都被用於購買了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多種物品了 此時的銀兩的價值就自然下降了,也就是一兩銀子相當於兩百塊人民幣左右了,而且當時的市場上除了我們國家自己的傳統的貨幣以外 還存在著大量的來自西方國家的貨幣。

同時,還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宋朝以前白銀總量一直是比較少的,價值很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這個就會導致其流通率比較低,只會出現在少數的場合中,比如說可能會賞賜,或者說是稅收或者說是國家之間的支付關係,在明朝以前,市場上流通的都是銅錢,這當然是與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的,宋朝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尤其是在南宋時期,完成了我國的經濟重心的遷移。那為什麼我們對銅錢的認識相對比較模糊呢,這個其實是與文學的原因,由於明清小說的影響導致的。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誠邀,如題。小編常在古裝劇中看見某位大俠吃完飯後隨手就是一塊碎銀子,也不去管這夠不夠飯錢就歡喜的去了,那麼古代的一兩銀子究竟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呢?

其實小編看過的一些古籍中,白銀的購買力其實是很高的。由於中國一直是銀本位,也就是外國人來中國買東西只能用銀子(有時也用黃金)支付,恰巧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西方國家在美洲找到了很多銀礦,大概在明朝吧,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了中國。也就是說其實明朝白銀的購買力是歷朝歷代最低的,那麼明朝銀子價值幾何呢?這裡舉兩個例子:

《明史》有過記載,大明七品知縣一年的俸祿只有45兩白銀。

還是《明史》,明嘉靖帝時期,一兩官銀大概能購買普通二石大米,一石=94.4Kg,也即是說,一兩官銀可買377.6斤大米。按小編家附近的超市米價每斤1.8元,大概明朝一兩官銀摺合人民幣700元

在明之前的唐宋之際,白銀由於流通量少,自然更加值錢。史料記載,唐貞觀年間,一斗米(0.1石)價格是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所以一兩官銀可以買20石米,唐代度量衡中一石約等於59Kg,還是按大米1.75元每斤計算,唐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所以在古代,一兩銀子還是很值錢的。實際上,古代的銀子流通量都不是很大,用銀子付款的人很少很少,所以只要大俠肯付銀子,掌櫃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不管怎麼吃,一頓飯也花不了4130元。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每個朝代的購買力都不一樣,下面是清朝舉例

銀,一種被我們大家所孰的貴金屬。現代的我們用它來做首飾象徵著好運,古代的人民用它做貨幣寓意著財力的象徵。


那麼我們都知道在清朝時期,統治者閉關鎖國導致經濟落後。最終在戰爭中屢屢落敗,簽下多個不平等條約。

其中許多條約都有戰爭賠款這一項,鴉片戰爭賠了2100萬銀元,甲午戰爭的失敗賠了2億兩,與八國聯軍的一戰賠償4.5億兩,並且當時的慈禧太后一天的花費也要4萬兩。

那麼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在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清朝近百年來的花費極大,當時清朝的經濟實力急劇下降。那麼當時清朝到底花費了多少錢,那些銀子換成如今的人民幣又要多少錢呢?


首先用當今的銀價來計算肯定是不可行的,先拋開貨幣經濟機制不同的問題。雖然中國古代是以貴金屬為貨幣,但是金屬的提純技術並不過關。當時白銀提純技術落後,製作出來銀兩不像當今一樣擁有很高的純度。

並且古代人從很久以前就將成色不一的銀子分為足銀,紋銀和底銀(純度由大到小),純度高的足銀和紋銀的價值要高於純度低的底銀。清朝人為了統一就將純度適中的紋銀作為標準,無論是在國際貿易上,還是給官員發工資,一般都用紋銀。為了便於計算,接下來我們用紋銀作為計算標準。

其實計算的問題不止這一個,當時銀子的種類遠不止這些,銀子的度量單位也參差不齊。另外,清朝也經歷了由勝到衰的曲折發展歷史,正如我們當今的物價和匯率不斷變化。當時銀子價值也具有波動性,我們暫時無法精確計算出當時的銀子在當今的價值,我們只能大概算出範圍。


雖然不可直接計算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商品間接得出結論,都說“民以食為天”。糧食的平均價格是隨著經濟實力和人民的需求不斷變化的,因此用它來計算多變的銀兩在合適不過了。

以當時的主要糧食玉米和穀子計算,平均每石需銀兩約為1.5兩。”古代的1石相當於現在的100斤左右,而當代的糧食價格主要的糧食水稻,小麥,玉米為主。計算它們的平均價值為2.5元人民幣/斤。

通過計算可發現清朝的一兩白銀放到現在約值165元人民幣。當然僅憑一個通過計算糧食的數據不足以支撐論點,大家都知道一個相對保值的物品——黃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黃金的價格波動都很低。


在當時的清朝10兩紋銀可以換來1兩黃金,以當今世界黃金的平均價格來計算大約2000人民幣可以買來1兩黃金。雖然這其中存在著誤差,但是可以計算出1兩紋銀可以換來200人民幣。

綜上可知,雖然存在許多難以估計的問題也有很多數字缺乏嚴謹性,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估計出清朝一兩銀子相當於當今的150到200元。

“尊敬的讀友,感謝你的閱讀,下篇文章我們再會”


史之策


你好,我是從宋代穿越過來的,你說的問題我可以為你解答!

在宋代一兩銀子相當現在的1500塊錢,我在古代是開妓院的,所以很有錢,去的也都是達官貴人,像王安石,司馬光,秦檜,蔡京,還是大名鼎鼎的宋江都去過,我們那的頭牌叫馬蓉蓉,一晚上需要五兩銀子,她是賣藝不賣身的,客人包夜只是一起聊天講故事,後來有個叫至尊寶的去我們店裡玩,他竟然沒有錢就敢去,我把他暴打一頓,讓他做三個月男妓來還債,後來我在他包裡發現一個叫月光寶盒的東西,就穿越到現在了,但是我得月光寶盒現在沒電了,我需要充電,才能回家,希望路過的朋友們,多施愛心,只需要一百元的電費,我就能回去了,還可以帶你們去宋代玩耍,去我開的妓院不要錢!謝謝了!



姑娘你上榜了


銀子在不同朝代擁有不同的購買力。首先要說銀子最值錢的時代,必須是商業高度發達的宋朝 ,據史料記載,宋朝的十文錢可以買到兩袋大米,宋朝由於銀子緊缺,兩千文錢等於一兩銀子,一袋大米算2.5千克,兩千文錢可以買到四百袋大米,一兩銀子可以買到噸大米,按照現在的米價相當於4000塊錢。

到了明朝後起由於西方殖民者的白銀大量輸入,大航海時代中國的茶葉對於船員的敗血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由此明朝民間賺取了大量白銀,但是明朝朝廷很窮,由於錯誤的禁海政策。銀子的價值進一步猛跌,一兩銀子只相當於現在的600塊錢。

到了清朝後期,全世界的列強都在世界各地跑馬圈地,中國也深受其害,但是世界上白銀開始猛增。到了清末清政府連續被列強打敗,賠償的金額從幾百萬兩白銀到幾億兩白銀,而當時清朝委託英國人代管的海關每年就可以收到幾千萬兩白銀,導致白銀價格進一步下跌,按照現在價格清朝的一兩白銀只相當於200元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