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埃及的歷史中有沒有類似中國先秦和日本戰國的諸侯分封制時代?

GBPSC


之前曾經撰文說過古埃及給後人最豐厚的遺產既不是大漠中的金字塔也不是海底的亞歷山德里城,而是一部完整的文明史,古埃及文明從萌芽到繁華再到如煙似夢的歷史成了後世所有文明的宿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不是古埃及有類似中國先秦和日本戰國時代的封建制度,而是中國先秦和日本戰國時代有著古埃及古王國時期的封建制度。

古埃及文明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沿著尼羅河向北延伸的過程。早期的文明基本是上埃及的產物,埃及人的文明教化所及只延伸到尼羅河三角洲的下埃及一帶。古王國時期上埃及由諸多城邦,也就是“諾姆”組成,各邦國猶如一串念珠沿著尼羅河排開。而尼羅河每年的定期氾濫使各邦國不得不統一起來制定治水對策,而位於處於上埃及南端的邦國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 具順流而下之天然優勢,頗得地利之便,而一代雄主美尼斯-那爾邁(也就是傳說中的蠍子王)應運而生,便開創第一王朝,成了第一代埃及王。而這個規律也在後世秦王掃六合中重演。根據樊樹志先生的觀點,戰國之時秦能夠最終勝出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極大的關係(其實秦漢之際人們早就發現了這點《史記•高祖本紀》雲: 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自第一王朝初王美尼斯-那爾邁至第二王朝末主哈塞海姆威時期,上埃屢次對下埃及發起進擊,戰爭規模之慘烈已經非之前諸侯征伐可比,如海塞海姆威兩次征伐下埃及其斬獲皆在四萬人以上。至第三王朝至六王朝時,龐大的埃及帝國已經形成,吉薩大金字塔就是這一時期修建,由此即可知此時埃及中央政權的自信。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央王政府藉助宗教自我神化,而大小祭司也藉機由民間走向廟堂,成為帝國精英。所以在埃及本土宗教神學取決於國家意識形態的動向,中央政府與何處的祭司合作,何處的神明就會被尊為主神。古王國之荷魯斯神、拉神、中王國之蒙圖神、新王國之阿蒙神,皆由此超越各邦國所崇拜地方神祗,成為古埃及本土宗教的最高神明。也就是說神界的秩序其實是凡間政治鬥爭與合作的反映。長此以往,第五王朝時期作為精神領袖的最高祭司終於成了君王的兼職,而古埃及此時已經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大帝國。但此種模式於社會財富負擔極重,故通常難以維繼。至第六王朝各種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古王國時期於戰火連天的亂世中黯然收場。



古埃及諸侯造像



晚清賢臣端午橋識古埃及古刻搨本

古王國雖統一埃及,但整體上類似中國的殷周,中央朝廷的官員大多世襲或者由宗室擔任,各方國(諾姆)也大多由諸侯(諾瑪爾赫)管理。所以第一中間期(第七王朝至第十一王朝)初期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的大饑荒到來時,各地諸侯大多盡力保護百姓免受饑饉。很多這一時期的碑銘記錄了那時百姓所遭受的苦難和那些“父母官”們所做出的努力。

賈裡方伯功德碑(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 “在饑饉年代,我是他們家庭的供應者…” ;

希凱布方伯功德碑(藏於不列顛博物館): “我每年用上埃及的穀物供給這全城,不包括…在我的城鎮被供給…以後,我把油給予耶拉孔波利斯” ;

安提佛考方伯功德碑(藏於不列顛博物館): “我有大麥和小麥,我把大麥和小麥送給饑饉者,而在我的饑饉期間前後我撫養每一個人,通過行動沒有一個人死亡…”;

森尼方伯功德碑(藏於開羅博物館): “我把上埃及穀物分配給我管理地方的這全城的親人…在這不幸的飢餓年代”;

這些零散的碑文告訴後人在大饑饉時期一個有責任感的諸侯對百姓是多麼強大的希望和依靠。最著名的收藏於開羅博物館的伊契方伯功德碑,其年代註明為第一中間期,而確切地說是第十一王朝的開端,也就是大饑荒末期。,伊契方伯自豪的告訴後人:

“在不結果實的年代中,我供養了格柏林,有四百人人在(貧困中),而我沒有霸佔一個人的女兒,我沒有霸佔他的耕地” 。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Amenemhat I),第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此後來自底比斯的第十一王朝雖掃平群雄,復歸一統,而此後然寒人遊士( 涅傑斯)在此期間開始活躍。至中王國興起(第十一、十二王朝),諸法老依靠寒人遊士打壓諸侯,整個埃及進入了“乾綱獨斷”的王權。比如第十二王朝開國太祖的阿蒙涅姆赫特一世(Amenemhat I)留下一部《示兒書》告訴接班人:

“要小心那些寒人遊士(涅傑斯),雖然這些人雖然滿嘴“歲月靜好”,但事實上雞賊猥瑣,全是為自己打算;

除此之外,你千萬不要信任自己的任何兄弟,更不要結交任何密友,因為帝王永遠是孤獨的;

你在睡覺的時候也要小心,因為你的敵人遠在天邊蹲在暗處,你必須要好好地堤防他們;

作為一個長者,我給你一點人生經驗:我會讓出身低下的臣子過得很富有,這樣我就可以利用他們;對於那些世家子弟,我也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好像這盛世如你願;作為一個法老,我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保住至高無上的權力。”

其實,中王國時期,乃至之前在北方割據的第十王朝都留下了這種帝王學著作,阿蒙涅姆赫特一世這個是最有名的。 這表明傳統禮樂道德至此淪喪,爾虞我詐的“法術勢”成為了政治生活的主流。及至賽索斯特里斯三世,財政上繳中央、重設郡縣、削藩推恩次第成功,上下埃及各地均有中央派出的刺史(瓦列特)監察,於是一夫舉世獨尊高居於上,萬姓匍匐於下,大一統吏治帝國終於誕生。

而當帝國再次風雨飄搖之時地方上的庶民黔首已經再無諸侯的保護,亂世之慘烈幾如人間地獄。



古埃及的飾品古豔大氣,成為了今日諸多時尚元素的靈感來源。


陳大舍


有兩種說法,以前一直說是奴隸制,但是最近據史學家考證,這些宏偉的建築也有朝聖者所為。所以說它是奴隸制是不全面的,也有封建制。但是教科書上寫的是奴隸制,所以,就寫奴隸制吧(隨大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