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紅軍神將傳奇:能聽風辨器 一槍打掉三個半敵人

紅軍神將傳奇:能聽風辨器 一槍打掉三個半敵人

羅炳輝,1897年12月22日出生於雲南省彝良縣大河鄉阿都村偏坡寨的一個漢族農家。他少時性情剛烈,好打抱不平,人稱“吃了雷公膽的幹娃娃”;青年時加入滇軍,後投奔孫中山,參加過北伐戰爭。1929年7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率江西吉安靖衛大隊起義,歷任紅軍團長、縱隊司令員、軍團長,八路軍副參謀長,新四軍支隊長、師長,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1946年6月,因多年征戰,積勞成疾,病逝于山東蘭陵。1989年,他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羅炳輝將個人理想堅定地融入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信念中,經過千錘百煉,成長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一位功勳卓著的無產階級軍事家。同時,多年軍旅生涯的磨練,使得羅炳輝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有膽有識,謀略過人。在他的身上,發生了許許多多傳奇的故事,比如,“從奴隸到將軍”的神奇經歷;身經百戰、刀劈三關的神勇故事;身材高大卻身手靈活的武術功底;歷經槍林彈雨身上卻很少傷疤的“神仙福氣”等等。曾有好事軍迷撇開解放軍36位軍事家各自的文韜武略和戰功戰績不論,專門對他們的單兵素質進行逐一評估,結果顯示,整體排名並不靠前的羅炳輝應為其中佼佼者之一。那麼,神奇將軍羅炳輝之“神”在哪裡?

神槍

射擊,位居軍人五大技術(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之首,其重要性可見一瞥。羅炳輝出身行伍,喜歡玩槍,自是練得一手好槍法。相傳他百米之外打雞蛋,五十米打飛鳥,彈無虛發。雖然如此,可他仍然堅持經常端起八九公斤重的輕機槍練立姿瞄準,有時還在槍口上掛上一支步槍或幾個手榴彈以增重。多年來,他一把左輪手槍(現存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從不離身,一旦發現目標,便會閃電般掏出槍來,手甩槍響,發發中的。那時,每逢羅炳輝下部隊,或是到群眾中,或是出席有關會議,懇請他演示槍法絕技是常有的事。就像是固定保留節目一樣,羅炳輝也是有求必應,每次都引得全場歡聲雷動,贏得熱烈掌聲。

1935年5月,紅軍長征路過彝族聚居地普格,時任紅九軍團軍團長的羅炳輝親自出面做彝族頭領的工作,和他們談判,曉以大義。在說明紅軍借道是為了北上抗日的大道理之後,他說:“紅軍不開槍,不是怕你們,是為了避免對彝族造成傷害,說明紅軍和彝族同胞是一家人。如果硬打,你們100多人的隊伍,不用半小時,我們就可以把你們全部消滅。”那個彝族頭領是個強悍驍勇的好獵手,自恃槍法好、氣力大,方圓幾十裡沒有對手。他對羅炳輝的話半信半疑,便提出要比試比試,羅炳輝欣然應允。彝族頭領叫手下在百米之外點著3炷香。羅炳輝毫不遲疑,拔槍就打,槍響香滅。這時,湊巧頭上飛過一隻山鷹,羅炳輝一揮手,“砰—”的一聲,山鷹墜落下來。站在一旁的彝族武裝兵丁不約而同地連聲叫好。那個彝族頭領看了好半天才回過神來,對羅炳輝的槍法佩服得五體投地,再看看身材魁梧的羅炳輝,赳赳而立,一副英雄氣概,也就再也不提什麼比力氣之類的事了。於是,他叫手下拿酒來,要和羅炳輝喝結拜酒,願彝族兄弟世世代代和紅軍結為友好。就這樣,羅炳輝率部順利通過彝民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分左、右路軍通過草地北上。羅炳輝的紅九軍團(改稱為紅三十二軍)隨左路軍行動。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紅一方面軍的五、九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在川西徘徊了近1年。1936年6月,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羅炳輝的三十二軍奉中央軍委之命與紅二、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7月,羅炳輝率部第三次過草地。在經過藏區喇嘛寺時,由於紅軍規定不準進寺廟,部隊只好在野外露營。夜裡,一股敵人騎兵偷襲我軍營地,抓走了兩名紅軍戰士。羅炳輝聞訊後,迅即上馬,帶領部隊奮力追趕。途中,他看見兩個敵人騎兵把兩名紅軍戰士拴在馬尾上拖著跑,立即舉槍瞄準,向敵人射擊。兩個敵兵應聲倒落馬下,兩名紅軍戰士被順利救回。

如今,在合肥濱湖新區的“安徽名人館”裡,還陳展著這樣一則傳奇故事,說“有一次,日軍來犯我淮南抗日根據地,在伏擊點上,羅炳輝抬手一槍,子彈先穿透前面兩個敵人的喉嚨,又隨後掀掉第三個敵人的天靈蓋,最後鑽進第四個敵人的胳膊”,造成敵人三死一傷。這就是有名的羅炳輝“一槍打了三個半”的故事。

神耳

羅炳輝雖然身材高大,但不蠢不笨,相反卻身手敏捷,矯健靈活。他“從奴隸到將軍”,身經百戰,南征北戰數十年,身上卻絕少傷疤。他面對流血犧牲的危險從不畏懼,每逢大仗惡戰他都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朋友、戰友們都為他擔心,怕再也見不到他了,可沒想到他次次都從閻王的眼皮底下走過來了,而且從最基層逐級升遷,大家都說他有“福氣”。在淮南抗日根據地,老百姓稱他為“羅漢”“人民福星”;還傳新四軍裡有“活佛”(劉少奇化名“胡服”的諧音)、有“羅漢”,一定能夠打勝仗、成氣候。

其實,身材高大魁梧的羅炳輝並沒有刀槍不入的法門,更沒有什麼“神助”。靠什麼呢?靠訓練,功夫都是練出來的。羅炳輝說:要說有秘訣,“這個秘訣,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練!用兩個字來說,就是‘苦練”。比如射擊,“一是練眼力,像紀昌學箭那樣,能把蜜蜂看成麻雀,把麻雀看成車輪;二是練臂力,要練得拳頭上立得起人,胳膊上跑得了馬”!他常說:“平時的寬容,戰時就要付出血的代價!”時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副司令員的周駿鳴親眼看見:下部隊時,羅炳輝親自為戰士做示範,端起重機槍,一瞄就是20分鐘,紋絲不動;又拿起一支步槍立姿端槍瞄準,還在槍口上掛上一至兩支步槍,一端又是半個小時,面不改色心不跳。周駿鳴也是早年投身行伍的老軍人,參加寧都暴動後成為一名紅軍戰將。可以說是見多識廣了。但他還是不由為之驚歎,這樣的功夫豈是一朝一夕能成!

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下、戰鬥實踐中,羅炳輝摸索了一些躲避風險的經驗,掌握了一種叫做“聽風辨器”的本領,從而使他每每化險為夷。1939年九十月間,剛成立不久的第五支隊一過津浦路就碰到駐滁縣的日軍東犯來安。消息傳來,時任支隊司令員的羅炳輝決定利用滁(縣)來(安)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打一個伏擊戰。日軍進入伏擊圈後,遭我軍猛烈打擊,猝不及防,倉促應戰。戰鬥從下午一直持續到天黑,由於日軍摸不清我軍虛實,只好拋屍荒野,奪路竄進國民黨軍隊不戰而棄的來安空城。在這次戰鬥中,發生了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情。在打退日偽軍的一次反撲後,大家都舒了一口氣。突然,羅炳輝大喊一聲“臥倒”,並隨手將站在自己身邊的支隊政治部主任方毅一掌推出一丈多遠,自己順勢倒地滾到一旁。與此同時,一顆炮彈正好落在他們剛剛站立的地方,一名警衛員來不及躲避犧牲。後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回憶此事,對人說:“那可真是千鈞一髮呀,就差那麼一點點,我就該去見馬克思了。是羅司令救了我一命,否則今天我就不能坐在這裡與大家說話了。羅將軍在千百次戰鬥中練就了一雙神耳,能夠從炮彈在空中飛行的聲音中準確判斷出炮彈的落點,距離有多遠,所以他躲過多少次的炮彈,從沒負過重傷。沒有千百次戰鬥生活的積累,沒有高度的警惕和敏銳,會作出這麼準確的判斷嗎?”endprint

說到“神耳”,還有這麼一件事值得說說。在淮南根據地時,羅炳輝住的房子後面有一條小河,對岸是一片灌木和竹林。一段時間裡,一隻山獾子不停地吱吱叫,深夜裡更是吵人,十分討厭。被叫聲驚醒的羅炳輝,立即拿起心愛的“漢陽造”步槍,走到屋後的河邊。在夜深人靜,一片茫茫中,他悄悄地端起槍,靜靜地聽那山獾子叫聲所在的位置,聽著聽著,“砰”的一槍打過去,叫聲立即停止了。第二天清早,警衛員從對岸的竹林裡提回一隻被打死的山獾子。

羅炳輝嚴於帶兵,對指揮員的要求尤為嚴格,不僅要善於謀略,而且要敢於決斷。機關出操,遇有壕溝,他既不下令轉彎,也不讓停止前進,而是要求部隊勇往直前,超越障礙;部隊行軍時,他會突然佈置敵情,要求指揮員依據地形,迅速展開部隊。還有一次,羅炳輝主持幹部會議,會議開到一半,突然間會場外槍聲大作,人聲鼎沸。一些幹部愣在那裡,不知所措。羅炳輝站在臺上觀察了每一個幹部的表現後,才宣佈這是警衛連製造的“敵情”。他表揚了反應敏捷、迅速進入實戰狀態的幹部,嚴厲批評了遇有緊急情況就不知所措的同志。他告誡大家:“作為一個軍事幹部,胸中應該始終裝著敵情。敵人來打你,不會預先下通知。同志們每到一處,都要仔細觀察周圍地形,萬一被敵人包圍了,該怎麼打,怎麼分散,怎麼反擊,怎麼突圍,心中就有數了。”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二師的幹部成長迅速。在新四軍中,“二師出幹部”被傳為美談。

“神行太保”

羅炳輝帶兵有方,所率部隊素以行動神速著稱,為他和他的部隊贏得諸多美譽。在這方面,有許多戰例可以證明。

1930年11月,蔣介石集中10萬兵力,對紅軍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按照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方略,羅炳輝率紅十二軍三十五師,成功地把敵前敵總指揮張輝瓚誘致龍岡,使紅軍一次聚殲敵人近萬,活捉了張輝瓚,獲得空前大勝利。毛澤東高興地稱讚羅炳輝是“牽牛鼻子的能手”。

在1931年5月的第二次反“圍剿”中,羅炳輝的紅十二軍協同林彪的紅四軍,“七百里驅十五日”,搶佔大山堖、觀音崖、九寸嶺,痛擊敵王金鈺部,復協攻廣昌,飛越武夷山,會同彭德懷強攻建寧,使紅軍接連取得戰鬥勝利。其所部行軍神速再次嶄露頭角,被稱為“羅炳飛”。

在第三次反“圍剿”戰役中,毛澤東給羅炳輝的任務仍然是“偽裝主力,引走敵人”。於是,羅炳輝帶領部隊展開隊形,拉大距離,揚旗明號,大張旗鼓,沿途到處留言:“三軍團向東”“四軍由此向西”;宿營時到處在房屋牆上寫上:“某軍軍部駐此”“某某同志速到前面找我”等等。一時間,紅軍番號滿天飛,牽著敵人兜圈子,經白沙、藤田、樂安大、小金竹,一路拖得敵人勞師輾轉、處處撲空。敵人肥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紅軍由此贏得了第三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羅炳輝因表現出眾被譽為“神行太保”,所部被稱為“雙腳騎兵”。後來,周恩來對羅炳輝說:叫你們“雙腳騎兵”不全面,我看應叫“戰略騎兵”“戰略輕騎”。

長征時,在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中,羅炳輝的紅九軍團經常擔負著牽制敵人的任務。後來,當中央紅軍第四次渡過赤水河,接著南渡烏江,西進雲南,巧渡金沙江,跳出數十萬敵人的包圍,取得長征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偉大勝利時,英勇的第九軍團卻因距離過遠,被敵人隔阻在烏江北岸,與主力部隊脫節,陷入絕境。當時,朱德在烏江邊苦等羅炳輝不至,只好忍痛下令燒掉烏江浮橋,同時命令羅炳輝所部“相機而行”。羅炳輝不負眾望,從3月31日至5月21日的52天中,他率部孤軍奮戰,設伏菜子坳,奇謀襲長石,巧取飄兒井,克宣威,佔會澤,渡過金沙江,穿過彝民區,歷3省17縣,終與紅軍主力會合,為長征的勝利建立巨大功勳。1937年4月,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在延安專門訪問了羅炳輝。後來,她在《續西行漫記》一書中特設一節,名字就叫“神行太保羅炳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