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讓北京南站從此告別“難站”

前些天,由於媒體曝光和網友吐槽,北京南站成為“網紅”,被稱為“北京難站”。此稱呼著實不打好聽,但苦藥利病、忠言利行呀,很可能壞事變好事,讓北京南站從此告別“難站”。

北京南站的問題,突出在一個“亂”字上,即:黑車橫行,交通阻塞,站內乘客排長隊;出租車車牌被人為遮擋,正規出租車與黑車一樣漫天要價,25公里的車程竟然要價300元。

北京南站的歷史很悠久,早在1897年就有了,當時叫馬家堡站,1902年更名為永定門站,1988年更名為北京南站。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前夕,伴隨著京津城際高速鐵路的開通,改造一新的北京南站成為中國首座高標準現代化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以其候車空間大、視野開闊等光鮮形象吸引世界目光。乘客們在這裡不但享受最舒適的候車環境,還可以乘坐最現代化的列車開啟旅程。

按理說,作為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產物,北京南站不該出現後來的“亂”;即便管理上出現點兒問題,治理工作也不應該成為難事。可是這幾年,北京南站卻被吐槽不斷,“槽點”主要表現在“黑車”“迷宮”“擁擠”“過度商業化”等方面。特別是南站周邊黑車宰客問題,早在2012年央視新聞就曝光過,但至今未有改觀。

客觀地講,北京南站之“難”有其客觀方面的原因,比如地處要樞、客流過大,加之車站在設計上存在先天缺陷,等等,但問題更多地出在了後天因素或者說主觀原因上,而且問題大多不只歸咎於車站,暴露的是城市管理的軟肋。比如說,南站作為北京的樞紐和“窗口”之一,管理層級多,責任劃分不清,“九龍治水”之下,在複雜問題的解決上往往會出現相互觀望和扯皮現象。

要說現在的管理體制和行政執法力量,從中央到地方,大抵都可以用“齊裝滿員”來形容,但實際效能如何呢?恐怕還要打上一個“?”。儘管現在的科技手段很給力,但架不住文山會海的巨大內耗啊!據報道,沿海一省某廳局負責人因不堪忍受會議過多,讓人統計涉及廳局相關工作全年的開會數量,結果令人震驚:1068個。除去雙休日和法定假日,平均每個工作日至少要開4個會,很多幹部“不是在開會,就在去開會的路上”。會議如此氾濫,哪還有抓落實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那些通篇空話套話車軲轆、令人疲沓厭倦的會,而是少開會、開短會,說到哪兒做到哪兒,做到哪兒查到哪兒,很多好的措施都是可以落地生根的,方方面面的經驗做法也會形成常態化、長期化、制度化。

回頭再說北京南站問題,媒體曝光也好,網友吐槽也罷,反正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有了很好的回應,迅速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聯動的管理治理體系。由豐臺區政府、南站管委會牽頭,組織交通執法、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門加大違法打擊力度,開始對南站周邊道路實施長時間、多點位、全模式的聯合執法;交通部門增加夜間出租運力,增開公交高鐵專線多樣化線路,延長地鐵4號線夜間運營時間;北京南站則採取多項給力措施,全面提升服務水平……緊急行動的背後,是“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之成功經驗的靈活運用啊!緊鑼密鼓的治理之下,南站“亂象”頓時化為烏有,裡裡外外都變得井然有序起來。

當然了,北京南站要想標本兼治,從此不再“難站”,必須徹底釐清、壓實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責任,堅決消除管理的“盲點”和“死角”。同時,還要以改革創新的思維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形成內外監督、透明高效的綜合治理體系。唯有如此,北京南站這個“窗口”才會越擦越亮,成為首都北京的一道靚麗風景。(董聚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