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是怎樣選秀的?

劉波的朋友圈


滿清入關以前是沒有選秀一說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婚姻基本上都是政治聯姻的產物。順治十年(1654)十月,順治帝以諭旨的形式宣告天下舉行選秀活動。他將滿洲官員和外落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納入了選後的範圍,雖然範圍不如後世之大,但初步確定了選秀制度。

一、選秀的資格

選秀制度在順治年間初定,歷經康熙、乾隆、嘉慶等朝的多次修訂,逐漸成為定式。清代後宮,上至皇后,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滿族人是旗人,而旗人不一定是滿族人,其中還包括蒙古人、漢人。

旗人分為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內務府包衣三旗是清皇室的奴求,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儘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卻有所不同。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以充實後宮,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者賜婚皇子皇孫以及近支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雖然其中有一些人可能會被皇帝看上,最終升為妃嬪,但絕大多數只是承擔後宮雜役。

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是“使女”了。因此,一般意義上的秀女實際上指的是八旗秀女。滿清規定,凡是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家中年滿13歲至17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17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

康熙年間增加了一條新規定,後族近支或母族系宗室覺羅之女,可免選秀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過了婚齡也不準私自聘嫁,如有違例,女子及其家人都會受到懲治。

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補充規定: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姻者,其母家按照隱瞞秀女的處罰條例議處。在報名閱選秀女時,如果符合選秀條件的旗人女子確實有殘疾的,必須經過族長、領催、曉騎校、佐領等層層報到各旗都統,申明原因,都統稟明戶部,戶部奏準皇帝,才準免選。

二、秀女是如何選出來的

雖然旗人女子都能參加選秀,但是當選的畢竟只是少數,秀女們入宮要經過一次次嚴格的考察。每次臨近挑選秀女時,戶部發公文給各旗都統,都統再層層通知下級審查秀女資格,隨後將參選女子的年齡出身等情況統計在冊,統一彙報戶部。

戶部上奏皇帝,待皇帝批准選閱秀女的日期後,再發文給各旗都統,命令各旗製作秀女花名冊。參選的女子一般13-17歲,不過也有例外,據清宮檔案記錄,最小的有11歲,大的可達20歲。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由於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之家尚有車輛送行,兵丁之家卻只能僱車乘坐。因此,乾隆年間規定,凡是參選秀女,無論家境如何,每人賞銀一兩,以充僱車之需。(當時一兩銀子價值今天一千多元人民幣左右)

在應選的前一天,秀女們坐在騾車上等候人宮,騾車上掛著兩個燈,上面書明此女的家世身份。各旗根據滿、蒙、漢的順序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最前面是宮中后妃的親姊妹以及親兄弟之女,其次是複選的女子,最後是新選送的秀女,按照由幼及長的年齡順序排列。

秀女騾車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至神武門外,宮門開啟後下車,由太監引入宮中,在順貞門前集齊,再按事先排好的順序,進順貞門備選。選看的地點各朝不盡相同,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

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通常是五六人一排。每人身上都帶著一張木牌,上面寫著秀女的旗籍、父名、本人年歲等內容,稱為綠頭牌。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招牌子。被留牌子的秀女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搭牌子。

經複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或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為妻妾,或留於皇宮之中,成為后妃的候選人。如果成為后妃的候選人,程序會更為複雜,屢屢“復看”後選中留牌子的,稱為“記名”。

選中記名的秀女留宮察看是否有惡習或性情如何,最後選定人數,其餘的都招牌子。秀女初得的封號一般是答應、常在、貴人,也有少數被封為嫉妃,以後可逐級晉封。

三、選秀女是選美嗎

一聽到選秀女,許多人腦海裡會浮現出一群花枝招展的美麗少女供皇帝挑選的場景。實際上,美貌從來不是挑選秀女的首要標準。從現存的清末應選秀女照片可看出,秀女高矮胖瘦各異,美醜不一,穿得十分素樸。

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穿旗裝,嚴禁“時俗服裝”。所謂“時俗服裝”指的就是漢族女子的裝扮。

清宮選秀女的標準是品德和門第,首先要是血統純潔的在旗女子,其次本人要長得端莊,品德淑賢,過於漂亮的“狐媚相”是不可能入選的,怕給皇帝增添了“好色”的名由。

其實,所謂的品行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出,在選秀女的過程中,門第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又高又瘦,相貌醜陋,只不過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便當上了皇后。

從順治帝至光緒帝9朝,共選秀女80多次,按後來入葬陵寢的后妃統計,共214人。她們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被指給了皇子皇孫當福晉,走上這條路的秀女們的命運還算是比較好的了,因為畢竟是皇帝指下來的,在府第裡總有些地位。

如果入宮當嫉妃,命運則是不能預測。自康熙帝以後,後宮設立八個等級: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嫉六名,等級比較低的貴人、常在、答應,名額不加限制。

如此之多的嫉妃爭奪一個男人,可想而知,只有少數人能得到皇帝的寵愛,有些人宮秀女可能蒙受過幾次恩澤便被遺忘了,有些甚至可能一生中都沒有見過皇帝。

當康熙、乾隆等長壽皇帝駕崩時,許多妃嬪正青春年少。更不必說那些短命的皇帝了,例如順治帝活了24歲,同治帝只活了19歲,他們死時,后妃頂多是20多歲,有的只有十幾歲。

皇帝一死,沒有生育過子嗣的后妃們便要搬出原來居住的東西十二宮,住進專為皇帝遺媚安排的院落——慈寧宮、壽康宮和壽安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紫禁城裡的寡婦院。此後,她們只能在高高的宮牆裡,伴著佛堂裡的嫋嫋青煙,度過孤獨的下半生了。


魏青衣


有清一朝,其實選秀是分為兩種的。而且選秀並非我們通知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僅僅為了供皇帝選妃,而是還要給眾多的皇族子嗣選擇妃子,


選秀之地的淵源


清朝的選秀制度從順治入關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光緒皇帝,可以說是陪伴了大清王朝的一生,雖然在光緒之後還有小規模的選秀,但是其實光緒王朝之後的選秀已經名存實亡。在清朝末期已經沒有太多的女子供於皇家子嗣,出逃、流亡這數不勝數,整個清王朝的選秀制度都已經幾近崩塌。


選秀的分類


選秀的分類主要取決於兩個重要的組織:滿、蒙、漢八旗子女和內務府三旗子女。


很多人對於滿、蒙、漢八旗比較瞭解,這是大清王朝在當時打天下之時的主要依仗力量,一共計二十四旗。


但是對於內務府三旗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瞭解它。


內務府說白了就是專門掌管皇家事務的專屬機構,而內務府三旗則是從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中選擇出來的包衣旗人。所謂的包衣就是專門給上三旗主子們服務的奴才,這些便形成了包衣旗人,也是內務府旗人的雛形。


而選秀活動則主要從:滿、蒙、漢八旗子女和內務府三旗子女中進行選拔。這兩種選秀制度的時間也不相同。對於八旗子女來說,選秀三年一次。對於內務府三旗子女來說,選秀則要一年進行一次。


選秀的方向


知道了選秀的兩大來源,我們就可以嘮一嘮從八旗子女和內務府三旗子女中選拔出來的女子中她們的後半輩子的人生方向。


雖說選秀的方向有兩種,可是在這兩種方向了卻產生了不同的人生際遇。從八旗之中選出的女子一般是帝王妃子或是皇族子嗣的女人,這些人的人生可以說是和內務府三旗出來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從內務府三旗中選拔出來的子女往往都是當做宮女,在宮中伺候其他人的,這些人的身份地位並不高,也沒有了很多的機會能夠得到皇帝的青睞,一般人終其一生也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宮女,無法逃離這裡。


選秀過程


選秀過程其實比較簡單,無論是八旗還是內務府三旗中這些子女在進行選拔的時候都要提前造冊登記,以便核對信息。而能夠參與選秀的女子大多為13-16歲的女子,其他高於16歲的子女則要等到下一輪的名額過少來參加替補。


選秀最為重要的步驟是:留牌和撩牌。


留牌顧名思義就是有戲,能夠呆在皇帝的身邊或者呆在皇宮之中當一名宮女。而撩牌則是被淘汰的女子,但是這些被淘汰的女子還不能立即出嫁,而是要再等三年再一次參加選秀,如果再一次被撩牌,則才能夠自由參與婚假。


所以,在清朝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八旗女子年齡偏大,並不是這些女子不想婚嫁,而是因為封建制度的殘酷性喪失了參與婚假的主動權。


納蘭婉兒


清朝宮廷的妃嬪與秀女均出身八旗,但又有所不同。妃嬪從滿洲、蒙古與漢軍八旗中選擇,而宮女從內務府上三旗中選擇。由戶部主持,每三年進行一次。包衣秀女每年都會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最後也有內務府包衣秀女晉封妃嬪的)。


與電視劇中不同的是,秀女參加選秀不能濃妝豔抹滿頭珠翠,一般都是穿著深藍色的旗裝(挺醜的那種),梳個大辮子,不能夠佩戴明顯的首飾,越樸素越好。

清朝所有旗人家庭中的適齡女子都要經過選秀,只有參加選秀,被撂牌子的秀女才允許自行婚配嫁人,若私自婚配乃是重罪。
按照中國傳統美德,“好色”是非常不道德的,清朝規定秀女不準穿旗裝以外的華麗衣服。


澹奕


清朝的“選秀”是清朝政府為皇帝以及皇家子弟挑選妻室和宮女的制度(並不僅僅服務於皇帝,而是服務於皇權),創建者是少年皇帝順治。

最初清朝皇帝的擇後標準一般都是為了鞏固部落團結,選擇和蒙古貴族聯姻。多爾袞下臺之後,順治也藉由“多爾袞包辦婚姻”之由廢了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重新擇偶。這就是最初的清朝選秀制度,改變之處在於,滿洲官員和外藩王公大臣女子都被納入選擇範圍。

選秀制度本身其實也分為1.在內務府包衣三旗中每年一選,為宮中選擇秀女。2.每三年一次,只對八旗女子進行的選秀,主要是為了皇室子弟選擇妻室,滿蒙漢13-16歲的女孩子都必須參加。適齡女子不參加選秀或者提前婚配,家裡會被治罪。清宮選秀從順治始,光緒終,一共進行了八十多次。

選秀過程:適齡女子由所在旗營選派,乘坐騾車進京,修整後,由本旗參領開始排列進宮參選的順序,一般是按照滿蒙漢的次序,然後按照后妃親戚親疏關係,年齡,參選次數在排列。排序結束,秀女乘車依次進宮,從地安門前往神武門等候,依次瞎扯,過順貞門,御花園,體元殿等處接受閱選,被選中的,就會把寫有秀女信息的牌子留下。被撂牌子的就出宮自行婚配。

這只是第一次遴選,之後還有複選,複選留下的就是候選人,候選人還要經過引閱,復看,留宮住宿,層層關卡。

對了,清朝選秀一看家室,二看品行,長得好看是沒用的,而且會被認為禍國,所以清朝很多后妃很醜的原因就是這個....


時拾史事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閆紅

清朝從順治皇帝開始挑選秀女,秀女從旗人女子中挑選,三年一次,由戶部主持。挑選秀女主要為充盈皇帝的後宮以及為皇室子孫、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選秀女時主要注重門第和品德,至少在原則上沒有根據容貌與姿色選拔后妃。但姑娘們想要進入宮門,也必須經過一道道嚴格的審察。

(清代乾隆帝孝賢純皇后朝服像)

首先,要審查旗屬、年齡。順治朝的參選秀女條件是:滿、蒙、漢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家十四到十六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十七歲以上女子不再參加。乾隆五年進一步規定,如果在參選條件內的女子未在規定年限內參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

挑選秀女前,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允准後,由八旗各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彙總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

(清代一場正在進行中的選秀女儀式)

各旗用騾車將選送的秀女提前送到京城。家境一般的會僱車來京城。這筆銀兩由戶部銀庫支出。在入宮應選前一天,秀女們坐在騾車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次序,稱為“排車”。最前面的是宮中后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複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中的秀女,分別以年齡為序排列。車樹雙燈,上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識。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這時候已經是第二天中午了。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閱選秀女的場所。

(西太后與光緒后妃等人)

在初選時主要淘汰一些長得不好看或患有疾病,說話口齒等不合規定的秀女。而複選時主要是由皇帝和皇后或者太后親自閱看。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和太后選閱。但也有時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果有被看重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選中,也稱為撂牌子。

清朝除了皇帝選美三年一次之外,還有一年一次的選秀女活動,其目的主要是為挑選宮女以服侍內宮各位后妃。“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雖然宮女也有時被選為嬪妃,但那只是極小數,大多數宮女是後宮嬪妃的下人,稍不如意便鞭打懲罰,甚至被逼致死。


季我努學社


在選秀問題上,清朝最主要的特點是,其不論后妃還是宮女,都只在旗人家庭中挑選,而不像其他朝代在民間普選。

換言之,其他朝代往往騷擾民間,而清朝只騷擾旗人。

此外,清宮選秀還是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妃子與宮女是分開挑選的,即:

妃子從八旗(滿、蒙、漢軍共二十四旗)中具有一定品級的旗人官員家庭中挑選,通常三年一次;

宮女則從內務府三旗(即皇帝自領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俗稱“上三旗”)中挑選,通常每年一次。



清宮選妃子通常又被稱為“八旗選秀”,因為這個是為皇帝及皇子皇孫、還有近支宗室的親王、郡王等物色婚姻對象,所以要求比較嚴格。

其中,旗人官員家庭又分為在京與外任,通常說,在京官員的品級要求低於外任官員,而其中原因也在於,外任官員路途遙遠,來京一次不容易,所以低級官員不予參與。

如光緒年間,參選家庭資格為:在京為官文職須五品以上、武職須四品以上;外任官員文職須五品以上、武職須四品以上。

之所以對八旗選秀作出如此嚴格的規定,其中的主要目的,無非為了保證滿洲貴族血統的純正與高貴。



參選秀女在京彙集後,在規定的時間內閱選。在入宮前,每個秀女發有兩塊牌子,一是隨身攜帶,另一塊放在御案上供帝后查看,上面寫明秀女的家庭等基本情況。

閱選過程中,被“留牌子”的秀女參加下一次複選,被“撂牌子”就表示落選,可以回家自行婚嫁了。

之後,在複選中被選中的秀女通常會被留在宮中成為新的嬪妃,此外還有另一部分會被指配給皇子、皇孫或近支宗室。

至於內務府三旗的選秀,因為其目的是選服侍后妃的宮女,所以程序也相對簡單。

通常說,那些面容姣好、頭腦靈活、手腳麻利者分配到各宮侍候太后、皇后及各妃嬪起居,略差者則分配到宮內其他後勤場所,如管理衣物等。



總的來說,清宮中嬪妃及宮女人數較前朝大大減少,前朝“三千佳麗”的盛況不復再有。

據統計,清朝260年的后妃總數大概在200人左右,而清宮宮女人數也很少,其中人數最多的時候如康熙朝,也就500人不到。

到晚清後,因為同治、光緒、宣統均為年幼繼位,由此後妃人數劇減,宮女大概也不過一兩百人而已。

比較而言,這和前朝的盛況可是太寒酸不過了。但反過來說,這是老百姓的福氣不是?不用花無謂之錢養無謂之人,也不會被頻繁騷擾(專指旗人)。


坑爹史冊


清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在選拔秀女的制度上與漢人政權有所差別。清朝的秀女都是從旗人中選拔出來的,基本出自於八旗,包括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

上三旗包衣(正黃旗、鑲黃旗、鑲白旗),也就是內務府包衣家的女兒,也可參加選秀,不過與八旗秀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八旗秀女每三年舉行一次選秀,由戶部主持,入選者可做皇后的備選,入選後未進宮的也都是王爺貝勒阿哥的福晉。而上三旗包衣選秀一年舉行一次,由內務府主持,雖說也有進階妃位的可能,但是機會渺茫,基本都是做宮女,後來上三旗就不叫選秀女了,直接叫“引見包衣三旗使女” 。

說回八旗秀女選秀,清朝明文規定,八旗女子13-17歲者必須參加選秀,落選者才可以自行婚嫁。若是當年因故沒能參加,下一屆也要再去參加,即使已經過了17歲沒參加過選秀,也是不可以自行嫁人的,否則秀女娘家會受到處罰,連其所在的旗的旗主都會遭到牽連。

所有秀女都會有本“履歷”,註明家世、年紀、品性等等,逐層上交到戶部。到了選修之日,宮裡會用騾車將秀女們拉到宮門前,秀女們按順序排隊走進宮裡,家世越顯赫的小姐排位越靠前,打頭的基本就是皇后的候選人了。

進了皇宮,秀女們以旗為單位列隊,五到七人一列,按列上前供太后和皇上篩選,太后與皇上看誰,太監就會拿出相應的簡歷,介紹是誰家的千金,皇上相中的就留牌子,淘汰的就撂牌子。留牌子的成功晉級第二輪再篩選一遍,落選的還叫撂牌子,這次晉級的就是皇家的 準兒媳。不同的是留在皇宮成為后妃的候選人,還是指給宗室子弟做福晉了。當然成為后妃,手續更加嚴格,在複選之後要“引閱”,多次“復看”後留牌子的,還要“留宮住宿”觀察其品性舉止是否端正,過五關斬六將後留下來的會被賜予封號,成為嬪妃。

其實,清朝選妃,選的根本不是美貌,而是家世和品性。皇家子嗣結婚就是一場政治聯姻,是鞏固皇權的工具,所以我們看到許多清朝皇妃並不是美女,像光緒的隆裕皇后是個有名的醜女,但家世顯赫。清朝也重視品性,尤其是孝道,從列位皇后的諡號就可以看的出來,“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康熙的赫舍裡後)、“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后”(雍正的皇后)、“ 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乾隆孝賢皇后)。


史論縱橫




看過清宮戲或者看過有關清朝小說的人,對“選秀”一定不陌生,我們都知道選秀就是給皇上選一些年輕的女子,當然這些女子若是命運好的話,在得到皇上的寵幸後,會一步步走上更高的位置,但我們知道這“選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嗎?別急,今兒酒翁就來聊聊這“選秀”的事情。


說起這選秀,其實早在順治初年時,就定了個大概,只是後來在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朝,又進行了多次修訂與完善。我們概念裡對選秀,都覺得是皇上選妃子,其實不然,清朝後宮裡,從上到下的女子,基本上都來自於選秀,就連《步步驚心》裡,未來世界穿越過去的馬爾泰若曦,都要經過選秀才能進入到皇上的圈子裡。


首先,咱們先來聊聊,都誰能參加選秀

這秀女可分的清楚著呢,分八旗秀女和包衣三旗的秀女,出身不同,選秀方法和在宮中的地位也就不同。八旗秀女是每三年選一次,由戶部主持,這些女子的未來則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賜婚皇子皇孫的,而包衣三期秀女,每年挑選一次,則由內務府組織,這些女子大部分都是在後宮承擔雜役,當然也有些女子例外會被皇上看中,但這都是少數。

這秀女可不是誰都能當的,首先,就有年齡卡著,只有年齡是在13-17歲之間的女子,才有資格入選,太年輕不行,太老也不行。而且規定在旗女子必須全部參加選秀,這一規定可謂將在旗女子的命運給一棍子打固定了:這些女子必須得先經過選秀,才有資格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如果說你未先參加選秀,就私定終身或者有喜歡上的人了,那對不起,不僅這位女子,包括整個家族都會受到懲罰。但也有一個例外,就是假如這個在旗女子身有殘疾,在經過族長,領催,驍騎校,佐領層層報到各旗都統,申明原因,都統報至戶部,戶部鄒準皇帝后,才能免選。

其次,咱們再接著來聊聊,秀女都是如何選出來的。

一開始,每次選秀,都要求秀女們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由於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並不是每一個秀女家都出的起這個租騾車的錢,所以在乾隆年間,就規定凡是秀女參選,每家賞銀一兩來僱車之用,秀女們在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裡等候入宮,騾車上掛上宮燈,書明此女的家世身份,騾車的排列也是按照滿、蒙、漢的順序排列,每位秀女的身上也都帶著一張木牌,上面寫著秀女的旗籍,父名,本人年歲等內容,這個稱為綠頭牌,如果被看中了,就留下她的木牌,這叫留牌子,沒有選中,就叫撂牌子。而被留牌子的秀女,在初入宮時,一般都是被封為答應、常在、貴人,當然也有少數秀女被封為嬪妃。


說完了選秀的大概過程,咱們再聊一個問題就是:選秀是選美嗎?

我們現在的時代,也有選秀,前些年有超女,快男的,但現在的秀,在絕大因素裡,都包含了一點:就是顏值。那在清朝時期,皇上選秀,也是選美嗎?


清朝規定,八旗秀女在選秀時,必須穿旗裝,嚴禁“時俗服裝”,而這個“時俗服裝”則就是漢族的服飾裝扮。而且在清朝,選秀女的標準則時品德和門第,說白了就是你這個女子的名聲與你們的家庭背景。


首先要是血統純正的在旗女子,其次本人要長得端莊,品德賢淑,過於漂亮,長有“狐媚相”的絕對不能入選,因為擔心會因此給皇上增添“好色”的名聲。但說到這兒,這個“品德”其實很不好判斷,畢竟“品德”是不能靠眼睛看出來的,所以,這也造就 了一些秀女在後來當上嬪妃後,品德非常之壞。既然“品德”不行,那“門第”則就尤為重要了。


所以,清朝選秀,並不是選美,準確的說,假若你過分的美麗,反而會阻止你進入後宮,而端莊,大氣,品德才是衡量一個女人能否“留牌子”的重要條件。但在現在看來,這條件完全瞎扯。


綜上,從清朝順治到光緒這幾個朝代之間,總共選秀女80多次,人數達到200多人,但這些秀女在進入後宮後,命運卻各不相同,有些人被指給了皇子皇孫當福晉,這些秀女雖然沒有留在皇上身邊的人日後身份高貴,但這些人的日後的命運卻比留在皇上身邊的人強,畢竟是皇上指派下來的,在府邸裡總有地位可言。

而之所以說,留在皇上身邊的女子並不一定幸福,其原因就在於皇帝只有一人,但後宮卻有很多位女子,而真正能爬上至高無上的權力,只有那麼幾位,後宮設立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嬪六名,接下來就是不限數量的貴人、常在、答應。

這麼多人爭寵一個皇上,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有些女子自從進入宮就沒見過皇上的,多了去了,孤獨終老則是這些女子日後的命運。


從選秀,也可以看出,在清朝或者說在封建社會時期,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低到連自己如何生活,與誰生活,不僅自己,甚至自己的家人都無法做主。選秀,“留牌子”的人,看似體面,風光,可倘若不是自己親身經歷,永遠無法知道那後宮內的生活是如何的慘不忍睹,進入皇宮前,雖說生活方式無法自己挑選,但至少生命還稍微有點保障,可一旦進入後宮後,不僅生活方式無法自己選擇,連生命也不是自己的了,生與死,就在皇帝以及皇后們的一瞬間。


在那後宮之中,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隨著各種選秀節目火遍大江南北,很多如同流水線一樣生產出來的明星也一個個粉墨登場,隨著這些明星的一個個火熱,大家對選秀這件事情更加關注了起來,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疑問了,在古代、在清朝的時候有沒有選秀這種培養明星的制度呢?


說實話,在清朝的時候,是沒有選秀這種概念的,不過既然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暫且從別的角度尋找一下,看在那個年代有沒有與選秀相同的事情。

古代戲子們的地位

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娛樂文化,在清朝唯一能和明星打上關係的就是那個時候的戲子們,戲子這個詞並不是因為我個人的粗淺、拿來貶低他們的叫法,在那個時代,戲曲演員這個職業在官方上確實就叫做戲子。


戲子與乞丐、娼妓、劊子手等行業一起並列在古代的下九流行列中,雖然清朝戲子中的名角會非常受到人們的歡迎、有著如同明星一樣的熱度,但是人們仍然是打心裡看不起他們的,在官方的待遇中,他們的待遇也非常之差,他們的子孫後代是不能參與科舉考試、考取功名的。

在那個年代,只有人們很窮很窮、窮都吃不下飯了,他們才會把孩子送到戲班子裡面賣身給戲班主人,除了窮孩子,那個年代只有其他下九流行業的人們,才有可能會將孩子送到戲班子裡面學習。

清朝戲子們的培養

這些孩子被送到戲班子裡面之後,無論他們未來的成果如何,他們的命運都將由戲班子的主人、他們的師傅掌控著,從他們被賣身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接受到各種各樣的訓練。

因為戲班子裡面的師傅們會通過觀察這些小孩的訓練,判斷他們到底有沒有潛力可以成為一個角,所以這種形式雖然跟我們所說的選秀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卻有一絲選秀的影子存在。

在進入民國之前,清朝的京劇戲子們一般只會招收男孩,依照他們的規矩,女孩是無法學習京劇的,而男孩在進入戲班子之後,他們最開始也不是師傅教導他們的,而是由師傅的其他弟子、他們的師兄對他們進行教導。

在教導過後,他們會挑選出一些表現良好的,然後交給師傅親自教導。

戲子們的成角道路以及成角後的待遇

當他們的技藝學成後,他們並不能選擇自己何時出道,他們的出道都是如同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圈中的明星們一樣的。

他們都是一步步從跑龍套開始,慢慢努力晉升、打磨唱功演技的,因此他們可以打下很好的底子,而不會像現在的選秀節目明星一樣,可以一登臺馬上一炮而紅,使得自身的實力跟不上自己的名氣,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他們跑龍套熟悉後,自身的表現得到了師傅的認可,他們就有資格進入成角的備胎中,因為戲班子一般比較注重輩分的原因,所以登臺、成角的機會一般會優先給比他們輩分大的師兄,如果不是這些師兄真的實在難當大任的話,那這些跑龍套的小戲子們出人頭地的機會幾乎是很渺茫的。


這種現狀何嘗不像是現在橫店很多的跑龍套演員呢?他們嚐盡了苦頭、專心努力琢磨著演技,為的是什麼?為得不就是成名成角嗎?

而戲子們即便後來成角、受到了很多人的熱愛,他們也是不能出走師門、自立家業的,這種行為在現在雖然很正常,但是在清朝卻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根本不被允許存在。


因此他們成名之後,仍然要受到他們師傅的掌控,他們演出的費用全盤由他們師傅打理,他們師傅想給他們多少就給他們多少,不過一般師傅都是拿最大頭,弟子們拿最少部分的。

與戲子培養制度相似的韓國經紀公司制度

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於現在韓國的娛樂圈,師傅如同韓國的經紀公司,現在韓國的經紀公司會像清朝這些戲班子主人一樣,會挑選大批大批的少年、少女們進行高強度訓練,最終在這些訓練者中,挑出少數幾個優秀的,把他們推出道包裝成明星。


而在這些少年、少女成名後,他們所賺到的錢,他們也是隻能拿很少的一部分,其餘的錢最終都流進了經紀公司的手中。

歷史是很相似的,韓國人的這套明星培養制度現在為他們培養出了無數的明星、為他們締造出了龐大的娛樂帝國、使得娛樂產業成為了他們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被他們當成了一種優秀的創舉,在他們頗為自己這種制度自豪的時候,實際上在幾百年前,我們國家就有這種制度出現了。

不過雖然這種培養明星的制度在清朝的時候已經存在了,但是選秀這種制度卻是最近才出現的,我們遍觀清朝,很難找出與其完全類似的明星培養制度。

所以說清朝的選秀制度應該是不存在的,不過因為那個時代的戲子們與現在的明星差不多類似的原因,我們可以將清朝戲班子培養弟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最原始的選秀。


孤客生


清朝的選秀就是清朝的皇帝選秀女既是為皇帝充盈後宮,但更多的是政治聯姻。選秀女是一次全國性活動,每三年一次,有點像現在的全國選美比賽,但是條件比較苛刻。

清朝順治皇帝規定,選秀必須從滿、蒙、漢八旗中選取,年齡在13歲到16歲之間的女子,且必須參加選秀,否則不允許出嫁。具體如下:

一、每三年一次,符合條件的女子,在當地的八旗都統衙門主動報名參加選秀;

二、各地方的八旗都統衙門將參選秀女的情況彙總,由戶部上報皇帝,並將一些相貌不好、有殘疾、疾病的,逐層具保,戶部奏請皇帝准許其免去應選義務,自行婚嫁;

三、各地的秀女送入北京,由太監帶入宮中,五到六人為一排,由太監安排,供皇帝和太后挑選,有看中的就留下她的牌子,參加複選,複選被選中的秀女,有兩種結果,一是賜予王公貴族;二是留在皇帝身邊伺候,經過留宿觀察,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妃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