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潮汕人的起源是哪裡?

羅曼蒂克的馬懸車


這兩天廣東省正在遭受洪水侵襲,潮汕地區也在其中,先為他們祈禱!

潮汕地區在歷史上長期屬於潮州府,已有答主論述其演變,在此不多述。而對潮州地區的研究,近來有潮州學,今年年初剛剛去世的著名學者饒宗頤就是潮州學的倡導者。

具體的潮汕先民有多種說法,有閩越說、畲族說、俚說、疍人說等等多種說法。此後,居於此地的土著居民與南下的中原移民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以中原漢族為主體的潮汕民系。

但這些中原移民的來源,也是眾說紛紜,大體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是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漢族移民,其中包括陳政、陳元光所在的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再者認為是從福建莆田等地遷移而來,不過,更多學者更傾向於福建莆田等地是中原移民南遷的暫居地和中轉地之說。


楚邾


作為福建詔安人(和潮汕地區相鄰),我來說說潮汕起源。我所說見解一部分是幾年前到潮汕旅行時和當地老人及學者交流得知的,其它是參照了相關文獻。不合理的地方多請看官吐槽,覺得寫得好的看官,別忘記點贊,關注我。這裡先謝了!

潮汕地理概念

  • 潮汕地區是有潮州及汕頭並稱,包含潮州、汕頭、揭陽,以及普寧、惠來、饒平等縣城。語言都說潮汕話,地方戲曲都聽潮劇,飲食、習俗民風等都基本一致。

  • 其中汕頭的歷史比較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其實就是個漁村及海訊點存在(康熙八年為汕頭汛),屬於揭陽管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1860年據《天津條約》開放為商埠稱汕頭埠,作為對外通商港口之一。1930年正式設市,由省直轄。1981年成為沿海五個經濟特區並在隨後十幾年中經濟飛速發展而被國人熟知。



潮汕人來源

  • 說起潮汕話的起源,得先說說潮汕人來自哪裡。一些學者提出了所謂“潮州人,客家祖”一說,認為潮汕人其實源自客家人,因為潮汕人許多習俗和客家人相同,這點觀點有待商榷。比較普遍的觀點(包括當地學者)是潮汕人和福建漳州莆田等地類似,源自河洛民系。

  • 河洛即黃河與洛水的並稱(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屬於古中國文化發源地之一。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

  • 當然這種民系遷徙不是一朝一代之事,而是自秦後上千年歷史長河中不斷沿襲。像“永嘉之亂”、“靖康之亂”等兵亂導致中原人口大遷徙,以及“戍邊”政策引來的人口大遷移,比較有名當屬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平叛閩南少數民族動亂。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蠻僚"嘯亂,唐廷遣戎衛歸德將軍陳政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自豐州(今泉州)莆田縣南下,征討叛亂。
  • 唐朝陳政的這次叛亂行軍,不但達到了唐廷戍邊目的,也帶來了大量中原人口及中原文化。時至今日,潮汕、閩南及臺灣等地區中陳姓屬於第一大姓,此外多數姓氏也是這次軍事行動帶來的“移民”後代。

  • 南宋末年因金兵入侵,為逃避戰亂,十幾萬福建莆田人大規模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明清時期的嚴酷沿海遷界、倭寇侵擾及清末的外敵入侵,導致莆田及閩南地區人口遷移到潮汕地區。

潮汕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大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為發祥於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金紫林和闕下林。黃氏多為“莆陽黃”(黃岸派)、鄭氏多為“莆田南湖鄭”、蔡姓多為莆陽蔡,李氏多為隴西李(福建莆田)等等。


潮汕話的起源

  • 潮汕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屬於比較古老的中原語系,秦漢唐的官方語言,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以致很多學者認為唐詩用閩南話朗讀更有韻味及意境。

  • 在改革開放之初,閩西及廣東東北部的客家人,都是稱呼潮汕人及閩南人為“河洛佬”,這種民風傳承的習俗其實更印證了潮汕話其實源自中原“河洛”系語言,同時驗證了潮汕人與客家人其實有不同的淵源。

  • 現代的莆田方言和古代莆田話有很大差別,歷史長河的演變中古莆田話受福州話影響很大,以至現代莆田話(統稱“莆仙話”)與閩南話相似度極低


岑詮


廣東潮汕人,祖先其實都來自福建閩南。

潮汕是一處地名。但並不是說生活在潮汕,就是這裡所謂的潮汕人。

在通常意義上,潮汕人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也就是說,必須滿足相應的要求,才算是潮汕人。

潮汕民系的特點就是都說閩方言。這是由於,閩南正是廣大潮汕人的祖籍地。

現代的潮汕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那時候中原王朝開始向南方開發。

西晉到宋元,越來越多的中原人來到廣東,來到潮汕,與當地的土著居民結合。值得一提的是——

從歷史角度看,中原漢人移民並不是直接遷徙到潮汕的;而是先定居在福建,隨後再遷徙到潮汕。

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遷徙,其實是明朝以後的事情了。特別是在清代,由於福建的耕地面積有限,而且“戶口繁息較往年數倍”,大多數人無業。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紛紛遷徙到廣東、廣西謀求生計,並填補了潮汕的人口。

因此,現代的潮汕人和福建閩南人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都是這段歷史所致。


HuiNanHistory


知乎網上說70%潮汕人是福建莆田人充實進去的,肯定是個笑話,或者不懂歷史瞎嘟嘟。這句話有兩個錯誤:一是從古至今沒有“潮汕”一說,就語言地理來說只有“潮州”,如潮州話,潮州府,潮州人。汕頭也只是潮州一個小碼頭。二是潮州立市早在隋代。那時閩南還歸屬潮州管轄,還沒有莆田二字。直至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潮州正式劃歸廣東。莆田人在《潮州府志》上都沒有名稱,談何填充?

潮州的歷史沿革是這樣的。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在粵東設揭陽縣管轄現在的廣東潮汕,興梅地區和福建龍潭,漳浦地區。東晉(公元331年)南海郡析置東官郡,413年又從東官郡析置義安郡,位於揭陽縣旁。590年,隋文帝撤郡改州。義安州一度降為縣。592年,義安縣改名為潮州。

這時的潮州管轄範圍很大。東到福州,北到虞州(現贛州),西到惠州。從福建長汀縣發源的汀江一韓江全在境內流轉。後來,由於福建人口大量增加,朝廷又先後增設了泉州,汀州和漳州,使潮州失去將近一半的領地。1735年,清政府將潮州正式劃歸廣東。潮州從此結束了閩南1100多年的管轄權。

潮州人的起源目前爭議很大,不便待說。但古越人,土著濮人,沿海疍民(船民)應該是潮州人民族融合者之一。


嚴家慶


潮汕人(海外稱潮州人)的起源是哪裡?這個問題應該由潮汕人來回答,六甲番人是潮州人,以下將結合一些文獻資料、族譜、門匾、對聯及人文風俗等信息來探討潮汕人來自哪裡。

一、潮汕人的定義:

潮汕人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狹義的潮汕人是指“潮州八邑”人,“潮州八邑”包括海陽(潮安)、揭陽、潮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和豐順,也就是現今的潮州、汕頭、揭陽三個地級市及梅州的豐順縣,但廣義的潮汕人還包括汕尾人和大埔人。

二、潮汕地區地方建制歷史:

秦漢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設立義安郡,郡治在海陽縣(今潮州),義安郡下轄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義招縣5縣,隋朝在原義安郡境立潮州,唐玄宗時全國改州為郡,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宋朝潮州下轄海陽、潮陽、揭陽3縣,元朝梅州隸入潮州路,明代潮州八邑含大埔,清雍正時潮州府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3縣另設立嘉應州,清乾隆時潮州府轄9個縣,包括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大埔、豐順縣,現今大埔和豐順隸屬梅州市,其餘各縣分屬潮州、汕頭和揭陽市。

三、潮汕人的體質特徵及基因測定:

潮汕人的體貌特徵普遍與北方漢人相似性大,相貌與百越民族差異較大,很多人的腳小趾甲分瓣現象。

經過三十多年的基因採集測定,結果顯示父系Y-DNA單倍型類群O3(早期中原漢人主單倍群)>85%,母系mtDNA與河南太行山漢人高度重合。

四、潮汕人人文風俗:

潮汕人普遍的個性特質是傳統團結、勤奮敢拼、崇文重商,在外地只要說一聲我是潮州人就很快能得到同鄉的支援,而人文風俗最顯著的特點則是“拜老爺”和祭祖,拜老爺融合了釋、道、儒三家文化,老爺就是神,不分釋、道、儒,而祭祖則是每個潮汕人血脈裡自帶的信仰,每逢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分佈全球各地的潮汕人就會回家鄉祭祖。

五、潮汕地區居民變化:

潮汕地區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古越人,1974年發現的饒平“浮濱文化”文化遺址距今約3400—2900年。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潮汕地區屬於南越國管轄範圍,漢武帝滅南越國時,大批南越人逃入江海,浮家泛宅,這就是今天疍族的祖先。

秦漢時期,第一批中原漢人開始南遷進入潮汕,但數量不多,一直到唐代,潮汕地區仍是蠻荒之地,韓愈刺潮後,潮州逐漸成為“海濱鄒魯”。

唐末開始,陸續有漢人“舉室南遷”進入廣義潮汕地區,主要移民潮有三次:

1、唐末五代時期開始從閩贛“舉室南遷”。比如潮汕地區的黃姓就是這個時期移民而來的,黃峭山公“上馬詩”就是例證。

2、宋末有大量軍民隨宋帝南逃,在閩粵交界地區和元軍進行最後的抗爭,最後失敗時,部分軍民就留在潮汕地區,另外一部分則繼續逃至崖門等地。

3、元末明初是最後一次“舉室南遷”移民潮,主要來自福建莆田、寧化、邵武、泉州、漳州等地。

“舉室南遷”,就是整個家族集體向南方遷徙,這種遷徙方式通過家族集體力量保證了遷徙的安全和效率,而帶來的變化既包括血脈和文化傳承的完整性,也形成了今日潮汕人的聚居特點,潮汕地區至今很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很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很多鄉村甚至以姓命名,比如李厝就是李姓的聚居地,沈厝就是沈姓的聚居地,這些地方是不允許外姓人居住的,這種聚居特點和客家人的圍屋接近,但在中國其它地方卻是很少見的。

前文提到潮汕人多數是從閩贛移民而來的,但是不管是福建的莆田還是閩贛交界的寧化,都和韶關曲江一樣,只是移民中轉地,潮汕人的遠祖大多是來自河南、陝西、山西等地方,他們大多數是因逃避戰亂和荒災(主要是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和靖康之亂)而南遷至福建、江西等地,最後才進入潮汕地區。

現今潮汕地區很多門匾都刻有“某某世家”或“某某世澤”,這其實就是說明其祖先來自哪裡,比如“滎陽世家”,說明這戶人家有可能姓鄭,其祖先來自河南滎陽,而“穎川世澤”則可能姓陳,來自河南穎川。

而過年時,潮汕人有貼春聯的風俗,有些人家的門聯會含有先祖來自哪裡的信息,比如蔡姓人家的“豫水源長支分蘇浙家聲遠,錢江流遠衍派閩粵世澤長”,曾姓的“支分東魯,才衍南宗”。

從以上可知,潮汕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原地區及周邊的漢人,大部分潮汕先祖舉室南遷,從而保證了血脈和文化傳承的完整性,這些在基因測定、體質特徵和人文風俗都可以證明。

我是六甲番人,也是潮汕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漫談上下五千年


潮汕畲族文化之畲族族源畲族文化是潮文化古老來源之一支。

在潮汕,畲族人口只佔總人口極小一部份,但在潮文化中,卻處處可看到畲族文化的痕跡。例如潮州民歌源於畲族的賽詩會,潮州歌冊吸收畲歌的各種形式,潮劇老醜的“痰火喉”和“捲舌曲”仿自畲歌,潮劇武戲“招馬”程式源於畲族的招兵節,畲族“龍頭杖”成為潮劇《楊令婆辯本》的重要道具;又如潮人的農作用草木灰和貝灰施基肥源於畲人的“刀耕火種”,畲繡引發潮繡發展,畲人的神農節廣泛流行於潮人民間,等等。

無數文化現象表明,畲族文化對潮汕文化影響深廣。因此,探討潮文化的來源時,無疑必須對畲族族源來一番深入考究。關於畲族族源,研究者向來眾說紛紜。有人根據畲民姓氏和盤瓠崇拜,認為他們源於漢晉時代的“武陵蠻”;有人根據畲民的古地理分佈,認為是古越人的後裔;此外,還有源於徐夷和河南夷人之說。這些說法有一個共同缺點,即忽視了畲人遷徙中的陸系和海系的區別。

從歷史文獻資料看,畲人遷徙方向不一,既有從湖南至廣東的遷徙,也有從廣東向廣西的遷徙。尤值注意的是,大量宗譜文獻和口碑歷史,都記載了以潮州鳳凰山為策源地的畲人,向閩西和浙南的遷徙。而這方面的遷徙則可追溯到漢以前。這至少表明古粵東的畲人未必來自湘楚之地。鑑於畲族遷徙中常有漂洋過海的記載,《山海經》郭璞注也有“盤瓠殺我王,……浮之會稽東海中”說,不妨判斷,古粵東畲人是經海路遷徙而來的。

印紋陶文化在南海諸島的各線分佈,也可作為海系遷徙說的一種印證。古代粵東畲族的盤瓠神話中,首先可看到的是海、陸二系的初步區別,接著則是海系對陸系的融合。前一類傳說的盤瓠,是“搭救眾人於海上”,後來又“漂洋過海”;後一類傳說的盤瓠,則是形象複雜的龍麒圖騰物,反映了畲人在不斷遷徙中同其他族群進行融合與分化。因此,到了信史時代,畲人和武陵蠻、百越或夷人,各有一種同源關係,但畲族的族源卻不可簡單歸結為上述民族中的某一民族。

畲族族源問題是同畲族的圖騰崇拜緊密相關的。通過把古代粵東畲族的圖騰神話,和《後漢書》、《搜神記》所記載的盤瓠傳說進行比較,可看出粵東畲族的盤瓠神話有兩個方面特點:第一,其圖騰形象更豐富、鮮明;第二,它同海有密切聯繫。由此可知,自稱盤瓠之後的所有族群,是在圖騰時代的後期,即祖先神初步代替了動物神(神犬變人身)、群婚轉變成族內婚時,便開始分離的。這些族群的分離,乃緣於不同方向的遷徙。

在古代文獻中,會稽有四處:遼西會稽、泰山下會稽、浙江中部會稽、廣東潮州鳳凰山會稽。這一地名的變遷,是因古代人習慣用舊居地名稱稱呼新居地造成的,但仍然反映了粵東畲族所經過的海路遷徙。種種情況表明,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既是其同他民族相融合的歷史,也是其自身分離的歷史,並不單是一部遷徙史。所謂“族源”,是一個包含多層次的概念,只有使用人種學的方法,追溯民族之源才能取得相對成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4d4614286370a7a5f41e51f0aae7e1e\

猺獠江猺過山猺山由族



潮汕(狹義為汕揭潮三市,廣義包括汕尾與梅州)是移民地(應該說,除了原始族群,分閩客兩大漢系族群,也是七大語系中的其中的兩個。這裡也是全國最大的僑鄉,他們叫潮州人。此潮州非現潮州,而是古潮州府人。海外最大的商幫便是出自這個自稱省尾國角的地區,是現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幫會),起源當然很雜了。讓我回答此問題,供人們瞭解及思考。以便人們尋根溯源,尋找自己祖先的足跡。寫得並不好,隨寫罷了!還原潮汕歷史,讓人們瞭解潮汕的形成,個人見解有不足之處,請見諒!潮汕人的起源及演化是我國漢民族的一部遷徒與同化融合的歷史(其實就是古代華夏族、北方遊牧民族與百越族的融合同化史)。自從秦統一後(書同文,車同軌的新政後,方言、姓氏是民族的根。為何如此說呢?只要不被滅族,方言始終保留至今,姓氏可瞭解你是否融合同化而來?這就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根。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秦未統一時,各戰國只是為了屠殺與掠奪,統一後走向同化與融合。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部融合與同化史),廣東、福建、廣西等省在歷朝歷代的末年都有北方及中原民族向南方大規模遷徙。其原因不外乎三種:一、戰爭。二、饑荒。三、災難。那麼潮汕有何歷史呢?潮汕是否都講閩南語系的呢?既然是遷居,那麼原土著部落是什麼人呢?例如,潮州的鳳凰山上就有少數土著人群居。


歷史的廣東、廣西、福建、江浙沿海一帶是百越之地。因為原始部落多而雜才以百越統稱的(話說族群,古代的中國何止才56個,二百個都不止),廣東為南越,福建為閩越(土著部落的主體是畲、瑤、黎、苗等族群,現今已成少數民族,部分融合同化掉了,或被統稱掉了。像老蔣入臺後,將各土著部落統統趕往山上統稱高山族。許多小姓和融合姓便是該原始部落的人,如藍、李、劉、冼等。看姓氏的演繹,參照宋百家姓為主,戰國前以國字姓為主。原始社會都是隨母姓,因此最早的姓都有女字偏旁。看姓氏可破解其身份迷團。中華文化有承接性,喜歡追根溯源,因此中華傳承就圍繞著姓與方言的根來展開的,海外遊子才能尋根問祖)。



那麼提起潮汕,當然不得不提閩越了。因為它們山水相連,有地源關係。秦前南越跟閩越一點關係都沒有,閩越史記被吳、越、楚國等先後滅國,男人幾乎被血洗乾淨了,剩下一部分殘部也在漢代也被強遷至江淮一帶。(許多學者的觀點是古閩越國基本被滅族,那麼南遷的大體上都來自古代中原地區。潮汕與閩南的形成基本是一致的,不過潮汕是二次遷民,形成於宋末)。那麼他們是講閩南話的麼?答案肯定不是。因為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是由三個歷史時期產生的,晉末、唐末、宋末。閩南語源自古河洛地區(或為唐代中原地區的官話,而現粵語或稱廣府語,更像是秦西安地區的語言或古代楚語)!秦統一後,廣東、福建地區較為荒涼,人煙稀少。加上土著部落生產力落後,被朝庭視為邊疆、視為荒無之地。到了現今的社會,這裡的人還有一種山高皇帝遠的感覺。(百越時的潮汕以畲、瑤、疍等族人為主體,並且有許多人類活動遺址出現與許多遠古的神話傳說,三山國等等的祭祀活動就說明跟原始土著人有關。也證明了它是百越文化的一分支,不過被潮汕漢文化包容了。而潮汕人喜歡龍舟及吃粽子卻源於楚文化,因此現在的潮汕習俗是多元化的,說明各時期南下的中原人對其的影響是巨大的)

提到兩廣,不得不提南越王趙佗這個人(此人統帥秦軍及五十萬楚降兵南下入粵,並統治兩廣地區)。他本為秦統一兩廣的統帥,楚漢相爭時看到秦大勢已去,自立為王。此時的潮汕以揭陽嶺得名,當時並無行政區的稱謂(南越國在歷史中不是真正的王朝)。隨著南越降西漢,南海郡揭陽縣(非現揭陽,遺址不復存在)管轄今潮汕、興梅、龍溪、漳浦等地,東晉時改為義安郡(潮州府的前身。潮州後來也多次在閩粵兩地多次更換行政權,以至於後人爭論不休)。為了消除南越囯的遺留勢力,漢唐先後派兵駐紮,往南方殖民統治。並將罪臣送往此地改造,潮州有名的韓文公便是這個歷史時期而來的。由於中原文化的先進性,使原本蠻荒之地開闢成良田。潮州因中原外來文化的加上,那麼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因此也有別於閩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潮州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他們更有一種創新的精神,讓海內外的人歎服)。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例如工夫茶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結交感情、團結親情的智慧!


晉末,河南、安徽一帶的中原人開始進入福建,唐將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中原八大族人入閩開荒(廣東尤其是潮汕地區基本也是這八大姓氏為主的)。從而使福建人口激增,活躍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由於中原地區的人南下,地少人多的閩地迎來了大發展。陳元光率部攻陷潮汕,並開闢了漳州(把泉潮分別割出部分地開闢出漳州)。史稱為開漳聖王。陳元光為了安撫當地族人,實施了漢蠻融合(其實就是殖民地政策)。此時的福建也基本定型,閩南話為古代的河洛話與當地土話結合(這時的潮州也基本定型,閩將其併入蕃屬地,因此古有泉漳潮為一家之說)。那麼潮汕話也是這一個時期莆田泉州一帶流行的方言。為何古莆田是潮汕大多數人及海外僑人的祖籍地呢?





這都要歸罪於南宋的無能了!宋代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廣東、福建與東南亞各國開始有了經貿的往來。下南洋謀生活也是沿海地區的人的一種選擇。由於北宋在文化、經濟發展迅速,瓷器、陶器等工藝品發達。初級的資產階級也悄然而生,不過富不養兵,終成大患。隨著北族入侵,北宋割地遷民,大批災民進入浙江、福建。南宋定都杭州,福建莆田一帶成了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此時福建人口大爆炸,那麼為何古莆田的人要背井離鄉,傾巢南遷呢?


史記,宋末莆田一帶,發生了罕見的大海嘯,其災民無數南下廣東(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潮汕及閩南一些拜神活動與此歷史有關)。至今福建東山、廣東南澳仍有許多神奇的傳言廣為流傳。傳說宋帝在莆田的行宮也被其毀滅,有“沉東京,浮南澳”之稱。崖山戰敗,元軍南下屠城,南宋幼帝逃亡。一路經南澳、達濠,沿海岸線直抵零丁洋。至今在雷州半島仍有閩南人的歷史足跡!那麼現莆田與古莆田不能同日而語,已物是人非了。潮汕人與今莆田人非同宗同源罷了,應該說潮州是古莆田人遷居的大本營。與現莆田一點關係都沒有,網上說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只停留在過去。今非昔時了!一個常識告訴我們三百萬的莆田非三千多萬潮汕的祖籍地。這是為何呢?(福建丶廣東都是遷民省,不過福建的少數民族數量要比廣東少許多)


元朝的潮州稱潮州路,歸江西中書省管轄,那時又有一群北人南遷(或者稱被趕往南方更貼切,大多數是被元軍趕到此地北方族人)。他們風俗與文化方言都跟閩人不同,且大多數是經湘贛南下的,並逐漸與當地的山民融合同化,自稱為客家(他們的大本營在興梅贛地區)。有的也進入閩南、潮汕地區與閩人混居(例如河婆等有客居地,其實在汕頭、汕尾丶揭陽等地都有客家人,好多近代都被同化為閩語系的潮汕人),且不斷地壯大(明朝時鄭成功歸降遺部便趕往此地及海南)。明清時達到鼎盛時期,並影響著閩粵贛及廣西等地區,太平天國也由此而產生。潮汕地區確確地說,存在兩大漢民族群的民系的。一是古越族或古莆田移民(即潮汕人)。二是由北方族人南下與當地土著人混居的客家人(即常說的客家或半山客人)。他們方言,風俗不同,飲食也大相徑庭(一般說,靠海為潮,面山為客)。信仰也有所不同,不過在海外,有潮便有客,他們只有一個稱謂叫潮州人(大多數人在清末民國初年下南洋的。像泰國,首位皇帝便是潮汕人。前總理英拉祖籍便是豐順人,原古潮州一邑)。因此東南亞及原英法荷(清代的汕頭港以販賣人口而出名)等殖民地也以潮州幫勢力最大,而該地區成就了一個商幫……叫潮州商會,是海外華人最大的商會。海外華人被稱唐人與漢人,都與潮汕史分不開的,因此有海水的地方便有潮人(海外華僑除了是謀生,還有一種是難逃,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粵東的客家人也散落到世界各地)。



為何潮汕人(大多數人的祖先在宋代確確實實是福建當地人)不稱閩南人呢?原因十分簡單,潮汕人與閩南人有地界之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尤其與今泉州、莆田一帶的人是有別的,嚴格地說,他們也是不同歷史時期遷徙演變而來的非土生土長的。別說潮與泉有別,就連福建本省的詔安、雲霄等,他們更認同與潮汕同根,風俗上不認同泉州、莆田(方言、習俗、文化是民系的根!辨認一下方言,大夥就明瞭。只能說潮汕話是古莆田話演化而來的,是閩南話的一分支。或者說是最為古老的河洛話)。而且漳州也與潮汕一樣,是與客家混居的。這也就是融合與同化的關係。今莆田話又稱莆仙話,是閩南泉州地區與福州地區的方言交織後演變而來的(也就是古莆田人遷出後再有其他地區的人遷入而已,那麼古今莆田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漳州話較為接近潮汕話,而廈門話半漳半泉又有臺灣調,是近代才產生的。還有像李嘉誠認同莆田是祖籍地,只是他個人的看法罷了!大多數人還是能一分為二看問題的。畢竟古莆田人已南遷廣東等地創祖了,宗祠祖譜同時告訴我們的祖先是源自何方?如何而來的?這就是潮汕人的移民文化!追根溯源,那麼大多數廣東人也認為,古中原人及北方人南下遷徙,才是閩南人、潮汕人、客家人,甚至是廣府人(秦兵及楚降兵入粵是中原人南遷的最先一支)客觀的形成(即多數改變少數,一般認為少數民族更有可能是古百越原始原著民的後裔)。

潮汕的歷史講完了。古有潮無汕,汕頭(潮客各半,民清為閩粵贛地區一個重要港口,被稱百載商埠)的歷史很短(是一個小漁村叫沙汕頭及填海造地演變而來的,今汕頭人也是古潮州八邑或十二邑的人為主體的。95%以上的人都是遷徙的,少數民族不到5%。因此說,潮汕歷史就是一部人類遷徙活動史。而汕尾、惠州少數民族居住地較多些,像汕尾就有畲、疍、黎、瑤、壯、土家等三十多個,形成的成分也要雜些,並被客家的影響大一些。因此汕尾也有許多人不認同潮汕文化的。並且排斥潮汕文化,網上經常會互噴也就此原因了。不過廣義上說他們仍是潮汕人,或叫粵東人更體切些),開埠於鴉片戰爭,與香港、廈門、青島等同一時期。發達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後,潮州的政治經濟中心往沿海的汕頭轉移(看看汕頭小公園的歷史便知,這裡都是在民國初年華僑歸國建造的。他們有潮汕三市的人,也有梅州與閩南地區一帶的華僑。因此汕頭的工商業盛極一時,汕頭港的吞吐量一度排在上海與廣州之後),那麼潮汕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區域稱謂罷了!大體上的人只認同汕揭潮三市,原因是91年分了家。不過還是兄弟,還是一家人!無論潮客,只要生活在潮汕,就是膠己難!



嚁月


潮汕地區歷史悠久,人材輩出,富豪遍地有東方猶太人之美譽。關潮汕人的來源問題,一般認為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中原地區的古漢族。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沉陸,一些世家大族舉家遷到江南地區遷徙,再由江南地區入閩。當時有數百萬人南遷,使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唐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造成中原地區漢人紛紛南下江南地區,使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公元1126年至1127年)為躲避金兵入侵,大批中原漢人南侵,加上宋朝政治中心南移。江南地區得到完全開發,南宋還積極開展海洋貿易。使南方地區的經濟徹底超過北方,這一態勢持續到今天。進入閩地的漢人和當地土著越人融合形成今天的潮汕人。客家人是後期南遷的中原漢人後代。由於南方多山區土地少人囗多,人口從福建向廣東地區遷移。如今世界各地潮汕籍華人超過本土,全國各地又有許多潮汕人經商。所以有一種說法是海外有一個潮汕。內地有一個潮汕。本土有一個潮汕。


我是懷舊


“潮汕”明確表示不是行政區名稱,是地域民系文化名稱,那麼,潮汕一名就不具備行政名稱的功能,不可以以今表古,以今代古。說什麼祖籍潮汕,潮汕籍,古潮汕,潮汕史這樣的混話。她只能如實記錄各歷史時期的名稱。有人說潮汕歷史悠久,是把“潮汕”看成各朝代都有記載的地名,這是在欺人自欺!愚昧無知!韓愈有詩曰:“州南幾十裡,有海無天地。”說的就是所謂的潮汕,海水也有歷史文化?

歷代潮州是行政名,她就可以說包含潮州前的古揭陽,義安郡歷史,這很正常不過了。

潮州府人叫潮州人,如果分汕頭市叫潮汕人,那再分揭陽市本就應叫潮汕揭人,社會是進步的,如果再分市要怎麼叫。所以,分出汕頭叫潮汕人是錯誤的,不值得宣揚。

再者,潮汕一詞是1883年汕頭埠洋人通過徵稅行動影響中國人的,是西方列強幹涉強制中國的產物,不宜用於表述中華傳統文化!

(圖二是潮汕一詞由洋人一手強推的證據,比1904年潮汕鐵路早二十多年,比1976年潮汕平原早九十多年,比1990年汕頭強推潮汕論早近百年,潮汕遺佬是清朝遺佬無疑!)



幻影千度


人類學界把潮汕人歸為“閩南福佬人”,多數是由福建遷入廣東的。

宋代戰亂頻仍時,中原漢族南遷入閩,但泉州漳州兩個小平原地方比較小,山低水短,土地沙質化,沿海少灘塗,農作物、植物的類型不多,也不夠豐茂,有“水不足以溼地,土不足以養人”之稱,所以南宋時,閩南人開始往粵東南遷。

這就是潮汕人的來源。

彼時,潮州的稻米、蔗糖、鹽、布、瓷、都是很好的出口商品,有一些福建人開始在潮州置不動產。

有一本南宋時期的關於地理類的書籍《方輿勝覽》,全書記載了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各方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山川、學館、堂院、亭臺、樓閣、軒榭、館驛、橋樑、寺觀、祠墓、古蹟、名官、人物、題詠等等。這本書裡,寫到潮州的時候,有如此一句:“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潮漳之分。”

還有:“土俗 熙熙,無福建廣南之異”,所以也就是說,潮汕雖在粵東,從風俗、方言、文化甚至土產形勝各方面,其實是更接近福建而不是廣東。

從文化性格來講,潮汕人與閩南人也較為一致。福建省從地形上講,武夷山脈阻隔了它與內陸的交通,把它逼向大海。馬可波羅遊記中說,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南朝時,印度僧真諦也航州到梁安郡(則泉州附近的豐州),在這裡換乘大船。類似事例很多,就不列舉了。

這種海洋性格可以怎麼描述呢?筆者大膽,姑妄評議。大概是有一種骨子裡的開放。這幾年來潮汕人的保守觀念被宣傳眾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潮汕人的開放一面。近於海塗之人,對闖世界的豪情是血液裡的事,難以去除,這點也許可以再從人類學角度再做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