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嚴復,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開眼看世界、引進西學第一人"。在我的心目中,嚴復是個近代了不起的人物,他翻譯的《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影響了幾代人,他還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主持了北大改革,歸併了科目;開設外語和西學課程。二是提出了"兼收幷蓄,廣納眾流",開啟蔡元培辦學思想的先河。三是頂住了教育部停辦北大的壓力,保住了北大的存在。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鑑於這種想法,徜徉在"三坊七巷"的古坊老巷中,我首先走進了郎官巷嚴復的故居。

恰好兩個學生正在院內售書,她們一一向我推薦,不由買了兩本,一本是《福州名人故居》,一本是《城市的守望——走過三坊七巷》,價錢不菲,但對我來說,此時此地,正遊覽"三坊七巷",參訪名人故居,非常適合,那就不惜金銀了。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兩個學生也是義務講解員,她們的介紹,使我知道了許多。此宅原是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家。林旭在北京菜市口被斬後,其妻沈鵲應系清代重臣沈葆楨之孫女,沈瑜慶之長女,不僅善作詩,而且還善填詞,是個才女。曾寫一副輓聯:"伊何人?我何人?全憑六禮結成,惹得今朝麻煩;生不見,死不見,但願三生有幸,再結來世姻緣" ,表達心志。又填一首詞《浪淘沙》:"報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返,雲暗江頭。鏽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在家中設靈堂祭奠,然後仰藥絕粒,哀毀過度,香消玉殞。一對年輕輕的夫妻,就這樣過早的離開人世,墓聯雲:"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樓絕命詞。"之後,此宅,便無人敢買。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據說,嚴復並不喜歡這個房子,是福建督軍李厚基買了裝修後送給他的。李厚基這個職位,是在海軍總長劉冠雄保薦下獲得的,他知道劉冠雄不僅與嚴復是老鄉,而且還是嚴復的學生,一聽說嚴復不遠千里回到了老家陽岐,就動了心思,殷勤的把這宅子拱手獻給了嚴復。恰巧嚴復這次回家,是給三兒子嚴琥完婚的,娶得是"板橋林"的小姐林慕蘭,當時"板橋林"居住在楊橋巷,與郎官巷毗鄰,為使林慕蘭離家近一些,嚴復這才搬到了這個宅子裡。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這個宅子並不很大,僅625平方米,分主座與花廳兩院。主座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正間分前後廳,中間用屏門隔開。主座西廊小門通花廳,花廳靠北,為兩層樓平房,嚴復就住在這裡,樓上為臥室,樓下為書房。嚴復1920年底,曾給友人寫信言道:"還鄉後,坐臥一小樓,看雲聽雨之外,有興時,稍稍臨池遣目",過著休閒自在的生活。

學生的講解,使我更系統的瞭解了嚴復。嚴復小的時候家中並不富有,父親只是個醫生,一年霍亂中,還被感染,不幸去世。一個頂樑柱的缺失,使嚴復連私塾也讀不起了,恰在這時,馬尾船政學堂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衣食住全包,每月還發津貼,嚴復就去報考,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更大的幸運是187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選派去英國留學深造。1879年8月回來,第二年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水師學堂,奏調他去任總教習,後來,晉升為會辦、總辦,就是校長,一干就是二十年。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海戰電閃雷鳴地驚動了他,中方海軍犧牲的人員,大多是福建人或是馬尾船政學堂走出的精英,包括一起赴英的劉步蟾,船政學堂同學鄧世昌、林泰曾、林永升,還有許多其他的同學、朋友,都是北洋水師的脊樑啊!一夜間全部命喪大海。一向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大清帝國,竟然慘敗給日本這個"蕞爾小國"。太可怕了,每當想起,嚴復都錐心的疼痛。我們這幾代人也是如此。2014年又逢甲午,我登上劉公島,特意賦詩一首:"心潮似海千層浪,沉重如山萬縷魂。甲午戰爭豈能忘,劉公島上祭先人"。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沒到一線浴血奮戰的嚴復再也沉不住氣了,開始以筆作刀槍,進行戰鬥。1895年2月至5月,在天津《直報》上連續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一系列政論文章。"中國缺少堅船利炮嗎?""不!""中國缺少猛將勇士嗎?""不!"那麼我們究竟敗在何處呢?嚴復把目光投向了國家制度。1898年,嚴復翻譯的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單行本出版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響徹了中國大地。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前坐著嚴復,後左為葉祖珪,後右為薩鎮冰,中立著不詳

也就是這一年,"戊戌變法"失敗。緊接著,十年後大清朝滅亡,袁世凱復闢,也失敗。嚴復一直在探索、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他提倡西學,多次進行比較:"中國最重三綱,而西學首言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他指出:"中國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他倡導"自由為體,民主為用"。

他支持戊戌變法,光緒皇帝召見後,回來寫下了《上皇帝萬言書》,還未等他抄呈,慈禧太后就發動了政變,百日維新失敗,他躲過了一劫。但他又反對以激進主義的方式解決問題,提倡"導其機,須其熟,與時皆達"漸進變革的方法。他在矛盾的交織中生活、思考,特別是在晚年,"躲在小屋成一統",落葉歸根,沒能再走出去。"距今五十許年,當時同學略盡,屈指殆無一二存者,回首前塵,塔影山光時猶呈現於吾夢寐間也。"

架起兩岸的橋樑 郎官巷嚴復故居

嚴復的哮喘病奪去了他的生命,嚴復的後代延續了他的生命。嚴倬雲是嚴復的孫女,是曾經參與"汪辜會談"海基會首任會長、臺灣工商界領袖辜振甫先生的夫人,出生在郎官巷,曾多次參訪大陸。2004年2月8日至11日,嚴倬雲回福州參加"紀念嚴復誕辰150週年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並前往福州郊區陽岐及鼓山,祭拜祖父嚴復的墓和外婆陳芷芳的墓,又先後走訪了福建師大、嚴復故居、母校進德小學,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嚴復怎麼也沒有想到,多少年後,他的故居已成為架起海峽兩岸的橋樑。"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

九口 2018-8-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