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傳世名畫《步輦圖》與文成公主入藏有關?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步輦圖》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但其背後的故事你們知道嗎?它究竟隱藏著多少耐人尋味的趣事和史實呢?《步輦圖》相傳是由唐代畫家閻立本所作,它長129.6釐米,寬38.5釐米。官方介紹描畫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讚的場景,取材於貞觀八年(634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的事件。

傳世名畫《步輦圖》與文成公主入藏有關?

《步輦圖》

那歷史上這件和親事件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又是否與這幅步輦圖描畫的內容有關呢?對於文成公主的真實姓名,身世背景,史書上並沒有的詳細記載,只有“宗室女”的簡短記錄。唐貞觀八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至長安,想要與大唐和親,遭到唐太宗的拒絕。唐貞觀12年,松贊干布為達到和親目的遂出兵攻打受唐庇護的吐谷渾,並聲稱將要一舉進攻大唐。

隨著吐蕃軍戰事不斷干擾,唐朝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後松贊干布又遣使入唐,派大論薛祿東贊以賠罪為由請求與大唐和親,並帶去了各種吐蕃奇珍異寶作為聘禮。當吐蕃大相祿東贊到達長安時,大唐周遍的其他兄弟民族也派去了求親使者,唐太宗對各使者進行了五次考核,最終祿東贊以過人的智慧巧妙地回答了難題,並引起了太宗的注意。

為了維護國家周邊的安全,唐太宗答應了吐蕃的請求,將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步輦圖》描繪的場景是否是祿東贊請求將文成公主嫁於吐蕃的歷史史實,從官方的描述可以看出對畫的本意做了模糊處理。並沒有確切說明接見的內容,而是道明與和親範疇有關,但具體內容我們無法得知。

事實上,和親在唐朝皇室中並不是一件討好的事,而文成公主並非太宗之女的說法也廣為流傳。民間對文成公主入藏後的真實生活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能根據史實推測的說法大都是文成公主入藏後的生活並不美滿,沒有子嗣,也並不得寵。嫁入吐蕃第九年,松贊干布便去世,此後她在吐蕃的生活和地位之艱難就更加不用說了。

傳世名畫《步輦圖》與文成公主入藏有關?

文成公主雕像

即便如此,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歷史貢獻不容忽視。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鑑》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賜予了豐厚的嫁妝,她將漢族的造紙、釀造、陶器、紡織等技術工藝傳到吐蕃,同時也帶去了大量的詩詞、農書、醫典和佛經,促進了吐蕃文化的發展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

傳世名畫《步輦圖》與文成公主入藏有關?

文成公主入藏圖

目前,對於這幅畫的解讀和觀點也存在很多爭議,甚至對畫的原作者產生懷疑,究竟是閻立本原作還是後人臨摹版本?著名畫家陳佩秋先生在其著作《名畫說疑》一書中對《步輦圖》表達的內容以及繪畫手法進行了論證。

根據圖中人物神態和服飾著裝來分析當時他們的心理狀態,可以推測畫上並非是天子朝見外國使臣的的場景。首先,從人物的表情神態來看,畫上左側的三個人中間就是祿東贊,表情分明是不情願很為難的樣子,甚至有些緊張。而太宗的表情淡定自若,甚至神情有些冷峻。其次,從著裝上來看,祿東贊身著西域胡服風格的袍衣,並不符合吐蕃人見駕的規矩,拜見的使臣們著裝也並不隆重。太宗的著裝也並不拘謹,可以反映出當時的場景是比較隨意的,並沒有天子高高在上的姿態。這一反常態的畫面恰恰能夠推測出這次會面並不是商討和親事宜的嚴肅場景,反而像是私下接見的會面。

傳世名畫《步輦圖》與文成公主入藏有關?

《步輦圖》細節對比

傳世名畫《步輦圖》與文成公主入藏有關?

《步輦圖》細節對比

因此,如果非要將這幅畫與外國使臣請求和親的事件劃等號,恐怕難以解釋。如此重大的國事,天子不穿朝服坐在朝堂之上,而是乘坐步輦召見使臣是不合禮制的,也有失皇家的身份和氣派。隨同的官員也並沒有著官袍,皇帝身邊的隨從也不是群臣而是宮女,在閻立本的真跡《歷代帝王圖》中這樣的場景一般是由男士充當挽輿輿士。而陳佩秋先生的懷疑大部分都是站得住腳的,由此一些畫家學者推斷,這幅畫在很多細節上存在疑問,可能與文成公主和親有關,但當時的場景,他們商討的一定不是和親這件嚴肅的國事。那這幅畫究竟是什麼內容,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真實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通過推測和想象來還原腦海中最適合的樣子。

這幅畫最大的藝術功力在於畫者通過兩組人物的一多一少,以動襯靜,使上下關係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巧妙地通過畫面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也為後人留下了可供參考的歷史資料和珍貴的藝術作品。歷史無法重現,但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和研究的確有助於增加我們的民族厚重感,培養我們濃濃的家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