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為諸葛亮讓道

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為諸葛亮讓道

亂世出英雄,也成就謀士,在群雄並起的漢末,良將謀士如星河般耀眼燦爛,不論是蜀主劉備、漢相曹操還是江東孫權,他們的霸業都少不了眾多謀士武將的鼎力輔佐。

三國初期謀士眾多,其中以諸葛亮的智慧最為耀眼。而推薦諸葛亮登上三國大舞臺的人,便是早前為劉備所用,給劉備定計取樊城,後來效力曹操陣營的徐庶。

徐庶少年時喜歡練劍行俠仗義,後來為人報仇被官府抓,逃脫後改名換姓前往儒家的學舍學習。但是同窗的學子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寇,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於是每天都早起晚睡,認真學習儒學,漸漸地徐庶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非常精通。

後來因董卓之亂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為了避亂,便到了荊州,這才結識了諸葛亮,二人惺惺相惜,關係非常友好。劉備南下依附劉表時,劉表讓劉備駐紮新野抵禦曹操。徐庶覺得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名聲不錯,便前往投奔了劉備。

之後,劉備在荊州被曹操打得大敗,徐庶母親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所虜,曹操以他母親要挾,徐庶是個大孝子,於是只得含淚辭別了劉備,前去許昌,做了曹操謀士團中的一員。

臨行之際,彷彿失去了主心骨的劉備,悽悽惶惶地為徐庶送行。徐庶心中很內疚,也很同情劉備的遭遇,便向劉備推薦了隱居隆中的諸葛亮,還把諸葛亮狠狠地誇讚了一番,從此諸葛亮便登上了三國曆史的大舞臺。

三顧茅廬的故事提升了諸葛亮的身價,劉備風雨無阻的求賢決心最終打動了隱居隆中的諸葛亮,二人促膝長談,縱論天下大勢,最終確定三分天下的建國方略。劉備從此算是找到了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不用再像一隻無頭蒼蠅那樣,今天投奔袁紹明天投奔曹操,心中雖有大志向,卻找不到切實可行的路子。可以說,劉備若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鼎力相助,三國的歷史一定會改寫。

而給三國格局添上這濃重一筆的人,便是徐庶,也正是因為徐庶的離開,才有了三顧茅廬,諸葛亮三分天下戰略方針才得以浮出水面。至於徐庶自己,他到了曹操的陣營後,雖然一直做著官,可官職不大,他也再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來,一生碌碌無為。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才會送他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美名。

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為諸葛亮讓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