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品性那麼差,為什麼會有一群有能力的人輔佐他?

納蘭談史


提到漢高祖劉邦,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憐憫項羽,以至於就下了“至今死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句。



但是提到劉邦,就會有市井無賴、品行不端、誅殺功臣、無恩無義的說法,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身邊卻聚集了一群很有能力的人輔佐,似乎並不合理。

今天我就用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劉邦的成功之謎。在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提到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關注:“只要我們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一群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人們總是看到了“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能力,看到了樊噲、曹參的武勇,看到了滕公夏侯嬰的忠誠,但是恰恰忽略了劉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能力。


下面我們就從五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說劉邦是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記錄並分析時間的使用情況

對於時間的使用上,劉邦主要用自己的時間來選擇合適的人去做對的事。合理的人事安排,不僅讓每個人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極大的提升了組織的運行效率。對於“漢初三傑”的使用,就可以一窺劉邦的知人善任之能。

因此不是劉邦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而是劉邦善於讓組織裡的每一個人都發揮作用,做到工作卓有成效,他們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奪得了天下。

二、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

劉邦奪得天下後,功臣論功行賞,劉邦將蕭何排在功臣第一,很多人並不服氣,劉邦便說:“戰爭就好比獵人打獵,你們勇猛無敵,但充其量不過是獵狗。而蕭何卻是獵人的角色,謀劃於先,獵人的貢獻當然要比獵犬更大。”

談到張良的貢獻時,劉邦只用了一句話:“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便堵住了功臣勇將們的嘴。

三、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這點在陳平的使用上,就可以得到明證。大家都跟他說:“陳平貪財好色,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劉邦卻認識到了陳平謀略過人、善出奇謀,因此委以重任。這就是用人之長而略人之短,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我們再來看一看劉邦去世之前,和呂后之間的對話也可以對於劉邦的識人之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當時,呂后在病榻之旁,問蕭丞相死之後誰可以擔當大任?劉邦回答:“曹參可以。”呂后又問:“那曹參之後呢?”劉邦回答:“陳平可以,但是陳平謀略有餘,擔當不足,可以由王陵和他擔任左右丞相,周勃可以擔任太尉,日後興漢安劉的必然是周勃!”呂后又問:“再往後面是誰?”劉邦看了看呂后,說道:“那個時候,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曹參的“蕭規曹隨”,完全繼承了蕭何制定的漢法,實現了“無為而治”;王陵則堅持原則,堅決反對諸呂稱王;陳平則和周勃一起,剿滅諸呂之亂、安漢興劉,這一切都在劉邦的算計之中。

四、要事優先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劉邦被項羽擊敗,乘坐馬車逃命。途中,劉邦被幾次將兒子和女兒推下車去,想加快車的速度。而車伕夏侯嬰每次都停下車來,把劉盈和魯元公主又抱上了車。


劉邦曾一度想殺死夏侯嬰,但考慮到自己不會駕駛馬車,反而會被項羽所擒,因此放棄了這個念頭。很多人因此說劉邦心狠手辣,不念親情。

但換一個角度想,劉邦當時首要的任務就是逃命,所有的決定都必須支持這個目標。加快馬車速度,是確保自己能夠逃命的最佳方案,因此捨棄兒子和女兒在旁人眼裡,是沒有親情,在劉邦的心目中,就是要事優先。

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捨棄的,只要能達成最終的目標:保證自己的安全和性命。為此作出的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這是帝王的冷酷,也是霸主的雄心。

五、有效決策

有效決策的目的是為了採取合理的行動,有效決策要基於客觀的分析和量化的指標,經過思考後形成的判斷。

蕭何月下追到了韓信,但韓信能不能做元帥,還是要劉邦來決定;張良、陳平的陰陽之謀,雖然妙絕天下,但也需要劉邦來定奪是否採納;面對生死一念之間,一句“英雄何必為難英雄”讓丁公放棄了殺死劉邦的想法;鴻門宴上委曲求全,當機立斷、尿遁而逃,才有了漢興楚亡的結局。

沒有有效決策,不要說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劉邦在這個亂世中,能多生存一天都十分困難。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品性差?

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若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石勒

在唐太宗之前,劉邦無疑是歷代君主天花板式的人物,眾多豪傑爭相膜拜。

在對民上,有哪個君主把老百姓的生死當回事了?戰國,征戰幾百年,誰把老百姓當回事了?沒有。項羽,“所過多殘滅”。而劉邦呢?約法三章而已。為什麼約法三章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前無古人,空前性。對百姓而言,劉邦就是最好的君主。


在對才上,劉邦極其知人善任。戰後總結,眾臣都稱讚劉邦聖明。劉邦卻將功勞歸於蕭何、韓信和張良。韓信在項羽處不受重用,到了劉邦這裡,直接拜大將軍。蕭何,從未上陣衝殺,不過保障後勤糧草。劉邦怎麼說呢?首功!知人善任如此,劉邦還不是賢君嗎?

有人又說了,劉邦不是殺功臣嗎?要注意,劉邦殺的功臣極為有限,張良蕭何、陳平周勃等一批功臣,劉邦從未害過。劉邦所殺的所謂功臣,都是異姓諸侯王,是非除不可的。並且,劉邦也是夠寬容了。韓信只不過廢為淮陰侯,彭越發配蜀中,後來都是被呂后殺害。


再說劉邦本人的能力。一方面是應變能力強。韓信要當假齊王,劉邦正要罵人,想到不能得罪韓信,立馬改口,把韓信封為真齊王。項羽一箭射中劉邦胸口,劉邦卻立刻去捂腳後跟。

再說劉邦的膽識氣魄。且不說敢去鴻門宴的膽量,就說劉邦兩度隻身入軍奪韓信兵符,你以為就是字面這點波瀾?

最後要提的是劉邦的軍事能力。從沛豐到咸陽,劉邦一路打拼,那時候可是沒有韓信啊。劉邦誠然沒有去打鉅鹿之戰,難道就能說他沒有軍事能力了嗎?

英布造反,他覺得韓信彭越都已經死了,劉邦已經老了,肯定不會親自來打他,所以他才敢起兵。可他沒想到,劉邦拖著老邁殘軀,御駕親征。看到了沒有?在征戰一生的英布的心中,除了韓信彭越,打仗就數劉邦了。


更何況,沒有劉邦一路與項羽僵持,哪有韓信在後方大顯身手。你項羽號稱無敵,又怎麼也吃不掉劉邦。


攸揚拾羽


劉邦人品是差點,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罵人,還經常幹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這樣的沒有素質的事情。

但是,對於劉邦的缺點來說,劉邦的優點更明顯。

因為跟著劉邦打仗,你不用擔心沒有官做,沒有財發。在這方面劉邦是最守規矩的一個人,他一直都是在嚴格執行,功必賞,過必罰,這一制度。

相信只要有真才實學的人,就都會想要劉邦這樣的人,來當自己的領導。

我們都知道,劉邦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他得到了軍事奇才韓信。本來韓信一直都是跟著項羽打仗的,他是項羽的手下。

韓信在跟著項羽的時候,他給項羽提過很多建議。

但是,項羽根本就看不起韓信,經常把韓信給他提的意見,連看都不看,就扔到了垃圾桶裡。

不僅如此,項羽還讓韓信,給自己看大門,讓韓信做了一個執戟郎。

韓信如此大的才,他怎麼可能忍受項羽這樣的侮辱呢?

所以,韓信就離開了項羽,來到了劉邦這裡。

韓信本來是一個小兵卒子,根本就沒有帶過兵。但是,到了劉邦這裡,經過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就把韓信封為了大將軍。

要知道韓信未來劉邦這裡之前的時候,是沒有大將軍這個職位的。

你看如此重要的一個職位,劉邦憑藉蕭何的推薦,就敢重用小白韓信。不得不說劉邦是幸運的, 因為韓信是有真才實學的人。

韓信當了大將軍之後,帶領劉邦殺出了漢中,佔領了關中,然後東出函谷關,和項羽角鹿中原,並且最終打敗了項羽,幫助劉邦統一了天下。

這就是劉邦敢用人的結果,也是當時天下有才能的人,願意追隨劉邦的原因。對比,劉邦給的高官厚祿,他愛罵人的臭毛病,真的是算不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從項羽那裡投奔到劉邦這裡來的人,不僅僅只有韓信一個,還有一個叫陳平的謀士。

本來陳平都在項羽那裡做到了高級領導人。

但是,項羽做事讓別人感覺不舒服,他總是會唯親是任。無論什麼事,都靠自己的情感作為處罰依據。

尤其是對待項伯的問題上,即使項伯犯了死罪,項羽也不會處罰他。正如鴻門宴之前項伯把軍事機密透漏給張良,張良告訴了劉邦,就這劉邦才逃過了一劫。

但是,項伯做了這樣的事,項羽竟然沒有處罰他。

這就讓很多人,感覺項羽不是一個做大事的人。

還有更加重要的是,項羽這個人十分的小氣,即使他的大將或者謀士,為他立了大功,他也捨不得拿出相應的財產,來賞給自己的部下。

所以,陳平覺得跟著這樣的項羽,是沒有前途可言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陳平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

來到劉邦這裡,陳平被重用了。而且劉邦從來都不懷疑陳平,還給了他很多黃金,讓他去離間項羽的君臣之間的關係。

最終,正是陳平離間了范增、鍾離眜和項羽的關係。

范增被項羽排擠走,死在了路上。鍾離眜被項羽猜疑,所以,也就被項羽剝奪了帶兵的權利。

最終,導致了項羽失去了天下,不得不說這都是項羽猜疑人,劉邦重用人導致的後果。這也是所有的人都願意追隨劉邦的原因。


史學達人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關注【講古場】

這個問題,我想分兩部分來回答:




一、劉邦人品真的很差嗎?

很多人都認為劉邦的人品不好,因為史書上記載了很多小故事。

比如劉邦常年到飯店喝酒不給錢,可奇怪的是他去誰家賒賬,誰家就生意興隆,一天的營業額相當於平常一個禮拜的營業額,所以飯店老闆到年底就主動把劉邦欠的賬一筆勾銷了,奇怪吧!這明顯屬於帝王神話,用來說明劉邦的不同尋常,本身就不可信。就算是真的,那反而說明劉邦人品好,哪個老闆願意賒賬給一個無賴呢?


再有,劉邦喜歡說大話。到領導家隨禮喝酒,一分錢不帶,就敢說自己“賀錢萬”。說大話就是人品不好嗎?也未必!劉邦去領導家幹這事,難道是去找死的嗎?不是,最後在這次宴會上,他不還得了個小自己二十多歲的媳婦嘛!說明他去之前就知道自己沒事,他哪來的底氣?如果人品差,還主動去得罪領導?那恨他的人再添油加醋一番,他還能有好結果嗎?這說明劉邦人緣好,有群眾基礎,領導或者敢怒不敢言,或者和他關係也不錯。但從後來起義時,這位領導不敢用劉邦,最後被城中百姓所殺這件事來看,當時劉邦的領導應該是和劉邦的關係很一般。



最後,劉邦喜歡爆粗口,喜歡作弄人,對有些人不太尊重。這個確實是劉邦的毛病,劉邦也因此付出過慘重的代價。比如他對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不夠尊重,惹怒了張敖的屬下,於是這些人策劃刺殺劉邦,差一點就得手了。但這隻能說明劉邦沒文化、素質低。他就是一個亭長,還能像大學教授一樣彬彬有禮嗎?再說了,天下大亂的時候,還能指著一個彬彬有禮的文人墨客揭竿而起,誅滅暴秦,統一天下嗎?這些都不能說明劉邦人品不好。

再者,劉邦不太看得上儒生。這也難怪,第一,劉邦一開始就是想活命,不得已而起義的。帶著一幫人對抗官兵,這時候儒生有什麼用呢?儒學講究仁義禮智信,治天下可以,搶天下就不靈了;再者,後人認為劉邦看不起儒生是罪過,因為後來儒學受到了重視,輿論權就在儒生手裡,說這話的人本身就是儒生。可當時,儒學是不被社會所普遍認可的。當時社會流行的是黃老之術,張良的思想就屬於道家。漢初,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其主流思想都是道家思想,黃老之術。



在史書上,多處提到過劉邦是【長者】,長者怎麼能人品不好呢?王陵的母親就堅定的認為劉邦是個長者,所以在自己被項羽軟禁的時候,選擇了自殺,臨死前託人轉告兒子一定要跟著劉邦好好幹,因為劉邦是個【長者】。

劉邦的人品一定是合格的。否則,以他的出身怎麼可能奪取天下呢?至於日後殺功臣的問題,另當別論。首先,為什麼殺?殺了誰?怎麼殺的?都是有具體情況的。其次,殺功臣是在奪取天下之後,心態變化之後的事情。造反的人在成功之後,心態一定會發生變化。之前考慮怎麼造別人的反,現在看誰都像是要造自己的反。特別是出身低的人,比如劉邦、朱元璋,他們會想我都能當皇上,那所有的人都有造反的可能性,沒有自信的表現。劉秀、李世民不殺功臣,人家出身好啊!劉秀雖然很窮,但是正宗的劉漢後裔。李世民也是關隴貴族子弟。所以他們知道手下人造不了自己的反,沒有威脅,那我何必殺你呢?殺了你名聲又不好。所以劉邦殺功臣不是人品問題,而且劉邦也沒怎麼殺功臣啊。韓信是呂后殺的,彭越本來已經被劉邦放了,但他自己找死,去找呂后求情想回老家,結果呂后不但沒替他求情,還力勸劉邦殺了彭越。其餘被殺的幾個人確實都造反了。而且加一起也沒幾個人。所以,我的結論是:

劉邦的人品沒有問題!



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輔佐劉邦?

劉邦奪取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本人所認可的原因就是他能夠任用賢才。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輔助他呢?

首先,劉邦比較會宣傳。什麼劉邦是赤帝子轉世,斬白蛇起義啦;什麼劉邦頭上有五彩祥雲,所以呂后總能找到躲藏在深山裡的劉邦啦;什麼有個老者給劉邦一家相面,說都是大富大貴,而且劉邦貴不可言啦。這些神乎其神的宣傳作用很大,能夠讓大家堅信劉邦不是凡人,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這個很重要,劉邦出身不好、實力不強、歲數還挺大,起義的時候已經48歲了,在那個年代就是老爺爺級別的了。這樣的人怎麼能讓大家都跟著他幹呢?那就得宣傳點神的,劉邦兩口子都深諳此道,配合的非常好!



其次,劉邦雖然在表面上不怎麼尊重下屬,但那是他的風格和習慣,就愛說點接地氣的詞語,什麼【老子我】,【你爺爺我】,【你小子】……等等,但辦事兒可是很尊重人的,應該說跟隨劉邦的功臣絕大多數都得到了應得的封賞,曾經反叛過他的人,也有很多得到了封賞,所以劉邦還是對得起功臣的。所以在呂后死後,功臣們誅滅諸呂,又恢復了劉漢江山,大家還是非常認可劉邦的。

再次,劉邦有個非常好的優點——聽勸。所以他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翻譯成普通話就是“那你說得怎麼辦呢?”,劉邦身邊給他出主意的人非常多,大家都願意給他出主意,劉邦本人呢?也願意聽取大家的意見。這一點正是項羽最大的缺點,也是楚漢相爭最後漢興楚亡的最重要原因。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關注【講古場】


講古場


我認為劉邦品行不會很差,畢竟他是西漢王朝的開創者和締造者,是秦未漢初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劉邦之所以能得到那麼多人輔佐,主要還是與劉邦的人品好和能力強有很大關係。人品不行,本事再大,也沒有人願意跟著你,所以交一個朋友,首先要看這個人的品行,自古品行不端的人沒有人跟他交朋友。

劉邦能禮賢下士,唯才是舉,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跟著他與輔佐他,而項羽目空一切,剛愎自用,自恃軍事才能很強,崇尚武力,輕視智謀,連范增這個曾經的亞父計都不能為其用,還能把韓信等人放在眼裡嗎?

劉邦能善待咸陽城中的老百姓和投降的秦朝所有官兵,知道以德服人,以法治人,以理待人,而項羽就知道在咸陽城中燒殺搶掠,一點人性都沒有,從這件事情上,劉邦和項羽誰優誰劣就立判高下。

劉邦治軍嚴明,所到之處能愛民如子,絲毫無犯,從不擾民,而項羽所到之處殺人成性,無惡不做,惹火三齊軍民一致對抗項羽,把項羽死死拖在山東戰場,以致劉邦從西邊殺來而無暇顧及,最後終於敗給了劉邦。

劉邦能善待俘虜,軍隊人數越打越多,而項羽坑殺戰俘,殘暴無比,最後若非江東八千子弟死命相從,項羽早已成了孤家寡人。

從種種情況看,劉邦比項羽人品不知要好多少倍,何來劉邦品行不如項羽品行之說?

老天是公平的,儘管老天剛開始向著項羽,給了項羽比劉邦更多的機會,但項羽殘暴無德,連老天也再不看好項羽,依然決然拋棄了項羽,最後選擇了品行俱佳的劉邦坐天下。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大家選擇了劉邦來輔佐他,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能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所以他才戰勝了項羽,最後取得了天下。





知未是也


這個問題實際上不難回答。

說劉邦人品差的,大多看到的是劉邦在做泗水亭長和泗水亭長之前。

那個時候的劉邦只是一個小人物,雖有嚮往權利和金錢的理想,(不然也不會說出大丈夫當如是這句話),但是畢竟他所處的環境在那裡。

做泗水亭長前和做了泗水亭長後,劉邦的確傲慢,好酒色,也經常辱罵縣中官吏,做事也散漫。

這些在當時那種社會中,他作為一個農家子弟,教育程度也不高,並不顯得突兀。但是在這些缺點下,他也有一個有點那就是為人豁達,講義氣,不然也不可能在沛縣結交那麼多的知交好友。

至於劉邦在起事後,雖然這些缺點依舊,但是他已經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毛病,慢慢開始改正。

特別是在沛縣民眾擁立劉邦做沛公後,劉邦的改變是非常大的。有一次驪食其見他,他據床而見,這在當時是很無禮的,但是劉邦能夠在驪食其勸說立刻改正。

這說明劉邦的性格已經開始隨著身份的變化,而有意識的不斷優化。

後來隨著勢力越大,劉邦在亂世中逐漸嶄露頭角,特別是在做了漢王后,劉邦的改變隨著身份的變化,其性格改變就更大了。

《漢書》曰“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而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作為漢王的劉邦,在徵將的時候能表現的如此謙虛,下馬距鞍,能說劉邦人品差嗎?

至於項羽在抓了太公,說要烹而食之的時候,劉邦說的那句:“你我都受命於懷王,情同手足,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記得烹熟之後分我一杯羹。”

這也不是劉邦人品差的表現,相反這句話佔了大義,是救了太公一命。並使得當時的局勢穩定,這是大智慧和大氣魄。

而且劉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用韓信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來。

更有意思的是陳平,有一次陳平被人誹謗有受賄,盜嫂之罪,但是劉邦依然用他,還給陳平四萬金,讓他去離間項羽君臣,而不問這筆錢的去處。

至於,史書上記載劉邦在打下長安後,貪圖享受,但是劉邦他聽得進勸,能夠及時收手,沒有大胸襟,大氣魄控制不住的。

所以說劉邦人品差,如果是泗水亭長前後,可以理解。但是之後的劉邦,是一個自我進化,有著大胸襟,大氣魄的英雄。

不然,蕭何,韓信,張良這些人,又怎麼會心甘情願供劉邦驅使,何不自立一方。

到是後來得了天下殺功臣,說句實話,一個從無到有,從最底層打下天下的人,總會為了後世子孫考慮的。

皇位,不狠坐不穩。


害蟲的微笑


一隻狼領著一群狗,都是為了利益而來,然後又都是為了利益而亡。搭夥做買賣,因為這群狗都堅定的認為這隻狼是一支行情看漲的績優股,以此,這一群狗看準了狼的能力,狼的作為,把寶押在了狼的身上(性命),義無返顧而又勇往直前,這群狗就跟著這隻狼一直走下去,完全徹底的走下去。

一路走來,在不停的走的過程中撲捉到好多獵物,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是,這隻狼始終從不吝嗇,論功行賞,按勞分配,使得這群狗對這隻狼看到了希望,望到了未來,誠心的欽佩讚歎而又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為這隻狼奔忙效命,它們更明白的意識到只有有了屬於狼的好日子它們才會有更好的好日子,以此它們更加堅定了信念,明白了道理,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捷足才俊之下,不但抓住了鹿,而且擁有了天下共逐之的那個鹿,哈哈!它們成功了,成事了,分田分地好不熱鬧,至於到了後來,誰也把握不了啦。(見諒,因為劉邦把蕭何他們也說成是功人與功狗之間的關係,以此,以狼狗論之)


楊柳青青春之聲


我是愛學習的小蟲子,歡迎關注我,與我交流中國歷史。

劉邦人品差,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輔佐他呢?

劉邦出身普通,文化程度普通,職業一般,品性油滑,稱帝之前揚言要從項羽那裡分一碗煮他爹的湯,稱帝之後取笑他爹“當年你瞧不上我,說我是個混子,那你今天看看,我和二哥誰的家業大”,估計今天沒幾個人會喜歡他。

而另一派的領袖項羽,跟劉邦完全不一樣,那簡直是完美男子的代表,貴族出身,長得好,力能扛鼎,武藝高,尤其是霸王別姬這一段,經過無數影片渲染,更有了一層深情的影子。

但是問題恰恰就在這,為什麼很多能人,願意投靠劉邦,而非項羽呢?最著名的一個就是韓信,原來是項羽帳下的人,最後跑到劉邦那裡被委以重任,直接推進了滅項大業。

在洛陽南宮的那一場宴會上。高起、王陵兩個人對這個個問題做出了明確回答,陛下您脾氣不好,有時還好取笑侮辱別人,項羽就不這樣,對人很有禮貌,知道關心士兵。但是您帶領部下打仗,封賞的時候一是一,二是二,當場就兌現。項羽對有功的,比他賢能的人整天看不順眼,功勞都是自己的,黑鍋都是別人的,分封官職扣扣索索,授予官職的印鑑都快磨得看看不出字來了,還不願意給人家,所以我們當然願意不願意跟項羽,而願意跟著您幹。

劉邦說,我這人水平不行,但我有能幹的手下而且我信任他們。而項羽就有一個范增,還不聽人家意見,猜忌這,猜忌那的,最後把人家給趕跑,讓他病死在半道上。所以最後他輸了,我贏了。

這個問題,就跟今天找工作一樣,你是願意追隨一個脾氣好,長得帥,就是不願意給你發工資,時不時還剋扣一點的老闆呢?還是願意跟隨一個脾氣臭,說話難聽,有時候還有各種奇葩操作,但是在發工資,分紅,晉升上說到做到,從不食言的老闆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蟲子愛學習


劉邦能成漢帝國的開國皇帝自有其成功之道。說他是市井無賴也好人品差也行,反正他成功了,並且是在當時那麼多英雄大牛的輔佐下,最終戰勝項羽才取得成功的。這是因為:一,時勢造英雄,英雄逢時勢。秦未農民起義,各路義軍和舊六國的殘餘勢力連成一片,共同推翻秦帝國的殘酷統治。二、秦滅亡後,項羽逆大一統歷史潮流而動,刻意分封,自稱西楚霸王,且背棄楚懷王盟約,不讓劉邦作漢中王,同時放逐義帝,分封時親疏有別,厚此薄彼,重新激化社會矛盾,天下紛爭再起。劉邦築壇拜韓信為大將,以長者之尊為各路諸候王共主與項羽對決。項羽剛愎自用,不但得不到天下英雄相助,連原本自己的手下干將如陳平、呂馬童、英布等都轉投劉邦。劉邦在張良、蕭何、韓信、陳平等一大眾英雄輔佐下,最終在垓下逼迫項羽自殺,取得了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創建了大漢皇朝。三、眾英雄之所以助劉邦而棄項羽,用韓信的話講就是項羽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殘暴好殺、背懷王之約、逐殺義帝、失天下人心、且無識人容人之能、僅一亞父也不能善待,所以眾叛親離,終至垓下敗亡,自刎於烏江邊。


本人大白


劉邦的人品不算差。再差也沒關係。關鍵是劉邦這個老闆能按時發工資,提現可以,存在老闆公司投資也行。到時候提現也不虧。

劉邦是趕上了亂世,這個亂世給他這樣的豪爽之人提供了活動空間。他的鍋裡有,跟著他跑的碗裡就有。所以,很多人投來投去,投到劉邦手下找活幹,也遠比在項王,六諸侯王手下受指指強得多。畢竟劉邦草根出身,容易與下層民眾接近。

其實,跟著劉邦幹,劉邦"捨得"。一個武將打下一個城池,這是秦國的土地,劉邦就拿秦國土地讓你守,你守住了,你的官位衣食就有了,土地就是劉邦的。守不住就算了。又打又搶吧,到處都是機會不是。

舉個例子來說。劉邦追項羽,在固陵被惱羞成怒的項羽痛揍。他讓人去找彭越和韓信來邦忙。一點消息也沒得。張良說,他們不來是沒油水,不如跟他們說,等打敗項羽後,一戶分項王三個郡。這樣有好處,他們必定會答應。果然,這二人聽說有三個郡的好處,立刻出兵……你道這人好請的麼?劉邦捨得,他人家項羽的土地作交換條件,他一有,所有跟著的人也就有了……換了在下,也咬著不放,跟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