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萬曆十五年》下的權利遊戲

《萬曆十五年》是個大IP,想必去年看過《人民的名義》的讀者也都聽過有這樣一本書的存在,懷著好奇,嘗試閱讀了一下,談一點想法。

由於不是學歷史、政經出身,所以讀這類所謂經典學術作品,感觸不多,一般都當小說看個熱鬧。事實上,黃仁宇的《萬曆》單從敘事語言、篇章結構上看,閱讀起來是有趣的。黃通過幾個重要人物,萬曆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以點帶面,相互交錯,描繪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政治權利鬥爭。包括皇帝與臣子的鬥智鬥勇、人臣之間的黨同伐異、文官武將的相互掣肘等等有趣的歷史場景。

這些人或事,在黃的筆下,描述的很詳細也比較客觀。比如有寫戚繼光的勵精圖治,重整軍隊,抗倭戍邊,也寫了他與首輔張居正私交甚密、送千金姬;比如寫海瑞兩袖清風、剛正不阿、尚古之風,也有他特立獨行,妄圖一己之力改社會舊弊的“不自量力”。黃寫的是歷史,也寫的是人;歷史錯綜複雜,難以蓋棺定論,人大多時候也說不清楚

簡單說兩點印象比較深的地方吧。

第一是道德的濫用

在黃的描述下,至少明朝期間,評價官員都是以道德為起點和終點的。首先讀書人和農民在當時是兩類人,農民的管理中樞是家族族長、鄉紳豪強;讀書人的管理是皇權、科舉、仁義。在讀書人眼裡,只有君子和小人。君子就要求忠君守仁、孔孟之道、克己復禮,有這樣的好德行,就會被認為德才兼備;反之沒有這樣的操守,就是小人。

道德的標準和尺度太多太高,而且解釋權也不統一,最終道德會淪為權力者的玩物,成為排除異己、攻擊政敵的工具

文中舉了張居正生前位極人臣、大權在手,死後身敗名裂、遭人怨恨的故事。政敵拿起的武器也是道德,上書的臣子沒有講張的政策主張不合理之處、而是攻擊他貪汙腐敗、私生活混亂、有謀逆之心。而政敵攻擊的原因也不真心是為了江山社稷,一方面如果打倒了張,自然改弦易轍,升官發財;即便不成功、也能落下不畏生死、敢於諍言的千古好名聲,完全是在沽名釣譽嘛!萬曆正是看穿了文官的小九九,而自己也難對此有所變更,於是心灰意冷,索性不理政事,精神自殺。

傳統中國是一個依靠道德而不是技術在運轉的社會,儒家提倡的道德只是一個理想追求,是個花瓶不應該是尺子。用道德去約束官員,最終的結果就是集體的“陰陽人”,嘴上仁義道德,實際背後做一套,也就是吳思寫的《潛規則》所表現的。潛規則在我們國家經久不衰,或多或少也是因為明面上的東西無法滿足人的客觀需求,只能另闢蹊徑,私底下解決了。

第二是“處長治國”。

中國這麼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很不容易。古代交通不便、信息流阻塞,皇帝依賴京城百官,封疆大吏、大官同樣依賴升斗小官去管理百姓,這套體系到現在也沒多大變化吧。權利核心位於金字塔的頂層,雖有“生殺大權”,然而也有痛處,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不由權利核心決定,而是大小官員的個體執行選擇,倫理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官比事重要,人比理權威。

“處長”這層官員,對具體事情不需要親力親為,但執行的好壞全在他的態度。辦事上心,自然會推動的順利,如果不上心,事情也能糊弄過去。中國這麼多“處長”,他們是中國這個巨人的腰,上通大腦,下連腳足。很多中央的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落地就變了味,結果與設計事與願違,我想問題跟處在執行環節上的各位“處長”們多少也有些關係吧。他們理解的不到位、執行的不徹底、利益的不滿足、最後的結果也就難說了。

整體看,《萬曆》故事性還是挺強的,作為經典書籍,讀一讀也有必要,至少對歷史人物上理解會更細節一些。比如:

北京周邊的明長城,居然有一部分是戚繼光當包工頭修的!!

震驚,首輔張居正被爆長期私服春藥,天命之年撒手人寰!!

對於P民來講,還是這個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