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你做過哪些讓你後悔一生的事?”“後悔!”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

“你做过哪些让你后悔一生的事?”“后悔!”

“害怕後悔”如何毀掉了你的人生

1/5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二十年前,一段臺詞讓一部電影成了經典: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你做过哪些让你后悔一生的事?”“后悔!”

為什麼一段看上去很普遍的臺詞擁有如此打動人的力量呢?因為它講了一種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強烈的負面感受——後悔。

後悔在心理學上又叫“反事實思考”,就是在腦海裡假設一些與“已經發生的事實”相反的情景,並且很主觀地認定,那種情況比現在更好,基本邏輯就是:

最好的男人(女人)都成了別人的老公(老婆);

最喜歡的衣服一定是你嫌貴沒買的那一件;

最好的工作是你拒絕掉的那個OFFER……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後悔”,我們明明知道“世上沒有後悔藥”,後悔也無濟於事,但我們總是輕易陷入這種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撥。這是為什麼呢?

有趣的是,科學家在人腦中發現了一個叫“眼窩前額皮質(OFC)”的區域,如果這裡受損,我們的決策能力會下降,但頻頻犯錯後,但我們卻不會因此感到“後悔”。

看來,“後悔”是人的天性,為什麼人會進化出這種“能力”呢?

2/5

後悔是一種自我懲罰

當你的腦海中浮現出“如果我當初不這樣做該有多好”時,你不是在後悔,而是在“自我懲罰”。

打個比方,如果你喜歡買彩票,每次都買固定的號碼,那麼下面兩種情況,哪一種更讓你後悔:

A、這一次你買了固定的號碼,結果還是沒中獎

B、這一次你突發奇想,改了一個數字,結果大獎竟然是原來的數字

一定是B更讓你後悔吧,真是“閒得蛋疼多此一舉沒事找抽天生命賤”,為了“處罰”自己反常行為,讓你開始用聯想:自己如果繼續買這個號碼,該有多好。

“你做过哪些让你后悔一生的事?”“后悔!”

從概率的角度上,你繼續買這個號碼,也不一定能讓你中獎,但那樣做至少可以讓你做到一點——不再後悔。

“後悔”沒問題,“害怕後悔”才是大問題。因為主動改變而犯下大錯,這件事產生的“後悔”情緒,會對我們日後產生深刻的影響,讓我們時常常事先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去避免“後悔”。

這就值得我們反思了。

3/5

比“後悔”更糟糕的是“害怕後悔”

如果你是一個項目的負責人,在項目執行過程中,你發現合作方有一些不好跡象,似乎在隱瞞著項目的某些問題。

你有權暫停項目,重新檢查合作方,結果可能會避免更大的損失,也可能只是虛驚一場,但現在項目時間已經很緊了,肯定會造成延誤。

是否要這樣做,你必須立刻做出決策。

如果理性的決策,你該去權衡“合作方出問題的可能性(等同於避免損失)”與“項目延期的損失”,到底哪一個更大。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在權衡利弊時,都會加入一個新的變量——

預期自己是否會後悔。

自己是否後悔,跟“合作方合出問題的可能性”、“項目延期的損失”這兩個因素毫無關係,純屬干擾因素,但你仍然情不自禁地想到這個問題,有些人甚至完全被這種恐懼所主導——前面已經說了,每個人都嚐到過“後悔”的滋味,都希望避免發生這樣感覺。

這就是由經濟學家盧姆斯和薩格登提出的“後悔理論” (1982)——

因為,人們遇到我們稱之為後悔和欣喜的感覺;

所以,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中,人們將預期和考慮這些感覺。

——《後悔理論:不確定條件下理性選擇的替代理論》

很明顯,在加入是“是否會後悔”的考慮因素後,你很可能在猶豫猶豫再猶豫中維持現狀,直到“問題暴露”或者“確定排除”。

在決策行為中,“不作任何決策”也是一種決策,但在人的心理上,“不作任何決策”不算決策。

當人們被命運“推動著前進”,而不是“主動做出改變”的話,如果真的做錯了,其“後悔的程度”也小很多。

為了避免後悔,人們不願改變,明知有問題,而寧願非理性延續目前的狀態,包括:不敢離婚、不敢辭職,不敢改變環境、不願改變工作方法、更傾向於目前正在進行的治療手段……

當然,是否會發生“因為害怕後悔而更保守”的心態,取決於當前決策的後果,像《百萬富翁》這一類益智答題贏獎金類的節目,選手們一開始總是更傾向於回答下一關,以爭取更多的獎金,但隨著累積獎金越來越多,“害怕後悔”的情緒開始佔上風。

“你做过哪些让你后悔一生的事?”“后悔!”

越是重大的決策中,決策者越是會產生“避免後悔”的選擇,特別是在金融投資行為中。

4/5

為什麼深度套牢後不願割肉?

如果有“後悔藥”可吃,那賣的最好的地方一定是股市了。

隨著大熊市的到來,這一類問題也越來越多了:XXX股票深度套牢,我該怎麼辦?

以前遇到這種問題,我還很仔細地看看股票的基本面和價格,然後說:“這個股票一時半會上不去,你還是割肉吧。”

現在我知道了,對方臉上古怪的表情是心裡在罵“MMP”,人家其實是希望從我嘴裡得到一句“堅定持股總會解套”的安慰。

“你做过哪些让你后悔一生的事?”“后悔!”

為什麼大多數人深度虧損後喜歡“就地裝死”?經濟學、心理學的解釋很多,比如“沉沒成本”、“心理賬戶”、“損失厭惡”等等,但“後悔理論”絕對是其中最深刻、最形象的一個。

在套牢的過程中,你腦中一定時常閃過“沒戲了,乾脆割肉吧”這個念頭,但另一個更可怕的回憶隨即襲上心上——手裡拿了半年不漲,一拋掉立刻飛龍在天——其實這種情況你只遇上過一兩次,但就這一兩次,因為“後悔”,足以讓你終生難忘。

一想到有可能割在最底部,你對“後悔莫及”的恐懼,立刻壓倒了你的理性——肯定有辦法的,明明是你的水平太低!

“你做过哪些让你后悔一生的事?”“后悔!”

於是有大師告訴你“既不用割肉,又能降低成本早日解套”的“T+0大法”——利用盤中股價的震盪,不斷高拋低吸——

理論很好,然並卵。如果“T+0”這麼有難度的技術活也能讓你解套,你當初怎麼可能被深度套牢?如果套牢的是一路向下的爛股票,越T虧損越大,如果套牢的是能穩住的好股票,100%會被你“T飛了”。

但後來,我也開始給別人這個建議,因為我發現,“T+0”的真正目的不是降低成本,根本就是為了讓你“T飛了”,被動割肉。

很多心理學研究證明,“預感到自己會因後悔而痛苦”,常常會誇大真正後悔時的痛苦程度,就像小孩子在打針前,對疼痛的恐懼常常超過疼痛本身。

很多人重度套牢做T,T飛了,前一兩天,看著飛上天的股價,想死的心都有,可過了幾天,卻漸漸體驗到“無股一身輕”的好處——是啊,那麼多打對摺的好股票,當初為什麼會在一顆樹上吊死?

在熊市中套牢後裝死,最大的損失並不是“股價有可能漲不回去”,而是機會成本——眼睜睜地看著一堆平時高高在上的好股票跌出價值來,你卻沒有錢買進。

“你做过哪些让你后悔一生的事?”“后悔!”

道理大家想必都明白了,但具體怎麼做才能對抗這種“害怕後悔”造成的不理性心態呢?

5/5

忘掉買入成本

還記得“後悔理論”的前提之一“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嗎?所以對抗“後悔情緒”的方法就是簡化決策邏輯,在“不確定的決策條件”中尋找“相對確定的條件”。

比如對待深度套牢的股票,方法很多,因人而異:

價值投資的方法:關注當初買入的邏輯是否還存在,如果不在了,立刻拋掉;如果還在,按大盤整體跌幅重新計算合理估值,再去判斷是否應該繼續持有。

趨勢交易的方法:嚴格執行“到一定比例止損”的原則,聚集“勝率”和“收益風險比”,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

倉位控制的方法:根據大勢的強弱設定好倉位比例,如果倉位超重,不管你有多看好手上的股票,一定要降到合理倉位。

資產配置的方法:投資計劃中設定各類資產配置和行業配置比例,以及調整方法,如果比例失衡,不管你有多看好手上的股票,一定要降到合理配置。

很多人會失望,你還是沒有告訴我,我的股票到底能不能解套。

但我只想問你一個問題:難道你投資就是為了解套嗎?

忘掉買入成本,把視野放大到整個賬戶吧,我們最終追求的不是某一個股票的輸贏,而是整個賬戶資金的增值。

我們必須承認,“害怕後悔”是人在面對“不確定決策”時的天性,不能與它正面為敵,不能一味強調改變心態,而是要找到“避免觸發這種情緒”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