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異地就醫跑六趟沒報銷,問題在哪

據媒體報道,國務院第二十四督查組抵達貴州後,接到群眾反映,一位參保地在貴州安順市普定縣、但常住地在貴陽市的患者,在醫院住院治療後沒能直接結算,拿材料回參保地報銷,結果因醫保經辦機構要求提供奇葩證明,前後跑了6次,至今仍然未能報銷。針對這起政策不落實、群眾報銷難的典型事件,督查組督促地方政府立即整改。

第一次的時候,負責醫保經辦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需要先辦一張新農合的存摺。再去又說缺少患者張女士的證件照。好不容易齊全了,工作人員又不在,值班人員不肯接收材料。第四次去雖然材料被接收了,但又告知他們缺一個就醫醫院是醫保定點的證明。因為證明沒開著,又去了第五次,這回又新增要求開一個就醫醫院是三甲醫院的證明。

因為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本來就是醫保定點的三級甲等醫院,所以不同意開這兩個證明。夫妻倆又去問醫保機構,結果沒有這兩個證明就報不了。就這樣,患者張女士一家前後三個人跑了6趟,花了兩個月也沒能報銷。

根據資料顯示,貴州省在2015年就統一了全省醫保三目錄、全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既然2015年已經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為何還會出現,省內異地就醫“跑了6次不能報銷”的情況?究竟是沒有嚴格落實異地直接結算政策,還是在具體執行當中出現了對接上的問題,這還需要有關部門的進一步調查,但其服務意識上的缺失則不可否認。

在患者回參保地報銷的過程中,醫保經辦機構明顯沒有履行一次性告知的義務。既然張女士的報銷材料不全,工作人員為何不在第一次的時候就交代清楚。還有,在這起事件中本該由醫保經辦機構自身核實的證明材料卻讓患者提供。連國務院第二十四督查組副組長張相國都表示:他讓你開醫院的三甲等級證明,但醫院的等級證明不是在國家目錄裡面應該有的嗎?機構為了省事將自己的分內工作推給了患者,卻忽略了有些證明遠遠超出了患者的能力範圍。

“六趟未能報銷”的背後,不單是“最多跑一次”的辦事理念沒有在基層得到落實,更是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沒能端正態度,缺乏為公眾著想的服務意識。在各級部門都在簡化行政審批的當下,當地的醫保經辦機構卻還抱殘守缺讓患者開具“奇葩”證明,這樣的做法顯然需要反思。隨著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系統的建成,以後異地就醫結算將更加普遍,如何提高服務質量,簡化報銷手續無疑成為各級醫保報銷機構所要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