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商鞅是如何用計挑起魏國與齊楚之間的矛盾,拉開了馬陵之戰的序幕

秦國自秦孝公發奮圖強,尤其是任用衛鞅(商鞅)實行變法後,國勢蒸蒸日上。

秦國又趁魏國陷於與趙、齊兩面作戰的良機,大舉東進,先於公元前354年,出兵進攻魏長城線上的重要城邑元裡,殲魏軍七千餘人,攻取魏西河郡的少梁城。

接著又在公元前352年,攻入魏河東郡,一度攻佔魏國舊都安邑。第二年,衛鞅又率秦軍包圍固陽,迫使魏守軍歸降。

商鞅是如何用計挑起魏國與齊楚之間的矛盾,拉開了馬陵之戰的序幕

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魏國被迫調整戰略,在先後與趙、齊談和之後,魏惠王於公元前350年,派軍隊反擊秦國,圍攻定陽,有意與秦在河西地區尋求會戰,使秦孝公不得不在彤與魏惠王修好。

魏國此時已重振聲威,魏惠王積極召集諸侯,以朝見周天子為名,鞏固霸業,並圖謀攻秦,這引起了秦國的恐慌。《戰國策·齊五》記載,當魏國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的時候,秦孝公惕惕為備,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令於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境)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

商鞅是如何用計挑起魏國與齊楚之間的矛盾,拉開了馬陵之戰的序幕

秦孝公派衛鞅出使魏國,設計挫敗魏國的企圖。

衛鞅,也稱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遠親。他少好刑名之學,曾為魏相公孫痤的家臣。公孫痤深知衛鞅的才能和謀略,臨死前曾請求魏惠王重用衛鞅,如不能用其才,就殺掉衛鞅,不要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認為這是公孫痤臨死前的胡話,沒有聽取。

後秦孝公求賢變法,衛鞅便跑到秦國,幫助秦孝公變法成功。馬陵之戰後,衛鞅大破魏軍,以軍功被封於商於,號為商君,故名商鞅。

商鞅是如何用計挑起魏國與齊楚之間的矛盾,拉開了馬陵之戰的序幕

很有戰略頭腦的衛鞅清醒地看到,魏國是秦國的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兩國勢不兩立。他還看到,魏國堵住了秦國向東發展的道路,獨攬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處於十分主動的戰略地位。

可是,要剝奪魏國的主動地位,僅靠秦國的力量是不行的,即如商鞅所謂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必須藉助他國的力量最好是借刀殺人,坐收漁利。於是衛鞅出使魏國,把魏國這趟渾水,重新引向東邊的齊國。

商鞅是如何用計挑起魏國與齊楚之間的矛盾,拉開了馬陵之戰的序幕

衛鞅到魏國後,首先頌揚魏惠王說:大王之功大矣,令行於天下矣。然後對魏惠王說,大王若想真正稱王於天下,光使宋、衛、鄒、魯這些小國屈服還不夠。接著衛鞅居心叵測地向魏惠王提出了,聯合一個大國,打擊一個大國,威服一個大國,從而建立王霸之業的策略。具體地說就是:或聯合燕國,討伐齊國,威服趙國。或聯合秦國,討伐楚國,威服韓國。

衛鞅向魏惠王的獻策,是讓魏以齊、楚為敵人,而以燕、秦為朋友,以趙、韓為爭取對象。衛鞅還建議魏惠王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即先稱王,讓後對齊、楚用兵。

是當時的最高稱號,地位在諸侯之上,魏惠王早有稱王的打算,衛鞅的話正迎合魏惠王的野心。於是魏惠王不計利害關係,立即按照周天子的建制準備輿服儀仗,擴建宮殿,於公元前344年加冕稱王。

同時,魏惠王又以霸主身份,召集諸侯會盟於逢澤,宋、衛、鄒、魯等小國國君應邀與會,秦國也派公子少官率師前來參加會盟,然後,魏惠王又率與會者去朝見周天子。

商鞅是如何用計挑起魏國與齊楚之間的矛盾,拉開了馬陵之戰的序幕

衛鞅獻策的實質是,讓魏國忘乎所以,把自己凌駕於其他大國之上,以孤立魏國,陷魏國於眾叛親離的被動地位,進而挑起魏國與齊、楚間的大戰,消除魏對秦的威脅。

魏惠王利令智昏,果然中計。《戰國策》記載,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之軍。這場戰爭,便是著名的馬陵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