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為什麼《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會次日暴跌

為什麼《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會次日暴跌

《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後普通觀眾潮水一般的批評是可以理解的,但次日票房96%的跌幅實在太詭異,不得不讓人多想。

《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下簡稱《地球》)本博昨天去電影院看了

根據多年觀看藝術電影的經驗和對畢贛以往作品、電影劇情、預告片的瞭解。

在最後的3D長鏡頭開始前,我算是耐著性子在看,我的身體無法欺騙我自己。最終劇情一次性大概看懂8成,基本瞭解導演要表達什麼

回家後翻看演職員表算是徹底弄明白了劇情,觀感的話和《路邊野餐》類似,男主人公通過夢境解開/放下了回憶中的心結。

不是本博在自誇,當下90%的中國電影觀眾不會像我這樣做映前功課

一方面因為我是影迷,更重要原因是我同時是電影媒體人,這些功課必須要做。

《地球》首映後被觀眾批評那是必然,因為錯位營銷讓普通觀眾預期落差太大

有多大?差不多有影片第二日票房跌幅96%這麼大

去年元旦檔愛情喜劇《前任3》的大賣,已經說明普通觀眾在“跨年夜”有觀看同類型影片的需求。

《地球》宣發注意到了這一點,利用一吻跨年“末日營銷“方式,吸引觀眾來觀看這部“愛情電影”(但完全不是喜劇,而是作者氣質濃厚的藝術片)。

很多普通觀眾缺乏對畢贛導演以往作品的瞭解,也懶得去看或者沒條件去看預告片,以為又是類似《前任3》這樣的愛情喜劇類型片,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電影是影像商品,預告片是最能讓受眾瞭解這個商品的宣傳物料。

影片上映前發佈了最少三款預告,任何一款看下來(尤其是終極版),都能對影片風格略知一二

國內很多電影院影廳內沒有放映預告片的習慣,大多都是30秒那種短預告,很多時候都開著燈,觀眾基本會把它和普通商業廣告混為一談。這和影廳熄燈後,放映長達2分半的正式預告,效果完全不一樣(預告片的問題太複雜,有機會再展開)

為什麼《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會次日暴跌

《地球》宣傳方通過營銷技巧,讓觀眾產生去看《前任3》那樣的愛情片的預期

吃瓜群眾抱著一吻跨年的心情去看愛情喜劇,結果看到一部略帶實驗性質的藝術片,不生氣才怪。

舉個美國的例子,2017年比如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導演、“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母親!》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媒體好評,但9月15日在北美開畫後,CinemaScore統計觀眾口碑為極其罕見的F。

CinemaScore的打分是從A-F,A代表非常好,F代表特別差/不應該拍本片。

一位評分網站從業人員分析說:“預告片非常奇怪而且故意把影片描繪得模稜兩可,這可能導致觀眾獲得與預期不符的觀影體驗,從而給它極低的分數。”

《母親!》前期物料,給觀眾的印象是一部猛烈的恐怖片。而實際上,影片充斥著各種寓言意象,傳達的寓意龐大而晦澀,看完後觀眾普遍摸不著頭腦。

在比較成熟的北美市場,錯位營銷都能讓觀眾暴怒,何況在咱們中國呢?

普通觀眾暴怒可以理解,但跳崖式的票房跌幅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從各種渠道公佈的數據來看,《地球》預售票房高達1.6億

這個數字有多高,超過了總票房13億的《後來的我們》(預售1.22億)

超過了總票房23億的《復聯3》(預售1.2億)

而《地球》首日票房2.64億後,但第二天跌到1130萬,跌幅近96%;第三天更是跌到184萬,又是83%的跌幅……

這部首日票房2.6億的作品,如果最終票房無法突破3億人民幣,絕對是世界電影史罕見的現象!

插一句:另一個世界影史罕見現象:《地球》目前累計2.79億人民幣,摺合美元4100萬

這幾年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的小眾電影,沒有哪部能接近這個數字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為什麼會暴跌得這麼厲害,為什麼首日票房這麼高?

前面舉的大表姐《母親!》的例子,該片票房曲線是首日309萬美元、次日274萬、第三日170萬美元,上映42天北美累計1780萬美元,還算是正常。

《地球》怎麼比中國股市還能跌,抄底發現下面還有地板、地下室、地窖……

作為職業本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背後難道有大家不知道的貓膩(沒找到紮實的證據)?

有沒有可能首日票房,尤其是預售票房注水了?(希望是沒有)

但《地球》這次確實讓你很難找到《後來的我們》退票門那樣的“把柄”

或許宣傳方已經做好了錯位營銷的結果:那就是觀眾一頓亂罵

但票房跌成這樣,不知道他們做好準備沒?據說主投方華策的股票最近跌停了,很難說和《地球》票房暴跌一點關係沒有。

去年夏天《愛情公寓(gongmu)》已有過類似錯位營銷,但《愛情公寓》首日3億、次日1.28億,第三日6000萬,也沒像《地球》跳水得這麼厲害。

如此跳水,12月31日和1月1日都是假期,不存在元旦當天大家突然想著第二天要上班,就不去看《地球》了

或許有第二種可能:發行方和影院在12月31日達成讓利協議,當天影院多排片給予返點,第二天就不返點了。第二天影院大量減少《地球》排片,除了觀眾口碑差,更重要的是第二天排片沒有返點了。

從各大售票平臺來看,12月31日《地球》排片11.4萬場,第二天 4.3萬場,下跌62%;上映第三天2.2萬場,再跌48%。而同時段,上座率從36%依次跌到4%、1.8%,跌幅大於排場,似乎說明普通觀眾比影院更“討厭”這部片。

記得畢贛在回應記者提問時曾說過“宣發人員又沒偷又沒搶”(大意如此)

模擬杆精杆一下:如今做電影宣傳底線這麼低了,只要不偷不搶就可以了?

這樣的回應,總讓我想起計劃經濟時代的飯館曾貼過的標語:禁止服務員毆打顧客!

為什麼《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會次日暴跌

錯位營銷,嚴格來講和“忽悠”稍微佔了點邊的,被惹怒的普通觀眾會生氣也是可以預見的。

假如,說的是假如哈,假如預售數字如果有一些注水的話,《地球》就涉及真·忽悠了

這樣忽悠一旦被證實,對電影市場就會產生干擾行為,讓老老實實宣傳的藝術片吃虧。

根據各方彙總的信息,由於畢贛和他的製片團隊,在拍攝經驗和預算控制上出現問題,讓原本2000萬人民幣投資的《地球》,拍攝成本飆升到5000萬。

一部新人導演的藝術片如此高的成本,逼得投資方必須在宣發上玩花樣,不然就是血本無歸。

畢贛處女作《路邊野餐》票房僅647萬(投資不到百萬),《地球》有湯唯、張艾嘉、黃覺這樣的明星加持,但畢竟是部藝術片,投資方心裡依舊沒底。

投資方想收回投資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成本是當初的2000萬,票房1億就可以開香檳

但投資+加宣發成本高達6000多萬後,就需要票房2億回本,投資方大膽嘗試定檔12.31,採用一吻跨年末日營銷方式,外加預售上可能存在的貓膩

沒想到觀眾還真“中招”,於是有了現在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