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靈寶原創」長大的靈寶 ‖ 王水寬


「靈寶原創」長大的靈寶 ‖ 王水寬

王水寬,祖籍河南開封。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師資班畢業、河南電大中文專業畢業。經濟師。先後在航空航天部一二四廠、靈寶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工作。系原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省作協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省詩詞楹聯學會、省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研究院院士、省國畫家協會會員。在國家及省市報刊、雜誌發表文學作品一百餘萬字。出版有小說集《難秋》和散文集《父親的紫砂壺》,並獲得河南省三門峽市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三等獎。小說《趟海》獲得省作協、河南日報社徵文小說三等獎;小說《星光,夜色遮不住》獲得國防科工委《神劍》雜誌優秀小說獎;電影文學劇本《白狼》獲得神劍文學藝術聯合會河南分會文學創作成果獎;散文《長大的住宅》獲得省市“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一等獎,並獲得2009年優秀散文排名第九;歌曲《英雄的冠雲山》(作詞)獲得文化部國慶60週年優秀歌曲獎、省優秀歌曲創作金獎;歌曲《永遠的中國紅》、《家鄉的核桃園》獲得第16屆、17屆優秀歌曲創作金獎;創作兒歌二百餘首,有11首收入《中國百年兒歌大全》、《中國兒歌大系》。

「靈寶原創」長大的靈寶 ‖ 王水寬

長大的靈寶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四十年的春秋已經不再。當年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如今也已霜染鬢髮,離開了摯愛的工作崗位。作為一個宣傳部們曾經工作多年的宣外科長,說起這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靈寶變化,還真感觸不少。要是用一句話來概括靈寶的成就,我會說,感覺最深的是靈寶的城市在飛速的發展中,一天天地長高和長大。

改革開放開始的那一年 ,下鄉知青的我先後考上技校和大學,畢業後當了一二四技校教師,後又調任廠辦。靈寶撤縣設市的時候,我調到了靈寶市委宣傳部。由此,親歷和見證了靈寶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和進步。

改革開放初期,靈寶縣城就像一隻醜小鴨,又瘦又小。灰色的城區,狹窄的街道,房屋低矮,老舊。一條馬路從火車站到縣城。這條晴天灰塵飛揚,雨天泥濘難行的馬路,就是靈寶當年的交通大動脈,從火車站貫穿到縣城的焦村大坡。如果步行,也就三十來分鐘。不大的縣城,文化設施簡陋。城中心的文化館,是我當年週末常去光顧的地方,或去看書,或去看書畫展,直到修建了桃林街後,文化館搬遷他處。

「靈寶原創」長大的靈寶 ‖ 王水寬

調市委宣傳部以後,我每天騎自行車去上班。當時靈寶面貌已經變化不小,最繁華的新華廣場和新靈街口已經蓋起了書店大樓和商業大樓。當然,這都得益於靈寶黃金產業和蘋果生產的快速發展。經濟的好轉,社會的進步,給靈寶帶來了名氣和好運,由此撤縣設市。當時,靈寶成為豫西的一個亮點。一次轟動全國的農民磨託車比賽後,兩年間又冒出來很多出租車,使得城郊出行多了很多方便。那時市委辦公大樓旁邊就是新華廣場,每天在機關食堂吃完午飯後,常在新華廣場的書店裡看書消遣。那個廣場是出租車的集中地,有天突然看到一個女司機,感覺很新奇,就同她聊了起來,她從企業下崗後,貸款買車跑起出租,收入不錯。感覺這是改革開放比較典型的亮點,就寫了一篇通訊《靈寶的士滿街跑》。很快在《河南日報》、《三門峽日報》上發表出來,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接著又應老幹部局的邀請,去採訪一個川口鄉退休老教師老有所為,退而不休,承包河灘,帶頭致富的事蹟,並發表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從側面反映了靈寶改革開放,人們積極投入市場經濟和鄉村建設的精神面貌。

靈寶撤縣設市後,重新規劃了新城,把城區向澗河以東發展。在火車站北面不遠的地方建起新的市委市政府大樓。規劃並新修了寬闊的金城大道,函谷路,尹溪路,富士路,新華路和長安大道。我有幸成為1995年5月8號首批入駐新大樓的公務員。

記得剛搬遷新區時,當時大家都對幾個主要街道60米的寬度很感興趣,說它們就像飛機場的跑道,這麼寬的路一下能過多少輛汽車呀。隨之道路兩邊的綠化,那漂亮少見的雪松亭亭玉立,嫣然一把把綠傘,給路面遮陽成蔭。路外兩側的大葉和小葉黃楊,修剪的平平整整,十分美觀。加上路兩旁人行道上的法國梧桐晴天遮陽,陰天避雨,陪同哪些四季常青的綠色植物,生機無限。給北方中原的靈寶人民一下帶來了常年難得的綠色享受。 如今再看到這些原來空曠的道路上,天天車流滾滾,自行車都變成了私家小汽車,不得不感嘆當年道路規劃者們那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胸襟。

「靈寶原創」長大的靈寶 ‖ 王水寬

短短几年快速的建設,城區面積一下擴大了兩倍。原來醜陋的灰小鴨,一下變成了白天鵝,這驚喜就寫在每一個市民的臉上,人們精神面貌大變。很快,政府機關和學校、醫院全部搬遷到澗東新區。幾年後,又向長安路以北的北區發展,城市面積又擴大了很多。新區的建設日新月異,各種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原來的學校從一小,二小到現在的三小,四小;中學從一中,二中到實驗中學;高中從一高到現在的二高,三高和實驗高中。另外,又跟著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建了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醫院新建了一院、三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各單位辦公樓從原來的平房和兩三層的樓房,變成今天形狀各異漂亮的高層辦公大樓。住房從平房到樓房,再從開始的六層到今天的二三十層的電梯樓房和別墅群。公園從無到有,建起了金水湖和銀水湖。以及河濱公園,春秋園、養生園,詩林,虢園,路園等。從南到北,弘農澗河兩岸綠樹成蔭,河濱遊園貫穿南北市區。市中心建起了紫荊宮國際大酒店,影劇院,科技館,圖書館,以及文化廣場和體育場。

社會的變革,城市的發展,作為建設參與者的自己,也很好地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自家的住房也隨著城市面積的變大,住宅樓房面積的增加而不斷變化。幾次喬遷後,從工廠時的23平米,到剛調到城裡後的56平米,再到新區第一批建成的138平米。每次的喬遷,都是成倍的面積翻翻,且居住環境越來越漂亮。再後來,愛人的單位又在地理位置更好的文化廣場邊蓋起了156平米,天然氣和空調俱全的高層電梯樓房。

城市的變遷,我們已經熟視無睹,感覺木然了。但對久違在外地的老靈寶人來說,刺激可就大了。

去年國慶節我們初中畢業的同學聚會時,幾個在外地工作的同學回來時,都驚詫不已,感嘆變化真是太大了。我陪著他們專門去老地方找當年的母校,他們驚呼起來,兒時記憶中的學校已經沒有一點蹤跡可尋,那裡已經是高樓林立的住宅小區了。

總而言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這長大長高的城市和住房,就沒有我們這麼多配套舒適的生活設施。更沒有我們一家家現在所住的這麼舒適寬敞的樓房。作為改革開放成果的參與者和享用者,我們只想對今天的幸福生活說一聲:

改革開放, 謝謝您!

「靈寶原創」長大的靈寶 ‖ 王水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