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一座重要的公共紀念性建築——人民英雄紀念碑。它傲然聳立於藍天大地之間,無聲地訴說著千千萬萬人民英雄戰鬥不息、奮鬥不止的光輝事蹟。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回顧紀念碑動工前後的故事,對於我們追思過往,不忘初心,凝聚力量,展望未來,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1

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前一天。

傍晚,天安門廣場上,一場隆重而簡單的奠基典禮即將舉行。說隆重,是因為參會的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毛澤東、宋慶齡、朱德、劉伯承、賀龍、粟裕……他們為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而來。

說簡單,是因為這場典禮沒有什麼佈置,代表們站著就把事情辦了。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代表大會的代表們來到天安門廣場

主持奠基典禮的周恩來首先致辭:“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隨後,現場所有代表向人民英雄脫帽默哀。接著,毛澤東宣讀了他親自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撰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至今聆聽,依然蕩氣迴腸。這段文字,後來由周恩來手寫,被鐫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1949年9月30日傍晚,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上,毛澤東、朱德、賀龍、粟裕、劉伯承先後揮鍬奠基

2

跟設計國旗、國徽一樣,中國共產黨照例面向全國徵集紀念碑設計方案。

海外華僑聞訊也積極響應,僑領陳嘉庚先生特意組織華僑繪製圖紙、製作水泥柱頭模型,寄回國內參選。

吳良鏞院士(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50年底自美國留學歸國,1951年初隨老師梁思成先生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據吳良鏞先生撰文回憶,在紀念碑建造初期,各方面專家、設計者們進行了坦誠開放的爭鳴。

通過競賽,梁思成的設計方案得到採用。雖然設計競賽已經定案,但是在1951年初的一次設計工作會上仍舊是眾說紛紜。雕塑家們希望以雕塑為主,在碑前或碑頂作群雕,或碑身就是雕塑。梁思成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應是一座“碑”,要來承載文字。

1951年國慶時,另有一個設計方案模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底下一個紅牆臺座,有三個門洞,臺上立碑。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梁思成見後非常著急,寫了一封信給時任北京市長彭真,詳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意圖,明確表示反對該方案。後來再次確定,使用梁思成的方案。

直到1952年8月1日,紀念碑工程終於正式開工。

工程開工後,仍有不少人提出修改意見,主要集中在碑頂造型上。有人主張碑頂應塑群像,有人主張應突出民族形式。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頂設計方案模型

為了進一步吸收各方面意見,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於1953年10月舉辦了修正方案的公開展覽,後根據各方意見,又作了一些修改,碑頂仍為四角攢尖寶頂造型。

直到1955年,關於碑頂形式的意見仍未能統一。最後有人提議:既然碑頂的形式不好統一,就不要寶頂了。孫中山先生不是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嗎?那就讓後輩子孫去完善碑頂的造型吧!

“這樣,紀念碑的碑頂上就沒有安裝寶頂,留下了一個約兩米見方的平臺,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小組成員解長賀說,“現在看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造型是個未完成的傑作!”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3

對於第一個國家公共藝術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黨中央高度重視,設計者、參與者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毛澤東為紀念碑題寫了兩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字。他叮囑工作人員:多請專家們提意見,問問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從中選取單個字重新編排,如果認為寫得不好,還可以重寫。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這段記述中感受到“揮斥方遒”的毛澤東在對待人民英雄紀念碑時,是多麼恭肅與謙敬。

多年後憶及此事,解長賀用“出人意料”來形容——北京市政府領導將毛澤東兩幅手書交“興建委員會”並轉交給設計組時,設計組成員欣喜萬分。後來,選字、放大等一系列工作,就由解長賀負責。

選哪一幅?解長賀拿不定主意。徵求大家意見,也是眾說紛紜。後經多種考慮,他們選了其中一幅字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部分,和另一幅的落款簽名和時間部分,組成了第三方案。解長賀專門將這幅重新組合的題字用筆雙鉤下來留念。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字“雙鉤圖”

如今有些史料和媒體說毛澤東同志寫了三幅字,其實是誤解。通過解長賀及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原副主任賈英廷等人的回憶文章,以及下列收據,可以清楚看出,毛澤東同志寫了兩幅字。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這張1960年5月的收據中寫明:毛主席親筆題字二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統領了紀念碑的設計和建造。可這八個大字要究竟是朝向南邊的正陽門還是北邊的天安門又是一道需要反覆推敲的選擇題。按照中國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這八個大字應該朝向南方,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則是朝向北方。

曾任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賈英廷介紹,紀念碑在建造時進行過一次朝向的調整:平時的人流都是集中在廣場北半部,說大家都建議毛主席的題詞要向北。1954年國慶以後,就把它改成了坐南朝北。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幅漢白玉浮雕,按照歷史順序依次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

浮雕共刻有170多個人物形象,連環畫般概括了中國人民百年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史。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為了讓浮雕人物形象逼真,每個人物都是先做泥塑人體,然後再穿衣服。泥塑人體並非藝術家們按照想象去塑造的,而是有真人模特做參照。工作人員當時會去僱傭真人模特——要塑農民,就找農民來當模特;要塑解放軍,就真找解放軍戰士來,而且還要穿真軍裝,拿真槍。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做泥塑人體所參照的模特兒

參與到紀念碑工程中的人無一不盡心竭力,認真嚴謹。

這是一個民族敬重人民、敬重英雄的共鳴。

4

浮雕定稿前,興建委員會曾停工三天,組織了十萬人到廣場上觀摩提意見,然後集中意見加以修改。

實際上,“人民英雄紀念碑”這個名稱,也是參考了群眾的意見。紀念碑最初的名稱是“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讀者可以回看前文“毛主席親筆題字二張”的收據,上面的公章正是“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辦事處”。

1953年10月,有6位人民解放軍坦克兵建議,紀念碑紀念的是中國革命史上各時期的人民英雄,應該把“首都”兩個字去掉。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在最初設計的浮雕畫面上,還曾出現洪秀全、林則徐等知名人物,甚至還包括一些當時仍然健在的領袖人物。後來經過考慮,決定以“表現群體,不表現個體”的原則來創作。

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最終,人民英雄紀念碑在1958年4月22日建成。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浮雕之一:抗日遊擊戰爭。注意浮雕右下方的生動細節:一位農民正從樹洞裡掏出手榴彈放在擔箕中

歷時9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在1958年5月1號正式落成。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和浮雕,清晰展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浴血奮鬥的艱辛歷程,折射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意志。

在過去的60多年間,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承載著整個國家和民族對英雄先烈的紀念與緬懷。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創作不僅是20世紀中國近現代藝術作品中最具有歷史性和藝術性的代表作,而且使建國後中國的雕塑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其藝術成就堪為國之象徵。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有這樣的評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重要性自不待說,單就其設計成就與所達到的境地來說,作為新中國的象徵當之無愧,是中國人民引以為自豪的。”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國家尚未正式建立,國家領導人選舉尚在計票之中,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首先想到的是,要為在歷次人民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建造一座紀念豐碑,並於1949年9月30日開國的前一天舉行奠基典禮,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先烈功勳,繼承先烈遺志,完成先烈未竟事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

2018年4月27號,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自2018年5月1號開始施行。法律通過後的第二天,負責法律起草工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的同志們,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面向人民英雄紀念碑向逝去的人民英雄報告了英雄烈士保護法的立法情況。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說:“我們懷著對英烈先驅和革命先行者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既是向你們報告英雄烈士保護法立法情況,告慰英靈;也是為了不忘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初衷。”

70年|英雄不朽,精神永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

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徵,是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紀念設施。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名稱、碑題、碑文、浮雕、圖形、標誌等受法律保護。

不忘初心、服務人民,是今人永恆的信念和不變的執著,也是對先輩英雄們最好的告慰。

來源:中國青年網、新華視點、中國軍網、中國檔案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