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均源自秦腔嗎?為什麼?

用戶3463149594481


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均源自秦腔嗎?

答案是肯定的,是。



從名字就可以基本知道長短了,“秦腔”大秦朝,而其餘幾個省的梆子腔均是秦腔之弟或之後了。有專業的研究文章對這些棗木棍敲出節奏梆子腔做過論述,在此不多講什麼,以免畫蛇添足,惹得秦人不滿。



可是最奇怪的是在我們邊地雲南的一些地方,也有梆子腔!而且本地漢族地區的地方戲“滇劇”中,其唱腔樂器打擊居然與梆子腔有些相似?而與南方的越劇、黃梅、粵調則有著八杆子打不著的根本不同!可見,秦腔的歷史之久、流傳之廣是目前中國存在的任何戲曲也不可比的。



秦腔現在在南方漸漸少而至無了,但其影響甚廣,以我這個外行聽來其實雲、貴、川地方戲裡都有秦腔與北方梆子戲的影子,比如還算有些影響力的川劇,聽來更接近北方而非南方。當然,這些還得靠專家們去研究,我不過自己個人之見。


祥河詩語


這個說法也對,但不是很確切,準確點來說,各路梆子都是源於山西和陝西交界處的同蒲梆子。



所謂的同蒲梆子也就是陝西的同州和山西的蒲州,梆子最早是在這裡生成的,後來向西便形成了秦腔,我們這裡打個比方,秦腔就相當於是同蒲梆子的太子爺,所以後來說各路梆子源自秦腔也可以,畢竟後來秦腔的名聲大。

但是這樣說的話蒲劇肯定不同意了,同樣是分遺產的,為嘛我就得認你秦腔當祖宗,我也是同蒲梆子的親兒子啊。同蒲梆子向北不僅衍生出了蒲劇,還有上黨梆子、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晉劇)和北路梆子,這就是山西省的四路梆子。



然後我們再說豫劇和山東梆子,這兩個很接近,外行人是聽不出來其中的差別的,論風格跟秦腔或山西的梆子也不一樣,怎麼也就源出同蒲梆子了呢。

這個也很好理解,梆子腔嘛,伴奏樂器裡肯定都有梆子,再就是,我們熟悉的崑曲也罷,元雜劇也罷,都是唱曲牌的,但是梆子腔不一樣,它們都是板腔體,兩句對仗的話就可以唱,很自由。所以,豫劇和山東梆子肯定也從同蒲梆子那學了不少東西,也可以說這兩者是同蒲梆子向東發展的結果。

而且,你仔細聽得話,老的豫西調和秦腔或山西蒲劇還是有點像的。

至於河北梆子,更是明顯的源自山陝梆子,當時這兩地的藝人被清廷趕出了京城,不少就近在河北落戶了,慢慢便形成了河北梆子。



其實戲曲也罷,文化也罷,我覺得傳承、發展比源頭更重要的,比如佛教倒是源自印度,但是印度現在還有佛教嗎?

拿各路梆子來說,雖然有一個統一的祖宗,但是後來的發展也各有特色,而豫劇後來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秦腔。當然了,這也改變不了豫劇源自(秦腔、同蒲梆子、山陝梆子)的事實,這也並不代表豫劇就低人一等。


草臺班子


把人搞糊塗了,百度上面說的秦腔起源,沒一句說是起源蒲劇,到底誰說的有根據和依據呢?



興化坊閒人


至少在明正德以前,陝西境內就已經基本形成了秦腔的雛形。這一點在陝西鳳翔發現的傳統木板年畫中得到了證明,其中也發現明正德九年(1514)的秦腔《回荊州》戲畫。同時,在正德年間刊行的《苑洛樂志》《樂律舉要》等著作中,亦有關於秦腔的零星記載,還有在浙江紹興發現的明萬曆傳奇抄本《缽中蓮》中,已經出現了“西秦腔”名稱,也可以作為明證。據考證,該劇本的寫作年代為嘉靖元年(1522)。“西秦腔”和“秦腔”稱謂的出現,說明最遲在明代正德年間以前,已經有秦腔的班社演出,甚至已經在當地形成了規模。這些零星的記載,表明陝西地方戲已經從金元雜劇中脫胎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地方戲劇品種。

明代後期是秦腔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以康海(1475~1540)為首的陝西文人,大力提倡和鼓勵俗文化的發展,並且身體力行,使得通俗文藝成為這一階段的主流,並迅速影響全國。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周至舉人張附翱、著名女演員王蘭卿夫妻組建華慶班,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秦腔班社。華慶班名角眾多,以演技精湛而馳名陝、甘,足跡遠至江浙、四川等地,為西府四大名班之首。華慶班傳承數代,班主先後為張書和、張宏德、張德明等,雖幾度易主但始終不改張姓。主要演員旦角王蘭卿,以其俊美的扮相和精湛的技藝,使康海為之傾倒。在王蘭卿死後,康海為之作傳,對其精湛的演技大加讚美,並深表惋惜,康海還把這位女藝人的生平事蹟搬上舞臺,以表彰她在表演上的傑出成就。華慶班是存在時間最久的秦腔班社,活動期長達500年之久,積累劇目上千個,還發明瞭“跑馬”“打鞦韆”等特技,1932年易名為“華慶社”,至1953年由地方政府接管重組。

秦腔在其形成過程中,由於語音和風土人情的不同,以勸善調、道情為基礎的上下句表現方式,突破了元雜劇的腔格調式,同時也在不斷吸收和借鑑其他姊妹藝術的音律和表現形式,漸次形成了三個中心:以西秦舊地鳳翔府(以鳳翔府為中心的關中西部,也稱西府)為中心的西路秦腔;以古同州(今大荔縣,漢代為左馮翊郡治所,隋後改為同州府)為中心的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以西安府為中心的中路秦腔。無論何種秦腔,都是秦腔發展的雛形,在板式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所謂的東、中、西三路秦腔,只不過是由語音的差別而形成的不同風格而已。

山陝梆子說,主張梆子腔出自陝西同州、山西蒲州一帶,有的擴大至豫西與山、陝毗鄰地區,即陝州。同州所轄朝邑與蒲州隔黃河相望,有大慶關居兩地之間,因黃河改道,大慶關有“三十年在河東,三十年在河西”之說。明清時期,同、蒲、陝三州均為通衢大道。由陝西經山西進京,蒲州是一條要道。其間,經濟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三地民情習俗均近秦地,語音極為近似,很難分彼此,自然形成一方地域,不為行政區劃所限。

山陝梆子的戲班,稱山陝班。山陝梆子的名稱最早見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河汾旅話》,直至清末民初仍有山陝班流動於北方演出,有內蒙古一帶戲臺題筆可證,可知這一名稱已深入民心,為群眾所公認。北京梨園史料所記山陝義順和班,則見於嘉慶年間。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可說是山陝梆子腔最早的兩個分支,舊稱蒲州班、同朝班,關係異常密切,有同臺獻藝、相互搭班、相互授徒的傳統。蒲州梆子有西路、南路之分,西路的戲路子與同朝班十九相通。兩地戲班、藝人流動演出的路線也基本相同,南至湖北老河口,西至甘肅、青海,北至北京等地,直至光緒末年仍有兩地藝人共同組班往老河口演戲以及搭北京梆子班演出的事。我認為,清代後期的梆子腔,主要發端於這一地區。

梆子聲腔的勃興,帶來了戲曲音樂結構體制的變革,也帶來了戲曲形式的變革,出現了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新時期,並且取代了崑腔在劇壇上的地位。這些都為大家公認,不必贅述。

考察梆子聲腔興起以後的流佈狀況,基本上是兩條路徑,一路東、北,一路西、南。依據史料並參照劇種實際狀況看,在東、北則發展為一個劇種群,如今山西之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河北之河北梆子(舊稱直隸梆子、京梆子、衛梆子)、老調梆子、武安平調、西調(澤州調);河南之河南梆子(豫劇)、宛梆(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亂彈(與蒲州梆子相同);山東之山東梆子、萊蕪梆子、章丘梆子(東路梆子)、棗梆、平調(與大平調相同);安徽北部之淮北梆子;江蘇北部之徐州梆子(亦稱江蘇梆子)。在西、南,除陝西之秦腔(西安亂彈)、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同州梆子(東府秦腔)外,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均統稱秦腔,在四川則成為川劇之彈戲,在雲南則成為滇劇中之絲絃,在貴州則有本地梆子等。它們已經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梆子聲腔系統,堪稱梆子腔系。至於,梆子聲腔對各地地方戲曲的影響就更為廣泛了。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發展,也仍然有各地藝術淵源的各種複雜狀況,有待考察和研究,但就其總體來看,無論從音樂結構體制、劇目以及風格等各方面論,則都有梆子腔系的共同特徵,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秦腔鬚生


無稽之談!


風塵舊客


不是,這個我替河南人發聲。河南、山東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也是中原文化的最早起源,怎麼可能受西北文化影響呢?一定要說是那就是秦腔受了河南山東文化的影響。河北梆子,應該是有評劇的味道,河南梆子是應該自己獨創的,是從河南山歌裡發展而來的,秦腔是後來發展成京劇的一個戲劇種。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所有的梆子戲都源於山西梆子


用戶60635267447


華夏之根元明清,國家規定以舜帝蒲劇為全國的國劇,戲劇為範本。

盤古開天,三黃五帝華夏社稷都在河東建的都今運城,華夏在今夏縣,社稷在今稷山,人類文明的始祖舜帝,堯王讓賢,把江山交給舜帝,舜帝是個德孝之子,發明的戲劇,母親得病後根據黃河水慷慨激昂發明今天的戲劇,西北四省人的祖籍就在今蒲州,北周叫秦州府,北魏叫雍州府,唐朝叫蒲州府,是西北四省人的祖籍,全國戲劇人喊梨園,楊貴妃臨猗人唐朝在聞喜創辦第一個梨園班,元朝關漢卿,古中國河東解州人寫《竇娥冤》,《六月雪》,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官府追捕逃到河北大都,發展了今天的北京元雜劇,就是現在的蒲劇,山陝梆子始祖郭寶臣臨猗人,慈禧太后提匾大清泰斗山陝梆子始祖郭寶臣,乾隆康熙承德避暑山莊山西平陽府108個縣每年進京給黃帝演出蒲劇,有記載,大清蒲劇就是國家的代表戲,90年的京劇是郭寶臣為首山陝梆子派生的,古代全國80%劇本都是古河東人寫,全國的古戲臺都在古中國河東,清末戲界行規蒲劇戲本子為範本,民國孫中山評定蒲劇為國劇。

清末各劇種和戲班子云集北京,藝人、財神和文才各顯神通,可謂百花齊放,蒲劇再現輝煌。同一出戏有不同演法,戲本子不一樣。面對這種紛呈局面,刊印行業明確規定,以蒲劇戲本子為範本,奉為經典。

八十年代末在京,一同拜見中宣部某領導,不料那位學識高的領導一聽說本人是運城人,脫口而出:“你們運城人文化水平高呀,中國的根祖啊,關漢卿家鄉的人。”一再謙虛地說:“在運城人面前,我沒發言權。”這是為何?後來從側面瞭解到,原來這位領導人物,出身書香門第,祖先幾乎輩輩有功名,在朝為官,他的先人看過蒲劇,覺得蒲劇戲本子好得神奇,受老人的影響,才有上面的驚訝。

時過境遷,到如今蒲劇後代不孝子孫,裡勾外連,內外夾攻,步步開始否定老祖宗的東西。外頭不遺餘力詆譭蒲劇戲本子,倒也有情可原,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蒲劇後人居然鼓著吃奶勁,積極配合挖老祖宗的墳,掄起李逵門板斧砍祖宗牌位。當今若是興埋“忤逆墳”的話,恐怕“忤逆墳”墓堆琳琅滿目。

這種人看先人怎麼也不順眼,專挑老一輩的不然,專揀不好,好的優良的,避而不談,採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策略,來證明當今和自己的“偉大”。正如有的人對自己的父母說:“你會英語嗎?”蒲劇老藝人“擰旋子”三百六十下,請問你能擰多少下?唱《目連救母》演到《奈何橋》一節,母親劉清堤在橋上下翻滾,鷂子翻身蹦到兩米多高“望鄉臺”上,又從臺上翻



正視歷史666aaa


都是軍隊帶過去的,現在叫文工團,那個時候叫家戲


雞心紅膽爰珍


典型的韓國人思維,見人家出名了影響大了,就趕緊說別人的文化是起源你家的,為什麼不把你家秦腔發源廣大呢?被別人文化入侵,就老老實實的,反抗不了就模仿別人出了個《梨園門》,收視率不到人家的萬分之一,所以我要說陝西已經成為河南的文化殖民地了,現在的陝西人哪個不為讓自己變成中原人而感到驕傲?這只是一場文化戰爭,陝西只是想打一場永遠贏不了的戰爭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