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雲南王”龍雲下令修滇緬公路:一年內不能通車,拿腦袋來見我!

這是出席開羅會議時蔣介石拍攝一張照片。站在他身邊的這位,便是被稱為“雲南王”的龍雲。相比李宗仁、馮玉祥等人,或許龍雲不那麼為人們所熟知,但能夠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與蔣介石站在一起,說明當時兩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和融洽的。

“雲南王”龍雲下令修滇緬公路:一年內不能通車,拿腦袋來見我!

龍雲,字志舟,出生於雲南省昭通市炎山鄉彝族人。30歲那年,龍雲從雲南陸軍講武學堂畢業,四年後被蔣介石任命為雲南省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龍雲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軍事委員長,昆明行營主任兼陸軍副總司令。從1927年到1945年,龍雲共主政雲南18年之久,期間,他努力革新,使雲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步,因此被稱為“雲南王”。

“雲南王”龍雲下令修滇緬公路:一年內不能通車,拿腦袋來見我!

抗戰爆發前,蔣介石忙著統一中原,黨同伐異,無暇顧及雲南這個偏遠的西南邊陲,給了龍雲壯大自己的最好時機。“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宣佈抗戰,召集各省軍政長官到南京開“國防會議”。作為滇軍的首領,龍雲自然在受邀之列,在接到電召後,龍雲當即乘專機趕赴南京。這是龍雲在當了近十年的“雲南王”後,第一次來到國民政府的首都。

為了彰顯對龍雲的重視,派蔣介石時任國民政府陸軍部長何應欽等人在機場接機,將龍雲安排在小叔子宋子文的家中居住,晚上還親自帶著汪精衛、馮玉祥等大佬與龍雲共進晚宴,真可謂給足了龍雲面子。

“雲南王”龍雲下令修滇緬公路:一年內不能通車,拿腦袋來見我!

在這次南京國防會議上,龍雲慷慨表示“滇省將盡地方之人力物力”,出兵20萬,參與抗戰。他還深謀遠慮地提出修築滇緬公路的建議。對於當時的戰局,龍雲有著超前的預期和準確的判斷:上海方面的戰事恐難持久,如果上海淪陷,中國的國際交通就會陷於困頓。屆時就需依賴香港和滇越鐵路進行國際援助物資的輸送。但如果日軍繼續大舉南進,香港和滇越鐵路也會遭遇危險,因此,中國的國際交通線應該提前做好準備,當前最好的選擇就是即刻著手同時修築滇緬鐵路和滇緬公路,直通印度洋。

龍雲的想法,體現出了一名軍事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僅如此,他還大度提議:鐵路由國民政府中央負責,雲南地方政府協助修築;公路呢,則可以由雲南地方承擔,中央則補助。

為了修路,國民政府專門請來了美國的公路專家,但在一番考察後,他們對龍雲說:如果採用美國的機械,三年後才能完成滇緬公路。龍雲聽完當即表態:我們自己來幹!他立刻召來雲南各縣的縣長,讓他們立下軍令狀,一年內滇緬公路不能通車,你們直接拿腦袋來見我!

在當時資金、人力、技術、設備統統不具備的條件下,雲南百姓長途跋涉趕往築路工地,每天出勤的不下10萬人,最多時達20多萬人,輪班晝夜趕修,用了短短8個月的時間就搶通了927公里的路面,1938年8月底,滇緬全線通車。

“雲南王”龍雲下令修滇緬公路:一年內不能通車,拿腦袋來見我!

這是抗戰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張照片,照片上彎彎繞繞的24道路就是滇緬公路上著名的二十四道拐。這二十四道拐,是滇緬公路的一個縮影,足見滇緬公路修築時的艱難。當時,雲南的青壯年大都到前線參加抗戰去了,留下的多是婦女、孩子、老人。1937年底,雲南十多個民族,以老人、婦女、孩子為主的20萬築路大軍,在8個月時間內,他們用手指在跨越瀾滄江和怒江的大山之間,摳出了滇緬公路。

“雲南王”龍雲下令修滇緬公路:一年內不能通車,拿腦袋來見我!

從1938年開通至1945年抗戰結束,從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戰略物資共約49萬噸,特別是在滇越鐵路斷絕後,滇緬公路一度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唯一的陸上國際交通線,是名副其實的抗戰“輸血線”和“生命線”,正是這條抗戰輸血管,打破了日本用武力切斷中國與海外的聯繫、從而困死中國的企圖。

“雲南王”龍雲下令修滇緬公路:一年內不能通車,拿腦袋來見我!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明天的大揭秘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