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武漢的平均工資和上海差距這麼小,還是有很多人去上海打工?

若葉凝雨1



這個問題應從短期現金與中長期利益來考量。


短期現金直接就是現有的工資水平。看到很多朋友對北京與武漢平均工資的數據的來源與準確性提出了質疑。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就算您的數據是準確的,選擇平均工資這個維度本身就已經不能反應現實的差距。


很多人都開玩笑拿自己無業與富豪1個億平均一下,得出平均工資是5千萬。極端了點,但邏輯是一樣的。更相對反應現實狀況的往往是中位數,而非平均數。


中長期利益就是就是看大環境和機會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一個人在武漢現在拿5千塊,在上海也拿5千。那麼試想三年之後,誰拿1萬、2萬的概率更大一點?


拋去各方面的生活成本、質量、基礎設施等差異,作為大多數還有夢想的年輕人,可能他/她考慮的更多的是實現夢想的可能性,而非眼下的工資。那麼上海在這方面能夠給與的想象空間肯定要比武漢更大。


祝您好運!


平衡木上的魚


其實工資如何,在招聘平臺可以對比出來。但大多差別不大,特別是基層崗位!咱客觀求實。之前我們武漢分公司經常去上海公司總部培訓,後面知道其實工資體系一樣,底薪差不多高個200元,提成一樣,我在想上海租房那麼貴,他們怎麼活的?突然覺得還是武漢好,所以後來一直留在武漢,也越來越喜歡武漢!


吉姆凱瑞的玉指


我是湖北的,在武漢和上海上過班。個人感覺武漢比上海差的不是那麼一點點。

1、武漢除了房租,其它消費不必上海差多少,幾乎是一樣的;

2、武漢的工資大概6k左右,在上海我身邊的朋友月薪沒有低於10k的;

3、武漢的社會環境比不上上海,無論是社會治安還是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都有較大差距;

4、自然環境。武漢夏天很悶熱,上海我覺得好多了;

5、就業機會。武漢沒法和上海比。

以上五點足以說明武漢和上海的差距,雖然從建築物上看貌似沒多大差距。

在武漢,工作一年沒存到錢,只能說是礙手礙腳的夠用。而武漢的房價也到2w左右,這點工資根本買不起房。消費高,存不到錢,更不敢大手大腳花錢,只夠養活自己,長期如此夢想丟失,人心浮躁,社會戾氣太重,為了幾塊錢砍人的事就可能發生。每次回家都能明顯感覺到武漢人的浮躁不安,長期下去真讓人擔心。


七月流光1


你怕不是對平均工資有什麼誤解。

2017年中商研究院數據、社保局數據、智聯招聘數據,三個數據參考,可以得出:

武漢人均工資大約在6200元,而上海則有10000元。

上海全國GDP排名第一,人均工資第一,實至名歸;武漢全國GDP排名第八,人均工資排名二十名開外,連三線省會貴陽、昆明都不如。

武漢人均工資在同等級城市裡,算是墊底。

就算不看人均工資水平,單說發展,武漢可能除了工業類企業、高校教職工、醫療行業從業者的發展能和上海相提並論,其他的都被甩出不止一個檔次。

舉個例子,一個華科計算機本科生,在上海和武漢都只能拿6k月薪。可是兩三年後,留在武漢也許薪資最多10k,而去上海可能早就20k甚至30k月薪了。

並且如果此時從上海回到武漢,薪資也至少能拿到15k。

何況武漢就一個鬥魚,上海有阿里巴巴,有騰訊,有百度,有攜程等等。對於員工的成長來看,壓根不在一個數量級。

再說廣告傳媒行業差距就更大了,武漢唯一的4A只有個天橙創見,還是最近幾年才有的,屬於混子4A,還不如武漢本土青銅騎士,更別說和矩陣比了。

在武漢,一個美術指導能拿到20k以上月薪就屬於非常厲害了,30k月薪絕對屬於圈內有頭有臉的人物。

而上海有4A裡的龍頭,奧美,其他4A也多如牛毛。別說美術指導,普通設計師拿月薪20K都很正常,30k的也就是資深設計師級別,談混圈還早了點。

你說,你願意在武漢發展還是上海?


三句不過崗


武漢和上海在工資方面差距小不小得數據說話。

根據武漢是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武漢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61866元,城鎮非私營單位(國企、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70590元,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71963元。也就是說,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每月平均工資為5155.5元,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每月平均工資為5882.5元。上海呢?上海市人社局數據,2016年在職工平均工資為78045元,月平均工資為6504元。

2016年,一個是每月5155元(武漢),另一個是6504元(上海)。這個差距不叫小了吧?武漢的月平均工資低上海第1400元左右,一年就是近1.7萬元。

工資差距是導致勞動力流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初次之外,還有很多原因呢。比如平臺大小、職業前景等都是重要因素。

舉個例子。一個大學生讀的是投資專業,找工作時,它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而不是武漢。為什麼?因為上海等地才有施展才華的舞臺,武漢沒有。陸家嘴的外資銀行、公墓基金、私募基金和風投企業是全國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武漢投資行業的規模和實力遠遠落後於上海,怎麼能留得住這方面的人才呢?它的水沒有那麼深,池子沒有那麼大,養不了大魚。

還有一個職業前景對人才流動有很大影響。經濟越發達,企業競爭越激烈的地方約有職業發展前景。做個假設,上海有網遊企業100家,武漢有20家。那麼,上海的競爭激烈程度一定大於武漢。在競爭激烈地方,更容易產生實力強勁的大企業。競爭越激烈的地方,企業對人才更對重視。因為人才才是保持競爭力的根本因素。因此,那些有實力的人才自然會脫穎而出,企業也會給予更還得待遇(收入、獎金、職位)。


財經知識局


我上海人,一家三口,孩子上初一,夫妻工薪階級,兩個人金後稅後收入15000元,現在住浦東內環線內40平方88年的老公房,但是交通便利,還有浦東惠南73平方經濟適用房一間。53萬買的,產權和政府3/7開,我7政府3。貸款43萬,23年。因為夫妻都有公積金,公積金還貸款就夠了,不用再掏錢。還有一輛8萬的7座寶駿,其實上海自己做飯的話一個月連水電煤,油鹽醬醋,2000就可以了,因為午飯都在公司吃,基本都有飯貼。或者免費餐。孩子公辦學校一天10元,就回家一起吃個晚飯 ,上海其實非常公平的,什麼收入都能生存,過日子就自己家做飯,有點小錢就去小飯店,也不貴,也就50塊一個人左右,再想消費大,那麼你有多少錢都有地方花。


用戶105201156456


你是傻還是傻還是傻,武漢平均工資和上海差不多!差的是不多中間這隔一個武漢,別人上海工資一般比武漢高一大半,在武漢一般人有三千四千就算高的了,很多酒店,超市,工廠(不含十二小時以上工時的血汗工廠)都是二千三千的。公務員,老師有六七千或一萬多,你這個問題是拉愁恨的不好問題,你要看大多數人的收入。否則誰願意背景離鄉去外地,希望你以後別問傻間題,你不是一位專家吧?


大知大覺了


很簡單,因為在工作機會這件事情上,上海和武漢的差異不在於那點平均工資的差異,而在於高薪機會數量的差異。

先說平均工資,概念大家都清楚,其實平均工資對個體來說意義不大。舉例說,在麥當勞打工的薪水,在北京上海和武漢或者四線城市差不了多少。但恰恰是這些數量龐大但薪酬低的職位拉低了平均工資水平。

最後再說說工作機會。武漢的工作機會和北上廣深的機會不能比,體現在高薪職位的數量和質量上。 對任何一個職能類別來說,年薪超過三十萬的崗位在武漢就屬於稀缺了,超過五十萬的職位幾乎可以數得過來,超過一百萬年薪寥寥無幾。換言之,當一個人職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就必須要選擇離開武漢去獲得更好的機會,同樣,一個人在上海如果年薪達到一百萬,等機會回到武漢老家的話,可能十年也未必有,就算武漢有這樣的職位在招聘,也未必自己就是最適合那個人。遑論武漢,在南京無錫蘇州這些人均收入高於武漢的東部發達城市也是一樣情況。畢竟那些把分支機構設置在武漢等地的大公司,中國或亞太總部是設置在北上廣深的啊。這種局面,無形中也拉低了武漢等地的薪酬水平,哪怕總部在武漢的公司,也不需要開出很高的價錢在市場上找人。當然了,武漢近幾年的人口流入也受益於此,考慮到人力成本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些年把一些服務中心或研發中心放進了武漢。


我可能是一條柴


樓主的數據哪來的?我在上海杭州15000月薪,在武漢9000,這是一樣的工資水平嗎?


無言氣有言


題主,一沒調查,二沒實踐,拿個別案例影射群體問題,對統計學一無所知,對經濟就業環境更不瞭解。

兩個城市的差別

一,可以調查各個工種的普遍就職收入即中位數,

二,可以調取兩地統計局的官方數據

三,可以從51job等公共招聘平臺,查看崗位數,薪資範圍

而不是在這裡自作聰明,隨意下一個荒謬的論點。

例如51job的數據吧

比如工資比較低的,兩地確實差別不太大的崗位

文員:武漢3.5-4.5k,上海4-5k

會計:武漢4-6k,上海5-8k

是不是看起來差不太多?

那再來看看崗位數,武漢這2個崗位需求只有上海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哪裡好找工作?

再來工資比較高的,兩地差異就大的太多

設計師:武漢3.5-8k,上海6-15k

開發工程師:武漢6-10k,上海15-30k

銷售:武漢3-10k,上海6-30k

入門翻一倍,後面翻3倍,還沒算獵頭主動挖的,崗位數也是3倍以上

吐槽一下,銷售的崗位需求真是。。。。武漢上海都是10萬崗位數以上........

GDP就不說了,3分之一沒什麼好比的。

再說說個人經歷吧,10年前,畢業的時候武漢時1300的工作還不錯,跑去深圳1500起步,隔月2500,轉年4k+,後來家庭原因回武漢,喲呵1500,還找了大半月,而且升職無望,混了一年,還是跑上海,4k起步,升起來很快的,現在呢武漢還是老樣子🙄,這幾年漲了一點,但是漲的太慢了,還是差3,4倍,我這還是同學裡面,在上海混的比較差的了,混的好的一年四、五十萬的就不說了,羨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