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嶽,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 洛陽曆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國花篇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國色天香”就是牡丹的代稱。唐代詩人劉禹錫寫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的著名詩篇就是專門描寫雍容華貴而集千寵於一身的牡丹。牡丹自盛唐以來,始終作為繁榮、幸福的象徵,甚至達到了替代中國國花的地位,凌駕於其他花種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洛陽,作為培植牡丹的第一故鄉,這個千年帝都,又有著什麼樣的古韻情懷呢?

黃河流域最早孕育出了中國的古文明,而洛陽正是在黃河流域文明下。逐漸成為了河洛文化的發源地,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歷經十三朝,是中國建都最早,最多的城市,可以說是中原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的帶有非常明顯印跡的城市。

我們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的說法最早源於宋朝,可見那個時候對於牡丹的熱愛不僅僅停留在它是一種植物了,而是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作為中國特有的符號而名揚世界,因此也只有洛陽才能號稱為“國色天香”的神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建築篇

洛陽,演變為現如今這樣一個慢節奏的小城市,它到底深藏著多少文明史蹟?濃縮了多少歷史剪影?蘊含了多少文化底蘊?全都在它的古建築上面。

從它能夠保存千年而不變的建築看起,古代帝王的意志和政權都體現在它的建築上,而不被現代化的東西所替代,仍舊能夠保持它的特點而屹立不倒。

洛陽作為千年古城,它的一磚一瓦說不定都會抖出一段令人蕩氣迴腸,亦或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太多的文化積澱使得這個城市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略微優雅的深沉,不像上海那樣現代時尚,也不像西藏那樣神聖,更不像雲南那樣古樸,它有它的文化根基,就像一個老者,雖然繁華已過,但他用他深邃的眼睛始終注視著中原這片沃土,帶給人們安詳與平和。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龍門

我們都知道,能夠代表洛陽文化整體藝術的就是龍門石窟和白馬寺。而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它的情操和魅力令海外遊人都慕名而來。

從地形來看這裡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

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餘米,其中那尊巨大的盧舍那雕像也是最大的一個佛像。盧舍那大佛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

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的意思,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

在龍門東山的琵琶峰上,有一座白園,由於白居易埋葬於此而得名。傳說為白居易當年飲酒賦詩之地,建有一座草亭,柏竹青翠,遊人至此,雅興頓生。現在園中仍然播放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白馬寺

河南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歷史篇

說到唐朝時期,可以說是自三國紛亂之後的大統一時代,那麼就在這樣一個紛亂的年代裡,究竟有哪些故事發生在洛陽這片即將成為國都的地區而名垂千史呢?戰爭孕育英雄,歷史的座標往往是以英雄的成敗為界限,在洛陽這片土地上,究竟發生過什麼令人難以忘懷的史詩,才使得洛陽更加的深邃,更加的奪目呢?

大家從《三國演義》中都瞭解到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不肯投降,被孫權所殺。而洛陽關林在1780年後,因厚葬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也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上面赫然寫著“漢壽侯亭墓”五個大字。傳說如果圍繞著關羽墓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就會夢想成真。

關羽這麼赫赫威武的將才,“溫酒斬華雄”,竟然招致這樣的結局,實在是可惜。洛陽這個城市由於這樣的歷史典故,莫名的讓我對它產生又愛又恨的感情,空嘆在唐朝繁華的表面下,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辛酸而令人警醒的歷史故事,為這個城市增添更多的傷感與哀嘆。

一段故事一段人生,在洛陽我們能夠學會更多的反省,用更理性的角度對待那段塵封的記憶,其實,它都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反思絕對會讓我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美食篇

帶著對洛陽的記憶,不要總是陷入一種思愁,一座城市的發展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洛陽的美食也是不容錯過的妙品。民以食為天,我相信,沒有哪個吃貨是整天愁眉苦臉的。美食絕對是一個城市最顯著的特點之一,無論是現代化都市還是具有古樸民風的城市,都離不開吃這一項。

現在的女孩子越來越懂得怎麼樣吃才能健康,才能美容,吃出更多的花樣來。而洛陽,這個傳承千年美食的都城,會有哪些不一樣的城市名片呢?

要說洛陽的美食,這就很好的體現出了作為古都的鮮明特點,以“八大件”和“四鎮桌”為主要菜品,從唐朝開始就奉為貢品的水席。而第一道菜呢,就是“燕菜”,現在洛陽地區的燕菜多起名為“牡丹燕菜”。因為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遊覽洛陽時,洛陽市領導用水席招待,名廚用雞蛋精心製作了一朵牡丹花放在燕菜上,周總理看了非常高興,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開牡丹花”。從此,燕菜便改稱“牡丹燕菜”。

水席起源於洛陽,這與洛陽的地理氣候有很大關係。 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雨量較少,氣候乾燥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喜歡酸辣以抵禦乾燥寒冷。

水席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箇中件、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鹹、酸辣兼而有之。這就很好的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如果正逢牡丹花開的季節,你還能親口品嚐到廚師用牡丹花烹製的水席,味道別具一格。

水席可以說是和清朝時期慈禧太后吃的滿漢全席相媲美,洛陽的水席文化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派系,但是它就以其獨有的食材和做法便能夠經久不衰的從宮廷流傳民間,在洛陽本土盛行直到現在。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說到水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湯類飲食,在洛陽,有一個地方叫做老街,它應該是洛陽湯類美食最為古老的地方,如果喜歡慢節奏的朋友們,到洛陽一定要到老街去看一下。“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走進麗景門,你就會感受到自己彷彿置身於古代熱鬧的大街,陳舊的石板路,見不到高樓大廈,只有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擁著,小二甩著高腔招呼客人,你就會放下一天的疲憊,坐在椅子上,喝一碗不翻湯,最為愜意不過的事了。

一碗杏仁茶,一塊梅花糕,看著街上的行人來來往往,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樣,嘈雜而又靜謐,慢慢的靜下心來,體味這有著千年記憶的古城,我想應該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吧。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千年古城——神都洛陽

洛陽就是這樣,當所有的城市都在拼了命的跟時間賽跑,而它,卻能頑固地堅守著很多“不合時宜”的舊時習俗。生活中有很多種消遣方式,不管有多麼熱鬧的時空片段,寧靜古樸,不動聲色仍然是老街不曾改變的性格。淡泊達觀的人生態度,足以在喧囂中生出一份清靜的心境。

堅守一份純真,就會收穫一份寧靜。文人墨客,世事變遷都在訴說著一個城市的音容笑貌,我們要做的就是沉澱自己,不要讓環境輕易改變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