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考研一定要考名校嗎?

呂修東


主觀上來講,這也不一定,畢竟每年還有那麼多人去了相對來說並不好的高校讀研,關鍵還是自己,如果自己不夠努力,即使再好的學校也不能讓你有所成績。

但是客觀上來講,去特別好的高校還是非常有優勢的。首先就是資源優勢。每年國家財政都會向這些高校傾斜。比如北京大學國家財政2018年撥款53.44億元,清華大學50.83億,這是一般的學校不可想象的。另外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名牌大學居多,清華大學10個,浙江大學10個,而一般的大學普遍沒有,要有頂多1個,而且還是少數。還有就是國家實驗室,那更是少之又少。

並且,名牌大學優秀學生比較多,試想周圍都是比你優秀的人,你會怎麼辦,肯定會讓你也受到感染,而努力學習。去聽聽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公開辯論賽,那裡可謂是高手如雲,讓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能力。

最後就不得不探討一下就業了,不可否認,現在的校園招聘,好一點的企業都會選擇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或者選擇他們的幾率會更大一點,這一點對於今後的人生很重要。

所以,如果你自認為你是一個學霸或者只是想讀一個研究生學歷,那麼學校層次可以忽略。但是如果你不僅是一個學霸,而且還想使自己的學業更上一層樓,那麼一所好學校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就業優勢也明顯。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們認可嗎?歡迎留言點評。



摩爾福斯


已個人例子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本人本科湖南一個一般二本院校,很想回去復讀,但父親不讓,家裡條件不太好,不願讓我復讀,早點出去早點工作。

第一次考研去,報了華南理工大學,初試前10名,一共錄取40人左右。之前已經瞭解部分985高校會排斥非重點院校的學生,但內心還是不願意相信,還是抱有很大的希望,複試的時候老師只問了我本科哪裡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出來的時候心已經涼了。

後來有去考博,導師推薦去了中南大學,但是自己還報了南京大學,畢竟還是有個名校夢。哪裡曉得,面試的時候老師同樣問了我本科院校是哪裡,筆試成績第一名又有什麼用呢?還不是鎩羽而歸……

等到博士畢業,面試了好幾家高校,稍微好點的高校都要查“三代”,本科、碩士、博士都會去了解,有的甚至明文規定本科必須為211高校。

其實,一路走來,內心都還是抱有希望的,但現實不得不讓你相信,高考的確是很重要,一考定終身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去考研活著工作,心態一定要好,得學會接受現實。最後,祝你成功。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方便的話給個關注,謝謝您~


DS二當家


說到考研,很多小夥伴都會想考985、名校,對於20考研的小夥伴來說到現在也沒有想清楚,磕名校風險太大,普通學校又不甘心。今天溼兄就和大家分析一下,要不要死磕名校。

一、為何扎堆考名校?

名校自身軟硬件條件都很優秀,師資隊伍、科研條件、就業前景等因素都吸引著大批學生報考。

其次,高校研究生擴招導致普通研究生畢業就業競爭力降低,再加上社會對名校的優先認可等各種原因,使得如今許多大學生對考研有種很強烈的"名校情結",名校考研甚至已成為考研的一種"潛"趨勢。

1.高考歷史問題

“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另一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很多小夥伴高中就想去名校讀書,但是高考沒有發揮好,只能讀個雙非院校,大學四年努力學習,為的就是能考上夢寐以求學校的研究生。

2.就業現實問題

也有不少同學,畢業季投了幾個月簡歷之後,才決定考一個名校研究生的。因為這個社會太現實了,如果有985、211和雙一流的學生來應聘,就絕對不會要普通院校的畢業生。考研也是很無奈的一個選擇。

3.從眾隨流心理

也有小夥伴是這樣說的,“宿舍的人都考研,而且都選很好的學校,最差也是211。我如果只考個普通院校就會顯得遜色很多,感覺很沒面子,低人一等,都不好意思和他們一起復習,有壓力。”

4.名校頭銜價值更大

還有的同學,連本校保研都放棄了,就是為了考北京的名校。覺得不考個名校,考研就沒有意義,讀研出來也沒有很大價值。


二、名校考研競爭到底有多激烈

扎堆考名校的直接後果就是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少的可憐的錄取名額,千萬人爭的頭破血流,用"慘烈"來形容也不為過。

1.錄取分數線太高

好學校錄取分數線隨著報考人數的增加也相應的水漲船高。一些熱門院校的熱門專業更是高的離譜。比如今年金融的分數線,很多好學校400分以上才能進複試。

2.專業課要求更高

名校對專業課的要求更高。就拿經濟學來說,普通院校的指定參考書目可能只有2-3本,而名校的參考書普遍都有4-7本,在同等的複習時間裡,要消化這麼多書,還要考出高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3.保研/推免趨勢上升

各高校,尤其是名校近年的保研/推免比例逐漸加大,有些甚至佔到了招生總額的一半。這對參加統考的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實際通過統考通道的招生人數減少,報考人數卻越來越多,報錄比嚴重失衡。

4.應屆生複習劣勢

很多二戰、三戰的同學都是認定名校考研的,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死磕名校!就考研內容熟悉程度,應屆生是有一定的劣勢的,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彌補這種劣勢。

三、死磕名校,到底值不值?

@只狼

在奮鬥的年紀為了夢想瘋狂一把才對得起我的青春。而且考上名校,眼界、圈子、資源都會不一樣,我願意為了夢想付出任何代價。

@鬼曉得

從理智和現實角度,我不是很贊同死磕名校。能考上名校固然好,但是也要考慮自己的學習基礎。如果基礎不好,非要衝名校,在複習中一次次的挫折,尤其到備考後期,精神壓力過大,很容易導致心態失衡。

@你不夠騷

很多同學只看到名校的光環,忽略了很多問題。比如名校也有弱勢學科,師資力量和學科建設相對薄弱,實力甚至不如某些普通院校。而且名校畢業證並非就業的萬能通行證。企業選擇人才更加重視應聘者的綜合素質,而不只關注畢業院校。所以,名校畢業生就業同樣面臨著壓力。

各位小夥伴在考研擇校過程中,應該慎重對待"名校情結"。報考名校,有利於提高學習動力,也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建議大家準確的認識自己,找準定位,同時充分掌握院校資料,理智分析自己與名校之間的差距,做出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


研師兄考研


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研究生教育對於高校(科研院所)具有較高的要求,因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資源整合能力越強的培養單位,在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上就會更有保障,所以考研要儘量選擇資源整合能力更強的名校。當然,對於很多同學來說,考研並不是目的,目的是讀研,所以即使是普通高校,也能夠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的研究生人才。

在考研目標學校的選擇上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重點的考慮因素包括學校整體能力、學科能力、行業能力,另外地域因素也是比較重要的,這對於未來的就業會有較為直接的影響,比如計算機專業選擇一線城市的優勢會相對多一些。

學校的整體能力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往往整體能力比較好的重點大學,在學科建設上會有更多的優勢,也能夠整合更多優秀的導師資源和課題資源,一些重點大學往往都有級別比較高的實驗室(國家級、省部級),這些實驗室會為研究生培養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當然,隨著近些年來考研競爭日趨激烈,重點大學的考研競爭往往也比較激烈。

具備較強學科能力的高校(一流學科)也可以重點考慮,雖然一流學科高校在整體資源上與名校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具體學科上也有較強的實力,部分學科往往也是學校重點打造的學科,在資源整合能力上也會比較強。另外,學科能力較強的高校往往會有特定的行業資源,這些行業資源會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較大的幫助,不少曾經的“部屬高校”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最後,目標學校的選擇還應該考慮一下地域問題,儘量選擇未來就業目標城市的高校。

我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目前也在帶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我會陸續寫一些關於互聯網技術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如果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問題,或者是考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IT人劉俊明


考研的話,建議考名校,因為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意義不是特別大,既然又要拿出來2-3年時間繼續學習,為什麼不拼一把呢?

其原因分析大致如下:

第一、總體來說,考名校研究生的難度比之高考直接考難度小了很多,因為名校本科最優秀的出國讀博士了,還有部分直接保送的,剩餘參加入學考試的基本是外校學生;

第二、名校研究生入學考試相對來說還是公平的,初試信息網絡可查詢到的居多數,複試有筆試的有面試的,即使是面試相對普通院校也是公平的,所謂的名校歧視普通院校學生是不夠客觀的,畢竟每年還是有不少三流、四流學校的學生進入清華北大讀研究生,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大學本科結業,依然考上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第三、名校研究生入學考試一般不會內部劃重點,但是,很多普通學校都是會提前劃重點的,這個是事實,沒有內部信息,考普通院校研究生還是很難的。我有一個專科朋友考一個普通高校研究生,就是靠冒充學校學生得到了重點,後來還考了第二名;

最後,針對考名校研究生,補充說明三點:

第一、初試專業課即使再公開透明也不要大意,該聯繫往屆考上的學長還是要聯繫,獲得第一手資料,尤其是專業課方面;

第二、複試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為什麼考名校研究生,目標不妨遠大,講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老師們還是看重這一點的;

第三、初試考完之後就要開始準備複試,不要等待成績出來再準備,那時已經有些晚了,高手之爭,有時候就是差在這個時間差。


淺叔熬雞湯


 很多考研新手都會遇到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選擇學校。其實,要選擇學校儘量選擇一個好一點的學校否則,你會後悔。

  我們在考慮擇校問題的時候,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顧慮,是不是報名校的話能考上的可能性比較小,而報普通院校的話更容易考上呢?

  其實結果不然,考研同高考不一樣,不是你分高就一定能上一所好的學校,而且考研這件事可能跟運氣也有很大關係,很多情況下,反而報名校成功的幾率會更大一些。這鐘說法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接下來為大家一一道來原因所在吧。

  第一, 大部分名校的考研信息會更透明一些,能夠參考的複習資料也更容易獲得。這些名校辦學的時間會比其他的學校要長一些,你在準備考試時需要的各種資料和考研試題都比較容易找到,而且也更容易得到學長學姐的幫助。

  經歷過考研的人都知道,其實該學校的每個專業每一年的考研題目都大同小異,基本就是這些題型,不太可能會有大的變動,而且有些時候還有可能重複的考查幾年前的題目。

  這也就說明了考研考研試題的重要性,像這種名校他們一定會在官網上上傳每年的考研試題資料,而且在考研試題的答案也比較容易獲得。如果你能夠把這些資料搞到手的話,可能複習起來就會更容易一些。

  第二, 名校招收的人數會相對多一些,設置的專業也會多一些,這樣以來專業之間更容易進行調劑。大家現在報考學校和專業的時候,一定會盡量避開一些錄取人數少的專業,不然你被競爭下去的概率就會更大了。

  但是一般名校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名校一般公佈複試名單的時間會早一些,如果你發現自己未進入複試的話,就可以抓緊找可以調劑的學校和專業了,這就是可以做到“先下手為強”了。而不是像一些普通高校,複試名單出的比較慢,等你發現自己沒進複試的時候,想找調劑學校都比較難了。

  而且你報考名校的話,即便是你複試失利了,你也比較容易在學校的其他專業中得到調劑的機會。

  即便這個專業是冷門的也沒關係,因為相同學院中不同專業的師資都是共同“享用”的,你同樣可以得到自己本來報考的專業的老師的照顧。

  考研確實是一件“技術活”,不僅需要你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得有一定的膽識和勇氣,如果你確實有一個名校夢,而且不確定自己可以報考怎樣的學校的話,名校一定是不二之選。


中公教育文職人員考試


感謝你的提問。

答案是肯定的,進入名校讀研是許多考生夢寐以求的事。在名校讀研,各種機會要超過普通高校許多,比如出國留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等,自己的發展機會要大得多,為什麼不呢?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幫你分析一下。

1. 名校名師多。

在名校裡,你的導師有可能是院士、國家級名師、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碩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傑青、百千萬人才等等。他們學識卓著,在他們的研究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跟著這樣的導師,你學習的機會多,能儘快的掌握國際前沿學科知識。同時,如果你將來想讀博士,可以一直讀下去。



2. 名校得到的鍛鍊機會多。

在名校,由於導師的社會聲望和學術聲望較高,資源較多,他們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部級基金項目以及橫向項目較多。參加項目多,你的鍛鍊機會就多,你的水平、能力提高的就迅速。這一點是普通高校望塵莫及的。



3. 名校更重視學術成就。

同普通高校相比,名校更重視學術成就。名校對老師的學術水平要求高,所以老師更專注於學術論文的寫作、專著的撰寫以及項目的申請與結題等。以上這些研究還可以申請國家級,省級科技獎、教學成果獎等。而同時這些材料要是又是評職稱所必須的。因此他們既做了科研完成了國家的任務,同時又為申請職稱準備了材料。


孫啟耀英語教授


方向要比努力重要。


不一定非要報名校的,名校固然好,但是正因為這些學校的“光環”太多,導致很多人都去報考,但在追求名校夢的時候,不可能每一個都能被錄取,往往越好的學校其淘汰率越高。


注意,我說的是淘汰率,不是報錄比。



根據教育部數據統計,全國考研的平均報錄比已經超過3:1,也就是至少每三個人中才能錄取一個。名校的報錄比往往在10:1以上,而一些不公佈報錄比的名校,真相更為驚人,能達到20:1,甚至30:1。拿2019年武大新聞與傳播專業專碩研究生舉例,其複試淘汰率就達到將近3:1,遠超平時複試淘汰率的1.2:1,而初試的報錄比官方並未公佈。但是從複試的情況來看,可知初試的慘烈程度。



但同時, 也存在一些名校可能報錄比並不是很高,比如北大。但是你敢說其淘汰率不高嗎?其實在報名的時候就已經淘汰了一大批了。試問來自普通本科甚至二三本的同學,敢去報考北大嗎?至少我作為本科211的學生,當初是不敢報考清北。

所以,像清北這種頂級名校,早在報名的時候就已經淘汰了一大批,但凡經過深思熟慮後敢報考的,絕不是一般人。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告訴你——考研絕非一定要報考名校,而是要量力而行。


在考研面前,沒必要故作低調、更不要裝高調,你必須要正視自己的實力,根據自己的水平來報考合適的學校。也許你看到過一些“三本逆襲985”、“普本三跨成功上岸”等等類似經驗貼,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倖存者偏差。


所謂倖存者偏差,就是隻看到了事情的結果,而沒注意到事情的過程。那麼在考研當中,就是你只看到了這個人逆襲成功、醜小鴨變白天鵝的結果,那麼他為之付出的努力你能想得到嗎?以及能夠成功逆襲的你覺得是個例還是大多數?無數向他一樣的人,也想在考研中逆襲,但是最終結果就是折戟失敗!你看到的只是最終活下來的一兩個倖存者而已!



總之,考研是一個自我進化、自我成長的過程,甚至經過它能夠實現蛻變。但是,不一定非要打腫臉充胖子,認清自己,量力而行。


“方向要比努力更重要”,只要確定了合適的目標,正確的方向,才能增加你成功的幾率,這樣你努力也更容易上岸。如果你本來的方向就錯誤,隨隨便便去挑戰名校的高峰,最終即便你努力了,也很有可能會落得失敗的下場。


考研大事記



我覺得研究生要麼不考,如果要考,最好選擇名校,也就是常說的985或者211,否則考研的意義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點,如果你本科就讀學校的名氣本來就不大,研究生還是準備考一個普通高校,難道不覺得後悔嗎?高考已經錯過了一次改變自己的機會,難道準備錯過自己的第二次機會嗎?我覺得作為年輕人應該為自己的未來拼搏一次,不努力哪來的回報,況且就知道自己真的不行嗎?

第二點,名校的光環在哪都行得通,畢竟平臺擺在那,名校意味著更好的師資力量,名校意味著更好的學習環境,名校意味著更好的人脈關係等等;名校畢業往往就是實力的象徵,就業時尤為突出,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畢業生時,面對如此多的大學生,如果你是老闆,你會選擇誰?大型企業甚至國內500強很多時候只會去名校定點招聘,如果是非名校畢業,可能連投簡歷的資格都不會有。

第三點,名校大部分都位於大城市,大城市也就意味著工作機會多,選擇範圍也比較廣,找工作時也相對公平一些;如果是普通高校,往往在小城市,小城市的就業需求不高,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很多崗位都被人情壟斷了。


綜上所述,還是努力拼搏吧,只要認真複習,我相信一定能考上好學校的!


0愛生病的體育老師0


關於畢業後是出國留學、還是讀研、或是就業,我們導師一直跟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要往高處走,能往985就往985靠攏,最不濟你也要考到跟現在水平差不多的學校,但千萬千萬不能去比現在更低一個水準的。

為什麼學校重要呢?其實,重要的不只是學校本身,更重要的是這個平臺它背後所帶來的影響力,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嘛!

之前在一個線上家教平臺看到招聘學生兼職的信息,它的門檻必須是211、985以後院校,這些院校的學生每個小時的時薪大概在60左右。而這個平臺為了吸引清華北大的學生加入,給他們開的時薪是100/小時。

看到了吧,這就是平臺所帶來的影響力。為什麼它要把211、985設置為它的准入門檻,為什麼它要單獨給清華北大的學生時薪開到100/小時。難道其他的院校的同學就比他們差很多嗎?

恰恰相反,普通院校的學生能力卓越的大有人在,同樣,名校的學生平平凡凡的也不少。但就是平臺,所賦予了他們不一樣的起點。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除了名校,這一類的社會潛規則大有存在。記得看過一個求職的節目,一個奶爸和一個奶媽共同應聘一個學前教育的工作,當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會選奶媽時,很出人意外的,奶爸入選。

原因是奶爸在帶小孩的這兩年,出版了一本教育孩子的書,雖然奶媽通常給人更有耐心、更懂得照顧孩子的印象,但這些因素,在奶爸亮出出版了一本書後,輸得一敗塗迪!

看這就是出版了一本書所帶來的效應。

同樣,比如你在招聘一個英語口語老師時,有過出國留學經驗的比考過託福雅思的更容易得到工作,有託福雅思證的比沒有證的應聘率更高。

這就是區別,這就是一個證、一個平臺所賦予你的資源以及影響力。

你能考上這個學校,能考上這個證等,在某種程度上能證明你的能力,就算你的能力較這個學校同學的能力更低一籌,那又如何?就算你在這個學校不怎麼出類拔萃,但也不會太差吧!

畢竟,這個平臺背後的影響力、專業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現在,你還在問到底考上名校重不重要了麼?

以上觀點,可能還是有些不足,如果有不同意見或看法的,歡迎在底下評論區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