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牛排8分熟女孩的故事如果改成11分熟會怎樣?

歡迎前往關注。

有讀者想聽我聊一個故事,其實我都沒看過這個故事。專門去搜了下關鍵詞,弄清楚了來龍去脈。

大概是說有個女孩,出生在四口之家,家境不是很好,因為貧窮,所以自卑。尤其上了大學之後,看到同宿舍的姑娘一隻護膚品就要幾百塊,而她連只口紅都沒塗過。

在她們討論各種她聽都沒聽過的品牌時,她總是躲進被子裡不敢插話,因為害怕自己一張嘴就惹了笑話。

她沒有塗過口紅,沒有坐過飛機,第一次去西餐廳,還點了份8分熟的牛排......

由此就成了她的心病,因為她後來才知道,牛排通常點單數,三分,五分,七分......,這件事,還不知道服務員和朋友們背地裡怎麼笑話她。

然後各路大V就開始沿著這個故事發散,這、那、那、這的。

其實我不理解讀者為啥想聽我解讀這個故事,因為我不是女性,說實話,身為男性我很難理解女性的某些偏向,就如同我相信女性一樣不會理解男性的某些偏好。

比如我反感逛街,我反感試衣服,這不是我反感,而是大部分男性都會反感的事情。

我兒子當年才剛會走路說話,就表現出很反感買衣服,因為他覺得很煩,一件破事耽誤了他玩,還總讓他試來試去,很不舒服。

這是一種性別差異,相對來說,男性更加關注自我,而女性更加關注別人。

這也是為啥馬雲提拔那麼多女高管,而且女性管理者在運營商這個圈子裡比別的企業更加常見。

因為運營商的本質就是提供服務的,你不關注用戶,怎麼提供優質的服務呢。

由此可見,這是女性天然的優勢。

但這個優勢,不只是會體現在商業上,它會體現在方方面面,同一個東西,換個領域,也許就是劣勢了。

比如有本劇叫做《北京女子圖鑑》,其實它是抄《東京女子圖鑑》,大概是講述北漂女性的故事。

裡面有個情節,非常有趣。

這個女主,年輕的時候,和她的男友在金錢豹吃飯,看見對面桌上的女性,揹著LV的包包,非常羨慕。

因為她以為男友會送她一個LV,結果男友只是送給她一個淘寶上的299包郵的裙子。

這頓飯後,倆人就分手了。當然分手的原因主要是追求的生活不同,LV的包包只能算個引子。

你看我身為男性就沒法理解為啥一個包會有這麼大吸引力。在我看來,LV的包和超市裡裝東西的袋子,都一樣,沒覺得它有什麼好看。

所以從性格上講,我屬於男性裡面,很男性那種,這是好聽的說法。

難聽的說法呢,就是不關注外部的世界,你愛咋看我咋看我,我自己爽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的標題才做了如此假設。

我第一次去西餐廳點牛排是什麼時候已經記不清了,但我要的多半是全熟。因為我腸胃不好,我大概偶爾要過幾次7分熟,但都沒吃幾口。

有的人可能覺得一定要有什麼規矩,比如某些文章裡說的奇數。但其實規矩是人定的,你是客戶你就是大爺,你愛幾分熟就幾分熟。

反正我一直持有這種甲方的觀點。

不要覺得只有王品臺塑才賣全熟牛排,任何一家店,都是隨客戶喜好的。

你要是有個性,就告訴他,爺今天就是要一份11分熟的。這意思就是你得給我煎胡了才作數。

這沒啥丟人的,誰掏錢誰大爺,你愛幾分就幾分,我不認為服務員會笑你。

他要是笑你說明他不夠專業,夠專業就會明白,客戶永遠是對的,如果不對,請參考上面這條。

當然,我不是讓女孩子學我,我太霸蠻了,或者說,太隨心所欲了。女生要是像我一樣的性子,恐怕真的很難嫁出去了。

但是,人大部分時候,真的沒必要去介意這些很無聊的事情。

我們看一個人,看的是他的大局,不是這些細枝末節。

06年的時候,我在做實習生,第一個leader就是一個過份注重細節的人。他一畢業就在上海貝爾,一直做到我實習的那一年,跳槽來我們公司。就是我的第一個上司。

我們說工作上注重細節,認為細節決定成敗是個好習慣。比如當年他問我,路由器裡默認的連接消失的時間是多少。

就是斷電後,比如SNAT,DNAT這種大概多久會消失。

我隨口答他,幾分鐘吧,這哥們就跟我很較勁,幾分鐘是幾分鐘?1分鐘到9分鐘都是幾分鐘。

當然實際上是5分鐘了。

這個習慣很好,做技術嘛,不要有大概,可能,也許,毛估估,精細是個好習慣。

但是這習慣放到所有的事情上,未必如此。

比如公司裡新買了一個咖啡壺,不是那種放粉直接按按鈕出水的,而是要放咖啡豆,一頭研磨,一頭怎麼弄,用起來很不方便。

這事放在我身上,從來都是喊人,比如喊前臺:“美女,來幫我,來教我....“

當然,實際上,我這人一直很懶,所謂的教我,只是隨口說說,就是幫我的意思,下次還得打著教的旗號繼續幫,因為我也不想學這些生活技能。

雖然那時候,我只是個實習生,但麻煩起人來,比老闆還不客氣。

但我們leader就不是這樣,我看到他不會用,也不問人,也不叫小姑娘來搞定,而是自己偷偷瞄,在旁邊看了很久,試圖學會它。

你從文雅的角度,他當然很文雅。他會什麼,不會什麼,永遠也不會告訴你。即使他不會,也會這麼偷偷摸摸的學會了為止,說白了,就是不露怯。

但你從舒服的角度,凡事都這麼整,那人得多不舒服呢?而且,這樣做,效率得有多低?

人本不需要會所有的事,為了不露怯就去試圖把自己變成機器貓,是極其低效的,這最終會導致你今生都不適合做老闆,從而人為的給你製造玻璃天花板。

你仔細想想看,老闆會什麼?

就會一件事,喊人。

會喊人就對了,這就是萬能技。

我人到中年,都不會打領帶。我上小學的時候,第一次需要打領帶,因為學校演出。

到了學校,如果領帶亂了,誰給我打呢?自然是女同學嘛。

我一向認為,女生啥都會。

所以,搞不定了找女生,這是個常識。我一直到了中年,都沒弄清楚領帶到底怎麼打的。

但這不影響什麼,不會了,在辦公室就找女同事,在酒店就找服務員,實在找不到人,那就找男同事,總有人會。

這是什麼思路?

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能讓別人做的事情,就不要自己做。

這是我一貫的思路,自己只去做那些別人做不了的事情,就足夠了。

既然有人會,那我何必會?麻煩別人,這是一種正確的想法。

我知道很多人會反駁我,你老麻煩別人,你老不肯學,牛排你要11分熟的,領帶你都不會系,那豈不是會被所有人笑死?

是的,我相信別人會笑,問題是:

so tama what?

這就是我們的認知分歧所在:

當你不具備很多技能的時候,你一定得具備點什麼別人不會的技能。

否則,誰會跟你交換呢?

你總麻煩人,人家也得肯讓你麻煩呀?人家憑啥肯讓你麻煩呢?

說明你有可以交換的地方。

我們今天都不做飯了,擱在四十年前,做飯是個必備的技能,可是今天,為啥大部分人不會了呢,因為可以交換。

你付錢,廚師做。這就叫交換,你只要會賺錢,總有人肯和你交換。

如果你想明白這個道理,就要懂得集中精力在主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分散它。

比如你是做技術的,那你是不是全公司第一牛,你要是第一牛,產品離了你不賺,產品有了你大賣。別說不會煮咖啡,你哪怕連電源線都不會插也沒關係,總有人去替你做好。

比如你是做銷售的,你只要把單簽了,把款追回來。你愛咋地咋地,你哪怕連吃飯走路都不會,也不成問題,一定有人給你去解決。

換句話說,假如你的主要矛盾沒有解決,核心問題沒有搞定。那你花費再多的精力討好周邊的人,都是徒勞無益的。

別人對你的態度

,並不來源於那些無謂的瑣事,比如你背了一個LV的包,塗抹了某種奇特的口紅,或者認識某些所謂的大品牌。

如果你是個繞不開的節點,或者說,你能夠給別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那麼,你就是標準。

你想怎麼定這個規矩就怎麼定,你想怎麼玩這個遊戲就怎麼玩,別人為了獲利,都會隨著你。

但如果反過來,如果你沒有抓住核心要素,沒有像韋小寶韋爵爺說的那樣老子把著兵權印巴子,那麼,無論你怎麼討好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不會寬容的待你。

討好這個世界,最捷徑的方法,就是逼著它來討好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