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潮汕姓氏》潮籍許氏的子子孫孫,真是源遠流長,賢人輩出

潮汕許氏

《潮汕姓氏》潮籍許氏的子子孫孫,真是源遠流長,賢人輩出

潮州許駙馬府

潮汕許氏朔源記

公元前1120年前後,周武王得天下,廣封同姓宗室及列代先賢的後齋為諸侯,而封苗裔文叔公於許國(今河南許昌縣)。戰國初,許國為楚國所滅,子孫乃“以國為氏”,遷居冀州高陽 (今河北),裔孫傳衍天下各地,迄今2400多年。

魏漢之後,許氏先後分南北支蕃衍,北支為唐代許敬宗(龍朔中右丞相,封高陽郡開國公)之後,南支原世居高陽,後徙遷汝南(今河南)、安陸、太原等地。

潮籍許氏源於閩南,溯於汝南平輿。公元669年,唐高宗詔敕許陶、許天正父子隨佐主帥陳政將軍為嶺南行軍總管的副帥。在平蠻嘯亂中,陳政、許陶先後歿,子陳元光及孫陳垧相繼襲職主帥,許天正也就極力相繼翊佐陳氏三代人,直至平息蠻獠嘯亂,振興泉(州)潮(州)政局,傳播漢文化,改變原刀耕火種,建村36堡,興庠序,表置漳州,開創商賈集散地,為漳州首任別駕(陳元光首任刺史),歷官泉(州)、漳(州)、潮(州)團練使,兼翊府紀室(終時贈殿前都統太尉),鎮居南詔(今福建詔安縣)半世紀。世稱許天正為開漳一世祖,壽70病逝(649-718),葬於香州馬欄橋頭(漳州市郊),現墓存。夫人淑惠姚氏分葬石馬(山地名),墓冢未考明,天正應是二世祖,父陶在閩南戰歿列一世。

據《韓山名賢世家許氏族譜》載,開潮州始祖許烈,巡檢使,授宣教習,贈朝政大夫。許烈祖居南詔,後周恭帝年間(959-960)屢遭兵革遂遷居潮陽韓山山前鄉,為潮籍許姓始祖。由此,潮籍許姓也與其他地域一樣,而蕃衍粵各地,至海內外及臺灣和港澳地區,特別是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在文化和血緣方面脈相承,都有潮籍許氏的子子孫孫,真是源遠流長。

潮汕許姓來源

一、秦末戍客說

也和許氏入閩的傳說一樣,潮汕許姓人家來源之事,最早應追溯到秦末戍客落地生根的遺事。因為秦發兵50萬以戍嶺南之說確實存在,理論上應該承認其可能性。

在潮汕地方,乃至廣東其他地方及廣西等地,至今仍有部分許姓人家散落分佈,不知族源。對於這些許氏居民,就不應該隨便肯定或否定其為當年秦兵戍客的後代。

二、零星南遷說

商賈、官員、遊客,隱士及避難者,落地粵東並生根繁衍之後,潮汕許姓人家自然又多了一部分來源。這些外來遷客,多屬有籍可尋,有譜可論者。但是,不管來自何方,這些許姓人家的源頭總離不開當年許地許族居民。或河北高陽,或山東昌邑,或河南汝南,以及上述地區許氏族人的其他衍生地。

三、依附說及其趣聞

依附說就是外地流民,入潮汕之後依附於本地許氏鄉村、富戶、豪室等依附主體,落籍為許姓人家,成為潮汕許氏大家庭中之新成分。上述這些人眾,大多為庸耕者,即佃農;守墳者,即小戶。也有為幫工、為家丁、雜役者,統稱依附許。在這一部分人之中,部分人雖然承認許姓新籍,但仍留戀舊姓,於是有“生黃死許”、“生章死許”、“生石死許”等故事,即是活在世上之時稱自己為黃姓、章姓、石姓,死後方稱自己為許姓,墓碑上刻下許氏某某等趣事。此李衍化開來,宋末元初時期,明末動亂時期,經歷兵亂殺掠之後,原本許姓部分人家為了逃避追殺滅族之厄,也有隱許姓於生時,認許姓於死時的做法,同樣出現“生章死許”、“生石死許”的故事,成為潮汕許氏探源史上的“趣聞”。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晚期,康王汪海洋部十餘萬眾敗退潮梅地方,終被肅清。潮州總兵方耀因此乘勢清鄉,必欲根絕而全部斬殺。揭陽巨紳許廷猶公,與方耀為同襟手足,姻親世誼甚厚。廷猶聞知汪部被俘人眾之中有部分外省籍許氏人員,多屬江西及浙江等省籍人氏,將被斬殺。老先生痛同宗之不幸,欲作挽救,便帶著成群子孫,詣軍門求情得免。這一幫汪部太平軍被釋戰俘,其實有很多人不是許姓。他們只是臨場應對,見機行事,言自己許氏之姓,站入許氏戰俘之列,約有四百餘人。這些人最後依附於揭陽許氏巨族許廷猶及許錫謙族支之中,成為佃農。兼守揭陽、普寧、豐順等地田莊及祖墓,是依附許姓事例中典型之一例。

四、自閩入潮說

潮汕許氏人家,來自閩南之說,最為大觀,各家多崇此說,證據清楚,歷代皆然。這一來源的潮汕許族人家,約佔全潮許氏的90%以上,成為潮汕許姓居民的主體部分,是本書的中心的敘述對象,下面分若干層次細述:

1.時間

許氏自閩入潮遷徙播衍的時間,總體上可分為兩個時期:一為五代後周恭帝年間(公元955—959);一為宋末元初年間,許氏兩度大量自閩入潮。

2.原因

戰爭。史載是“周恭帝年間,南詔兵革。”“南詔”就是今閩南廣大地區,具體則為詔安地區。“兵革”就是戰亂,戰爭以及其帶來之禍亂。至於宋末元初之事,更是朝代交替之期。當時除了北兵南下之大勢帶來了荒亂以外,許氏在東南舉兵抗元,元兵殺掠。代表人物有南靖縣知縣許君輔,文信郎許漢青、以及漢青之妻陳氏許夫人。許夫人就是陳文龍之女,陳吊眼之姑。閩南殺伐之後,許氏凌替,兩度南移入潮汕,原因就是兵亂。臺灣知名人士許信良先生家族有《認祖詩》八句傳世,其中開頭兩句是:南詔相傳世澤長,宋元大難始分張。

這南詔相傳之句,用之於潮汕許族,則謂潮汕許氏源自閩南。“宋元大難始分張”則表示宋元之交許氏第二批遷客自閩入潮之情景與時間及原因。

3.代表人物

五代後周恭帝年間,大唐許氏開漳始祖、太尉、翊忠昭應侯、宣威將軍許天正第十三世孫,襲宣威將軍、朝散大夫許烈率族群自南詔遷居潮陽(即潮州)韓山山前鄉,遂為許氏入潮始祖。

許烈長兄許夏臣以及三弟朝散大夫許猷也同時移居馬坪,其派系爾後再轉入臺灣等地,部分人在不久之後又迂迴福建,至宋末元初之時也再度外向分遷。

許烈入潮族群創韓山山前鄉之後,又分居潮陽、揭陽等地。其中部分人也與馬坪許夏臣及許猷部族一樣,在不久之後回遷福建。至宋末之後,這些族群又大批自福建遷回潮汕地區,與五代後周恭帝年間落籍潮汕的族人一起,繁衍發展,形成今時潮汕許姓居民創業的格局,其分佈範圍除了上述潮州市地區、潮安縣域之外,還滿布揭陽、潮陽、澄海、饒平、南澳、惠來、普寧、陸豐、海豐以及海南、雷州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以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法國、美國等海外各國。

4.遷移路線與入潮發祥地

許氏閩支入潮路線大多自福建泉州、莆田、漳州、南靖、詔安、漳浦、龍溪等縣而入潮。潮汕許氏部族主體族群許烈族繫於五代後周恭帝年間入潮走此線路,其弟許猷馬坪許氏族支宋末遷入惠潮也走此線路。

至於客屬各系許氏入粵,多自河南各省,經福建寧化、汀州、永定、大埔、梅縣而潮汕客區,自成捷徑。

臺灣許信良先生族系《認祖詩》曰:

南詔相傳世澤長,宋元大難始分張。

馬坪溪邊開枝葉,湖廣惠潮數處鄉。

兄弟昭穆難品序,本支聯屬更悠揚。

於今欲揭根源自,總把陶公認發祥!

詩中之“陶公”,就是許氏第61世祖,即開漳始祖許天正的父親許陶將軍。當年與陳政帶兵開拓東南一方的那位副元帥,應該是許氏入閩的始祖;也是潮汕許氏的閩宗始祖。至於潮汕許氏的始祖,則是朝散大夫、襲宣威將軍許烈其人。許氏入潮之發祥地是許烈手創的韓山山前鄉,即今潮州韓山師專舊址周遭。這個地方也是名賢許申的祖居地。

韓山世系蕃衍遷移簡況

73世許烈,字俊整,乾德次子,世襲巡檢使兼宣教習,贈朝散大夫。兄夏臣,弟猷。子申、忠。侄恭、嶽。侄孫光亨,玄孫駙馬珏。烈與弟猷同為入潮萌山世系始祖。

74世許申,字維之,號化州。崇祀邑鄉賢,誥封大夫。旨敕封嵩德賈氏,晉階一品夫人。

許忠,字雍州,官授知祿。無子,以聞一公為嗣孫。

75世許因,字仍甫,申之子,仁宗景枯三年進士,初授大理寺丞,官至太子中舍。夫人林氏,系本郡林從周之女。子聞誨、聞義、聞一。

76世許聞誨,字子膺,申之孫,因公長子,駙馬珏公之父。官至朝議大夫,衛尉寺丞。

許聞義,字子仙,宋仁宗景枯五年進士。初知賓州,終國子監博士。子二:長弁,次 。

許聞一,字子道,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官刑部郎中。子曰珀。

77世,韓山世系五世祖,駙馬許珏,字國璽,聞誨之子,初授左班殿值,出為賓州觀察使,廣南大總統兵馬都監兼西路節制,武功大夫、大理寺正卿。尚宋太宗皇帝曾孫英宗皇帝趙曙長女德安公主,公主後改封舒國公主。公主下嫁之時,父曙未登基,身份為仁宗皇帝孫女及太子長女,故封德安郡主並下嫁許珏。英宗立,珏為駙馬。在賓時賜錦袍者六,金帶者三,金絲寶蓋者二。珏足下有紅痣,記公顯者之證徵。

夫人誥封德安郡主皇姬趙氏,潮陽勝前家祠神主牌仍沿宋例稱大姬,以其為公主及長公主之尊稱也。潮州郡城宗祠神主牌則稱皇姬公主趙氏。合葬隸仁都東廂洗馬橋埔,原有石碑一座立於官道旁文曰:“武功大夫許公妣皇姬郡主趙氏墓道在此。”墓道兩旁翁仲羊馬數對,至碑亭,刻蘇軾《酒子賦》,言蘇東坡當年與王介石及駙馬珏公儋州論南釀事。又有樞密摺彥質謝駙馬詩,提示東坡將銅質茶孟惠駙馬,以為清風明月贈故人等軼聞。碑亭之後為拜亭,

敕封賓州觀察使附馬國璽許公

宋 之墓

皇姬郡主 趙 氏

碑文用附馬稱謂,因珏公封爵及職位遠超一般跗馬都尉之職階,可榮稱駙馬,以示皇封附益之殊榮。為宋代外放為封疆大吏諸皇親中不可多得。子仲禮、仲進。

許弁,宇國兼。聞義長子,元豐六年己未進士,繼駙馬珏公復知賓州觀察使,兵馬都監,朝議大夫。子二:長居仁,次居安。

許斑,字國俊,聞義次子,官至主簿。子一曰居輔。

許珀,字國器,聞一之子。官任縣尉。子二:居誠、居著。

78世許仲禮,字禮,號則敬。駙馬公長子,崇寧四年乙酉科武舉,官武節郎領節度使,為東南第十一名將。子二:長堯民,次舜民。

許仲進,字進,號則光。駙馬公次子,崇寧二年鄉進士。官韶州教諭。子一:名賢,字易得。

許居誠,字則形,珀公長子。樂善好施,鄉人敬重。子二:曰順民,曰一民。

許居仁,字則榮,弁公之長子。登元符三年庚辰科進士,官南康縣知縣,升貴州知府,終朝議郎。子二:長(王齊)民,次統民。

許居安,字則恭,弁公次子。登紹興五年三甲進士,官太常寺奉禮郎。子惠民,字易平。

居輔公,字則佐,弁公季子。官郡博郎。子保民,字易定。

79世許堯民,字易治,乃仲禮公長子,官巡檢使。子焞,字觀光。

許舜民,字易安,仲禮公次子,官授驛使。子炯,字觀民。

許賢,字易得,仲進公之子,授官不仕。子開,字觀玉。

許(王齊)民,字易康,居仁公長子,官刑事籤判。子灼,字觀盛。

許保民,字易定,居輔公之子。官轉運使,升刑部郎中。子三:燁、炳、煌。

許保民,字易定,居輔公之子,官建武將軍,升節度使判官。子煍。

80世許焞,字觀光,堯民公之子,官教諭。子新,字廣親。

許炯,字觀明,舜民之子,官授知縣。子二:騫,宜。

許開,字觀玉,紹興八年鄉進士,官長史。子三:長彌夫,分居揭陽、海陽;次彌隱,分居潮陽、饒平;季彌高,分居潮陽、揭陽、惠來等地。

許灼,字觀盛,(王齊)民之子。子二:宰、採。

許燁華,字觀輝,保民之子。子長寵,字朝爰。

81世許新,字廣親,焞之子。官迪功郎。子三:長義夫,分居海陽鳳城、溢溪;次謙夫,分居揭陽、潮陽、澄海、饒平;季敬夫,分居海陽隆津都、龍湖大巷。

許騫,字廣輝,炯之子,登紹熙二年辛亥進士,官惠州府推官,調南恩籤判,憂家迴歸,後官至從事郎。崇祀郡邑名賢。在官有惠政,惠民為之立生祠,有文名。子達夫,分創龍湖烏黎村。

許宜,字廣耀,炯公次子,紹熙三年壬子進士,七月初一日卒,年29歲。子道夫,分居澄海下外甫都許馬堤。

許岐,字彌夫,開公長子,宋寧宗二年丙辰歲貢,官授化州學正。子安谷,分居海陽、饒平。

許彌隱,開公次子,宋寧宗五年己未歲貢,授合浦訓導,創潮陽廓都。

許山,字彌高,開公季子,宋寧宗五年末科鄉進士,授淨州府龍溪縣知縣。子三:長豎基,分居揭陽官溪都洋內、惠來校格州鄉。次肇基,分居郡城北門外神山,揭陽官都太洞。季兆基,分創直浦都溝頭,澄海蓬州溝南村,潮陽勝前鄉等。

許宰,字朝相。

許寵,字朝爰,燁公之子。

許完,燂公之子。

許容,字朝議,煍公長子。子三:語,清,沛。

82世許義夫,字均輔,新公長子,授化州府學正。子安谷,字竹林,分居創溢溪。安穀子玉窖公遷詔安,莆田,後遷田源等地,再遷揭陽榕城。

許謙夫,字希夔,新公次子。授韶州府教諭。子三:光祖、光宗、光族。光祖之子分居揭陽桃山都東嶺,磐溪都渡頭,後遷創潮陽縣大南塘。

許敬夫,字希葵,新公季子,能文好詩。晚年隱居蒙山,植蒙山梅,本庵有碑記。歷代庵中主持僧皆具茶飯蔬菜,於三月十九日赴公忌辰供奉。子榕坡,分居海陽隆津都龍湖大巷。

許達夫,字希德,騫之子。授宣教習。公生前適逢“韓山為事”,遷居創龍湖烏黎山堤上房。子應魁,授海陽知縣,無嗣,以敬夫後裔承繼。

按:“韓山為事”指宋理宗淳祐一年(公元1241年)臨安京都後宮有劉姓總管太監奉旨出京南巡,宣慰潮州皇親英宗駙馬許珏及德安公主即舒國公主後代。時許駙馬子孫有謂開駙馬府中門大禮歡迎中使劉太監者,但此議遭反對。謂“太監為我家家奴,無須大禮迎接。”因此,開側門以待中使劉太監。太監見招待不周,帶恨離去。回京妄奏,謂潮州皇親許氏心懷不軌。理宗皇帝心中也想去除駙馬許珏子孫兩百餘年恩蔭權益,下旨清剿。自韓山山前許族祖居。至潮州郡城許駙馬府,殺掠甚兇。明代譜載,明時駙馬府中尚掛宋末被難先人血袍一領。謂洗馬橋駙馬公墓前官道旁接旨迎駕先人被誘殺事。至此,許氏凌替,子孫四散遷移。

許道夫,字希任,宣之子。進士,授校書郎。子光照,分居澄海外浦都許公渡。

許豎基,彌高長子。登宋理宗辛卯科鄉進士,授化州通判。公生於孝宗丙辰年,即公元1196年,中鄉進士時35歲。分居揭陽官溪都洋內、惠來格州都。

許肇基,彌高次子,分居饒平善善鎮。

許兆基,彌高季子。登宋理宗乙巳科即公元1245年歲貢生,時53歲。因度宗之後世亂,未受官。子四:起烈、廣烈、丕烈、弘烈。

83世許安谷,字竹林,義夫之子。“韓山為事”,公帶同四子奔居意溪。未幾,公逝。元兵侵掠,許氏起兵抗元。元兵恨,剿殺韓山,又剿郡城許駙馬府,毀文書府庫,追殺許氏流亡家人,襲意溪許族。安穀子四人再奔福建莆田,分創於詔安,後遷田源馬坪鄉之官園,靠攏猷公及光亨公族系。再後有玉滘公分遷揭陽玉滘村,即今榕城。

許光祖,字福南,號致政、萬七、一本、醉翁,謙夫長子。生於宋寧宗戊辰(1208年)三月初六日,登理宗端平乙未(1235年)鄉進士,授武城縣正堂,升東昌府知府。因韓山為事,光祖棄官回籍。元胡人主中原,宋泯之後,光祖與弟光宗、光族隱居揭陽西關外,創潮臨渡頭許寨。公有四子:君佐、君宰、君輔、君弼。

許光宗,字文政,謙夫次子。韓山為事,與父謙夫,兄致政、弟政義避居揭陽豹崗錦裡。後遷居仙浦尾,建寨修祠,為一世祖。子珀山、珀潭。

許光族,字致義,號直齋,謙夫季子,與兄致政隱居潮臨渡頭村。後遷居潮陽、惠來等地。公首領藍田都崎嶺、藤吊嶺、華清牛牯嶺等處;以及赤坎河浦嶺、長尾林、白石登嶺;陳公山牛角林、楓林、白頸石、赤秋溪嶺、貝象等處一概糧山。復創糧渡一所,坐落藍磐潭角(潭角渡)。因有功於族,是以冬至配祀焉。糧山糧渡由潮臨鄉管轄。子五:德荃、德蓁、德蕃、魯芹、德芳。

許榕坡,敬夫之子,分居潮安縣隆津都。創龍湖大巷,即今長湖鄉。

許應魁,達夫之子,授海陽知縣。子閣學,分居海陽隆津都。創龍湖烏黎山堤上房等處。

許光熙,道夫之子。分居今澄海縣,創許馬堤、下外莆都許堤即五馬堤。志書有載,許公渡有族譜記載。即今冠山鄉。

許起烈,號輋烈,兆基長子,生於度宗壬申歲。子二:學士,字應祥;義直,字應祐。分創潮陽勝前鄉。

許廣烈,兆基公次子,分居潮陽直浦都溝頭鄉。

許丕烈,兆基公季子。分居饒平縣,創沃頭鄉。

許弘烈,兆基公四子。分創澄海蓬洲溝頭鄉,今屬汕頭市金園區溝南鄉。

84世許文明,字東濟,安谷公長子。卒於元順帝年間,時在安化坊。子五:惟哲、惟祐、惟可、惟平、惟實。

許仲明,字明濟,安谷公次子,授國子監學錄。侄惟平承其嗣。

許克明,安谷公季子。子惟仁。

許義明,字春潮,號玉滘。安谷公之四子。子二:惟遜,字碧泉;惟玉,字碧山。

許君佐,字象泰,號心月、朝喜。光祖長子,生於宋理宗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十二月初一日。登宋理宗寶祐四年丙辰科鄉進士,授湖廣武昌縣教諭。子二:愚隱,泮學。創揭東縣磐東鎮潮臨村(今渡頭村)頂下寨。

許君宰,光祖次子,分創揭東縣炮臺鎮東嶺村及漁湖鎮東仁村。

許君輔,號朝鳳。光祖季子,生於宋端平三年

(公元1236年)二月念九日,登宋理宗寶祐四年丙辰科進士,授福建漳州南靖縣正堂。有德於民,士刻像立廟勒碑於文廟之左。後欽選為戶部主事,奏準回鄉養親,避居石龍村。起兵抗元失敗後回原居。子二:長逢春,分居興寧縣大隆田,又分居於豐順縣神砂鄉。次子逢文,由雲路豹崗錦裡徙澄海隆都,創樟籍村,分居風眼村、路外村。

許君弼,字朝熙,號廷魁,佛佑,均用,光祖四子。登鹹淳三年癸未科進士,授福建常山縣知。子四:匣寶,國章,真美,國信。

許碧潭、許碧山,光宗公之長子及次子,分創揭東縣後圍新老厝。

許碧湖、許碧江、許碧海,光宗公之三、四、五子。分創惠來、海豐、陸豐等縣許氏宗鄉。

許德芳,分創陸豐縣宏嶺村。

許德芹,分創圓山嶺村,甲東奎湖村。

許德蕃,分創藍田都騎嶺村。

許德蓁,分創赤(土敢)河蒲嶺村。

85世許惟哲,文明公長子。居潮安意溪村,後徙福建省莆田縣定居。子二:友慶,友良。

許惟祐,文明公次子。分居意溪村,後徙福建省莆田縣定居。子友才。

許惟可,文明公之三子。子四。許惟實,文明公之五子。子三。

許惟平,字平穩。原文明公四子,過繼仲明公為嗣子。子二:長友潤,次友瑞。分居意溪村,後徙福建莆田。

許惟遜,字玄童,號碧泉。義明長子,分居普寧縣寮園村。

許惟玉,字碧山。義明公次子,居揭陽榕城,分居山東圍及普寧北山大潭。

許愚隱,君佐公長子。居揭陽東山區磐東鎮渡頭頂下寨。分創玉湖東寮鄉,新亨白石鄉軍埔村,榕城下池,象地埔,古湖村,鳳潮村。

許泮學,字學生,君佐公次子。居揭陽東山區磐東鎮渡頭南北厝。分居玉湖浮山鄉,汕頭市金園區溝湖村,登崗溪圍村。

許崗,父君宰。居揭陽炮臺東嶺許村,分居漁湖東仁村。

許逢春,字長青,君輔長子。子二:長瑞盛分居豐順縣神砂鄉。次瑞端分居興寧縣大隆田圩。

許逢文,字發,君輔次子。子三:仁齋、理齋、成齋。由揭陽炮臺豹崗錦裡徙澄海樟籍鄉,分居鳳眼村,路外村。

汕頭市許氏分佈點

澄海區

隆都鎮:前溪許村,後溝村,樟籍村,前埔村。

南澳縣

深澳鎮,青澳鄉。此兩處許氏宗親來自福建。

後宅鎮,山頂鄉,橋仔頭村。此三處許氏宗親來自澄海蓮下許厝鄉。

潮州市許氏分佈點

饒平縣

山上村,溪墘村,忬美上社,半天橋,東邊村,嶺頭村,小東村,田中村,許坑山前村,西林村,東界新城,古篤村,許厝坑,竹林村,高塘,新豐,黃岡,錢東。

揭陽市許氏分佈點

惠來縣

神泉鎮:神泉鄉,桃美村,角林,下家,金中。

惠 城:元春,英內泉仔,西二雙宮,西三城邊,梅北水流巷。

隆江鎮:隆江鄉,山家。

東埔鎮:南湖。

南海鎮:和雙,埔洋。

橋 場:謝塘,榕樹頭,池邊。

溪西鎮:盟山。

岐 石:湖寮,烏石。

前詹鎮:後寮,後堆。

靖海鎮:資深。

仙 庵:頂溪,裡湖,新鄉,望前。

周 田:塗坑。

葵潭鎮:葵潭,頭屯。

東 港:西嶺肚。

普寧市

北山鄉,郭厝寮,泥溝村,南胡,新南胡,寮園村,池尾,西清村,平時春,雲落。

汕尾市許氏分佈點

海豐縣 圓山嶺村

陸豐市 甲東奎湖村

梅州市許氏分佈點

豐順縣

神砂鄉,(阝留)隍站,東(阝留)橫據村等。

惠州市許氏分佈點

惠東縣 宏嶺村

廣州市許氏分佈點

越秀區 北京路高第街許氏

潮汕許氏的興衰浮沉

潮汕許氏韓山世系於五代後周恭帝年間,從福建南詔(今詔安)遷徙而來,及至宋代興旺發達,名賢輩出。韓山許氏二世許申,北宋鹹平年間(998-1003),陳堯佐任潮州通判,許申以庶士相見,靜鋒利,陳堯佐觀其詩文,即席以表賞識。後許申由陳堯佐引薦進入仕途。初授將仕郎、秘書省校書郎、江蘇省鄴城縣知事,後移韶州,遷廣西提點刑獄,最後任刑部郎中,潮州前八賢之一。

許申後代許珏是駙馬爺,復有名賢之美譽。宋末元初韓山許氏曾遭二次災難。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有一太監遊訪韓山山前鄉,只因許氏招待不周到,回朝誣奏說:“駙馬公子孫在潮州私通元番”。皇上下諭圍捕殺戮。山前許氏子孫聞知此事,潛夜逃散到外鄉。許氏祖屋遭焚燬。

許申後代子孫安谷,攜帶子女到潮安溢溪(今意溪)避難。安谷的叔父謙夫,曾官授韶州教諭,因世事日非,時年高邁,隱居在家不仕,帶子光祖、光宗、光族,避居揭陽豹崗錦裡(今揭東縣雲路鎮內許厝埔)。

許氏的另一災難,系南宋末期景炎二年(1277)受元兵圍剿。宋帝昺走潮州的前夕,陳壁娘(張達妻)、許大娘招募義士勤王抗元。當時隱居的許君輔,呼應許大娘的號召,率子弟兵堅決抗元。1278年,元將嘜都(張弘範)引元兵陷潮州後,在潮州屠殺忠臣義士,又激起激烈抗元,被元兵大肆燒殺,許君輔逃走他鄉。潮州子民死難最慘重,要數許氏為多。

許謙夫的長子光祖,進士出身,任湖廣武城知事,後擢東昌府知州,因觀政局混亂,辭官歸家,與光宗、光族二弟,隨父隱居豹崗。其時,到處詳察揭陽屬山川,觀磐溪都西北,榕江潮漲潮退,景色秀美,土地肥沃,遂與三弟光族於此創設基業,定名為潮臨村。因與錫場隔江遙遙相對,古渡互通,又謂“渡頭村”。

光祖有四子:君佐、君宰、君輔、君弼。宋亡之年光祖年屆七十有一,與第四子君弼奔赴饒平黃歧山隱居。世事較平靜時,遷至平原許厝埔。後又因地勢較低常患水災,再遷黃岡山上鄉,頤養天年。

許君佐進土出身,授湖南武昌縣教諭,辭官回家隱居,為潮臨村許氏始祖。二子許光宰,認為潮臨村接近縣城,非隱居之所,遂與母黃氏離開潮臨村,徙居桃山都東嶺(炮臺鎮內)。許君輔20歲中進士,授漳州南靖縣知事,勤政愛民,萬民感激,為建生祠,立碑誌其事於廟中。朝廷聞知,欽點戶部主事。元兵犯閩時,君輔奏請回潮養親。祥興元年(1278),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君輔感到復興化為泡影,悲憤義不食元糧而絕食,11月26日卒。

謙夫的兄弟義明遷來揭陽榕城北市(西馬路中段)。創業以來,子孫昌盛,賢才輩出。明末登進士者有國佐、登庸、歧石、蒙泉等四人。國佐,登崇禎四年辛未(1631)科進士。授四川富順縣知事,再調知貴州遵義,擢兵部主事,再調郎中兼督九江餉務。許登庸,康熙五十四(1715)進士,授太原縣令,任期致力於興學辦教。歧石,戊辰科進士。蒙泉祠堂對聯: “九奪功名十賜宴,三登甲第一叨翎”。

民國時期畢業於中央軍校20多人。許鶴卿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06年出生,揭陽一中第十一屆學生,後畢業於廣州大學,曾執教於真理中學。1931年春,考入廣東軍事政事學校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授少將軍銜。抗戰勝利後,許先生任國民黨軍186師軍需處處長,隨師部進駐榕城,獻議張澤深師長出面籌款重新建揭陽一中校舍,許先生嘉惠家鄉教育事業。40年代末僑居香倦,從事文化工作及社會福利事業。少年時代曾師事其族叔嶺東著名畫家許元鳳,奠下基礎。赴香港後,更潛心研習國畫,造詣益深。1971年冬,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畫展,得到社會名流好評。

潮汕許氏歷代名人錄

許 申 為著名循吏,官至刑部郎中,潮州前七賢之一。

許光亨 太子少師,兵部尚書、知制誥、平章軍國州事,宋廷重臣,帝師。

許 因 乃許申之子,官至太子中舍,與太子趙曙關係殊深。加之因之子聞誨為衛尉寺丞,掌禁衛,授通議大夫。長孫許珏得蔭為仁宗朝廷左班殿值並尚太子長女德安郡主,皆因之功也。其在北宋中期朝政聲望又超越乃父許申,為潮人宋臣中之佼佼者。朝陽靈山“開善禪院記”為申所作,因所書,署名則作因其,為郡中知名墨跡。

許 珏 因之孫,父聞誨。珏尚宋太宗曾孫英宗皇帝趙曙長女德安公主,貴為駙馬。

許 騫 申之8世孫,與弟許宣於紹熙二年同登進士,授惠州推官,調南恩州籤判。如果說許騫先阻駙馬許珏以軍功及顯貴而成名宦的話,騫則不同。騫以政績、賢能而成名宦,名揚惠州。許騫為惠州推官,入祀於當年名宦專廟。其文學造就不菲,傳世者有《西新橋志》,收錄於《惠州西湖志》中。又有《重闢西湖記》,收錄於《潮州府志》中。

許謙夫 申之裔孫,潮州韓山人,潮安縣意溪許安谷叔父,授韶州教諭。桃李頗多,韶州學子多訟謙夫之德。其長子光祖,初知湖廣武城縣,擢東昌府知州,見宋末吏治腐敗,世風日下。遂秉承父親謙夫之意,退出宦海。隨父與弟光宗、光族避居揭陽豹崗錦裡,即今揭東縣雲路鎮許厝埔,后辟潮臨,播遠避渾濁之德於揭陽。光祖有四子:君宰、君佐、君輔、君弼。君弼隱居饒平黃岐山中,後遷黃岡,成一方始祖而播淡泊名利之志於饒平。君佐進士出身,授湖廣武昌縣教渝,承祖、父之志而離宦海,隱身潮臨之村,宣教崇善之德。君宰也承父訓,不入官場,選擇桃山都東嶺為修身齊家之地,寧靜而處世。至於許君輔,則是許謙夫家族用心血澆灌培養出來的抗元民族好英雄。

許君輔 君輔年二十為進士,授漳州南靖縣知事,勤政愛民,百姓感戴,為建生祠,立碑誌其事於廟中。朝廷聞知其事,欽點戶部主事。時值元兵南進危機呈現之期,戰、守遷皆將不及,遂上書言事,謂禍之將至,朝廷不納。君輔見中興無望,遂回潮州隱居。宋帝昺走潮州,許君輔起兵抗元。子弟兵約二千餘眾,皆潮鄉義勇,其中五百餘人為許族子孫。適值文信郎許漢青及夫人陳氏也起兵抗元,君輔與之呼應,轉戰閩、粵、贛邊地區,會合陳吊眼、黃華與畲兵藍太君諸部24峒,勤王護宋。惜敗於百丈埔,情甚悲壯。後聞陸秀夫負幼主死難,君輔也不食殉國。元人惡許氏抗元事,書史文牘,不錄許跡。

許夫人 許陳氏即許大娘,宋興化州知州陳文龍之女,許漢青夫人,起兵勤王抗元英雄。今人許佔梅有文《抗元民族巾幗英雄許夫人》,言夫人及許漢青事。後代稱許陳氏曰許夫人。

許 昱 許昱號拙庵,揭陽在城人,以貢入太學。時明英宗蒙塵,北虜大舉入寇。景帝崇佛,只知建寺,未省國恥。太學諸生楊浩、姚顯等數百人抗疏切諫,許昱參與其事,一時名震中外。及後選授應天府江寧縣丞。而南京乃軍民輻輳之地,屬官書吏多倚陋法因緣為奸,伍卒逃亡多難究詰。昱至,嚴懲內外舞弊,循私者卻步,吏亦莫敢售欺。許昱知都民逃亡者,皆因雜役負重,為權貴驅逼所用。而宮中百需又獨倚貧苦下戶,不公允之至甚!遂免民之雜役,使富貴豪霸無得售其兇。均賦稅徵宿,使富者分其勢,貧者得其生。百病頓革,世道清明。乃除廣西按察司經歷,與陳腐之風不諧,拂袖辭官而歸,喟然曰:“世之見賞者,我亦知之。不倚勢者謂不通滑。方者貶,廉者塞,非為官之道也,吾不取焉!”許昱既歸,粗衣淡食,一如寒士諸生時也。其生平著作頗多,隨手輒棄。曰:“吾棄官如擲草履,又何須存下字跡留名欺世?”另外,此公一生不為應酬文字,曰:“美其詞以悅人,我才所弗能悅人。以美詞而眩亂是非,我心所不敢。”事蹟載入《揭陽縣誌·人物誌·賢能》。

許守愚 守愚字敏之,號蒙泉。揭陽在城人,好學而博聞,弱冠補博士弟子員,試則高等。明嘉靖十六年丁酉科舉人。選授南京池州府東流縣尹。時吏治廢弛,賦法無定,悉索之寡弱,貧富懸殊之狀慘酷。強富有力之家,皆居百數十里外險阻之處,負嵎橫霸,不復能制。

守愚到任,先察實況,胸腹有定,決心均貧富、抑豪霸。遂於則定賦,參伍錯綜。均其厚薄,調劑重輕。莫使悖理,悉得其平。於是,弱者稍能自存。富強有力者亦相率來請役行之期年,以爭社會之名望。公事鹹理順暢,百姓漸有粗安。然,邑地既近京畿,民風亦多健訟。訟則赴臺省,而不於本地。守愚亦不叫阻,自審細察。遇冤屈則即與平反,獄無滯留。由是,民皆不復赴臺省以求訴,獄訟衰息。有暇以修堤防,勸農桑,招流亡,興學校。尹東流五年,邑稱大治,考績當最。適安慶府推官喬伊查盤至縣,索賄不得。散佈蜚語流言中傷。守愚指喬伊怒責,民憤亦懾貪官,喬伊羞悸大病。大守既息事寧人,世道遂難定清白。守愚遂棄官謝病,歸而奉母課子,以孝弟教於家。母張氏臥病,自奉侍湯藥,不解帶者三月,居喪哀毀愈恆。其性方嚴,正直有度。內外子弟有過,皆不敢見,見之即臨正色痛責。稍稍就禮,乃降色喜曰:“為子弟者不當如是耶?”

守愚家產,悉付二弟管理,己弗私謀,以示公道。卒年71歲,疾呼諸子侄至前而曰:“我生平無顯善,亦無隱惡。汝輩沾一命,幸能以清白揚家聲,吾無憾矣!”

守愚有子六人。長子公望,舉人。孫輩中舉人者有鳳石與粵石,即許有寰與許有宙;中進士者有許岐石;曾孫許國佐也中進士。守愚以賢能聞,事見《揭陽縣誌·人物誌·賢能》。墓在揭陽城北郊黃岐山西麓走馬龍,今為揭陽市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許公望 字思志,號尚齋,守愚長子,明隆慶元年丁卯舉人。萬曆甲戌選授湖廣祁陽縣知縣,旋知福建順昌縣。癸未朝見天子,乞假歸,遂不復出。公望在祁陽多惠政,均貧富事頗似乃父守愚公:一曰均徭役,二曰寬逋賦,三曰平獄訟,四曰整紀綱,五曰與民相安,六曰凋瘵立起。治縣三載,考績最上。撫按鹹以循良稱之。戊寅年,為父壽。祁陽僚屬百姓既親公望善政,亦明其父守愚公當年東流縣治政諸事,甚有感念。士大夫、百姓里老,皆制頌望南遙祝守愚公壽辰。

公望聞知,即貽書誡之曰:“錦綺之輝煌,出自萬民之桑織。知事之飽暖,皆食百姓之薯粟。縣令報民之德唯恐不得而惶惶,唯無得罪於鄉民斯可耳!汝其慎哉!莫使吾折壽羞入地府以見閻君。”

祁陽子弟,因此又誦公望誡文。至清代光緒年聞,鄉人尚有人能誦明代大令之德。其治順昌縣,也同湖廣祁陽。又痛季弟公期定守愚公走馬陵墓事捨己身為兄益之德,怕傷公期,棄官馳歸以阻不及。公期既卒,無子嗣。公望將己子有豐過房承繼,其事梓里傳聞,事入《揭陽縣誌·人物誌·賢能篇》。子鳳石、粵石皆舉人,三子岐石為進士。

許岐石 尚齋公三子,崇禎元年戊辰科進士。時潮州府中士一科八名,府城有“盛世元凱”之掌故,言岐石等八賢士中士盛舉,寄四元四凱之美意。本科揭陽一縣則高中四名,稱“戊辰四俊”,立“戊辰四俊”牌坊於衙前正街,以示激勵。榮膺“戊辰四俊”者:許岐石、郭之奇、宋兆禬、黃奇遇,皆揭邑人氏。會合海陽與各縣辜朝薦、陳所獻、楊任斯、梁應龍,潮郡新科進士八位,稱“盛世元凱”。

關於“戊辰四俊”,因資料無存,牌坊拆毀,人皆訛記而將海陽籍辜朝薦列入揭陽“戊辰四俊”行列之中,將揭邑本籍戊辰科進士許岐石遺漏。究其原因,在當年北京會試揭陽舉人之中有許國佐,與三伯父許岐石同科會試。岐石中式而國佐落第,三年後辛未科重考方中。而許岐石之事,史蹟少見,人誤將許國佐戊辰科落第事套用於許岐石;又不知辜朝薦籍隸海陽,而套用於揭邑四俊之中,致有誤傳。

至於“盛世元凱”,也有誤傳之處,常將梅州李士淳與閩籍林銘球扯入潮州府崇禎元年戊辰科新進士許岐石等八名潮籍名士隊伍之中。

許國佐 字欽翼、號班王,一號舊庵,揭陽在城人,曾祖守愚公令東流,大父公望公尹順昌,世父有寰公劍州牧,父有豐,官慶州通判。國佐自少時與番禺黎遂球友善,詩文唱酬無虛日。為天啟舉人,崇禎四年,中辛未科進士,選授四川敘州府富順縣正堂,有善政,事見傳略。

許有宙 有宙字汝亙,號粵石,國佐二伯父,萬曆辛卯科第七名舉人。家世簪纓而樸素自守。縣誌載其樸素自守竿牘,從不及公門。又載乙丑年赴公車,遭暴風,舟幾覆。有宙靜坐無驚,曰某生平不作一愧心事,何懼而有耶?抵京而終無恙也。將考選推官,旋卒,子扶柩歸。此公雖無業績可記,但有善心處事,勤儉感人,故入縣誌,載於懿行。

許有寰 宇汝鎮,號鳳石,萬曆甲午舉人,通判處州,五署邑篆,秋毫不染。所在見思職司糧監,一切陋規盡革。署松陽縣,捐資修學。擢守滇中,為劍州牧,一郡之長。捐俸金貿田以濟貧士及賓興津費,去郡縣苛捐雜稅親役,民得生息,政績第一。事入揭陽續志賢能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